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陆破获假画集团 李可染膺品两亿拍出/各地经济数据造假现象严重 中国真实GDP大幅缩水(组图)
發佈時間: 1/18/2018 2:37:10 PM 被閲覽數: 130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各地经济数据造假现象严重 中国真实GDP大幅缩水(组图)


搜狐

多地政府自曝GDP造假,一场大戏才刚刚上演

GDP/国家统计局  

◎智谷趋势(ID:zgtrend) | 旺角黄局长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自去年1月份辽宁首度承认数据注水之后,今年一月,北方又有两个地区自爆家丑。

据新华社消息,2018年1月3日,先是内蒙古带头披露,该区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有4成是假的,需要减去2900亿元的数值。相应的,2016年地方GDP也要因此砍掉一大块。

8天后,天津市滨海新区蹦出来说,滨海新区2016年GDP也没有此前公布的一万亿那么多,实际数大概只有6654亿元,缩水约1/3。

多年来,不少地方 GDP注水早已是“传说”中的秘密。它就像皇帝的新衣,人们都怀疑它有问题,但真正能揭穿它的,最权威的还是当事人自己。

现在新年伊始就出来这些个重磅“真心话”,还真让人不太适应。

其实,这反映出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残酷真相:在中国GDP总量飙升至80万亿的关口上,我们的地方政府缺钱,实在缺钱!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央的政绩考核指挥棒正在悄悄发生偏移。2019年后,地方GDP将不再是各省市说了算,大家都要在国家统计局的领导下参与核算。

一句话,游戏的规则就要变了,留给地方政府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01

地方GDP的泡沫到底有多严重?

我们来看一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GDP,与各省市自己公布的GDP加总之后的偏差:


2012年,各省GDP之和超出全国5.76万亿元,凭空造出了一个广东(当年最高)

2015 年超 4.6 万亿,凭空多出了一个浙江(当年第四)

2016年超2.75万亿,相当于一个上海(当年第十一)



这种天量的“误差”,过去我们基本不会把它归结为“泡沫”,而是说出现“误差”既有技术上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

技术上。虽然国家和地方统计局的计算方法基本一致,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大企业跨地经营,有分公司,有子公司,这些下属机构的业务眼花缭乱,到底是“在地”还是“不在地”,有时候两个省市的口径不一,就会造成重复计算。

人为上。是 “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个别地方官员具有注水的强烈动机。而且最要命的是,他们还有这种操纵的“能力”。

熟悉体制运行的人知道,地方数据造假的手段无非两种:

第一空转。比如,一笔财政资金入库后,通过假项目再支出,最后又入库回到原始位置上,来来回回都是这一笔资金,但是收入和支出都叠加了好几次,数据一下子就变漂亮了。这里头的手段有很多,想象力再丰富的编剧也写不出来。

第二是虚增。去年财政部曾公开披露辽宁数据造假手法,在2011至2014年那段“辉煌”的岁月里,辽宁通过虚构应税事项和纳税依据,虚增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等地方税收收入。通常而言,地方拿来虚增的税种都是全口径归地方的税种,而不是国税,这样就不用掏出真金白银交给中央。

虽然这样做,地方政府也要付出实实在在的代价:

“吹牛要上税”,在系统内凭空出现的财政收入,按照分税制有一部分需要交给中央和省里,上缴变多了;

数据高报,会影响中央对地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决策,导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减少,收入变小了。

当然,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这些都不是个事。从理论上讲,只要地方财政充裕,这个游戏可以无限运作下去。

地方政府自主的钱袋子,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其大头是税收;政府性基金收入,大头是土地出让金;以及各类举债,包括城投债、非标融资与委托贷款等。

前几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年年百分之七八,地方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也跟着水涨船高,中央转移少点就少点呗,只要脸上好看,能撑得住。

要是钱不够花了,卖几块地就是了。既能拉动GDP,还能充沛国库,一石二鸟。

就算再不济,不是还能举债嘛。今天是这个城投公司贷款,明天是那个国有资本运营平台融资,通过各种明里暗里的借债,还怕那些缺口填不上?

这三个环节可谓环环相扣,有一个拎得住,整个大盘就不会掉链子。在过去那种高歌猛进的时代里,地方政府注水GDP的“能力”高得不要不要的。期待各地自动挤出水分,还可能搭上自己的仕途官声,难度无异于让一个开惯豪车的富二代扔下奔驰骑摩拜。

但有一句老话怎么说的?假的就是假的。

02

进入新常态以后,整个大环境都在发生着变化,很多地方都开始为钱袋子头疼了。家中无粮,自然很难打肿脸充胖子。

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方面。中国的经济走势换档中低速,跨入 L 型通道的一横,地方财政收入增速碰上了缓速带。以前大手大脚花钱没问题,现在就成了毛病,得改。

通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们可以清晰看出31个省市自治区的“泳姿”。



看到没有?重点看那些连续两年数据比较出现大幅下滑的。

从2013年到2016年,包括内蒙古、天津在内的很多省市区,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高位俯冲,从两位数降到个位数,有些还从正增长降到了负增长。全国平均增速从14%跌落到3.3%。

虽然2017年的数值还没有公布。不过按照多地调低GDP增长目标以及财政收入目标的调性来看,预计2017年的增速不容乐观。

众所周知,一般预算收入是衡量地方政府财政实力的核心指标。增速下滑,意味着地方自我造血能力大不如前。

更要命的是,各地很多花钱项目,比如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却是十足刚性的。只能多,不能少,由此造成的财政窟窿令人胆战心惊。

去年底,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发布的报告称, 2015年至2017年前三季度,样本省份的财政自给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支出的占比)整体下降,2015年还有54.1%,到 2017年前三季度只剩下50.8%,而地方在保工资、保民生、保运转等刚性支出比重明显上升,“一些地方收支矛盾已经十分尖锐”。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的财政局面是“六省一市养全国”。除了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北京、福建六个地方,其余的二十多个省市区,财政缺口日益扩大。从2014年到2016年,25省合计的财政缺口数从31927亿,上升到48134亿,增幅51%,2017年恐怕还要攀升到5万亿。

这就是今天中国财政运转的现实。

去年12月闭幕的十九大首次没有提GDP 翻番的目标,其实也意味着中央对于地方经济状况已有了心理准备。

土地出让收入方面。2016年全国房地产迎来史上最严调控,两年时间里,110余城市(镇)出台了260多次调控政策,楼市正式迈入“五限”时代。

中央定调房住不炒,大力发展租赁市场,未来还将深入推行共有产权房、租售同权等长效机制,房地产市场持续降温。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受严格的限价政策影响,2017年下半年就有261宗土地流拍。

此外,在去杠杆的大基调下,中央收紧流动性,停止大水灌溉,过往那种投资驱动的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地方无法再疯狂吃鸡。

我们以内蒙古为例。



数据来源:内蒙古财政厅、统计局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2013年开始,内蒙古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和房地产投资开发额直线下冲,2016年的出让收入仅为176.8亿元,不及2013年的1/2。

内蒙古当然不是孤例,类似的地方很多。

过去,地方政府是国有土地一级市场的绝对垄断者。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如今房地产行业被上峰翻入了2.0时代。

这第二条路,也亮起了大红灯。

地方债务方面。近来,中央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的力度不断加码,地方融资渠道要么缩紧,要么受限。

中央经济会议闭幕以后,财政部再次放出狠话,对于地方政府性债务“谁家的孩子谁抱”,中央坚决不救助,地方政府要趁早打消中央政府会“买单”的幻觉,金融机构也不要产生政府会兜底的幻觉。

言下之意,过往那种设立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剥离天价不良资产、或者债转股的小后门都可能要堵上了。广东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的历史还记不记得?海南发展银行的案例还记不记得?你们再不听话,以后就是那种下场。

在地方政府债务已是中国最大灰犀牛的共识下,各地想要拿到发债指标,莫不是求爷爷告奶奶的。

这三个大板斧砍下来,对“债孽”深重的地方来说,那简直就是砍瓜切菜。

说白了,就是以往趁钱的三条大路径都被中央摁住了。所以,让你以前装,现在看你还怎么装?不能量入为出,大大的“缺钱”两字就高悬在地方政府的面前。

03

除了钱的问题外,改变最大的其实是游戏规则。

2016 年 10 月,中央深改组第 28 次会议通过《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对于统计数据造假的干部,要“一票否决”。

2017年6月,深改组第36次会议通过《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方案》、《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建议办法》。除了统计机构,领导也要追究违法责任。以后再造假,就不是打屁股那么简单了。

2017年10月国家统计局宣布,从2019年开始实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改革后,GDP数值不再是地方说了算,各省区市统计局将在国家统计局的领导下从严审核核算,以确保地区生产总值数据与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基本衔接。

中央的步伐越来越紧。尤其是核算改革这招,简直是压在地方头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中央是要来真的了!如果拖到最后一刻再修正,到时候公布的数字与造假数据将会离得更远,造成崩塌性的局面。这种爆炸式的冲击,地方官场上有几个人受得了?

留给各地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算完经济和政治这两本账,一些地方就只能先跳了出来。毕竟早割肉,早止血。现在就承认,说不定以后挨的板子还可以少一点,轻一点。

过去,针对地方数据造假问题,中央政府也曾试图用三个指标来判断地方经济运行情况:工业用电量、银行发放的贷款数额和铁路货运量。

英国《经济学人》将这个指数的计算公式总结为:工业用电量增速×40%+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35%+铁路货运量增速×25%。

对于中央的决策来说这确实是一种参考指标。但眼下中国传统工业的主导地位正在不断减弱,尤其是在第三产业发达的地区,目前,经济学人总结的这个指标在衡量中国经济产出时已没那么重要。

因此,比起地方主动挤水,当下中国更迫切、更关键的,是要早日拿出一套更为先进、更为科学的统计体系。

据新华社报道,2018年1月12日中央召开了一次全国统计工作会议。在这个可能会改写中国的会议上,国家统计局局长披露,中央正在加快构建新时代现代化统计调查体系。

未来的统计体系很可能是这样一套全新打法:有更高质量的绿色GDP评价体系,有完善的地方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还有最新的幸福产业统计监测制度,形成一种能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

一种测量民生指数、宜居指数、幸福指数的绿色指标体系正迎面走来。那种以GDP论英雄的时代似乎要慢慢远去。

这无疑是一场重要的变革。



陆破获假画集团 李可染膺品两亿拍出



2018年1月18日


    中国大陆近日破获一起专门制贩假冒名家书画案,逮捕24名嫌犯,扣押名家书画膺品多达1165幅。其中一个集团曾在2003年成功拍卖出一幅山水画大师李可染的假画,金额高达新台币两亿余元。
    
     据报导,嫌犯先以高精专业仿制书画,再勾结权威鉴定师予以认证,然后透过拍卖公司拍卖流程「洗白」,获得最高上千万元的身价流入市场。  
                       
     新华社报导,2017年年初,公安机关接获民众举报,书画市场上出现大量假冒范曾等名家的作品,部分假字画甚至流入拍卖环节,给书画交易市场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近日,在中国公安部指挥部署下,贵州遵义警方破获一起制贩假冒名家书画案,摧毁3个犯罪集团。这一侵犯版权案中,警方抓获犯罪嫌疑人24名,扣押涉及26位名家书画1165幅,查扣涉案资金2600余万元。齐白石、范曾、启功、李可染等名家书画作品都被仿制。
    
    综合新京报、澎湃新闻报导,制造名家假书画巨大的利润像毒品一样,催化着专业仿制者、商人、鉴定家、拍卖公司加入。鉴定没有标准依赖眼力,加上中国「拍卖法」中「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的免责条款,为假艺术品的滋生泛滥提供了温床。
    
    在经验丰富的制假者眼里,就像一个游戏,先仿制书画作品,找人装裱,填平时光隧道,之后找相关权威鉴定、作题跋,然后再送去拍卖公司,仿制的书画作品就这样被洗白,甚至获得千万身价。
    
    2013年12月,一幅作者标明为李可染的字画,在北京某拍卖公司拍出人民币5000多万元(至少新台币2.3亿元)的高价。拍卖网站上关于此字画的说明中提到两个关键点:一、经李可染亲属认定为真迹;二、附上2009年李可染亲属与该作品合影。
    
    报导指出,很少有人知道,这幅高价成交的「真迹」,实际上是一幅仿作,造假者为北京书画圈的汪姓名人,就是本案其中一名主嫌;汪男混迹字画江湖多年,有人称他为「字画大鳄」。
    
    公安机关查明,汪男自2004年以来,伪造齐白石、徐悲鸿等名家字画87幅,并透过他人在拍卖公司进行拍卖,成交额达6000余万元;郑姓男子自2000年以来将其伪造的启功、郭沫若等名家书法进行销售,获利1182万元,将其伪造的36幅名家书法进行拍卖,获利300余万元;张姓男子自1998年以来在天津伪造范曾字画作品,向他人销售87幅,获利700多万元。
    
    警方指出,本案中一些书画作品专业鉴定人员主动参与造假贩假;一些制贩假人员骗取知名书画家亲属或其他知名人士为膺品鉴定、与伪作合影;还有一些拍卖公司对征集作品的真伪筛查程序流于形式,为假书画流入市场起了推波助澜作用。1070118
    来源:中央社

 


上兩條同類新聞:
  • 贪腐官员众生相:去了美国才知道那叫一个好呀…/习近平亲信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察言观色 带头做自我批评
  • CIA中国卧底疑向北京爆料致在华线人遇害被逮/中国修宪任务:写入习思想与确定国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