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7年,馬丁·路德在教堂門口張貼《95 條論綱》,標誌著宗教改革運動的開始。 (圖:來自網絡)
1517年,馬丁·路德在教堂門口張貼《95 條論綱》,標誌著宗教改革運動的開始。 (圖:來自網絡)

宗教改革500週年,今天我們如何評價它對於人類現代史和思想史的意義?對於當今社會特別是華人基督教發展有什麼重要啟示?近日新媒體機構普世佳音以「承傳與反思」為題邀請十一位中國學者、牧者、作家、及媒體人展開對上述問題的思考,以此紀念改教500週年。

中國人民大學宗教學系教授何光滬教授說:「宗教改革提倡從馬丁·路德開始,每個人可以直接面對上帝,不一定需要神職人員、主教、神父等等中介。每個人都可以自己閱讀聖經,領受上帝的啟示。」他表示宗教改革帶來思想解放,促進個人地位上升,為現代化提供重要動力。

宗教改革帶來一個鮮明的新教精神,他指出,:「對於在這個世界上任何把自己絕對化、把自己視為上帝的現象和勢力都應該堅決地說『不』。」

Like Us on Facebook

被譽為中文教界「網絡宣教士」先鋒的基督教作家基甸說到,宗教改革另外一個強調的就是「唯獨聖經」。改教表面上是反叛,實則是破除迷信,處於後現代後真相時代的信徒更要用聖經真理來衡量媒體中一切只是表面上利於福音的虛假信息。

馬丁·路德的有力宣告:「Here I Stand。這是我的立場!」提醒基督徒:「我們要捍衛的、我們所要維護的不是一個信則靈的東西,我們捍衛的真理、我們捍衛的福音、我們捍衛的基督教信仰是真理,因為上帝是真理的源頭。」

經濟學者李晉則說「新教不新」。他指出改教家並非「創造」新宗教,而是「回歸」大公教會的信仰:「在基要的真理上、在認信主耶穌作為教會的元首和根基的基礎上,我們應該強調的是一個普世的教會——宗教改革不是創造,而是回歸。」

而北京恩道歸正浸信會郭易君牧師表示:「宗教改革不是一個已經完成的完成式,而是現在進行式···我們要在中國現在教會的發展當中思考在現代語境當中如何使現在的教會更加符合聖經、更加符合神的心意。是Reforming,Not Reformed。」

田烈旭教授則指出,宗教改教也存在一些問題:「宗教改革的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宗派堅守自己的宗派就是真理,所以宗派之間爆發矛盾衝突。」這樣的宗派分歧如今也存在。

美國洛杉磯永愛教會崔約瑟牧師表示:「在我們新教內部有無數派別,有很多不同種類型的教會,我特別想看到的是,兄弟有愛撼山河。我特別想要看到的是,我們如何處理我們這樣新教傳統下的不同的教會,怎麼彼此相愛,能夠攜手宣教。」

崔牧師也在訪談中說到,中國教會要繼承並融入到這500年的新教改革傳統中,但「不是完全要變成一個西方式的教會,也要更多思考如何成為一個中國基督徒事奉上帝的教會。」

基督教作家周威、范學德等則強調宗教改革中體現的教會對於社會公共性的重視。

周威說:「看改教家,看路德的寫作的時候,似乎他是在回應信仰問題,但其實,他是在回應當時整個時代,整個社會所面臨的問題。」他呼籲如今基督教出版要擁有更大的視野,不區分讀者對象,力求回應時代與社會中信徒與非信徒都關心的核心問題。

「我們信主,不只是坐在屋子裡禱告,唱詩讚美。」范學德希望基督徒要承擔社會文化使命,聽從耶穌的教導愛神愛人,「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