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交案例,吳建民 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  吳建民訪談錄  撞落中國海航戰機的美軍EP-3偵察機在海南陵水機場拆解。新書社供圖(資料圖片)  吳建民 由錢其琛作序,外交學院院長、中國前駐法大使吳建民著的《外交案例》近日由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19個經典案例的剖析、40年外交經驗的總結,展示了吳建民多年來對于外交的探索和實踐。 記者日前在北京外交學院專訪了吳建民院長,長達近1個小時的專訪中,他侃侃而談自己外交生涯,指出自己寫書的目的就是要揭開外交的神秘面紗,讓老百姓“看得懂”外交。 新書︰告訴百姓 “外交”不是“吃宴會” 廣州日報記者︰可以請您談談構思和寫《外交案例》的初衷嗎? 吳建民(以下簡稱吳)︰目的是希望為中國培養優秀的外交人才,因為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沒有人跟我講這個(案例),而像在美國這樣的國家,比如哈佛大學商學院就非常重視案例教學。 所以,我感覺,中國培養外交人才就是手工作坊,師傅帶徒弟,踫上一個好師傅,進步就很快,徒弟要是很有悟性,進步也快,踫上一般的師傅,進步不大。這樣,人才的培養和成長就很緩慢,而且目前根據中國的情況看,真正經歷“大外交”的人少。 如果希望21世紀中國外交的分量再上去,外交進入一個黃金時期,關鍵就是人從什麼地方培養,靠什麼培養。我想是靠實踐,靠學校里講課要有案例,沒有外交案例,人才培養太慢。 廣州日報記者︰除了強調人才的培養,還應該強調什麼? 吳︰其次,我覺得,要解開外交的神秘面紗。 老百姓不了解外交,認為外交太神秘了。有次我在電視台接受記者采訪,記者問我什麼是外交,然後在街上采訪了三個普通老百姓。他問第一個老百姓,你認為外交怎麼樣?這個老百姓回答說,外交挺神秘的;問了第二個,對方回答外交挺貴族的;再問第三個,對方說外交是吃宴會。(笑) 外交到底做什麼事老百姓根本不知道,外交就不能夠更好地為老百姓服務,所以我的目的,揭開外交的神秘面紗,為老百姓服務,這個老百姓看得懂吧。(笑) 廣州日報記者︰這本書構思了多長時間? 吳︰我從2003年7月回國之後就開始構思這本書,這19個案例是我給學生講的課,一個一個地整理出來的。 廣州日報記者︰在剖析這些案例時,大概思路是怎樣的? 吳︰思路有四條,第一,背景;第二,中國面臨著幾種選擇;第三,實際操作過程,怎麼做;第四,體試。體試我就要學生參加討論、面臨選擇。我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想,如果你是部長,你是大使,你會怎麼做,啟發他們思考。 內幕故事︰ “I'm sorry”的功效 廣州日報記者︰听說您書中的有些內容是首次披露,能不能談談這方面的內容呢? 吳︰比如,在“9‧11”事件發生之後僅5個小時,江澤民主席就打電話給布什總統。 這個我當面請教過江主席,他給我講了一番話,在這個書上發表,我認為講得很深刻,他的核心的話就是中美兩國人民是友好的,很多無辜的人死去,中國人民當然要表示同情啊,人心都是肉長的。 這是中國的文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國人是考慮自己也考慮同他人的關系的,當時一個電話打去,布什很感動。 當時我們光知道報上,打了電話,講了什麼內容,不知道江主席怎麼考慮,我想現在把江主席的考慮講出來,那也是很感動人的。 我認為,這個行動,是外交上很成功的行動,影響巨大。因為“9‧11”時,布什剛上台不久,當時他正在猶豫,誰是敵人,江主席的這個行動,我那天在發布會上講,我說某種意義上講,勝過雄兵百萬。 再比如撞機事件,撞了,怎麼處理好?江澤民主席到拉丁美洲訪問去了,留下一句話,“道歉放人”,這個指示非常明確,因為這個事情長期僵持中美關系會緊張,美國國內的老百姓情緒,中國老百姓的情緒全上來了。 中美關系出現一種持續的緊張,對中美關系發展是不利的。這個時候外交官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比如,我們的高級外交官、當時外交部主管美國的官員和美國大使見面,他就用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說服對方,他說,在美國經常出現車禍,一個車毀人亡,一個車雖然撞壞了,但人還是安全的。現在見到車毀人亡的家屬,你說個“I'm sorry”,不行嗎? 這就是外交官的智慧,他把非常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了,就是人們講的常理,人之常情。美國大使一听,有道理啊,所以就在做文章了,從英文來講他用︰“apologize”,這是很重的一個詞,“I'm sorry”,這是美國人掛在口上的,都是可以講的,這就是道歉,“I'm sorry”就是一種道歉了。 最後美國方面給中國寫信,“very very sorry!”這個翻譯成中文可以翻成“道歉”啊。問題就化解了,所以我覺得,這就是外交官的智慧。 談外交本質︰ 時代變了,不能老講博弈,要講共贏 廣州日報記者︰有人說,外交就是在國與國的博弈中間做工作,您怎麼看外交的本質? 吳︰外交是處理國與國的關系,在戰爭與革命的時代,那完全是博弈,最後是靠戰爭,戰爭與革命的時代,要靠革命。 可今天時代變了,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就不能說簡單地博弈了,因為有共同的利益,外交官的智慧就是,雙方有共同利益,但是人們不一定認識到,他的利益就是,看到做這件事情,符合中國的利益,也符合對方的利益,所以他就用一種娓娓道來的語言,讓中方的決策者意識到,符合中國人的利益,再跟外方打交道,讓外方的決策者意識到符合對方的利益,願意做,他促成一下,就成了,這就會帶來巨大的利益。 所以我覺得老是講博弈,他忘記了時代的變化。像17大報告里提出來︰我們始終不渝,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要小看這幾句話,這開放戰略,互利共贏不只是尋求自己的利益,而且也考慮對方的利益。 所以我認為,外交是內政的繼續,我們在搞現代化,我們最需要的是和平有利的國際環境,和平有利的國際環境如何建立,如何創造,那就是中國和外國的關系中,更多的找共同點,發展共同利益,另外一方面,如果出現分歧的時候,妥善的解決,這就是整個國際關系往前發展。 外交本質是隨著時代變化,隨著國家利益的變化而變化。 廣州日報記者︰從外交的藝術和技巧的層面來看,外交的本質是否類似在做人際關系呢? 吳︰當然,人際關系也並不是花言巧語,我覺得我們有時候把人際關系看的好像是在“忽悠”人家,忽悠人家也不能持久,世界上有傻子,但傻子不居多數,特別是搞外交的,全世界沒有把本民族的窩囊廢派來搞外交的,總是本民族的優秀人才,來搞外交。 所以我感覺是超越了人際關系,人際後面是國家,就是國家的利益,來推動國家利益,共同利益往前發展。 廣州日報記者︰那您覺得如果作為外交官要想做到這樣,做得很好,應該從哪些方面修養自己? 吳︰我想一個外交官首先要忠于祖國;第二,他要有比較淵博的知識,就是要懂得中國政府的政策,懂得中國,懂得世界,不僅懂得政治層面,還要懂得經濟,文化,也就是懂得雙方; 第三,外文要比較好;第四,有比較強的交流能力,。 廣州日報記者︰那是不是對一個人的內在的知識結構的要求比較高? 吳︰對,要懂,當然在整個的交流能力,內涵,衣著打扮,人家看上去覺得不錯,別衣著打扮讓人家一看就很怪,人家看上去反感,包括手勢,有許多避諱。講話時眼楮要看著人家,這個不是所有的人都懂。 廣州日報記者︰隨著我們國家國際地位的顯著提高,現在的外交思路是不是也有所不同? 吳︰那當然有所不同,過去很多事情“不關我事我不管的”,聯合國投票三種形式,贊成、反對、棄權,中國到聯合國後,因為很多事情不感興趣,不參加投票。 現在不同了,所有的熱點問題,中國都參與,推動他積極的解決,聯合國維和部隊,我1971年去聯合國的時候,我們認為,不贊成,現在我們是聯合國5個常任理事國當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 廣州日報記者︰我們未來外交會向哪個方向走? 吳︰我想,外交總的方向,促進世界和平的方向,中國和世界連在一起。我們構建和諧世界,記者問我什麼意思,我說我們中國人希望自己好也希望人家好,希望世界好,就是這個意思。和平發展世界的需要,中國需要世界需要,我們促進,有利和平的事情,比如我們積極參與朝核問題,推動和平進程,發展,中非合作論壇,推動中非合作。 包括中國跟一些大國的合作,很多數字都是驚人的。 談自己的外交生涯︰ “不會交流?你完蛋了!” 廣州日報記者︰您一直很強調交流,記得您在書里講到一個例子,講我們國家的一些人包括官員,到外國去跟外國人交流的時候,經常用“天氣怎麼樣啊”這樣的套話。那麼您作為外交官,如何看待交流能力的重要性? 吳︰一個外交官,會交流和不會交流,差別極大,一個會交流的外交官,可以在他所在的國家很活躍,到處見到他的身影。 你會看到媒體上有關于他的報道,他對公眾發表演說、到學校去講話,出現什麼有關中國的問題,記者就來采訪他。他的活躍,可以讓世界更加感覺到中國的存在,外交官會交流很重要的。 我有一個好朋友,他當過葡萄牙的前任部長,他說︰“你不會交流,‘完蛋了’,對公眾來講,不會交流你就沒有任何作用。”你說在家里誰知道你啊,所以我想外交官會交流是必備的。 廣州日報記者︰作為外交官,您所說的會交流與普通人之間的交往,有什麼區別? 吳︰外交官的行為是國家行為,他的任務是促進中國與外國之間加深了解,減少中國崛起過程中的阻力,促進中國同世界的合作。 交流的目的是,第一,了解中國現在的狀況;第二,大家很關心中國向何處去,那麼中國的方針是什麼,要能夠跟人家講清楚;第三,他要跟人家講清楚,必須要懂得對方,知己知彼。 我怎麼講人家听得懂,怎麼講人家听不懂,不僅是翻譯成外文的問題,因為外國人和我們的思路不一樣,听得懂的語言,還要是人家听得懂的邏輯,听得懂的事例來講。 還有一點是要誠,做外交官也是這樣,因為你不誠懇就交不到朋友啊。 廣州日報記者︰听說您任法國大使期間,跟希拉克總統夫婦的關系不錯,中法關系也相當融洽。那段經歷您是不是印象特別深刻? 吳︰當然,我當了9年大使,從1994年到2003年,在法國干了四年零8個月,這是我最後一任在外交一線工作。而且這個時期兩國的關系發展的勢頭很好,所以我在大使的位置上也能夠對這種發展的勢頭予以促進,溝通雙方領導人的一些想法,做了一些促進的工作。 廣州日報記者︰我看到您在書里講,如何去跟希拉克夫婦接近,了解他們,這段經歷對您對外交的認識有沒有什麼促進或者改變? 吳︰當然,人對問題的認識總是不斷深入的,1994年我出去當大使的第一任到荷蘭去當大使,一年下來,我總結了六個字,“調研、溝通、建議”。到了駐法國之後,我又加了兩個字︰接待。因為這是中國特色,咱們大批的人走出國門。我在巴黎期間,每年接待光副部級別的代表團20多起。我從來沒有把這個當成包袱,我正好去向國內介紹法國,而且這些出去的人一般都有一定身份,我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東西,我可以問很多問題。對外我可以總結出八個字,“調研、溝通、建議、接待”。 廣州日報記者︰吳院長在您擔任國際展覽局主席的時期,中國人還很少在國際組織中擔任主官,在您看來,擔任這個主官對中國人是一種挑戰,還是可以借之做很多事情? 吳︰是一種挑戰,當然這和能做很多事情是結合在一起的。國際展覽局1931年成立的,中國人沒有當過主席,亞洲人沒當過主席,發展中國家也沒當過主席,我就佔了許多的第一。 我給你舉一個例子,2005年3月23號,愛知縣世博會在日本舉行。我在講話中提出世博會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在非洲國家舉行過,我說讓我們共同努力,把世博會帶到非洲,要塑造那里的環境。摩洛哥後來就申辦了2012年世博會,雖然沒有成功,但是那是第一次,後來,很多人說只有你們中國人才會提出這樣的建議,替發展中國家著想。 廣州日報記者︰我很好奇,您處理一個外交事件或者是突發事件的時候,信息如何收集,如何去思考,最後如何做出決定? 吳︰一般遇到一個事情我不急于下結論,我听,大家怎麼看,包括自己的下屬。然後這個過程慢慢形成自己的想法,跟人家去交流。 有的時候我發表演說,我講了看會場的反應,是在認真听,是在交頭接耳,還是搖頭、點頭,有些話講得人家覺得很有道理,有些話還需要調整,外交工作是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 我這個人特點不大容易滿足,生活有意思就在這里,總是能追求做得更好。 吳建民小傳 1939年出生于重慶。1959年畢業于北京外國語學院法語系。 1961年到1965年,常駐布達佩斯世界民主青年聯盟總部,任代表翻譯。曾經在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團(紐約)任二秘、參贊等職,任中國駐歐共體使團及比利時使館參贊。1991年到1994年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發言人。1994年到1998年,歷任中國駐荷蘭大使、駐日內瓦聯合國辦事處及瑞士其他國際組織代表。1998年到2003年,任中國駐法國大使。 現任外交學院院長、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展覽局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