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这个光头裸背的中国女人让人敬畏/中国这些年破过哪些间谍大案/此国从未侵华
發佈時間: 5/26/2017 1:22:05 AM 被閲覽數: 270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纽时:这个光头裸背的中国女人让人敬

畏!(图/视)


京港台:2017-5-23 03:36| 来源:纽约时报 |    

  专访中国最顶尖的女舞者之一段妮

  

  一个光头女人,赤裸着后背,

  旋转交替舞棍,最快1秒4次,

  就这样魔性地跳了20分钟,

  共交替了约4800次棍子,一刻不停……

  这个棍子舞,对舞者身体和脑力要求都极高,

  跳到10分钟后,全靠意志力。

  这是段妮,现在中国最顶尖的女舞者之一。

  她在美国演出时,连《纽约时报》都惊叹:

  “段妮极具天赋,舞动时的气势令人敬畏。

  在她旋转着,从背后、头顶交替舞动棍子时,

  那棍子就像一柄追光的锯刃,

  让人眩晕着迷。”

  

  段妮从小练舞,

  为了跳得更极致、开放,

  26岁时,她将一头长发剃成了光头,

  现在跳舞时连后脑勺的空间都能感受到。

  

  一般人对女舞者的印象,是柔软,

  但段妮的身体,

  既软,软到极致,

  又有男性的力量感,随时爆发。

  “传统舞蹈中,女人总被定义为很柔弱,

  但我一直要求自己,

  男人能做的动作我也一定能做到。

  现代舞更让我意识到,没有男人女人之分,

  那种中性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摄影 范西)

  段妮出生在西安,

  毕业后进入上海金星舞团,

  后来又被阿库·汉姆、沈伟等国际编舞大师选中,

  去到竞争最激烈的伦敦和纽约跳舞。

  2008年,段妮回国,

  与陶冶、王好一起,在北京五环外,

  开始了自己的舞团“陶身体剧场”,

  想让世界看到在中国的他们。

  

  段妮演出,陶身体作品《5》。

  5个人像齿轮一样,

  从头到尾连接在一起,没有分开。

  

  段妮演出,陶身体作品《6》,

  6位舞者始终保持一条直线,

  像黑武士一样前行。

  

  

  段妮(左)和陶冶(右)与山本耀司在后台合影

  近10年过去,陶身体已经红遍世界,

  除了世界各地顶尖的剧场、舞蹈节的竞相邀请,

  连时尚大师山本耀司,

  也邀请陶身体在自己的时装发布会演出。

  

  

  段妮今年40岁,

  两年前她还在台上用非常激烈的方式去完成。

  “舞蹈这件事,我会一辈子去做,

  希望不管发生任何事,我还能站在舞台上。”

  我们邀请段妮跳了一段独舞,

  40岁的身体,依然让人惊叹!






外媒连曝间谍被抓 中国这些年破过哪些

间谍大案?

 

京港台:2017-5-23 09:31| 来源:外事儿    

  过去这个周末,《纽约(专题)时报》搞了条大新闻。

  该报的一篇报道称,中国自从2010年起,捣毁了CIA(美国中情局)一个在华间谍网络,导致CIA蒙受数十年来最重大的损失。

  

  记者注意到,《纽约时报》的文章引发了多家外媒的跟踪报道,《华盛顿邮报》、《卫报》、BBC等都报道称,在2010年至2012年间,18到20名中情局特工在中国被抓。

  报道称,大量线人的消失破坏了美国花数年建立起的情报网络,也损害了之后的相关行动,甚至还引发当时奥巴马政府对于情报工作放缓原因的质疑。

  美国官员表示,这一事件是美国近年来最糟糕的安全漏洞之一。

  

  文章援引美国官员的话说,调查人员仍然在调查,究竟是CIA内部的一名特工泄密,还是中国潜入了CIA的地下联络系统。

  也就是说,对于这次情报网被摧毁,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CIA内部都还没找到原因。

  《纽约时报》的文章还称,2013年的时候,FBI和CIA曾宣称,中国已经没有鉴别美国间谍的能力了。这则新闻出来,无疑是打脸。

  

  据美国媒体的消息,报道发出后,CIA拒绝对此作出回应。

  无独有偶,今天日本共同社也报道说,中国有关部门于今年3月在山东省和海南省拘留6名日本男子。消息人士透露,被拘留的6名日本男子年龄介乎20到70多岁,他们被指控从事间谍活动,危害中国国家安全。

  

  在今天下午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证实了这一消息。

  中方有关部门的确依法对6名涉嫌在中国从事违法活动的日本公民进行审查,并且根据中日领事协定,及时通报了日本驻华的相关领事机构。

  不过,日本方面一直否认有日本人从事间谍活动。日本官房长官菅义伟此前多次表示,日本政府不会向海外派遣情报人员。

  

  间谍战一直被视为没有硝烟的战斗,别以为只有战争年代才有,和平年代同样惊心动魄。

  记者发现,建国以来,中国的情报机构曾破获过多起间谍大案,其精彩程度不下于谍战大片。

  《见证共和国往事》中曾记录了新中国破获的第一起间谍大案。

  

  那是在1950年国庆前,趁着中国党和政府的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参加国庆大典的机会,国际间谍们准备实施“炮轰天安门”计划。参与这个计划的国际间谍包括美国人包瑞德、意大利人李安东、日本人山口隆一等。

  1950年9月28日,负责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国庆节安保工作的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和主管反谍业务的副部长杨奇清,截获了一份自北京东单国际邮局寄往日本东京的航空快件。

  信件是用日文写的:“CIC总部:所购灭火机定于10月1日发货。一切按既定的计划进行。致以热烈的问候!”落款是“山口隆一”。便条上还有用铅笔绘制的天安门草图。

  

  间谍们密谋在1950年10月1日,待中国领导人登上天安门时用迫击炮轰击天安门城楼。

  经过跟踪调查,和山口隆一经常接触的几个重点怀疑对象被牵了出来。不久,侦察到包瑞德给李安东的间谍组织下达执行计划的命令。这时,整个间谍组织阴谋炮击天安门的证据已经确凿无疑,杨奇清向整装待发的侦察员们下达了立即依法抓捕李安东、山口隆一等国际间谍的命令,有关罪犯先后落网。

  1951年8月17日下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军法处内,开始对李安东等七名罪犯进行审判。其中,主犯李安东、山口隆一被判处死刑。

  

  不少间谍案都成了影视作品的素材。

  据《党史纵横》的报道,上世纪70年代,著名电影《熊迹》就是以1974年的“李洪枢案”为原型拍摄的。

  

  70年代,大批苏联外交官在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的指挥下,在国外从事间谍工作。1974年1月15日晚上,苏联驻华一等秘书与苏联派遣在我国的特务李洪枢及其同伙,在交换情报时被公安机关和民兵抓获。这也成为70年代中国破获的最著名的间谍案。

  进入和平年代,我国抓获的形形色色的外国间谍也不少,他们主要从事窃取军事、经济机密的工作。一个名叫“飞哥”的境外间谍,还在中国策反了40多人,窃取国家军事秘密。不少活跃在中国的日本间谍,也纷纷被捕。

  

  对于破坏国家安全的间谍,中国政府的态度是坚决的。2014年,中国出台了《反间谍法》,首次明确了间谍行为的法律定义,间谍行为最高可判死刑。

  记者此前曾报道(→戳这儿回顾),今年4月,北京市国安局制定的《公民举报间谍行为线索奖励办法》正式公布并开始实施。《办法》规定,公民向市国家安全局举报间谍行为,最高可获得50万元奖励。

  看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停下。




此国从未侵华 却占有中国大片领土


2017年5月17日

    
    来源:历史真相揭秘
    
    

    
    如今,世界诸国之间的领土划分究竟是以什么标准去评判的呢?难道说,历史中各国领土如何,那就是如何了吗?这当然是痴心妄想的,一个国家的领土要是依靠历史版图去规划的话,不就会引起各种新兴阶级和旧阶级的对立吗?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就证明了一个观点:历史文化无法成为衡量利益多少的分配标准,只有国家的综合实力,才是获得利益多少的根本所在。
    
    所以,每当网络上不少人宣扬中国的领土不应该只单单是这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时候,是用中国的历史版图去规划的,其实,没有扎实的国力,要来那些领土又有什么用呢?我们今天就来说一个本应属于中国版图的国家——哈萨克斯坦。
    
    众所周知,清朝末年不仅仅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领土进行了恬不知耻的分割。就连东方岛国日本都没有手软,北方的强邻沙皇俄国定然也是不甘人后。所以,沙皇俄国一直对中国的新疆地区进行侵略行动。等到清朝政府派遣左宗棠去收复新疆的时候,左宗棠虽然打了一系列的胜仗,在外交上也威慑住了沙俄。可是,清朝军力终归有限,左宗棠收复了整个新疆,却依旧没办法将所有的土地都收归回来。这块土地,就是沙俄和中国签订的边界协议中,一直处于争议领域的地区。等到后来,中国的内乱不断,沙俄更是没有意愿归还土地了。即便在十月革命之后,苏联的领导者列宁有心将曾经和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中侵占的中国领土尽数归还,却因为国内势力的强烈反对而不了了之。独裁者斯大林上台后,更是将其置之脑后。
    
    所以,在如今的哈萨克斯坦中,其实有存在一块本应归属于中国的土地的。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哈萨克斯坦曾经就是苏联的一个联邦国家。在17世纪的时候,哈萨克斯坦土地上的三个汗国政权不敌准噶尔汗国,准噶尔汗国又不敌于清帝国,所以三国中的两国成为了清帝国的附属国。后来沙皇俄国以及苏联的崛起,又让他们进入了他国的管理范围内。
    
    

    1864年,在沙俄的军事威胁和外交讹诈下,清政府被迫鉴定《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根据这个条约以及以后签订的三个勘界议定书(《中俄科布多界约》、《中俄乌里雅苏台界约》、《中俄塔尔巴哈台界约》),沙俄共割去了我巴尔喀什湖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这一系列条约令清政府难以招架,故而对这些领土只能是拱手相让。即便到了后来的中华民国,因为北洋军阀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牵制,这些领土一直不可能回到中国的管辖范围。新中国建立后,苏联也担心我们会成为他们的又一个强敌,便更不可能归还属于我们的领土了。1991年12月,美国唯一的敌手苏联解体,哈萨克斯坦也就此独立,领土纷争之事,再过于纠结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此国从未侵华 却占有中国大片领土

    哈萨克斯坦人
    
    要论历史,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说跟中国的历史抗衡,可是,人不能活在过去,我们有现在,有未来要去考虑,等到我们强大到最巅峰的时候,那些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




大文豪沈从文是如何追到民国才女张兆和的?


              


来源: 2017-05-24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如果要评选民国最美情话,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这句话绝对可以名列前茅。

有关沈、张的爱情,有一个故事被传为佳话:沈从文曾跟张兆和说:“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乡下人喝杯甜酒吧。”等父亲同意了自己的婚事后,张兆和即拍电报给沈从文:“乡下人,喝杯甜酒吧。”电报员奇怪,问是什么意思,兆和不好意思地说:“你甭管,照拍好了。”

提起他们之间的爱情,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那些信,从第一封到最后一封,那些滚烫而真挚的情话,即使是今天读来,仍然令人动容:

“如果我爱你是你的不幸,你这不幸是同我的生命一样长久的”;

“求你将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我念诵着雅歌来希望你,我的好人”;

“望到北平高空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给我的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得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上做梦,总梦到生着翅膀,向上飞举。向上飞去,便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了。”

在信中,他叫她三三。三三,三三,多么温柔的称呼,温柔得像一声叹息。写信的人和读信的人都已不在了,凭着这些信,他和她的爱情成了一个最动人的传说。

三三在他的信中永远不会老去,一如他初见她时的模样。

沈从文遇见张兆和时,她还只有十八岁,正是人生中最灿烂的年华。她皮肤有点黑,据说年轻时挺漂亮,所以有个外号叫“黑牡丹”。

我见过她拍摄于1935年夏天的一张照片,老实说容貌并不出挑,在家里人的眼里,这位三小姐“皮肤黑黑的,头发剪得很短,像个男孩子,身材壮壮胖胖,样子粗粗的,一点都不秀气”。

“一点都不秀气”的兆和是如何打动沈从文的呢?据他们的儿子沈龙朱回忆说,一次沈从文看见张兆和在操场上边走边吹口琴,走到操场尽头,张兆和潇洒地将头发一甩,转身又回走,仍是边走边吹着口琴,动作利索,神采飞扬,让人心动。

沈从文喜欢“小兽”一样充满活力的女子,也许正是这一瞬间,浑身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张兆和一下子抓住了他的心。

做为老师的他开始展开对这位女学生的追求。当时张兆和追求者众多,不少男生给她写情书,她把这些情书编为“青蛙1号”、“青蛙2号”、“青蛙3号”……看完就放在抽屉里,也不回。收到老师沈从文的信,她愣住了,看完后还是没有回。二姐张允和见了取笑说,这大约只能排为“癞蛤蟆13号”。

沈从文的情书攻势一发而不可收拾,张兆和的沉默不仅没有让他退缩,反而越战越勇。爱情本就让人卑微,在大家闺秀张兆和面前,“乡下人”沈从文口口声声称,只愿做她的奴隶:

“莫生我的气,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我的自卑处,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到地下用嘴接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渎了你的。”这样的卑微,连自尊都不要了,可是爱情来到的时候,谁还在乎自尊呢。

除了写情书外,沈从文还动用了其他招数,比如去张兆和的闺密面前哭诉他的一片深情,甚至扬言说,如果她坚持拒绝他,他就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刻苦向上,一是自杀。

这样近于死缠烂打的追求不仅没有打动兆和,反而让她感到厌烦。张家四姐妹中,元和深情,允和活泼,充和淡定,兆和则相当理性。这和她的成长环境有关,她是家中第三个女儿,并不得宠,前面有两个姐姐,后面还有一串弟弟妹妹,从小就是在较为被人忽视的环境中长大的。带大她的保姆朱干干总是教她为人要本分知足,她由此形成了冷静务实的性格。

所以对沈从文的情书攻势,她实在是烦透了,于是跑到校长胡适那里去告状。胡适是个和事佬,一心想撮合才子佳人,劝她说:“他顽固地爱你!”张兆和不客气地回答说:“我顽固地不爱他!”

胡适闻言愕然,只得给沈从文写信说:“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错用情了。你千万要坚强,不要让一个小女子夸口说她曾碎了沈从文的心。此人太年轻,生活经验太少……故能拒人自喜。”

不得不佩服胡适的眼光,她的确不了解他,也欣赏不了他。信中提到的拒人自喜四个字虽然未免刻薄,但张家三小姐把追求者们的情书用“青蛙N号”来编号,实在是有点过分了。

沈从文这个湘西人,看起来斯文温和,其实骨子里一腔湖南人的热血和蛮劲,认准的事九头牛也追不回。张兆和的拒绝,他不管,胡适的劝解,他也不听,仍然一个劲地用情书轰炸意中人。他还是挺为她着想的,在情书里还叮嘱她不要因为干扰荒废了学业。

在他自己都快要绝望的时候,张兆和紧闭的心扉居然被炸开了一道缝,对人说:“自己到如此地步,还处处为人着想,我虽不觉得他可爱,但这一片心肠总是可怜可敬的了。”

沈从文特意去苏州看她,张家人对他挺友好的。二姐允和对他印象挺好的,叫他到家里来玩,还劝妹妹去旅馆看他,后来提起这段往事,允和也笑称自己是“媒婆”。兆和的弟弟们也特别喜欢他,因为他会讲故事,五弟寰和用自己的零花钱为他买了瓶汽水。沈从文暗暗感激,后来写《月下小景》时还特意郑重其事地标明为“张家小五”辑自某书。

张兆和最终选择接受沈从文,固然是由于“他的信写得太好了”,也离不开家人的推波助澜。

在苏州住了一阵后,沈从文带着眷恋和希望离开了,临走前特意叮嘱兆和:“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允和帮他向父亲提亲,得到许可后,赶紧给三妹夫发了个电报,上面只有一个“允”字,一语双关,既是同意的意思也是发信人的名字。兆和生怕她的沈二哥看不懂,偷偷又发了一封电报给他:“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这场持续了四年的苦恋,终于通向了婚姻。在新婚之初,沈从文和张兆和一起啜饮着爱情的甜酒,有过一段快乐的时光。

结婚没多久,沈从文就回了一次湘西老家。对于一般人来说,分离意味着痛苦,可对于他们来说,分离带来的甜蜜也许要甚于痛苦,原因很简单,一分开他们就可以痛痛快快地写情书了。而只有在信里,他们的爱情才能够保持着火一般的炽烈。

沈从文照例称她三三,张兆和平生第一次露出女孩子的娇态,亲昵地称他二哥,在信里担忧地说:“长沙的风是不是也会这么不怜悯地吼,把我二哥的身子吹成一块冰?”沈从文则回信安慰她说:“三三,乖一点,放心,我一切好!我一个人在船上,看什么总想到你。”

出现在信中的两个人,完全是一副昵昵小儿女之态。谁能够想到,一个是知名的大作家,一个是稳重的大小姐。爱情,就是有这种魔力,可以让再坚硬的人也能呈现出柔软的一面来。

可惜的是,婚姻除了写信和看信之外,还有太多实际的问题要解决。

世人皆以为,流传中的动人爱情故事总是完美无瑕,殊不知岁月不会总是静好。

回顾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婚姻生活,像上文中出现的甜蜜时光并不多见。和信中永存的爱情相比,他们的现实婚姻其实并不完美,甚至可以说是矛盾重重。

他们婚姻中的首次危机出现在北京沦陷后。沈从文一路南逃,而张兆和带着孩子们留在了北京。两个人保持通信,这次不是说情话,而是在信中争执。沈从文想让张兆和南下,而张兆和则坚持留在北京,理由是孩子需要照顾,沈从文的作品太多不方便带走。这些理由,说服不了读者,更说服不了沈从文,要知道,战火纷飞中,有什么比得上一家团聚更重要?当时文人大多举家南逃,留在孤城北京,换谁也不放心。到最后,沈从文火了,去信质问她:“你到底是爱我给你写的信,还是爱我这个人?”

这场争执,最后以张兆和带着孩子南下告终,两人总算团聚了。但裂缝已经出现,并随着时间对婚姻的磨蚀而日渐扩大。

他们两个人原本就是不同的两类人,一个出身于湘西乡下,一个出生于合肥名门,性格、气质、爱好都迥异。以爱好来说,沈从文爱听傩戏,这种咿咿呀呀的野调在张兆和听来根本入不了耳,她爱听的是昆曲。沈从文喜欢收藏古董文物,张兆和对他这个爱好不以为然,说他是“打肿了脸充胖子”,“不是绅士冒充绅士”。沈从文爱结交朋友,有时也干些仗义疏财的事,张兆和整天都在为家里如何生活发愁,对此更是气恼不已。

张兆和之于沈从文,一开始是坚决不爱的,后来慢慢被他打动了,嫁给他后,应该还是爱他的。兆和性格本就冷静理性,她对沈从文的爱,更多的是在尽做妻子的本分,始终少了一点激情。她对婚姻的期待也同样务实,不过是希望两个人在一起好好过日子,不要太拮据,也不需要什么浪漫。

这本来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她嫁的人是沈从文。沈从文一身的诗人气质,对爱情、对婚姻有着更多的憧憬,他期望婚姻在相濡以沫之外,还能有灵魂上的相知相惜,他当然不满足于婚姻中仅仅只有平淡的亲情。

所以,当张兆和在为柴米油盐之类的问题指责他时,他仍然沉迷在感情生活之中。他们这个时期的信完全是鸡同鸭讲:一个抱怨钱不够用,一个指责她不够爱他。对于这段婚姻,他们投入的感情不对等,期望值也不一样。

从张兆和的表现来看,她的确是不够爱他的。她连他写的故事也不喜欢读,挑剔他信中的错别字,她甚至对他的稿子看不过眼,忍不住去改动里面的语法。殊不知,沈从文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文中的野趣,她对他,始终是不欣赏的。

沈从文与其说爱张兆和,不如说爱的是心目中向往的一个幻影。婚后,三三成了他小说中一系列人物的原型,比如说《边城》里的翠翠,《长河》里的夭夭,还有《三三》中的三三,都是皮肤黑黑的,活泼俏丽,小兽一样充满生命力的女子。把张兆和与小说中的女孩子一对比,就会发现,她们其实只是形似而已,张兆和为人太过务实,身上缺乏翠翠们生命的热度,没有那种爱起来不管不顾的劲儿。

大文豪沈从文是如何追到民国才女张兆和的?

 


上兩條同類新聞:
  • 花钱/重磅消息/陈胜称王之后/人的一生就是完成救赎的一生/人类医疗史上最黑暗的实验
  • 乔布斯遗言/女太监/投名状生死状军令状/以北京为他者的近代上海/他卖主求荣/中国阶层残酷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