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周武:现代上海之于中国与世界/君主立宪民主都是在上海首先发声的
發佈時間: 2/11/2018 7:42:49 PM 被閲覽數: 365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君主立宪,“康密民人”(communis​m), 民主⋯⋯都是在上海首先发声的




全文检索:
 高级检索  帮助
 上海概况 大事回眸 申江新潮 浦东开发 世博园地 长三角联动
 上海之最 名镇名街 名胜古迹 漫步申城 人物述林 海上剪影
专业志 >> 上海社会科学志 >> 大事记
...........................................................................................

大事记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九月二十六日(11月17日) 上海开埠。

十一月初三日(12月23日) 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上海县城东门外赁民屋居住,并将其在巴达维亚建立的印刷厂迁到上海,定名墨海书馆。这是上海开埠后最早建立的新式出版机构,也是以后20年上海最重要的西学传播机构,标志着西学在晚清上海开始传播。咸丰十年(1860年)墨海书馆不再出书。

清咸丰三年(1853年)

至次年,墨海书馆出版《地理全志》2卷。

是年 英国传教士艾约瑟出版《上海口语语法》(A grammar of colloquial Chinese, as exhibited in the Shanghai dialect),全书用英文写,是汉语方言学史上第一本研究语法的专著。

清咸丰六年(1856年)

《大英国志》由墨海书馆出版。共8卷322页。原著英国托马斯·米纳尔,慕维廉翻译,蒋敦复润色。该书介绍了当时不太为中国人所知的世界各国政体情况。

清咸丰七年(1857年)

正月初一日(1月26日) 《六合丛谈》创刊,由伟烈亚力主编。为近代上海第一份中文杂志。翌年2月因经费拮据停刊,共出15期。《六合丛谈》创刊号上刊载英国艾约瑟所撰《希腊为西国文学之祖》一文,介绍荷马的两大史诗,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作品及阿里斯托芬的喜剧。此后艾约瑟还就古希腊罗马文学陆续撰写系列文章:《希腊诗人略说》、《罗马诗人略说》、《基改罗诗》、《百拉多传》、《和马传》等。这是近代史上最早对外国文学的系统介绍。

清咸丰十年(1860年)

宁波华花圣经书房迁址上海东门外,取名美华书馆。由美国长老会传教主持姜别利负责。后迁北京路,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迁址北四川路,民国2年(1913年)与华美书馆合并为协和书局。美华书馆成立后,取代墨海书馆在上海翻译西书的地位。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

冯桂芬著《校邠庐抗议》一书,在中国最早提出君主立宪。

清同治元年(1862年)

John MacGowan著的《上海话短语选》(A Collection of Phrases in the Shanghai Dialect)出版,这是最早的上海话词典。

清同治三年(1864年)

丁韪良翻译的《万国公法》一书中最早将西方的“民主”概念引入中国。

清同治六年(1867年)

刘熙载应聘来上海任龙门书院主讲。此后14年中,他完成了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专著《艺概》、《昨非集》的编纂。刘熙载是以儒家文艺观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派别的重要人物,这两部著作集中反映了他的治学思想和创作实践。

清同治七年(1868年)

闰四月(6月中旬)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正式开馆。这是由中国政府创办的第一个翻译西书机构,也是晚清时期历时最久、出书最多、影响最大的译书机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建立,标志着西学引进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七月十五日(9月5日) 《万国公报》创办,由林乐知主编。前身是《教会新报》,初名《中国教会报》,同治十一年七月二十七日(1872年8月31日)改称《教会新报》(周刊),同治十三年七月二十七日(1874年9月5日)出满300期后更名为《万国公报》(周刊)。它以报道中外时事,发表对中国时政的批评及介绍丰富的西学知识而著称,是19世纪后期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和中国社会中影响最大的期刊。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编译出版《西国近事汇编》,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每年一卷,内容主要依据英国《泰晤士报》等编译,为一部西国大事要闻录,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了解世界大事的重要参考书。

清光绪元年(1875年)

五月初九日(6月12日) 《万国公报》第340期刊出的专文《译民主国与各国章程及公议堂解》,比较系统、完整地介绍了西方的民主原则和三权分立制度,也较为完整地介绍了与此相关的天赋人权、社会契约等政治思想,这是近代中国第一篇关于天赋人权、社会契约思想的论著。

清光绪四年(1878年)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编译《西国近事汇编》一书,书中,第一次使用“康密民人”、“康密民党”二词,是“共产主义者”、“共产党人”最早的音译。

是年 日本学者御幡雅文著《沪语便商总译》,上海日本堂书店发行,是最早的上海话课本。

清光绪五年(1879年)

八月中旬(10月)起至光绪九年(1883年) 花之安在《万国公报》上连载《自西徂东》。光绪十九年广学会重印该书,为晚清影响最大的西书之一。

是年 郑观应在上海辑成《易言》一书,次年由香港中华印务总局刊行,全书36篇。书中主张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治”,提出自造轮船,开采矿产,采用火车、电报,发展资本主义。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影响最大的变法著作之一。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出版《佐治刍言》一书,由傅兰雅译,应祖锡述。这是戊戌以前介绍西方社会政治思想最为系统、篇幅最大的一部书。梁启超称其为“言政治最佳之书”。

清光绪十二年(1887年)

九月十六日(11月1日) 英国传教士韦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在上海创立同文书会。光绪十七年(1891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出任督办,光绪二十年改名为广学会。广学会的成立,开始了结合中国实际,围绕变法宣传西学的历史。它出版的书籍及报刊在近代中国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

康有为出版《新学伪经考》,是他关于维新变法的第一部理论著作。他认为古文经学是帮助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的,应该称为新学;而古文经学出于刘歆伪造,故称“伪经”,他以此为反对顽固派“恪守则训”,倡导变法维新的理论根据。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

郑观应《盛世危言》出版,由《救时揭要》、《易言》合辑而成。这是19世纪鼓吹变法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

《万国公报》发表孙中山上李鸿章书,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四项改革主张。

是年 江南制造局出版英国罗伯德著、傅兰雅口译、俞世爵笔述的《各国交涉公法论》。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九月(11月中旬) 康有为到上海,在张之洞支持下建上海强学会,十一月二十八日(1896年1月12日)在上海创办第一份维新报纸《强学报》,倡导变法维新,4个月后被禁。

是年 广学会出版《泰西新史揽要》,原著英国马恳西,李提摩太译,蔡尔康述。全书叙述了19世纪欧美各国发展史,是广学会所出西书影响最大、销量最大的一部。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七月初一日(8月9日) 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是戊戌变法时期影响最大的维新派报纸。

是年 张之洞幕僚屠守仁著《辩辟韩》一文,在《时务报》上发表,攻击严复的论点,就此展开维新派与洋务派的论战。

同年 广学会出版《中东战纪本末》,初版8卷。次年增出续编4卷,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又出三编4卷。林乐知编,蔡尔康译。是仅次于《泰西新史揽要》的一部畅销书。

同年 梁启超编成《西学书目表》,由《时务报》馆石印出版。书中收入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书籍339种,附鸦片战争以前西人译著86种,近人已译未印西书88种,国人所著与西学有关的书籍117种,共630种。这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西学书目。

同年 在上海文明书局出版的谭嗣同著《仁学》一书中,首次出现“社会学”学名。

同年 《时务报》第六、七册连载译文《古巴岛述略》,文中首次出现“图书馆”一词。

同年 陈炽发表的《续富国策》,是国内专门探索财政经济问题的第一部著作。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正月初十日(2月11日) 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发起人为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等人,是清末上海最大的出版机构。

三月初七日(4月8日) 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这是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所大学,后发展为交通大学。

是年 董康、赵元益等人在上海组成民间团体“译书公会”,专译西方或日本“切用”书籍,包括科技与社会科学,每周将译出之书汇编成《译书公会报》出版。

同年 康有为另一部变法维新的重要理论著作《孔子改制考》出版,认为孔子“作六经”是为“改乱世之制”,尧舜等都是孔子改制假托的圣王,他根据《公羊》三世说,想借用孔子名义改变中国的封建专制(乱世)为“君主立宪”(升平世),以求渐至于“大同”(太平世)。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六月初六日(7月24日) 中国第一份以妇女为对象的报纸《女学报》(旬刊)创刊。由薛绍徽、康同薇、裘梅侣等创办主编,实为经元善主办的中国女学堂的校刊,次年停办。

夏 广学会出版英国柯卡普著《社会主义史》(胡贻谷译)一书,书名为《泰西民法志》,书中专辟马克思一章,第一次在中文出版物中提到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及其生平和思想。

是年 马建忠著《马氏文通》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的近代语法著作,标志着第一个汉语语法体系的建立。

同年 卢梭的《民约通义》由上海同文译书局出版。由日本中江笃介用中文翻译,为《民约论》的最早中译本。

同年 梁启超发表《译印政治小说序》,是最早出现的专门叙述小说的文章。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正月(2月) 《万国公报》第一二一期刊名为《大同学》的文章,其中第一章《今世景象》再次出现马克思的名字。该文由李提摩太节译自颉德著《社会的进化》。

二月(4月) 第一二三期所载《大同学》第三章《相争相进之理》中,在国内刊物上首次提到《资本论》这一书名。

是年 上海长老会布道团出版的M.T. Yates著《中西译语妙法》(First Lessons in Chinese, Shanghai),是西洋传教士编写的最早课本。

同年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等人发起“诗界革命”,力求破除旧体诗的章法,主张把诗歌创作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广智书局在上海成立,名为冯经如主持,实际为梁启超负责。是晚清由日本转译西书的重要机构。

是年 教育世界出版社在上海成立,是中国最早翻译、出版日本教科书的机构。

同年 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后又发表《新史学》,标志着近代史学理论研究的开始。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三月(4月) 上海广智书局出版罗大维译村井知至著《社会主义》。该书第一次将马克思译为卡尔,并述及剩余价值学说。

十月十七日(11月16日) 严复翻译的《原富》(亚当·斯密著)由上海南洋公学译书院出版,这是近代中国译介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经典著作。此前,严复还翻译出版了赫胥黎的《天演论》(1898年)。至宣统元年(1909年),严复共翻译出版8部西方名著,开始中国学者自己独立系统、全面翻译介绍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

是年 商务印书馆设置编译所,以编译各种教科书为要务。

同年 上海广智书局出版署名“独立之个人”(马君武)的译作《俄罗斯大风潮》,介绍和推崇无政府主义及其政党的活动。此后上海又相继出版张继编译的《无政府主义》(1903年)和金一编的《自由血》(1904年)两本小册子,介绍俄国无政府主义者的恐怖、暗杀的主张;其他刊物也介绍了无政府主义思潮。上海成为无政府主义思潮传入中国的最早通道。

同年 作新社在上海成立,在东京设有发行所,译者多为江苏留日学生,在介绍进化论、民约论和世界近代史方面,颇有影响。

同年 文明书局在上海成立,俞复、丁宝书等发起,以出版教科书和世界史地知识读物为主,所出蒙学教科书在晚清影响最大。

同年 《二十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由广智书局出版,幸德秋水著、赵必振译,这是中国第一部分析、批判帝国主义的译著。

同年 岸本能武太著、章太炎译的《社会学》由广智书局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国外社会学的译著。

同年 元良勇次郎原著、麦鼎华翻译的《中等教育伦理学讲话》由广智书局出版,蔡元培作序,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颇多批评之辞,被清政府学部认为是大逆不道,下令查禁。

同年 梁启超在《新小说》创刊号上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论述了小说的社会作用及在文学中的地位、艺术特点。该文成为“小说界革命”的宣言书。

同年 梁启超撰写了《生计学沿革小史》,这是上海出现的第一部中国学者自行编写的外国经济思想史方面的著作。

同年 在日本出版、上海发售的金邦平编译的日本小林丑三郎著《欧洲财政史》,是中国最早的财政史译著,也是国内首次使用“财政”一词的书籍。此后,“财政”一词被普遍使用。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正月(2月) 广智书局出版日本福井准造原著、赵必振译的《近世社会主义》,其中对马克思和《资本论》作了介绍,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译著。

四月(5月) 邹容著《革命军》印成单行本出版。五月十五日(6月10日)章太炎在《苏报》上为《革命军》作书评。同时,章太炎发表《驳康有为书》,批驳康有为“中国只可立宪,不可革命”说,展开了维新派与革命派的论战,并由此引发“苏报”案。

闰五月、六月间(7月) 刘鹗由北京来沪,同年9月从收藏甲骨中精选拓墨1058片,出版抱残守缺斋石印本《铁云藏龟》,是国内外公开印行的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书,是早期甲骨学者研究工作的主要依据。

十月二十七日(12月15日) 蔡元培、陈去病在上海创办《俄事警闻》,专门报道沙俄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消息,光绪三十年正月初十日(1904年2月25日)停刊,改出《警钟日报》。

十二月初一日(1904年1月17日) 丁初我在上海创办《女子世界》(月刊),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停刊。此报被誉为“宣传最持久、言论最勇猛、反映最强烈的一家革命妇女报纸”。

是年 《大陆报》第十一期刊载的《亚里士多德外籀之术》一文,在国内最早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推理。

同年 会文学社在上海成立,主要译员为范迪吉,以翻译出版《普通百科全书》100册著称于世。

同年 藤井健次郎著、范迪吉译《哲学泛论》,德国科培尔原著、下田次郎译、蔡元培重译《哲学要领》,井上圆了著、游学社译《哲学微言》等书出版,这标志着西方哲学体系比较系统地被介绍进中国。

同年 英国斯宾塞名著《社会学研究》由严复翻译取名《群学肄言》(上海文明编译局)出版,是引进最早的西方社会学著作。

同年 严复翻译的穆勒著《群己权界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同年 梁启超所编《中国国债史》在沪出版,仅76页,甚简略,但系国人自撰的第一本财政史专著。

同年 文明书局印行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一书最早的中文全译本,由张相文转译日文版本的《万法精理》。该书提倡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阐述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原则。

同年 夏曾佑著《中国历史教科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是近代中国尝试用进化论研究本国历史的第一部著作,也是国内第一部章节体通史。在近代史学的建立方面有开创性的功绩。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正月二十五日(3月11日) 大型综合性期刊《东方杂志》(月刊)创刊,每年编成一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民国37年(1948年)12月停刊,持续出版44年,是中国近代史上历时最久的大型刊物,也是查阅中外历史事件很有参考价值的工具书。

是年 《教育世界》在76~78号、80~81号刊登王国维撰写《红楼梦评论》,第一次自觉地把《红楼梦》作为一部以艺术形象为核心的作品进行批评研究,这在“红学”史上,也在整个中国的小说理论批评史上首开先例,打破以考证索隐眼光读小说的锢蔽。

同年 严复翻译的《社会通诠》出版。

同年至宣统元年(1909年) 严复翻译的《法意》由商务印书馆陆续出版。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三月底至四月(5月) 开明书店出版汤振常的《修词学教科书》,这是中国最早的现代修辞学教科书和修辞学专著。

是年 严复译英国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著《逻辑体系:演绎和归纳》,取名《穆勒名学》,由广学会出版。书中在中国第一次将英文“logic”译为“逻辑”。该书的出版,标志着西方逻辑科学在中国的再次输入的开始。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十二月初一日(1907年1月14日) 秋瑾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为宗旨,宣传民主革命,反对妇女缠足,主张男女平等。发行两期即被禁。

章太炎《诸子略说》在《国粹学报》第20、21期发表,标志着近代对先秦诸子研究的开始。

是年 上海出版魏声和的《中国实业界进货史》。后又出版陈家锟的《中国商业史》(1908年)和《中国工业史》(1909年)、沈国芳的《中国渔业历史》等小册子,这些是中国首批系统论述本国工业、商业、渔业发展史的专门著作,旨在唤起国民注重各业经济的发展。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二月二十日(4月2日) 于右任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是第一份现代化大型日报,宣传民主革命,至民国35年(1946年)停刊。

是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章炳麟完成《新方言》,该书最早摆脱传统训诂学研究方法的局限,试图用新的方法对汉语词汇进行探索。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上海世界语协会成立,是中国最早的世界语团体。

是年至宣统元年(1909年) 《国粹学报》连载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这部著作是近代学者第一次将西方美学理论及文艺理论运用于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理论,标志着王国维新的诗学理论体系形成。

同年 章士钊著《苏报案记事》由上海文海出版社出版,这是国人自著的第一本报史资料集。

清宣统元年(1909年)

蔡元培译的德国泡尔生著的《伦理学原理》出版,这是中国翻译的第一部西方系统的伦理学专著。

是年 《教育杂志》连载孙毓修《图书馆》一文,文章介绍了图书馆建置、购书、收藏、分类、编目、管理、借阅等方面内容,并首先将杜威十进分类法介绍进国内,促进了中国近代图书分类思想的形成。

清宣统二年(1910年)

三月下旬至六月下旬(5~7月) 上海《新世界》杂志第一、三、五、六、八期上,以《理论社会主义和实行社会主义》为题,连载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的第一、二节和第三节的一部分,是国内最早译载的恩格斯著作。

六月(7月) 《小说月报》创刊,当时为鸳鸯蝴蝶派控制的刊物。

是年 蔡元培撰《中国伦理学史》出版,这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关于中国伦理学史的专著,也是中国学者用资产阶级观点清理中国古代伦理学遗产的开始。

同年 上海科学书局发行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被认为是最早的由中国人自著的文学史专著。

民国元年(1912年)

10月7日 康有为弟子陈焕章在上海组织“孔教会”,出版《孔教会杂志》,倡导尊孔。

是年 上海《民权报》连载徐枕亚的长篇小说《玉梨魂》,引起很大反响。为此,《民权报》被认为是鸳鸯蝴蝶派的发祥地。

民国2年(1913年)

康有为在上海创办《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并在此发表他从清光绪十年(1884年)开始撰写,光绪二十八年完成的一部重要理论著作《大同书》,但只发表了二分之一,因杂志停刊而止,后直到民国24年才由其弟子钱定安将全书交中华书局出版。

民国3年(1914年)

5月 《小说丛报》(月刊)创刊。徐枕亚、吴双热任主编。至民国5年7月停刊,共出22期。该刊发表了许多哀情小说,被认为是“鸳鸯蝴蝶派大本营”。

6月6日 小说杂志《礼拜六》(周刊)创刊。王纯根主编,中华图书馆发行。民国5年6月停刊。是民初小说类杂志中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一种,对当时小说在社会上流行起到重要作用。

7月 穆藕初译成美国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

民国4年(1915年)

1月1日 徐大纯《论美学》一文在《东方杂志》发表,开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美学学科性研究的先河。

9月15日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民国5年9月1日改名《新青年》。该杂志的创刊,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成为倡导五四运动的重要刊物。民国6年编辑部迁北京,民国9年初迁回上海,而出版一直由上海群益出版社承担。

同日 《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翻译了美国马克威、斯密士合著的《青年论》,这是在中国首次介绍西方研究青年的成果。

9月 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曾毅著《中国文学史》,第一次将中国近代文学列为文学史的一个部分。

民国6年(1917年)

2月21日 孙中山在上海写成《会议通则》,又名《人权初步》,后编入《建国方略》之中,题名《社会建设》。

10月 无锡人俞复、陆费伯鸿等在上海设盛德坛扶乩,组织灵学会,提倡鬼神迷信,翌年1月发行《灵学丛志》。

11月10日 上海《民国日报》在全国最早报道俄国十月革命的消息。同日上海《申报》、《时报》、《中华新报》等根据外国通讯社的报道,也转引这一消息。

是年 王国维完成《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发表于广仓学会的《学术丛编》。首次由卜辞中把殷代的先公先王揭发出来,使《史记·殷本纪》和《帝王世系》等书所传的殷代王统得到了物证,并且改正了讹传。从而把上古史的研究上推一二千年。王氏以甲骨证史的研究方法开创了甲骨研究的新局面,突破了文字学的疆域,在甲骨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同年 商务印书馆出版朱元善译的《图书馆管理法》,这是上海最早出版的有关图书馆管理的著作。

同年 商务印书馆出版贾士毅著《民国财政史》,这是中国第一本民国政府财政史著作。

同年 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周瘦鹃译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全书50篇,大多为文言文翻译。所译14国47家小说,其中意大利、西班牙、瑞典、荷兰、塞尔维亚等国作品,“在中国皆属创见,所选亦多佳作”(见鲁迅、周作人对本书的评语)。每篇作品前都附有原著者小传,简约扼要。这种对外国作家和著作的简介,据考便“始于这部《丛刊》”。

同年 姚公鹤著的《上海报业小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地方报业史专著。

民国7年(1918年)

3月4日 《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创办。它以介绍西方学术流派和探讨社会主义问题著称,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摇篮之一,成为全国新文化传播的“四大副刊”之一。

3月 《东方杂志》第十五卷第三号上刊载布施胜治撰写的《述俄国过激派领袖李宁(列宁)》,第一次对列宁的生平事迹做了全面介绍。

4月 《东方杂志》发表杜亚泉的《迷乱之现代人心》、钱智修的《功利主义与学术》、平佚编译的《中西文明之评判》,主张应当保持并发扬封建的名教纲常。由此引发长达10余年的关于东西方文化的论战。参加论战的主要有三派: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以胡适为代表的“全盘西化派”,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派。这也是民国时期上海发生的第一次全国性思想论战。

5月 《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刊载陈百年的《辟灵学》、钱玄同、刘半农的《斥灵学丛志》等文,驳斥灵学会的荒谬论点,开始展开无神论与有神论的论战。

民国8年(1919年)

1月20日 无政府主义刊物《进化》在上海创刊。

1月 《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提出“只有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挽救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这是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月 胡适著《中国哲学史大纲》(上)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用现代科学方法系统整理中国哲学史的论著。

同月 黄凌霜在《进化》月刊第二号上发表《评〈新潮〉杂志所谓今日世界已新潮》,攻击《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原理,反对马克思的“集产社会主义”,号召信奉无政府主义;此后又发表多篇类似的文章,挑起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4月15日 胡适为配合杜威访华,在《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发表长篇论文《实验主义》,系统介绍美国实用主义哲学。

4月30日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携妻女抵上海访问。在上海连续作题为《实验主义》和《平民教育主义》的演讲。杜威是最早来中国讲学的西方哲学大师。

5月11日 《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六号合刊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附简译的《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部分章节,《〈政治经济学〉导言》)、顾兆熊的《马克思学说》、陈启修《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贞操问题》、渊泉译的日本学者河上肇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刘秉麟的《马克思传略》,这是中国广泛传播唯物史观的开始。同期还发表无政府主义者黄凌霜的《马克思学说批评》,克水著的《巴枯宁传略》等。

6月16日 上海的《民国日报》在北京《晨报》改革的影响下,取消《国民闲话》、《民国闲话》两副刊,改出《觉悟》副刊,由邵力子主编。《觉悟》副刊在民国14年以前经常宣传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和马克思主义,是全国著名的传播新文化的“四大副刊”之一。民国20年停刊。

8月1日 中华革命党(同年10月改为中国国民党)在上海创办理论刊物《建设杂志》(月刊),孙中山撰《发刊词》。主要撰稿人有朱执信、廖仲恺、戴季陶、胡汉民、汪兆铭、吴敬恒、李煌嬴、林云陔等,该刊共出2卷,每卷6期,民国9年7月停刊。

8月13日 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全文刊载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发表的《民众的大联合》,号召农民、工人、学生及各界民众,团结起来,反抗帝国主义、军阀势力。

9月1日 张东荪、俞颂华主编的《解放与改造》创刊。创刊号上登载金侣琴译列宁的《鲍尔雪维克之所要求与排斥》一文,这是国内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列宁著作中译文。

11月 《国民》杂志第二卷第一期发表李泽彰译的《马克思昂格斯共产党宣言》,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报刊上所见的最早专门介绍《共产党宣言》的文章。

12月1日 《新青年》第七卷第一号发表高一涵记录的《杜威演讲录》,内容是第十六次演讲“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

年底 张元济主持的《四部丛刊》初编开始由商务印书馆印制,民国11年出齐。

是年 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第一本银行史著作——周葆銮的《中华银行史》。

民国9年(1920年)

1月1日 《新青年》第七卷第二号载高一涵记录的《杜威博士演讲录》,内容是继续阐述实用主义的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2月1日《新青年》第七卷第三号续载;3月1日第七卷第四号续载记录,记录者孙伏园,到9月1日第八卷第一号续登刊完。

1月10日 胡愈之在《东方杂志》第十七卷上发表论文《近代文学上的写实主义》,详细比较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区别,分析了现实主义优缺点。

3月2日 郭绍虞译日本高山林治郎著《近世美学》在《时世新报·学灯》上开始连载,为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西洋美学史的译著。

3月10日 宗白华在《时世新报·学灯》专栏发表《美学与艺术略谈》,在中国最早对“美学”和“艺术”两个概念做了界定。

5月 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立,成员有陈独秀、李汉俊、沈玄庐、陈望道、施存统、沈雁冰、邵力子等。8月,在此基础上成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担负起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任务。

8月15日 《劳动界》周刊创刊,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第一个以工人群众为对象的通俗刊物,由新青年社发行,翌年1月终刊,共出24期。

8月22日 新青年社在上海建立,由陈独秀负责,这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出版社。

同日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新青年社发行,这是该书第一个铅印的中文全译本,也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第一个中译本。

9月1日 《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出版,开始改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开辟“马克思主义宣传”、“社会主义讨论”、“俄罗斯研究”等栏。发表陈独秀的《谈政治》,反击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挑战,阐明许多重要哲学思想。该文是陈独秀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9月 圣约翰大学经卜惠廉提议,设立报学系。这是中国高等院校中正式成立的第一个新闻学系。

10月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上海访问期间,发表“中国宜保存固有之国粹”、“社会改造原理”、“教育之效能”3次演讲,宣传其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想和逻辑实证主义哲学,上海一度掀起罗素热。

11月6日 张东荪在《时事新报》上发表《由内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训》一文,提出发展资本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主张,引起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争论。

11月7日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理论性刊物《共产党》月刊创刊,李达任主编,第一号刊载有关列宁领导俄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资料,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学说,批判了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包括张东荪的假社会主义以及无政府主义思潮。

年底 《新青年》被上海法租界巡捕房查封。后于民国10年2月迁广州。4月1日复刊。

是年 刘复(半农)《中国文法通论》由上海群益出版社出版。该书以斯物威的《新英语语法》为依据,试图对《马氏文通》加以修正,重新拟订理论体系。

同年 王星拱著《科学方法论》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上海最早出版的科学方法论专著。

同年 胡适撰写的英文本《先秦名学史》由亚东图书馆出版,为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先秦逻辑思想发展史的专著。

同年 王国维出版《宋元戏曲考》,书中涉及元曲方俗语和蒙古语借词的训释,是上海学者最早探讨近代汉语词语的著述之一。

同年 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法国黎明(G.LEBON)所著,吴旭初译的《群众心理》,这是上海出现最早的一本社会心理学译著,也是中国最早输入的社会心理学译著。

民国10年(1921年)

1月 《东方杂志》第十八卷第一号发表范寿原摘译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2月 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思想概论》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4月3日 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刊登上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章程。

5月7日 《共产党》第四期发表沈雁冰译列宁的《国家与革命》。

5月 文学研究会上海分会成立,由茅盾、叶圣陶、郑振铎等主持,出版《小说月刊》、《文学旬刊》(后改《文学周报》)。该会的成立,象征性地显示了上海成为新文学创作的又一中心。

7月23日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

7月 世界书局在上海开业。它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大东书局被称为上海的“四大书局”。

8月1日 《新青年》第九卷第四号发表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论战的文章,其中有:陈独秀与区声白的通信6件,施存统的《马克思共产主义》,蔡和森给陈独秀的信《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等。

8月 郭沫若第一本诗集《女神》由泰东图书局出版。郭沫若在《序诗》中宣称“我是个无产阶级者”,“我愿意成个共产主义者”。

9月1日 中共中央在上海创办人民出版社,由李达主持工作,到民国11年6月所出书包括:《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资本论入门》(李汉俊译),《工钱劳动与资本》(袁让译),《列宁传》(张亮译),《劳动会之建设》(李立译),《讨论进行计划书》(成泽仁即沈泽民译),《共产党礼拜六》(王静译),《劳农政府之成功与困难》(李墨耕译),《共产党的计划》(张空明译),《俄国共产党纲》(张西望译),《第三国际议案及宣言》(成泽仁译)等,对普及马列主义起了作用,民国12年并入新青年社。

10月7日 俄国盲诗人世界语作家爱罗先柯到上海,受到上海世界语协会胡愈之等人接待。

10月 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九卷第六号发表《马克思学说》,介绍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同月 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同月 中华书局出版黄昌谷著《科学概论》,是上海最早出版的科学哲学专著。

12月 《民铎》第三卷第一号为“柏格森号”,发表李石岑、梁漱溟等的文章,详尽介绍柏格森唯心主义哲学。

是年 何仲英发表《水浒传释记号》,是上海最早的小说词语考释文章之一。

民国11年(1922年)

1月15日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报《先驱》创刊。第一号至第三号由北京地方团组织出版,后改由青年团临时中央局出版,施存统主编,民国12年停刊,共出25期。

1月 柏格森的著作《物质与记忆》、《柏格森》分别由商务印书馆、泰东图书局出版。加上《民铎》第三卷第一号的“柏格森号”使柏格森主义在中国传播形成高潮。

2月 《社会学杂志》双月刊在上海创刊,是社会学学会机关刊物,余天修主编,中英文合刊。

5月1日 创造社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主编的《创造季刊》在上海出版,后于民国13年2月28日休刊。创刊号发表郭沫若的《海外归鸿》、郁达夫的《艺文私见》,对沈雁冰主编的《小说月报》和郑振铎主编的《文学旬刊》提出尖锐批评,由此引发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之间就文学与社会关系的论争。

5月 商务印书馆开始出版郑振铎主编的《文学研究会丛书》,至民国26年共出125种,这是中国最早出版的一套规模较大的文学丛书。

9月13日 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在上海创刊,蔡和森任主编。民国16年7月,随中共中央迁往武汉。

10月23日 私立东南高等师范学校正式改组为上海大学,由共产党国民党两党合办,于右任任校长。邓中夏(安石)、瞿秋白、陈望道、蔡和森、恽代英、张太雷、沈雁冰、施存统、侯绍裘、杨贤江等先后任教。历时四年半,是中国共产党参与领导时间最长的学校,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占主导地位,时有“红色大学”、“文有上大,武有黄埔”之称。

同日 梁启超在上海东南大学讲授《先秦政治思想史》,次年其讲稿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认为封建宗法的贵族政治已于孔子出生前后次第动摇,而在春秋之后完全消灭。

11月11日 章太炎的《国学概论》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印行。章太炎撰写该书的目的是挽救“国学之衰微”。

12月31日 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博士从日本来上海与张君劢交谈心灵学问题。

是年 德国哲学家杜里舒来华讲学,曾讲《康德以前之认识论及康德之学术》,对扩大康德在中国的影响起了一定作用。

同年 周辩明的《词的界说》、乐嗣炳的《国语词概论》(载《国语月刊》第一卷第十一期)是最早出现的词汇理论论文。

同年 俞平伯在《〈红楼梦〉辨》(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书中提出“自传说”,产生很大影响,为“新红学派”的重要著作,开创了红学研究的新阶段。

同年 梁启超著的《中国历史研究法》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阐述资产阶级史学理论及其方法的专著,在史学界有重大影响。

民国12年(1923年)

1月10日 郑振铎在《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发表《文学原理的书籍介绍》,介绍外国文学理论、美学、比较文学、艺术理论专著51种。

2月14日 张君劢在清华大学作《人生观》的演讲,并在《清华周报》上发表文章,宣扬主观唯物主义的“自由意志”人生观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以及孔孟思想、宋明理学,由此引起“科学与玄学”的论战。论战中形成张君劢、梁启超为代表的“玄学派”,丁文江、胡适、吴稚晖为代表的“科学派”;论战后期,陈独秀、瞿秋白等以“唯物史观派”参战,主要支持“科学派”。

4月和10月 汪荣宝的《哥戈鱼虞模古模考》相继在北京《国学季刊》和上海《华国月刊》发表,在上海引发了中国古音学史上的第一次辩论。这辩论标志着现代音韵学的诞生。

7月 美国教育家、道尔敦制教育法的创设者柏克赫肆特来沪讲学,阐述他的教育法。

10月20日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恽代英、萧楚女、邓中夏等主办。

11月1日 中国共产党创办上海书店,《向导》、《新青年》、《前锋》等刊物均由其出版发行,还出版了《马克思主义浅说》(一峰、辟世编),《唯物史观》、《社会科学讲义》、《社会科学概论》(瞿秋白)等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书店于民国15年2月被查封,迁武汉办长江书店。

11月20日 为推动国民党改组,《新建设》月刊创刊,由恽代英主编。

11月25日 上海亚东图书局出版《科学与人生观》一书,汇集了“科玄论战”中的29篇文章。胡适为该书作序,总括了“科学派”观点。

12月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上卷由新潮出版社出版,下卷于民国13年6月出版。民国14年9月修订后由北新书局合一出版。该书是中国小说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同月 徐宝璜、胡愈之著的《新闻事业》(商务印书馆)是上海出版的第一部新闻理论著作。

是年 中国理论语言学的第一部专著《国语学草创》(胡以鲁著,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刊行)出版。

同年 唐钺的《修辞格》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参考了英国讷斯藉的《高级英文作文》写成。特点是既建立了较科学、完整的修辞格体系,又有辞格理论作指导。后世誉为科学的修辞论的先声。

同年 商务印书馆出版杨昭悠编著的《图书馆学》,该书是国内学者撰写的第一部图书馆学著作。

民国13年(1924年)

1月 瞿秋白的《社会哲学概论》在上海书店出版的《社会科学讲义》第一至第四集上发表,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著作。

同月 国家主义者陈启天在《少年中国》第四卷第六期上发表《新国家主义与中国前途》,提倡教育救国,攻击共产主义,掀起了国家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论战。

4月12日 印度诗人、社会活动家泰戈尔到上海讲学,在上海文化界激起热烈反响。18日,文学研究会等20个团体假商务印书馆举行欢迎集会,1200多人参加。

5月 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在上海的《史地学报》第三卷开始连载,民国18年由上海民智书局出版。对明清之际“经世致用”之学、清代汉学、晚清今文经学的流变作了专述。

同月 李守常(李大钊)的《史学要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著作。

夏 瞿秋白在上海夏令讲学会上作《社会科学概论》的演讲。10月上海书店出版该书。

10月10日 《醒狮》周报创刊,是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主编曾琦。其国家主义政策是“安内攘外”,主张“阶级合作”、“全民政治”,受到革命报刊的反击。

11月6日 沈泽民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发表《文学与革命的文学》,明确提出了“革命文学”的概念。

11月30日 上海《学艺》杂志第六卷第五期出版《康德诞辰二百周年纪念号》,发表了近20篇评介康德的论文,这是国内一次较早的集中介绍康德的著作。

是年 瞿秋白的《现代社会学》由上海书店印行,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第一本教科书。

同年 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顾复著的《农村社会学》,这是中国第一部农村社会学的专著。

同年 泰东图书局出版谭正璧著的《中国文学史大纲》,这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学史,也是首次由上古文学叙述至现代文学的中国文学史。

民国14年(1925年)

2月12日 郑超麟译列宁《托尔斯泰与当代工人运动》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发表,这是列宁文艺理论最早的一篇中译本。

2~3月 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连载“丽英女士”(柯柏年)译的《空想的及科学的社会主义》,这是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第一个中文全译文。

4月22日 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季刊改为不定期刊,本日出第一号,为纪念列宁逝世专号,发表了瞿秋白的《列宁主义概论》。

4月 中华图书馆协会在上海成立。民国14年创刊的《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刊行20余年;民国15年创办《图书馆学季刊》,民国26年停刊。

6月4日 中共中央机关报《热血日报》在上海刊行,瞿秋白任主编,郑超麟、沈泽民、何谓辛(何公道)等组成编辑部,当月28日被迫停刊。20余天内瞿秋白写了10多篇社论、论文。

7、8月间 戴季陶的两本小册子印行:《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民国日报》副刊《觉悟》连载前一种,还发表他的《民生哲学系统表说明》。戴季陶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宣扬唯心主义的道统说;反对阶级斗争学说,提出以“仁爱”去消除阶级斗争;反对国共合作,排斥共产党,公开亮出“戴季陶主义”。

8月 梁启超著的《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变迁史》由上海群众图书公司出版。

10月 萧楚女的《显微镜下之醒狮派》由中国青年社出版,对《醒狮》周报第一至第五十期作总评价、总批判。

同月 《生活》周刊创刊,民国15年起由邹韬奋主编,销数激增,特别是“九一八”后,以抗日救亡为中心。民国22年成立生活出版合作社,对外称“生活书店”。

是年 商务印书馆出版胡怀琛的《中国民歌研究》,明确阐述民歌的定义和研究范围,是中国早期民歌研究的重要著作。

同年 潘序伦用英文撰写的《簿记与会计》、《公司财政》两本专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施仁夫译成中文由上海立信会计用品社出版),介绍美国的簿记和会计。这两本著作的出版,标志着西方会计模式在中国的第二次引进。

同年 商务印书馆出版洪有丰的《图书馆组织与管理》,这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关于图书馆管理的著作。

同年 郑振铎著的《泰戈尔传》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介绍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专著。

同年 上海法学编译社出版郭卫编著的《刑法学总论》,这是上海最早出版的由国内学者撰写的刑法学理论专著。

民国15年(1926年)

3月13日 《中国青年》第一一六、一一七期发表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6月 现代丛书社出版李达著的《现代社会学》。该书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被认为是中国马克思哲学体系开始形成的标志。

7月 《新青年》被迫停刊。

是年 郑振铎编的《文学大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同年 商务印书馆的涵芬楼改为东方图书馆,并对外开放。善本书收藏在三楼,仍名涵芬楼。

同年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陆鼎揆译美国庞德著的《社会法理学论略》,这是上海最早出版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法理学著作。

同年起 商务印书馆开始换版重印《四部丛刊》,民国18年全部完工。新版《四部丛刊》一经出版,即被推为中国图书史上“四大编纂”之一,与《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并称。

民国16年(1927年)

1月1日 恽代英在《中国青年》一四八期发表《思想界“反赤”运动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对过去几次反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作了总结。

年初 上海社会科学研究会编印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策略——讨论大纲》,是上海最早的有关中共党史的研究著作。

4月 瞿秋白将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交长江书局以《湖南农民革命》的书名出版,加上序言说:“中国的革命者个个都应读一读毛泽东这本书,和读彭湃的海丰农民运动一样。”

9月 蒋国珍著的《中国新闻发达史》(世界书局)出版,11月戈公振著的《中国报学史》(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中国最早的全国报业史著作。

10月3日 鲁迅从广州到上海,此后定居上海。

10月24日 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布尔什维克》周刊在上海创刊,由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王若飞、郑超麟组成编委,瞿为主任,创刊号上发表瞿秋白《国民党死灭后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一文。

是年 蒋光慈的长篇论文《十月革命与俄罗斯文学》在《创造月刊》上连载,介绍十月革命前后俄国文坛情况,宣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理论。

同年 金岳霖著的《逻辑》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系统地引进了西方的演绎逻辑、数理逻辑,是当时最具权威的著作。

同年 郑振铎著的《文学大纲》(4册)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中国最早将中外文学史及其名著综合起来做系统论述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世界文学通史。

同年 孙本文在复旦大学讲授“都市社会学”课程,是上海都市社会学研究的发端。

民国17年(1928年)

1月1日 太阳社在上海成立,是倡导无产阶级文学的团体,发起人是蒋光慈、钱杏邨、孟超、杨邨人。同时创办《太阳月刊》,共出7期,即被查禁。民国18年底,太阳社自动解散,成员全部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

同日 国民党在上海创办《新生命》杂志,以“阐明三民主义理论,发挥三民主义的精神”为宗旨,以“研究建设计划,介绍和批评各国学说制度”为内容。蒋介石指定周佛海总负责,后来在中国社会性质论坛中形成“新生命派”。

1月15日 创造社创办《文化批判》月刊,5月改名《文化》,不久被查封,8月又改为《思想》月刊出版,到翌年5月停刊。成仿吾在创刊号上发表祝词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文化批判》将贡献全部的革命理论,将给革命的全战线以朗朗的火光。彭康发表《哲学的任务是甚么》,认为“哲学的任务是在把这个世界变更”。

1月 鲁迅和创造社的郭沫若、郑伯奇等组织联合战线,恢复《创造周报》,在《创造月刊》第一卷第一期上发表以鲁迅为首,郭沫若、成仿吾、郑伯奇、蒋光慈都列名的《创造周报复活宣言》。

同月 创造社成员朱镜我、冯乃超、成仿吾、李初梨等人在《文化批判》、《创造月刊》上发表文章,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文学”(简称“普罗文学”,即“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口号,并提出作家“转变方向”和建立无产阶级文学理论的主张。《太阳月刊》与《文化批判》还从创刊号起连续发表蒋光慈的文章《现代中国文学与社会生活》、《关于革命文学》等,也提出类似观点。他们把鲁迅等作家当作批判甚至革命的对象,由此引起一场革命文学阵营内部关于革命文学的论战。

3月10日 新月社创办《新月》月刊,主编徐志摩发表《新月的态度》,梁实秋曾发表《文学与革命》、《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等文,系统地宣扬资产阶级人性论,主张“文学没有阶级性的”,反对“革命的文学”。

3月12日 鲁迅在《语丝》周刊第四卷第十一期上发表《“醉眼”中的朦胧》一文,回答创造社、太阳社等的批评。

3月 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在上海成立。

6月20日 鲁迅译的《苏联的文艺政策——关于文艺政策评议会记录》刊载《奔流》月刊第一卷第一至五本。这是他在革命文学的论战后,有计划地介绍马克思文艺理论的开始。

9月15日 创造社在上海创办理论刊物《思想》,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苏联情况,主要撰稿人有朱镜我、彭康、李初梨、冯乃超等人。

10月1日 陶希圣在《新生命》杂志第一卷第十期上发表《中国社会到底是甚么社会》,否定中国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是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较早一篇文章,当时未引起大的反响。

10月5日 刘少奇在《布尔什维克》第二卷第一期发表《口令的转变》(《刘少奇选集》中改为《论口号的转变》),用简明的语言说明了在革命斗争中,如何根据每个时期的实际情况提出正确而且恰当的口号,才能很好地领导斗争,文章充满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精神。

11月20日 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在上海创刊,前23期是周报,后103期是三日报,民国19年8月2日停刊,共出126期。

11月 李达、邓初民等人在上海创办昆仑书店,出版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书籍,如:马克思、恩格斯的部分论文《机械论的唯物论批判》(杨东莼等译),恩格斯的《反杜林论》(钱铁如译),《社会进化史》(王子元译)等,成为30年代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民国21年书店被封,李达离上海。同年李自费办笔耕堂书店,实际并无此组织,但以其名义出了许多进步书籍。

同月 恩格斯《从猿到人》的第一个中译本由上海春潮出版社出版,陆一远译,书名《马克思主义人种由来说》。此后至民国21年,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主要著作的中译本在上海相继出版。

12月30日 中国著作者协会在上海成立。出席成立大会的郑振铎、郑伯奇、沈瑞先、李初梨、潘梓年、钱杏邨等人,发表《中国著作者协会宣言》。

是年 唐庆增等学者最早在高校开设中国经济思想史教程,为该学科的初创作出了贡献。

民国18年(1929年)

1月11日 陶希圣的《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由新生命书店出版。他否认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认为中国有商业资本主义,士大夫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中国不需要社会主义革命,只有三民主义才能救中国。由此引起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

3月23日 林伯修(杜国庠)在《海风周报》第十二期上发表《1929急待解决的几个关于文化的问题》,提出3个急待解决的问题:(1)普罗文学的大众化问题;(2)普罗文学的写实建设问题;(3)正确解决政治与艺术的关系问题。

4月3日 王平陵编的《西洋哲学概论》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该书专用一章介绍西方现代哲学的各种流派。这些流派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4月20日 鲁迅译的《关于文艺领域党的政策》刊行《奔流》月刊第一卷第十期。

4月 李达的《社会基础知识》由上海新生命书局列入《社会科学常识丛书》出版。该书通俗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原理,指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所以中国革命必须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是民主革命的性质,其趋势必然是社会革命。

同月 中华书局出版陈子展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该书第一次把中国近代文学从古代文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并按时间顺序,逐一考察和评价了鸦片战争至民国8年前后各种文学思潮。

5月 杨贤江的《教育史A.B.C》(署名李浩吾)出版,这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教育史的较早著作。

6月 普列汉诺夫著,杜畏之译的《战斗的唯物论》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该书是对俄国马赫主义者波格达诺夫经验批判论的批判,并阐明辩证唯物论。译者在序中说,译此书的目的是在批判中国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唯心论哲学。

同月 鲁迅译的芦那卡尔斯的《艺术论》出版。此后,鲁迅译的《文艺与批评》、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分别在本年10月和翌年6月出版。

同月 上海新生命书局出版李膺杨(即杨贤江)译的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7月 列宁《国家与革命》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由上海中文研究会翻译出版。

10月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最早的中译本出版。有两部:一部林超真译,上海沪滨书局出版,书名《佛爱巴黑与德国唯心主义的尾声》;另一部彭嘉生译,上海南强书局出版,书名《费尔巴哈论》。

同月 李一氓与许德珩分别译的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由水沫书店和春秋书店分别出版。这是马克思《哲学的贫困》最早的中文全译本。

11月15日 创造社后期社会科学刊物《新思潮》创刊,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撰稿人有李一氓、朱镜我、吴黎平、潘东周、彭康、杨贤江等,由朱镜我主编。创刊号发表杨贤江《中国教育状况的批评》(署名柳岛生),全面批判了国民党的教育政策。

12月10日 胡适为参加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在《新月》第二卷第十期发表《我们走哪条路》一文,提出“五鬼闹中华”的论点,认为中国社会问题的“五大恶魔”,即贫穷、疾病、愚昧、贪污和扰乱,这才是革命的真正对象。铲除“五魔”不靠暴力革命,要靠一点一滴的改良。

是年 李何林编的《中国文艺论战》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收集32位作者关于革命文学论战的文章47篇,编者写了序言。

同年 蒋维乔的《中国佛教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近代较早的系统的中国佛教通史,标志着佛教哲学研究的开始。

同年 复旦大学成立新闻系。由此新闻学在学术界被逐渐承认。

同年 郭沫若发表《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提出阴阳爻生殖器说,影响极大。

同年 世界书局出版吴景超著的《都市社会学》,这是都市社会学最早出版的著作。

同年 大东书局出版侯厚培的《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是中国第一本论述中国经济由传统农业向近代化演变的断代经济史著作。

同年 上海昆仑书店印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家邓初民著的《政治科学大纲》一书,这是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著作。此后,民国21年,新时代出版社出版邓初民(署名田原)的《政治学》一书,这两本著作比较系统地建构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新型的研究体系。

同年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著的《理想国》由吴献书译,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中国翻译的第一部柏拉图的著作。

民国19年(1930年)

1月1日 鲁迅、冯雪峰主编的《萌芽》月刊在上海创刊,从第三期起成为左联机关刊物,到第五期被禁。最后一期(第六期)改名为《新路》。

1月10日 蒋光慈、钱杏邨主编的《拓荒者》月刊在上海创刊,刊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学作品。主要撰稿者有洪灵菲、殷夫、沈端先等。到四、五期合刊时遭查禁。

1月 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由联合书店出版。该书第一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把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历史依次叙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几种社会形态有规律更替的历史。

2月15日 鲁迅编的《文艺研究》季刊在上海创刊,专载文艺理论。鲁迅译的苏联普列汉诺夫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文学观》刊在第一卷第一期。该刊只出了1期。

2月16日 鲁迅、沈端先、冯雪峰等12人召开上海新文学运动者的讨论会,以“清算过去”和“确定当前文学运动底新任务”为题,检查了过去的缺点,一致认为有将国内左翼作家团结起来,共同开展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必要,即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筹备委员会。

2月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明教育学原理的著作。

3月2日 左联在上海窦乐安路233号(今多伦路)中华艺术大学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直接组织和领导的文艺团体。鲁迅、夏衍、冯乃超、钱杏邨、田汉、郑伯奇、洪灵菲7人被选为左联常务委员。会上通过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国际文化研究会”、“文艺大众化研究会”以及确定左联机关刊物等17项决议。

3月9日 左联秘书处召开扩大会议,通过《关于左联目前具体工作的会议》等5项决议,包括:出版理论性机关刊物《文学》及创办《工农小报》等。《文学》于4月25日创刊,刊载瞿秋白以史铁尔为笔名的论文《普罗大众文艺的实现问题》。刊物出版一期就被禁。

3月 左联在鲁迅、瞿秋白共同领导下展开文艺大众化的讨论,先后讨论3次,到民国23年底告一段落。《大众文艺》第二卷第三、四期《新兴文学专号》有第一次讨论的记录。《拓荒者》也先后发表讨论文章。左联油印物刊《秘书处消息》也刊载讨论记录。

同月 上海昆仑书店出版陈启修(陈豹隐)译的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一分册。这是《资本论》在中国最早的一个中译本。

4月15日 《新思潮》月刊第五期刊出“中国经济研究专号”发表潘东周的《中国经济的性质》,吴黎平的《中国土地问题》,向省吾的《帝国主义与中国经济》与《中国的商业资本》,王昂(王文学)的《中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发展及其前途》,李一氓的《中国劳动问题》等文章。以后,第六、七期又发表多篇这方面文章。这些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中国社会,阐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被称为“新思潮派”。由此正式开展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论战的对手主要是代表托派的以《动力》杂志为阵地的“动力派”和影响较小的“新生命派”。

5月20日 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简称“社联”)在上海成立。朱镜我为党团负责人,潘梓年、彭康(原名彭坚)、杜国庠、王文学为党团成员。

7月 托派分子严灵峰在《动力》第一卷第一期发表《中国是资本主义的经济还是封建制度的经济》,后又在第三期发表《再论中国经济问题》,以后又发表《我们的反批评》等文章。民国20年6月将上列文章汇辑为《中国经济研究》一书,针对新思潮派的观点进行论战,否认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断言中国已是资本主义社会。他们被称为“动力派”。

同月 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最早的中译本在上海出版。有两部:一部笛秋译,上海明日书店出版;另一部朱铁笙译,辛垦书店出版,书名《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

9月10日 左联机关刊物《世界文化》创刊。谷荫(朱镜我)发表《中国目前思想界底解剖》,梁平发表《中国社会科学运动的意义》,对新月派、新生命派等的观点进行批判。还发表了《中国科学家联盟纲领》。

9月 王星拱著的《科学概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一部有完整体系的马赫主义哲学著作。

10月 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中国左翼剧团联盟、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等革命文化团体成立的基础上,中国左翼文化界总联盟(简称“文总”)作为文化界联合组织在上海成立。文总由中央文委直接领导。

11月 王禹图著、世界书局发行的《工业经济学ABC》一书面世。这是上海学者自己撰写的最早一本“工业经济学”著作,“工业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

同月 吴黎平译的《反杜林论》由江南书店出版,这是该书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12月 《辞源》续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其正篇于民国4年出版。民国28年出版正续篇合印本。参与编辑的有陆尔奎、方毅、傅运森、蒋维乔等50余人。收辞目号称10万条,是综合古代字书、韵书、类书和近代辞书为一体的百科全书式辞书。

冬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简称“社研”)成立,它是社联的兄弟组织。社研在许多大学和街道设有支部,主要是在青年中推广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其成员曾发展到1000余人,民国22年下半年并入社联。

是年 孙中山著,胡汉民编的《总理全集》由上海明智书局出版。

同年 中华书局发售《聚珍仿宋版廿四史》。

同年起 商务印书馆集多年访求所得名贵版本,开始影印出版《百衲本廿四史》,至民国25年出齐。

同年 上海光华书局出版李平心(圣悦)撰写的《现代社会学理论大纲——唯物史观的社会学基础理论》,这是中国第一部把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引入社会学的著作。

民国20年(1931年)

3月1日 中国语言文字学会在上海成立,宗旨是研究中国语言及文字的种类问题,研究政府的国语罗马字,提倡推广注音符号。

4月25日 左联机关刊物《前哨》在上海创刊。创刊号为“纪念死者专号”,以纪念被国民党杀害的左联作家柔石、胡也频、殷夫、李伟森(李求实)、冯铿5烈士。《前哨》第二期改名《文学导报》。

4月 刘梦云(张闻天)在《读书杂志》第一卷第四、五期合刊,即《中国社会史的论战》第一辑上发表《中国经济之性质的研究——评任曙君〈中国经济研究〉》,批判任曙的观点。

5月1日 托派分子叶青在《二十世纪》卷第二期上发表《张东荪哲学批判》一文,展开“辩证法的论战”。张、叶之争实际是新康德派与托洛斯基派两种唯心主义哲学内部的争吵,是争夺思想界统治权的斗争,其实际矛头都是针对马克思主义的。针对他们对唯物辩证法的歪曲攻击,艾思奇、邓云特(邓拓)对他们作了深刻批判。

5月 钱穆的《国学概论》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同月 郭沫若的《甲骨文字研究》和《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由大东书局影印出版。

7月20日 鲁迅在社会科学研究会发表题为《上海文艺之一瞥》的演说,总结革命文学运动的经验,阐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健康发展的一些重要问题。这是一篇有关指导左联工作的重要文献。民国20年7月28日、8月3日在《文艺新闻》第二十、二十一号连载。

8月5日 《文学导报》第一卷第二期刊登鲁迅译的《世界无产阶级作家对于中国白色恐怖及帝国主义干涉的抗议》和《革命作家国际联盟秘书处给各支部的信》。抗议者为出席第二次革命文学大会的:德国作家特威锡·梭,美国诗人、作家密凯尔·果尔德,奥国诗人翰斯·迈伊尔,英国诗人哈罗·海斯洛普,日本作家永田宽。

8月20日 《文学导报》第一卷第三期发表《革命作家国际联盟为国民党屠杀中国革命作家宣言》。

8月 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开始发展为中国社会史的论战。从本月起到民国22年4月《读书杂志》先后出版过《中国社会史的论战专号》4辑,论战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学说是否适用于中国。

10月 蔡尚思的《中国学术大纲》由上海启智书局出版。该书述及国学定义和分类,中国的文字学,文学,史学,哲学。蔡元培评介说:“蔡君尚思精研国学,所著《中国学术大纲》一篇,内容丰富,且多新见解。”

11月15日 左联执委会作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的决议。

12月 郭沫若译的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由神州国光社出版。这部译稿后面附有一篇《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论》,是原载社联于民国19年4月出版的《社会科学讲座》中郭译的文本,当时标题用的是原文第三章的标题《经济学的方法》。

是年 梁启超、章太炎合编的《中国学术论著辑要》由华北出版社出版。

同年 商务印书馆出版《严译名著丛刊》,收有严复翻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穆勒的《群己权界论》、《名学(上半部)》,甄克思的《社会通诠》,耶芳斯的《名学浅说》,孟德鸠斯的《法意》。

同年 陈望道著的《因明学》由世界书局出版,为中国第一部用现代汉语写成的因明学著作。

民国21年(1932年)

1月15日 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上册由大江书铺出版,下册8月30日出版。该书是国内第一部修辞学著作。

1月 蒋维乔的《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由中华书局出版。

2月3日 陈望道、鲁迅、茅盾、郁达夫等签名发的《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严正抗议日本帝国主义在“一·二八”事变中的暴行,呼吁世界进步力量支援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

3月 李季在《读书杂志》第二卷第二、三期发表《对中国社会史论战的贡献与批评》一文,反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理论。

6月10日 左联机关刊物《文学月报》在上海创刊,姚蓬子主编,第三期由周起应(周扬)主编,理论、创作、翻译并重。曾展开文艺大众化的讨论和对第三种人的批判。创刊后载瞿秋白(署名宋阳)的论文《大众文艺问题》。同年12月出版第五、六期合刊后被禁。

7月14日 上海市通志馆成立,柳亚子任馆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暂行解散。其间,完成25篇志稿,1000多万字。

9月 国际学社出版王思华、侯外庐合译的《资本论》1卷。

同月 刘剑横的《史的唯物论之伦理哲学》一书由上海亚东图书公司出版,这是较早用唯物史观研究伦理学的著作。

10月1日 《现代》第一卷第六号上发表3篇文章:易嘉(瞿秋白)的《文艺的自由与文学家的不自由》,周起应的《到底是谁不要真理,不要文艺》,苏汶的《“第三种人”的出路》,就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展开争论。

10月 文学月刊《现代》杂志创刊。初期由施蛰存任主编,第三卷第一期起,由施蛰存和杜衡共同主编。为响应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现代》主要介绍刊登当时世界上比较新潮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流派及上海一些新潮作家的作品。

是年 沈志远的《黑格尔与辩证法》由笔耕堂书店出版。

同年 梁启超、胡适的《梁任公胡适之先生省定研究国学书目》由上海大中书局出版,亚洲书局再版。

同年 陶行知在上海成立生活教育社,并于民国23年创办《生活教育》半月刊。设《行知行谈》专栏,发表他的教育评论。

同年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第一个中译本由杜畏之翻译,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

民国22年(1933年)

2月17日 英国著名文学家,世界反帝大同盟名誉主席萧伯纳到上海,宋庆龄、鲁迅、蔡元培、杨杏佛、林语堂及美国记者史沫特莱、伊罗生等接待。应中国笔会之约与50余名各界文化人士见面。

2月 刘大白著的《中国文学史》由大江书铺出版,是“五四”运动以来最早用语体文写成的有系统的中国文学史著作。

3月14日 上海学术界举行马克思逝世50周年纪念会,陈望道、陶行知、李公朴、黄炎培、章乃器、叶恭绰等参加,蔡元培、陈望道、李石曾等发表演讲。蔡元培演讲的题目是:《科学的社会主义概论》。

3月25日 苏汶的《文艺自由辩论集》由上海现代书局出版,收入“第三种人”的文章及当时文艺界对他们批判的文章共28篇。

4月 瞿秋白编选的《鲁迅杂感集》出版,书前发表瞿秋白撰写的《鲁迅杂感集序言》,这是最早对鲁迅的道路和杂文作出正确评价的论文。

6月 《上海通志馆期刊》(季刊)创刊,共出8期。

7月 青光书局出版瞿秋白(署名何凝)编选的《鲁迅杂感选集》,选集的“序言”是一篇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研究鲁迅的代表性文章,在现代文学研究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8月12日 萧爱梅(萧三)用世界语著的《中国语法之拉丁化》由焦风译出,由上海中外出版公司出版,开始将拉丁化新文字介绍到国内。

9月 沈志远的《新哲学辞典》由笔耕堂书店发行,这是第一本由中国人编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辞典。

10月 吕思勉的《先秦学术概论》出版。

11月1日 《现代》杂志第四卷第一期发表周起应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之否定》,首次向中国文坛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苏联刚提出并正在讨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并对构成俄国作家联盟理论核心的“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的错误作了全面批判。

11月 民智书局印行江康梁的《行政学原理》,这是中国最早论述行政学原理性的著作。

是年 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成立,推陈翰笙为主席,参加者有薛暮桥、孙晓村、冯和法、孙冶方、骆耕漠、徐雪寒、石西民等。次年10月在上海创办《中国农村》杂志。

同年 董作宾在商务印书馆印行的《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中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提出影响深远的甲骨文断代5期10项标准,董氏提出的原则和标准奠定了甲骨文断代研究的基础。

同年 杨树达的《中国修辞学》(上海世界书局)出版。该书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古汉语修辞学的体系,注重从古汉语修辞现象的实际中总结修辞规律,注重继承古代修辞研究的传统并有所发展。

同年 沈兼士发表《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在训诂理论方法的研究上有重要影响。指出运用右文说可以订正古书的伪误,判断异训的得失,探寻语根,为汉语词汇的变衍孳乳设立了一批公式。这是汉语同源词研究的重要进展。

民国23年(1934年)

1月 艾思奇在《中华月报》第二卷第一期上发表《二十二年来之中国哲学思潮》,该文论述了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哲学界的状况,系统地论述了哲学上的几次大论战,对几种影响较大的唯心主义派别作了剖析、批评,指出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时代应当结束,未来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时代。而当前最危险的敌人是新康德主义和披着辩证法外装的另一种唯心论,即叶青之流的伪哲学。

6月 陈望道、胡愈之、叶圣陶、沈雁冰等人,针对当时以汪祖茂等为代表的“文言复兴运动”发动“大众语运动”。语文界展开热烈的讨论。陈望道发表《关于大众语文学的建设》、《这一次文言与白话的论战》、《大众语论》等文。论战促进了文学大众化的进展,也为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打下了基础。同年9月陈望道创办《太白》半月刊,是大众语理论刊物。黎烈文主编的《申报》副刊《自由谈》,聂绀弩主编的《中华日报》副刊《动向》,郑振铎、傅东华主编的《文学》杂志都参加了论战。

7月 吕振羽的《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由人文出版社出版,该书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的理论,揭露托派在中国社会史论战中的观点,实质是歪曲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

8月24日 鲁迅在《申报》副刊《自由谈》发表《门外文谈》一文,介绍和宣扬拉丁化新文字。

9月15日 《世界知识》杂志创刊,由胡愈之主持,生活书店出版。民国30年12月停刊。

9月 “中文拉丁化研究会”在上海成立。后在民国24年4月出版《中国语写法拉丁化》一书。

同月 商务印书馆出版《影印四库全书珍本初集》2000册,到民国24年出齐。

10月10日 由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编辑的《中国农村》创刊,发表薛暮桥的《怎样研究中国农村》一文。该刊于民国32年6月被国民党查禁。

11月10日 《读书生活》半月刊在上海创刊,李公朴主编。艾思奇在此发表《哲学不神秘》一文,并连载《哲学讲话》,到民国24年11月载完,民国25年1月出版单行本。第四版改名《大众哲学》。

12月 《食货》半月刊创刊,陶希圣主编。这是当时国内中国经济史学研究方面仅有的两个刊物之一(另一个刊物为民国21年在北平创办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

是年 朱起凤编著的《词通》出版。这是一部古汉语双音词通假词典,是双音通假词研究的集大成者。

同年 林柷敔编译的《语言学史》出版。这是中国第一本研究西方语言学流派的史论性著作,对国外语言学有较系统的介绍和评价。

同年 郭本道著的《黑格尔》由上海书局出版,这是中国学者第一部全面论述黑格尔的专著。

民国24年(1935年)

1月 蒋维乔、杨大膺的《中国哲学史纲要》由中华书局出版。作者对东西哲学发展的共同规律作了初步探讨,还对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法发展法则及其日益增强的科学性作了论证;对体现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有自己的理解,成一家之言。

3月10日 叶青编的《哲学论战》由辛垦书店出版。书中收有主张新康德主义的张东荪一派,主张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艾思奇、邓拓一派和以他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的各派不同观点的文章。

6月 由胡愈之等发起组织的中国语言学会成立。

8月 商务印书馆出版张金鉴的《行政学之原理与实际》,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行政学的专著。

10月15日 赵家璧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由良友图书公司开始出版,选编自民国6年至民国15年10年间新文学运动的理论、评论及小说、散文、诗、戏剧等。全书10集,到民国25年2月15日出齐。蔡元培作总序,每集篇首有编者的导言,对内容和当时的社团、流派作介绍。这是新文化运动最初10年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总集。

11月8日 左联驻国际作家联盟的代表萧三从莫斯科来信,提出为了实现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议左联自动解散。后左联为了建立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于民国25年春自动解散。文总与所属各组织也相继自动解散。

12月12日 上海文化界马相伯、沈钧儒、邹韬奋等283人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第一次宣言》,声援北平学生“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坚决抗日。27日又发表第二次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12月21日 周志波在《时事新报·每周文学》第十五期上发表《关于“国防文学”》一文,再次提出“国防文学”的口号。

同日 上海妇女界救国会成立,是上海成立最早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救国会。以后,上海各界救国会纷纷成立。

是年 康有为的《大同书》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脱稿后作者“秘不示人”,到民国2年才在《不忍》杂志上发表。民国8年将已发表的刊刻单行本。到此时才由康的弟子钱定安将全书交中华书局出版,正式问世。

同年 《地理学报》第二期上发表胡焕庸的《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和附图,文中第一次揭示中国人口分布的重要分界线“爱辉—腾冲线”;文中所附的《中国人口密度图》,是中国第一张全国人口密度图。自提出中国人口分布的这一重要分界线以后半个多世纪以后直到如今,中国人口分布的这一特点几乎没有改变。

同年 康德的《纯粹理性的批判》由胡仁源译,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康德著作的第一个中译本。

民国25年(1936年)

1月28日 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公推沈钧儒为主席。

3月 瞿秋白译,鲁迅编的《海上述林》出版。这是国内较早介绍马列文论的译著。

5月 艾思奇、郑易里合译的米丁·拉里察维若的《辩证唯物论》一书出版,中译本改为《新哲学大纲》。

6月1日 胡风在《文学丛报》第三期发表《人民大众向文学要求什么》,正式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6月5日周扬在《文学界》上发表《关于国防文学》,展开了关于这两个口号的论争。6月10日鲁迅口授《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一文,阐述“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一口号。

6月7日 中国文艺家协会宣告成立,这是由郭沫若、茅盾等43人发起的统一战线组织。

6月 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阿英的《小说闲谈》,这是中国第一本钩沉和介绍晚清小说作家作品的集子。

10月19日 鲁迅在上海逝世,年56岁。10月22日万余人自发地为鲁迅送葬,展示了上海文化界和社会各界进步人士反对专制、弘扬爱国主义的力量。

10月 “两个口号”的论争基本结束。新潮出版社出版论争资料选编《国防文学论战》,共收文59篇,另加附录3篇。

12月 沈志远的《近代哲学批判》一书由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

是年 胡朴安的《中国训诂学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首次全面整理了中国古代训诂学的研究成果。

同年 上海正中书局出版薛代强主编的国内第一本外交年鉴《中国外交年鉴》。

同年 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杨鸿烈著的《中国法律思想史》(上下两册),该书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从殷周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法律思想的发展,填补了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上的空白。本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法律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诞生。

民国26年(1937年)

1月 薛暮桥的《中国农村经济常识》一书由上海新知出版社出版。

同月 何干之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一书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对这次论战作了介绍和评价。

同月 商务印书馆开始出版《中国文化史丛书》,先后出版80种。

2月 胡绳的《新哲学的人生观》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针对20年代初人生观论战提出的问题,指出:正确的人生观必须建立在新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并阐述了新哲学的人生观。

4月 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由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得到毛泽东的称赞,曾作4000多字的“艾著《哲学与生活》摘要”,并于民国27年初给艾写信。

5月 李达的《社会学大纲》由上海笔耕堂书店出版。毛泽东在延安称赞这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部马列主义哲学教科书。

同月 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阿英的《晚清小说史》,这是中国第一部晚清小说系统研究专著。

6月 吕振羽的《中国政治思想史》一书由上海黎明书局出版。

7月27日 因遭国民党政府通缉而逃亡日本的郭沫若返国抵上海,受到上海各界人士的盛大欢迎。30日国民党政府发表声明撤销对郭的通缉令。

7月28日 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成立,推举宋庆龄、蔡元培、何香凝、茅盾、胡愈之、钱亦石、潘公展、樊仲云等83人为理事,共产党和国民党以及无党派爱国人士都有人参加。协会几乎包括了上海文化界各种不同政治倾向、不同文化态度的人士,也是上海各类文化界人士第一次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聚集到一起。

8月13日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上海。此后,以抗战为主题的各种报刊纷纷创办。

8月 中共地下党组织、八路军驻沪办事处重建党的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文委”),负责领导上海的文化及社会科学工作。文委由孙冶方、夏衍、钱俊瑞、曹荻秋、姜君辰等人组成。孙冶方任书记,曹荻秋任副书记。沙文汉负责联系。

11月12日 国民党军队全部撤离上海,日军占领除租界外的上海地区。至民国30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这一时期,处于市中心的租界地区仍维持原有统治格局,相对安全,犹如“孤岛”。“孤岛时期”,上海的社会经济文化有所恢复和开展。

11月 上海文摘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自传》,斯诺笔录,汪衡译,这是国内较早的介绍毛泽东的著作。

同月 文化出版社出版斯诺、史沫特莱等的《毛泽东会见记》。

12月9日 中共地下江苏省委文委在上海创办纯翻译报纸《译报》,由夏衍、梅益负责。以冲破敌人对新闻文化的封锁,12月20日出版第十二期后被迫停刊。

同日 各界救亡协会的机关刊物《团结》周报创刊。民国27年11月被迫停刊。

同日 中共江苏省委的党内秘密刊物《真理》创刊,32开油印本,沙文汉主编。民国27年7月15日停刊,共出16期。

12月14日 商务印书馆决定总管理处迁长沙,上海设办事处。

同日 日军报道部宣布对上海租界内的华文报纸实施新闻检查。

民国26年底到民国27年初 中共利用租界当局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将一些出版物挂上洋商招牌,由外国人出面发行,或由中间分子出面任编辑,继续公开出版。如《每日译报》(梅益、王任叔等负责)、《导报》(梅益、杨潮、林淡秋等负责)等及以后出版的《职业生活》周刊(张承宗、陆志仁负责)、《联声月刊》(王楚良、丁景唐主编)、《上海妇女》(许广平负责)、《公论丛书》(王任叔主编)、《学习》半月刊、《上海周报》(均由王任叔、梅益等负责);同时出版《译报周刊》、《导报增刊》。

12月 上海生活书店出版《救亡丛书》共6册,除第一册为蒋介石的言论集外,其余5册为:宋庆龄的《中国不亡论》,潘汉年的《全面抗战论》,胡愈之的《抗战与外交》,李公朴的《民众动员论》,钱俊瑞的《抗战与救亡》。

是年 胡朴安的《中国文字学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填补了中国文字学史的空白。

同年 《逸经》第三十三期刊登幽谷(董健吾)的《红军二万五千里西行记》,这是一篇较早介绍红军长征的文章,全文约1.7万字,附有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图。

民国27年(1938年)

1月 南华出版社出版平凡(李达)编辑的《十年来的中国共产党》。

2月15日 中共江苏省委开办上海社会科学讲习所(后改为社会科学专科学校),孙冶方、陈望道等进行过演讲。主要课程有哲学、国际时事、中国通史、中国文学史、中国戏剧史、社会运动史等。共办4期,民国28年七八月间被迫停办。

3月1日 斯诺的《西行漫记》中译本由上海复社出版社出版,第一次较全面地为中国人民介绍了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的真实面貌。次年4月5日复社又出版韦尔斯著,梅益、林淡秋等合译的《续西行漫记》。

4月 大时代书局出版《西北战场的主将朱德》(张寒青编译)。

6月15日 由鲁迅纪念委员会编纂的《鲁迅全集》由复社正式出版,共20册,600多万字。8月1日发行精装本。

8月23日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在《每日译报》和《导报》上全文连载,这是上海最早对该文的传播。同年9月,又以《译报丛书》名义出版发行《论持久战》。

8~9月 《资本论》第一、二、三卷合译本出版,由郭大力、王亚南合译,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这是《资本论》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9月10日 《公论丛书》(即《民族公论》)出版。这是宣传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大型理论刊物。由八路军驻沪办事处委托王任叔主编,每月一期,至民国28年7月止共出10辑。胡愈之、胡曲园、潘梓年、郑振铎、吴大琨、李平心、孙冶方等为丛书撰稿。

是年 张世禄的《中国音韵学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详尽地描述了汉语音韵学的发生、发展过程,对历史上的汉语语音研究作了全面总结。

同年 郑振铎著的《中国俗文学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民间文学史专著,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开拓意义。

民国27年至民国30年 上海语法学界在《语文周刊》上以上海为中心开展“中国文法革新讨论”。这次讨论旨在建立具有汉语特点的语法新体系,实际上也是一次涉及现代语言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探讨。提出词类标准“功能说”的陈望道和主张“广义形态说”的方光焘,对结构语言学鼻祖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均有介绍和应用。陈望道所撰写的《再谈体系与方法》等文,是中国最先引进“语言符号论”、“语言言语论”的著述。

民国28年(1939年)

9月 储玉坤著的《现代新闻学概论》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这是国民政府教育部唯一部定的大学新闻系用书。

是年 文缘出版社出版洛蚀文(王元化)编辑的《抗战文艺论集》,收入全国各地有关抗战文艺的代表性文章30篇,其中四分之一左右是“孤岛”时期在上海的作家所撰写,反映了上海作家积极宣传“文艺为抗战服务”的思想,及对“抗战文艺”理论的研讨。

同年 商务印书馆出版钱端升、萨师炯等7人著的《民国政制史》,共上下两册。这是这一时期对民国政治制度研究的最主要著作。

同年 章巽应中华书局之约,开始翻译美国学者麦高文(W. M. McGovern)的The Early Empire of Central Asia一书。该书论述古代中亚诸族的历史,并涉及他们与古代中原王朝的关系,是一本高质量的学术专著。因诸多原因,汉译本《中亚古国史》至1958年方始出版(中华书局),极受同行的珍视和好评。

民国29年(1940年)

上海光明书局出版平心著的《各国革命史讲话》,全书9章,历述尼德兰、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国、土耳其各国的革命始末,作者声言著书的目的在于为中国民族革命战争提供借鉴。

是年 王治心著的《中国基督教史纲》由上海青年协会书局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研究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专著。

民国30年(1941年)

1月 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卷由中华书局出版。下卷于民国38年1月出版。该书注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描述文学思潮、流派内容、形式的变革,在文学史专著中自成一家。

12月8日 日军占领上海租界后,上海进入沦陷时期。

是年 秋冬出版的《万象》第二卷第四期上,发表陈蝶衣的《通俗文学运动》一文,由此展开了关于通俗文学各种问题的讨论。

民国31年(1942年)

吕振羽的论文集《中国社会史的诸问题》由耕耘出版社出版。书中文章对抗战初期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的中国史观及其他错误史观进行了批判。

民国32年(1943年)

6月1日 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世界、开明、大东等书局联合筹组的中国联合出版公司成立。

是年 经恽逸群与申报馆马荫良、孙恩霖等秘密策划,由孙恩霖从申报馆(当时已被日伪接管)陆续运出一部分《申报》合订本,送入徐家汇天主教图书馆,凑成一份《申报》自创刊以来的全套合订本,保存了一份珍贵的文献资料。

民国33年(1944年)

7月24日 邹韬奋在上海逝世。9月28日中共中央根据邹韬奋请求,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于11月22日在延安大礼堂为他举行追悼会。

10月 中国联合出版公司出版阿英著的《中国俗文学研究》、李权时著的《中国经济史概要》,世界书局出版傅统先著的《教育哲学讲话》、林汉达著的《西洋教育史讲话》。

民国34年(1945年)

5月 范泉主编的《青年知识文库》第一辑20册的第一批5册由永祥印书馆出版。其中有周贻白著的《中国戏剧小史》、吕思勉著的《历史研究法》。第二批5册于7月27日出版,有储玉坤著的《国际问题研究法》等。

6月1日 《国际知识》半月刊创刊,由沈志远主编,上海文汇书报经售。

8月14日 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抗战胜利。

8月 三联书店在上海成立。刊印《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及马列著作等。

10月13日 郑振铎主编的《民主》周刊创刊。

11月1日 《经济周刊》创刊。这是在张执一领导下,由吴大琨、吴承禧、谢孝天创办的经济刊物。

12月1日 《世界知识》复刊,负责人为金仲华、冯赛符。

是年 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乔启明的《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此书所用统计材料是他十余年在中国各地农村调查所获。

民国35年(1946年)

6月20日 郭沫若、茅盾、马寅初、马叙伦、陶行知、叶圣陶、郑振铎、翦伯赞、胡绳、杜国庠、许新海、周建人、蔡尚思等人发起组织“全国学术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

6月 侯外庐、罗克汀的《新哲学教程》由上海新知书店出版,该书系统地介绍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和范畴,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一部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

7月 正中书局出版杨幼炯的《权能划分与均权政制》。此系研究孙中山政治学说专门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年底 梅林著、罗稷南译的《马克思传》一书,由上海骆驼书店出版。

是年 萧乾在复旦大学开设《当代英国小说》课程,在国内最早介绍西方现代主义理论。

同年 胡绳的《理性与自由》、《思想方法论》两本书,分别由上海华夏书店和上海生活书店出版。

同年 郑昕著的《康德学述》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是当时中国唯一专门论述康德哲学的著作。

同年 白寿彝著的《中国伊斯兰纲要》由上海文通书局出版,是中国最早研究伊斯兰教史的专著。

民国36年(1947年)

3月 马克思的《艺术的真实》郭沫若译,由群众出版社出版。

5月 郭大力编译的《恩格斯传》由读者出版社出版。

同月 郭绍虞著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7月10日 范文澜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初版在行知书店发售。

是年 上海生活书店印行的邓初民著的《新政治学大纲》,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体系臻于完善。

同年 孙本文撰的《近代社会学发展史》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是中国社会学家自著的社会学发展史著作中较为系统的一本专著。

同年 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王易今译苏联史学家柯斯明斯基的名著《中世纪世界史》。

同年 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瞿同祖著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该书对近现代立法也提出了意见。是研究中国古代法律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同年 上海文献委员会成立后,出版专题性的《上海文献丛刊》6种。

同年 蔡仪在《新美学》(上海群益出版社)一书中提出,“美的现象、美的本质都是在于客观的美的事物本身”的观点,开创了中国现代美学的一个流派。

民国37年(1948年)

9月 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林超真译的《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收有马克思恩格斯1846~1895年的书信98封。

是年 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孙本文的《社会心理学》,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社会心理学专著,基本做到社会心理学的中国化,标志着40年代上海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同年 上海棠棣出版社出版焦敏之编著的《古代世界史纲》,此书系根据苏联历史学家米修林所著《世界古代史》编成,作者认为古代奴隶制普遍存在于东方各国。

同年 孙本文的社会学史著作《当代中国社会学》由胜利出版公司出版。该书详尽地叙述了中国社会学的产生、发展过程及教学研究、实地调查、专业团体和刊物等无一遗漏,资料翔实、内容丰富。为当时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中一本最全面、最详细的著作。

同年 上海时与文出版社初版印行王亚南著的《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这是中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系统剖析官僚政治的专著。

1949年

4月 吴泽著的《儒教叛徒李卓吾》由上海华夏书店出版。

同月 陈晓时(陈珪如)著的《自然辩证法》由上海书报杂志联合发行所发行。这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自然辩证法专著。

5月27日 上海解放。

5月 《资本论》第四卷《剩余价值学说史》(中文版)由郭大力根据考茨基原著译出,上海实践出版社出版。至此,马克思的《资本论》中译本全部出齐。

7月 史家祺著的《唯物论与法律学》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

同月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成立。

8月 陶大镛著的《社会主义思想史》由士林书店出版。

9月 艾思奇著的《社会发展史讲授提纲》由群众书店印刷。10月由北京新华书店以《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授提纲》书名出版发行。以后就成为各地,包括上海学习社会发展史的材料。

10月 李达著的《货币学概论》由三联书店出版。

同月 许涤新在《论语月报》第九卷第十九期发表《关于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

同月 千家驹著的《新财论学大纲》由三联书店出版。

12月 沈志远著的《近代自然辩证法史》由上海耕耘书店出版。

是年 沈志远著的《政治经济学大纲》由三联书店出版。

1950年

1月29日 章乃器在上海《大公报》发表《应用自己簿记原理记帐》,3月31日又发表《原论应用自己簿记原理记帐》,主张“借贷记帐法”,并引发上海会计学界关于“收付与借贷”记帐方法之争。结果,大多数会计学者肯定“借贷记帐法”,此后,借贷记帐法在国内各企业单位被推广应用达15年之久。

1月 巴人著的《文学初步》由海燕书店出版。1959年改名《文学论稿》修订出版。这是中国较早的一部系统的新文学理论著作。

5月20日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上海开始对电影《武训传》进行批判。

7月 祝慈寿著的《工业经济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解放后由上海学者撰写的第一本“工业经济学”专著。

8月27日 中国新经济学研究会上海分会成立。

8月 许涤新的《广义政治经济学》出版第一卷,到1954年出齐3卷。

同月 沈志远在《学习》第十二卷第十二期发表《论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价值规律》,认为价值规律是被国家系统用来解释经济的工具。

10月 苏联哲学博士尤金应中苏友协邀请到上海讲学,作《论苏联由社会主义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报告,还出了专题小册子。

1951年

7月 中共中央华东局党校成立。

9月 王瑶著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由开明书店出版(下册1953年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

1952年

1月28日 中国史学会上海分会成立,推选李亚农为主席,周谷城为副主席,胡厚宣为秘书长,林举岱为副秘书长,顾颉刚等17人为理事。

3月24日 冯定在《解放日报》发表《学习毛泽东思想来掌握资产阶级的性格并和资产阶级的思想进行斗争》,纠正了“三反”,“五反”运动初期理论界部分人员的左倾观点,全面地论述了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是年起,为了有计划的培训理论干部,上海从各大学先后抽调青年教师和毕业生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和各级党政机关也抽调人员去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1953年

《学习》第九期发表薛暮桥的《价值法则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认为商品经济还存在,价值法则就要起作用。认为可以以国家计划支配国民经济,否认价值法则的作用,就会犯冒进的错误。只看价值法则的作用,看不到计划的作用,就不能摆脱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两种错误都要防止。

同年 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社会学、政治学作为学科被取消。相关的教研机构被停办。

1954年

6月 上海成立宪法草案讨论委员会,陈毅为主任,领导全市各界人民参加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的讨论。到9月5日,全市有156万人参加讨论,提出16.5万多条修改和补充意见。

10月16日 毛泽东写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一封信》,随后上海也展开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同时展开对胡适派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11月22日,华东师范大学900多名师生举行批判《红楼梦研究》座谈会。

12月17~25日 市政协文教委员会举行讨论会,批判胡适学术研究中的资产阶级唯心论。

是年 范文澜、吴晗根据毛泽东的建议,组成重编改绘杨守敬《历代舆地图》委员会,简称“杨图委员会”,1955年开始在北京展开编绘工作,借调复旦大学谭其骧主持。

同年 华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王亚南著的《中国地主经济封建制度论纲》。该书率先提出“地主经济”这一独立范畴,并用此来概括自秦汉以来中国封建土地关系的特点,开创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一个学派。

同年 大学开始招收社会科学专业的研究生。

1955年

2月5日 作家协会主席团举行第十三次扩大会议,决定开展对“胡风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文艺报》第一、二号上发表胡风的《意见书》作为附录。在这场批判中,上海的王元化、贾植芳以及市委宣传部部长彭柏山等受到株连。

4月 杨献珍在《哲学研究》第二期上发表《思维对存在的关系这个哲学上最根本的问题也是我们一切实际工作中最根本的问题》,提出了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的观点。

5月 司绶延、林干编撰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简史》由上海新知识出版社出版,是国内较早研究这一段历史的著作。

6月 陈旭麓著的《辛亥革命》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国内第一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辛亥革命史的专著。

9月 杨宽著的《战国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同月 汤志钧著的《戊戌变法史论》由群众出版社出版。

是年 张仲礼著的《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英文版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1991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中文本)。该书通过19世纪中国绅士集团结构、特征和社会功能等,对中国社会经济和社会制度做了分析,是将经济史和社会史结合进行研究的典范。此后,作者还写成《中国绅士的收入》。两书成为研究“中国绅士”的权威之作。

1956年

2月22日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筹备委员会成立,由31人组成。主任陈望道,副主任李亚农、沈志远、王一平,秘书长罗竹风。筹委会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力量制定1956~1967年科学远景规划。

8月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开始筹建上海经济研究所和上海历史研究所。次年2月上海经济研究所正式成立,这是新中国建立后上海最早建立的社会科学专门研究机构。

9月9日 上海市语言学会成立,陈望道为会长。

10月 杨宽的《中国古代冶铁技术的发明与发展》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论证中国冶铁从公元前6世纪发明,直到16世纪,都领先于世界。

12月30日 上海法学会成立,雷经天任会长。

12月 杨兆龙在《华东政法学报》第三期发表《法律的阶级性和继承性》,提出:“并非一切法律都有阶级性;任何法律的形成和发展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很大反响。在1957年6月中旬开始的“反右”斗争中,杨兆龙的观点遭到集中地政治性批判。

是年 复旦大学开始建立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学院成立政教系,以培养理论工作者。

同年 复旦大学中文系部分毕业生在教师带领下,编写较详尽的《中国近代文学史稿》,填补了中国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之间的空白,把中国文学的发展从古代到现代衔接了起来。

同年 吴恩裕著的《中国国家起源的问题》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当时中国学者政治学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同年 复旦大学新闻学系王中撰写《新闻学原理大纲》(未出版),针对当时新闻理论的弊端,及新闻事业的情况、报刊的功能等问题提出不同看法。1957年“反右”斗争中,王中的观点被批判为反动的新闻理论,王中本人也被划为右派。

1957年

1月10日 《学术月刊》创刊,以贯彻“百家争鸣”,展开学术讨论,促进学术研究为宗旨。编委会由周谷城、刘佛年、吴承禧等45人组成,总编辑为周原冰,副总编辑为石啸冲。

1月28日 《解放日报》发表严北溟的《论国内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该文鲜明地指出:在胜利完成社会制度的变革之后,“一切为着发展生产力,这就应该是我们的口号”。

1月 吴景超在《新建设》杂志上发表《社会学在新中国还有地位吗?》。接着费孝通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关于《社会学,说几句话》。此后,一些学者撰文或发表谈话,主张恢复社会学。不久即遭到严厉批判。

2月 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正式成立。

3月 顾准在《经济研究》第三期发表《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探讨了两种所有制,分配方法与核算方法,商品生产,计划经济与经济核算,价值及价格,价值规律的作用等7个问题。

4月 黄道在上海《法学》发表《略论刑事诉讼中的无罪推定原则》,对无罪推定的概念及其由来、无罪推定原则的意义进行述说,并强调在法院正式作出有罪判决前,不应该把被告人当作有罪者来看待。5月27日,杨兆龙在复旦大学举行的第四次科学报告会上,提出《刑事法律学中无罪推定与有罪推定的问题》的论文。随后,这种观点遭到批判。

5月 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在《文艺月报》5月号发表,提出“文学创作必须重视对人的描写”和人道主义精神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等观点。不久,该文被批判为是“一篇系统的宣传修正主义文艺观点的文章”。

7月1日 《人民日报》社论《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发表。

7月9日 毛泽东在上海干部会议上作题为《打退资产阶级右派进攻》的讲话,“反右”运动开始。理论界有一大批知名学者如著名经济学家沈志远等被错定为右派。

8月 周谷城著的《中国通史》上下册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9月17日 毛泽东在上海向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提出组织力量重修《辞海》的任务,并把任务交给《辞海》原主编之一舒新城。市委指派分管文教的书记石西民负责,组成编委会和编辑部,并调教育局长杭苇负责编辑部。

9月 陈彪如的《凯恩斯就业理论批判》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10月 《学术月刊》就美学问题展开讨论。第十期发表李泽厚的《关于当前美学问题的争论》,第十二期发表蔡仪的《朱光潜的美学为什么是主观唯心主义的?》。1958年第一期发表朱光潜的《美必然是意识形态性的》及洪教然的《美是不是意识形态》。

是年 蒋孔阳在《文学的基础知识》、《论文学艺术的特征》两书及一些文章中,提出“共同美”和要重视对艺术审美特征的研究等文艺观点。不久也遭批判。并被指责为“超阶级”、“人性论”。

同年 华东师范大学丁勉哉编著的《现代汉语词汇》作为大学教材内部刊印,这是上海学者编著的第一本现代汉语词汇教材。

同年 胡铁生在《学术月刊》发表《关于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问题初探》,具体阐述了开放自由市场的必要性。

同年 谭其骧由北京回复旦大学,着手组织《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工作。最初由谭其骧、章巽、吴应寿、王文楚、邹逸麟组成5人小组,后建立历史地理研究室,人员增至20余人,以编绘工作为主。

1958年

3月9日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简称“上海社联”)正式成立,由各学会理事会联席会议推出委员101人;选举陈望道为主席,平海焘、李亚农、李培南、孟宪承、周谷城、金仲华、彭康、雷经天、陈其五为副主席,曹漫之、胡少鸣为秘书长,上海社联的任务是:在马列主义思想指导下,根据党的百家争鸣方针,领导各学会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活动。

3月 上海求新造船厂成立了第一个工人理论学习小组,在全市掀起工人学哲学的热潮。

4月13日 上海社联邀请哲学社会科学界代表人士40余人座谈“厚今薄古”问题,以求贯彻这个指导思想。

4月 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学院的历史系和市第三中级党校以及历史研究所的学者就“厚今薄古”问题讨论多次,认为实行“厚今薄古”与批判“厚古薄今”的斗争就是思想战线上“灭资兴无”的斗争。

6月4日 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在全市高等院校科研规划会议上宣布:将原华东政法学院、上海财经学院、复旦大学法律系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4个单位合并,建立上海社会科学院。

7月1日 中共上海市委机关理论刊物《解放》半月刊创刊。

9月2日 按中央宣传部与市委指示,社联创办《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月刊。

9月7日 上海社会科学院正式成立。李培南任党委书记,申玉洁任副书记,雷经天任院长,姚耐、庞季云任副院长。院址设在万航渡路1575号。

9月16日 张春桥在上海《解放》杂志上发表《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一文,提出取消薪金制,恢复供给制,废除等级制等观点。

10月13日 《人民日报》转载张春桥的《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并加《编者按语》,认为张文基本正确。

10月26日 上海社联召开座谈会,讨论张春桥关于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观点。胡绳到会作报告。以后上海社联又接连召开5次座谈会,先后有300多人次出席。讨论中,很多人不同意张文的观点;还围绕什么是资产阶级法权残余、如何认识“按劳分配”的原则等展开讨论。

10月 中国科学院上海历史研究所筹备处与复旦大学历史系合并。

11月 陈旭麓在《学术月刊》第十一期发表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年限问题》一文中指出,中国的“近代史”应该以鸦片战争开始的1840年为上限,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下限,因为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存在的一段时期。这一观点后为学术界普遍认可。

是年 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同年9月更名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出版了《恒丰纱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和《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等4本专著和史料书。此后,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等单位又编写了一批有关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企业史、行业史的史料书。为上海地方经济史和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9年

1月 《学术月刊》1月号发表《关于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的争论》,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商品生产的原因、范围、作用和消亡问题中的争论作了归纳,并在第二、三、四期展开讨论。

2月 雨田在《学术月刊》发表《国营企业工人购买的消费品不是商品吗?》对骆耕漠认为这不是商品的观点作商榷,文章首次提出在生产资料实现全民所有制以后,劳动力基本或部分还是私有的。

同月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与华东局党校合并,组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党校的科研、教学力量大为加强。

4月3~22日 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经济理论讨论会。会上讨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及计件工资问题。在1958年开始“大跃进”及“消灭商品,否定价值规律”观点风行的情况下,与会者围绕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的必要性及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作用展开热烈讨论,活跃了学术空气,推动了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理论的研究。

6月 李平心在《学术月刊》6月号发表《论生产力性质》,提出应当重视生产力的研究,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后他又发表了一系列论生产力的文章,引起学术界的强烈反响和争论。上海先后组织了4次大型讨论,3次小型座谈,300多人次参加。匡亚明、范定九等公开表示支持,多数人将他的观点批判为“唯生产力论”。

同月 姜铎在《学术月刊》6月号发表《必须全面看待按量分配原则》,认为限于社会主义阶段的物质生产条件和思想觉悟条件,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还不能单靠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同时依靠物质利益鼓励。

7月 上海经济学会于23日和30日举行两次讨论会,讨论内容为:对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理解;发展速度问题;国民经济的主要比例;速度和比例关系。

11月 马寅初在《新建设》11月号上发表《我的哲学思想和经济理论》,论述了他关于“团团转和螺旋式上升”的观点,引起全国论争,社会学界参加了论争。

是年 中共上海各区、县、局委员会开始建立党校。

同年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写成《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书初稿,是中国第一部城市对资改造的研究专著,由上海人民出版社铅印,未正式出版。

1960年

2月25日~4月13日 中国作协上海分会召开会员大会对蒋孔阳、钱谷融、任钧等的文艺思想和观点进行批判。

2月28日 上海经济学会举行问题讨论会,对马寅初的“团团转”和“新人口论”等观点进行批判。

3月26日 上海哲学学会开展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讨论,主要内容是:如何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如何理解“抽象统一”与“具体统一”;如何理解哲学根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关系。

3月 上海社会科学院成立学术情报研究室,出版《学术界动态》,这标志着上海社会科学情报学研究开始起步。

4月20日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成立,副市长金仲华兼任所长。

下半年 上海社联连续召开7次座谈会,邀请哲学社会科学专家讨论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专家们畅所欲言,提出不要把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混同起来,讨论学术问题不应带政治帽子;还提出对李平心学术观点的批判不利于学术繁荣等意见。这些座谈会后被称为“神仙会”。

11月15日 《文汇报》开始辟设学术版,作为争鸣园地,受到学术界热烈欢迎。至1962年12月28日,在2年左右的时间里共刊出575个版面,发表大小稿件1700多篇,自1961年8月起学术版几乎天天一个版面。《文汇报》学术版创办以后,《解放日报》理论版、各大学学报及各出版社也都积极发表各种观点的文章、著作,推动了百家争鸣,活跃了学术空气。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以后不久,学术空气开始沉闷,学术版就此停刊。

是年 魏建猷发表《试论天地会的性质》,引起学术界对会党性质的大讨论。此后,他成为会党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1961年

4月 汤志钧的《戊戌变法人物传稿》上下册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同月 《美术》杂志第二期刊“关于山水、花鸟问题的讨论”的综述,内容包括:山水花鸟画有没有阶级性?怎样认识山水花鸟画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欣赏者是不是喜爱同一作品?

5月10日 彤书在《学术月刊》5月号上发表《发展生产,满足需要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吗?》不同意蒋学模用“发展生产,满足需要”表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8月 李平心在《新建设》8月号发表《辩证法可否应用到生产力研究上去——十论生产力性质》。

是年 苏绍智在《经济研究》第十二期上发表《试论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经济学的对象与任务》,在国内首次提出世界经济学的学科建设问题。

同年 根据中共八届九中全会“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方针,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周扬到上海,组织编写一批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共29部,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文学概论》、《形式逻辑》、《教育学》、《现代无产阶级史学流派》等,由著名专家周谷城、冯契、李培南、姚耐、雍文远、蔡尚思、胡曲园、刘佛年等担任主编。

同年 姚耐等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初稿:(社会主义部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第一部公开出版的、由中国学者编写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1962年

1月21日 翦伯赞在《文汇报》发表《关于史学论的结合问题》,认为“以论带史”是“按照结论”武断历史的一种不正确提法。

2~8月 《文汇报》先后发表多篇文章,对列宁关于“伟大的科学家,渺小的哲学家”的提法展开了讨论。

4月2日 经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重新建立政治学系,恢复政治学的研究和教学。

4月 胡寄窗的《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册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册1965年出版,下册于1981年10月出版。该书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思想进行了整体研究,被誉为里程碑式的巨著。

8月 《中华文史论丛》在上海创刊。

同月 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由中华书局出版。

秋至1964年夏 复旦大学陈绍闻开设“中国经济思想史专题讲座”,标志中国经济思想史专业课程在上海开始恢复重建。

1963年

1月1日 上海市文艺工作者集会,会上柯庆施提出“写十三年”的口号。

2月 叶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上)由文艺出版社出版,下册于1964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3月 上海学术界对周谷城的“无差别境界”等观点开展批评与讨论。

4月 中央宣传部召开文艺工作会议,就所谓“写十三年”问题展开争论,“写十三年”是华东现代戏观摩演出时提出的。周扬、林默涵、邵荃麟等在会上指出这个口号的片面性,特别批驳了“只有写社会主义时期生活才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错误观点,张春桥则在会上辩解,提出“写十三年的十大好处”。

11月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侯灿著的《医学科学文献工作》,这是上海第一本情报学著作。

12月15日 中共中央下达《关于加强外国问题研究的决定》,其中规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可以同复旦大学配合,开展对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研究”。

12月 姚耐等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是年 姜丕之编著的《黑格尔〈小逻辑〉浅释》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对黑格尔最重要最晦涩的逻辑学著作做了比较通俗的解释,是新中国建立以后最早的《小逻辑》注释书。

1964年

2月 经毛泽东批示同意,根据中央外交小组和中央宣传部1963年12月15日报告精神,在复旦大学把政治学系改为国际政治系,同时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研究所。其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国际政治方面的教学、研究和涉外部门的实际工作人才,特别是培养研究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国家的专门人才。

4月 《学习月刊》从第四期起开辟“桌子的哲学”专栏,就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进行讨论。

5月18日 孙怀仁在《人民日报》发表《加强部门经济学的研究》,比较早地提出了开展和加强部门经济学科的研究。

7月19日 上海工业大学姚伯茂在《人民日报》发表《浅谈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讨论》,主张“统一性为主”的矛盾是“合二而一”。此后《文汇报》、《解放日报》和《学术月刊》发表有关文章,批评其观点。

7月24日 《学术月刊》第八期发表陶翊之的《忠王李秀成的评价问题》,对戚本禹在《人民日报》发表《评李秀成自述——并同罗尔纲、梁岵庐、吕集文等先生商榷》一文中提出的“《李秀成自述》是叛徒的自白书,李是叛徒,不应当英雄来歌颂”的论点提出异议。

7月 章恒忠在《经济日报》上发表《论劳动与价值的关系》,对骆耕漠在3月20日《文汇报》发表的《资本形态和被掩盖的社会劳动——价值》一文的观点提出商榷,指出否认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范畴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存在是不正确的。

8月 《解放日报》发表罗思鼎的《大节、气节、晚节——评李秀成问题讨论中的所谓“功过”问题》,认为李秀成“投降变节,认贼作父”,根本谈不上功过问题。

同月 《红旗》杂志第十六期发表报道:《哲学战线上的新论战》,指出这场论战是以5月29日《光明日报》发表艾恒武、林秀山的《“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文章为标志。挑起对杨献珍“合二而一”论的批判。上海在这场批判中集中批判了市委党校副校长李佐长和工业大学教师姚伯茂等。

9月10日 骆耕漠在《学术月刊》上发表《商品经济的消灭及其规律的探索之一》阐述他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不是商品经济,不存在商品价值关系的观点。10月号又发《探索之二》,指出列宁没有确认整个社会主义阶段都得保持商品交换。11月号发表《探索之三》,同期发表汪旭庄、章时鸣(恒忠)的《评骆耕漠同志商品消亡论》,认为社会主义全民公有制和集体公有制经济之间,国家与职工之间,都存在商品交换关系,全民所有制各企业之间是以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相互交换产品,也具有一定的商品性质。12月号又发表钱世明、张继光、袁恩桢与骆耕漠商榷的文章,一时全国报刊展开讨论。

10月16日 上海师范学院历史系在《解放日报》发表题为《周谷城是怎样为秦桧、张邦昌翻案的——评周谷城〈中国通史〉宣传民族投降主义的反动观点》。11月15日《解放日报》发表罗思鼎的《周谷城历史观的面面观》,认为周谷城的历史观是建立在柏格森主义基础上的“腐朽的”历史哲学。

是年 向群在《会计通讯》第十二期发表《增减记帐法的初步研究》,由此展开关于增减法和借贷法的方法问题的讨论。讨论结果,增减法占主导地位,借贷法遭到批判。此后增减法开始广泛推行,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以后。

1965年

3月10日 《学术月刊》第三期发表周信礼的《谈谈大城市卖西瓜的哲学问题》。当时被中央宣传部批评为将毛泽东思想“庸俗化、简单化”的典型;“文化大革命”中则被列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典型。

10月 杨宽的《古史新探》由中华书局出版。

11月10日 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文汇报》发表,对北京市副市长、明史专家吴晗所写的历史剧进行公开批判。

11月25日 上海社联及历史学会举行座谈,讨论《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后又连续召开6次讨论会。参加讨论的许多学者不同意姚文元观点,认为姚文元是从政治出发的,批判过头,《海瑞》不是毒草。

11月29日 《文汇报》最先刊出4封读者来信,讨论《海瑞罢官》问题。在此后的5个多月里,《文汇报》共刊出“关于《海瑞罢官》问题的讨论”专栏第五十二期。所刊载文章对姚文有赞同有反对。

11月30日 《文汇报》根据张春桥的指示,发表南市敬业中学学生马捷的文章《也谈〈海瑞罢官〉》,对姚文元的文章作了针锋相对的批驳。张春桥“引蛇出洞”后又组织文章对马捷进行批判。

12月10日 《学术月刊》第十二期上发表关于“海瑞罢官”的笔谈,魏建猷、赵景深、徐德麟、朱伯康、胡啸等撰文,对清官、贪官问题进行评论。

1966年

2月13日 《文汇报》发表北京一个青年徒工遇罗克的文章《和机械唯物论进行斗争的时候到了》,作者十分鄙视姚文元的文痞作风,在日记里写了“姚文元诸君只是跳梁小丑”之类的话,“文化大革命”中被残酷迫害致死。

5月10日 《解放日报》、《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三家村”——〈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的反动本质》,提出要揪“三家村”的追随者。随后大批判之风吹向各个领域。

5月16日 中共中央下达“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全面展开。

6月10日 市委在全市党员干部“文化大革命”动员大会上,点名批判周谷城、周予同、陈一诚、李培南、贺绿汀等学术界、文艺界专家。

6月11日 《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彻底揭露 彻底批判 彻底打倒》,上海文化界学术界的一些知名人士开始在报刊上遭到公开点名批判。

6月16日 《解放日报》、《文汇报》发表丁学雷的文章《瞿白音的〈创新独白〉是电影界黑帮的反革命纲领》。6月19日《人民日报》全文转载。

6月20日 市委派出由69人组成的“文化革命工作队”进驻社科院。9月13日撤走。

6月 上海社联与所属单位被诬为“裴多菲俱乐部”而停止活动。

7月10日 《学术月刊》编辑部在第七期刊登启事,自1966年第八期起暂时停刊。

1968年

年底 上海社会科学院全院人员赴奉贤“市直机关五七干校”参加“斗、批、改”及劳动学习。至此上海社会科学院建制被撤销。

1969年

5月23日 于会泳在《文汇报》发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第一次公开提出“三突出”的口号,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在主要人物中突出最主要中心人物。

6月24日 《解放日报》发表郭生、海啸的《革命与反革命的阶级大搏斗——五十年来尊孔与反孔的斗争》,提出尊孔反孔已渗透到上层建筑各个领域,成为复辟与反复辟斗争的重要方面。

1970年

1月1日 《红旗》第一期发表上海大批判小组的评论《文科大学一定要搞革命大批判》,提出革命大批判“不仅应批判社会上的资产阶级,还应该把革命大批判深入到文科各个学科,只有这样,旧的文科大学才能在批判中获得新生。”

12月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恢复招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研究所重新组织课题研究。

1971年

4月2日 经毛泽东同意,周恩来决定恢复“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点校工作。上海承担了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宋史等5部史书的点校工作。

4月 根据国务院《关于全国高等学校调整问题的报告》,上海的高等院校由1965年的24所减少到16所。其中,华东政法学院、上海财经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被撤销;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教育学院、上海半农半读师范学院5校并为上海师范大学。

7月 由江青反革命集团直接控制的上海市委写作组成立,下设历史组、文艺组、自然辩证法组、哲学组、经济组。

1972年

1月7日 《解放日报》发表李联实、施立义的文章《“天才史观”是篡党夺权的反动理论纲领》,把“天才”问题与阶级斗争、孔孟之道、“赫鲁晓夫修正主义”联系起来,提出“历史的经验值得学习”的问题。

是年起 为适应“反帝反修”的需要,及中央关于开展对哲学自然科学理论等战线上“各种反动观点”的批判,上海开始恢复中断6年之久的自然辩证法的宣传与研究。

1973年

6月 《自然辩证法杂志》(季刊)创刊,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至1976年8月共出13期。先后设立20多个栏目与主题。

7月 市委写作组经济组在张春桥直接控制下编写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经济学界对之进行了全面批判。

9月15日 《学习与批判》在上海创刊。为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理论刊物。创刊号上刊载了姚文元授意写的,署名“石仑”的文章《论尊法反儒》,该文利用历史影射现实,把矛头指向周恩来和一大批刚刚恢复工作的老干部。这是继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之后,江青反革命集团再次开始大搞“影射史学”。

11月15日 《解放日报》发表罗思鼎的《秦王朝建立过程中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文章一连点了“七八个宰相”,刮起“批宰相”风;还炮制了秦汉之际的三次复辟,暗示当前面临第三次复辟的危险。

1973~1974年 《复旦学报》先后发表“李柯”的文章,对爱因斯坦的时空观、运动观、物质观和世界观进行评述与批判。

是年起至1975年 上海先后编写出版《哲学小辞典》(1973年)及《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1974年)、《哲学小辞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975年)、《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1975年)等。掺杂评法批儒的内容,把唯物辩证法歪曲为斗争哲学,篡改马列主义。

1974年

1~2月 姚文元多次要求“罗思鼎”组织批《吕氏春秋》和吕不韦的文章。

2月2日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把批林批孔的斗争进行到底》,上海也展开广泛的批林批孔“批周公”运动。

4月 罗思鼎的《评〈吕氏春秋〉》发表,称“《吕氏春秋》这种以折衷主义形式出现的反动思潮在今天还可以看到”,把矛头指向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

6月 罗思鼎根据姚文元的指令,炮制《北宋时期爱国主义和卖国主义的斗争》,总结出所谓“法家爱国,儒家卖国”的规律。文章完成后一直留中不发,直到11月,与罗思鼎的另一篇借“风庆轮”出海大造舆论的文章《扬眉吐气的三万二千里》同时发表。两文大批所谓“崇洋媚外”、“投降卖国”,把矛头直指国务院。

是年 上海《自然辩证法杂志》在第二、三期上首次发表谷超豪、苏步青等译校的《马克思的数学手稿》中译文,其中包括“导函数的概念”、“论微分”、“微分演算的历史发展过程”等6篇。

同年 谭其骧主持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由“中华地图学社”开始内部发行,至1979年出齐8册。

1975年

1月 罗思鼎在《学习与批判》发表《论历史上儒家对妇女的迫害》和《女皇武则天》,美化江青,为江青反革命集团在四届人大上篡党夺权制造舆论。

7月 在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指使下,复旦大学党史教材编写组编写出版《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上下册)。该书篡改历史、颠倒是非、内容荒谬,影响很坏。把上海的党史研究工作推到了死胡同。

10月14日 《学习与批判》以《用〈水浒〉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为题,发表了罗思鼎等撰写的一批文章,别有用心地提出“宋江比高俅还狡猾”,革命内部也有一伙同宋江一样的“现代的投降派”。

是年 《自然辩证法杂志》第三期组织文章,对遗传学问题进行讨论。

1976年

3月14日 《学习与批判》发表吴耕畔的《由赵七爷的辫子想到阿Q小D的小辫子——兼论党内不肯改悔的走资派的大辫子》,恶毒诬陷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煽动打倒重新出来工作的老干部。

5月14日 《学习与批判》发表庄岚《论走资派》,诬陷革命领导干部是“走资派”,“特别贪婪,比资本家还厉害”,“是无产阶级最危险的敌人”。

1978年

1月31日 中共上海市委决定恢复上海社联的活动,重建组织机构,由市委书记夏征农兼任主席,李培南、周谷城为副主席,徐盼秋为秘书长。

5月10日 《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华社当天转发,12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许多省报也都转载。上海的讨论一度受到限制。

5月24日 市委同意建立上海社会科学院筹备小组。

6月30日 上海社联召开座谈会,围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展开讨论。此后,上海理论界新闻界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走在前面。

8月11日 《文汇报》副刊发表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在全国引起对“伤痕文学”的讨论。

9月16日 《文汇报》发表蒋文杰以“虞丹”的笔名撰写的文章《读马克思的一封信: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复旦大学讨论真理标准的报道,冲破了上海当时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采取的“不讨论、不发表、不登文章”的三不限制。此后,其他报刊也开始登载有关文章。

10月24日 上海社联举行有2000多人参加的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界揭批林彪、“四人帮”(江青反革命集团)大会,夏征农、许宝华、王耀坤、李倍倍、周抗等先后发言。

10月 上海社会科学院复院重建,李培南为党委书记,黄逸峰为副书记、院长,陆志仁、蓝瑛为副书记、副院长,蔡北华、孙怀仁、冯契(兼)为副院长。

是年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率先提出“中小学教育整体改革”的概念。1981年,在刘佛年倡导下,华东师范大学小学综合实验组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开创全国最早的小学整体改革研究。

1979年

1月16日 《解放日报》发表李海庆的《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而引发关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大讨论。

1月18日 中共中央宣传部(简称中宣部)在北京召开全国理论务虚会议,从理论上拨乱反正,取得重大收获,3月30日邓小平作了讲话,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思想。上海与此会同时,也召开理论务虚会,会议过程中不断地贯彻中宣部会议精神。

1月20日 《学术月刊》复刊,王亚夫继续担任总编辑。

2月 罗竹风在昆明召开的全国首次宗教学研究规划会议上提出,要研究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

同月 复旦大学新闻系77级大学生最早提出“社会主义报刊民主与新闻法”的问题。1980年9月,在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上,赵超构正式提出制定新闻法的建议。

5月16日 胡耀邦在国家出版局关于在上海成立《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的报告上批示同意,编纂领导小组组长陈翰伯于当月26~28日在苏州会议部署工作。

6月29日 上海社联召开深入讨论真理标准问题座谈会,夏征农、陈沂出席并讲话,顾理、钦本立、李佐长、陈章亮、周原冰等发言。同日,市委党校也召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会。大家认为,上海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不深不透,要更好地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补上这一课。

6月 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学术刊物《社会科学》创刊。

同月 杨献珍在《学术月刊》第六期发表《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就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一文。

7月20日 黄逸峰、王志平在《学术月刊》第七期发表《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并探讨了按商品经济原则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问题。

7月 有关领导部门在上海召开两次关于瞿秋白评价问题的座谈会,对瞿秋白《多余的话》的真伪,瞿秋白与鲁迅等问题进行讨论。认为瞿秋白的一生是“功大于过”,应实事求是作出公正的结论。

同月 上海社会科学院筹建社会学研究所;9月上海社会学学会成立。上海的社会学研究开始恢复,次年,复旦大学重建了政治教研室。

是年中期后 根据邓小平3月30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提出的政治学、社会学等需要赶快补课的要求,上海的政治学、社会学研究相继恢复。

9月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大型百科全书式辞书《辞海》修订3卷本出版。

同月 国内规模最大的阅读古籍的工具书《辞源》修订稿共4册完成,第一册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0月 谢自奋在《解放日报》发表《要允许部分农民先富起来》,后又发表《允许部分农民先富会产生两极分化吗?》(《文汇报》1980年6月9日)等文章,是全国最早宣传邓小平关于“要允许部分地区部分农民先富起来”讲话精神的文章。

11月22日 《汉语大辞典》编纂处在上海成立。

11月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月刊》编辑部、上海社联联合召开“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讨论会,这一专题讨论延续了一年多,召开大小讨论会30多次,这次讨论是在全党开始实现工作重点转移时对经济理论的拨乱反正。

同月 孙月才在《学术月刊》第十一期发表《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就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吗——与杨献珍同志商榷》。

12月 杨献珍在《学术月刊》第十二期发表《关于我国在过渡时期的基础与上层建筑的问题》。

是年 纪树立在《复旦学报(哲社版)》第六期发表论文《科学史:真理和谬误》,在上海最早评论了西方50年代兴起的以波普尔为代表的批判理性主义(证伪主义),60年代初以库恩为代表的历史主义以及批判理性主义后期代表拉卡托斯的哲学思想。

同年起 上海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主办的《学术界动态》陆续发表介绍系统论、信息论、科学学、人才学、未来学、行为科学、生产力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新学科的文章,新学科研究开始得到重视。

同年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组织专业人员开始着手上海“孤岛”文学的研究工作。

同年 施昌东著的《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由中华书局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有关研究先秦美学思想的专著,在中国美学史研究领域具有开拓性意义。

同年 《党史资料丛刊》第一辑发表邵维正的《关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日期的初步考证》,根据史实论证一大开幕时间应为民国10年(1921年)7月23日,而不是传统认为的7月1日;《关于中共一大代表人数的几种说法》,认为代表为13人,比较接近事实。

同年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又称《巴黎手稿》)重新翻译出版后,上海美学界研究形成“《巴黎手稿》热”,蒋孔阳连续发表一系列文章,对《巴黎手稿》中的美学观点进行分析,产生很大影响。

同年 王斯德在《世界史研究动态》第四期发表的《略论斯大林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问题上的错误及其教训》,在国内最早涉及到布哈林问题。

1980年

1月 在钱俊瑞等学者的推动下,中国世界经济学会成立大会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世界经济学开始创建。会后,钱俊瑞邀请数十名世界经济理论与教学工作者到嘉定开会,讨论创建世界经济学的问题。

同月 潘念之、齐乃宽在《社会科学》第一期发表《关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问题》,明确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仅要体现在司法方面,还要体现在立法方面;不能只对一部分公民平等,应对一切公民平等。由此在全国引发一场关于“立法平等”的大讨论。

2月 上海《社会科学》第二期刊载则鸣《驳“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只有物质才是认识的最终源泉”》,引起全国哲学界关于认识源泉的讨论。

3月3~5日 上海社联召开第二届各学会理事会联席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社联委员会。夏征农为主席,罗竹风为常务副主席,李培南、周谷城、姚耐为副主席,洪荣华、潘世媄为副秘书长,后调郭加复任秘书长。会上还为学术上的冤案、错案,包括对李平心、周谷城、李佐长等的批判,进行平反、恢复学术名誉。

3月20日 《社联通讯》第五期根据联席会议精神,重新发表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书面发言》,李平心的《论生产力性质》、《辩证法可否应用到生产力研究上——十论生产力性质》,李佐长的《矛盾可以划分为“以斗争性为主”和“以同一性为主”的两类吗?》,周谷城的《艺术创作的历史地位》5篇当年曾遭粗暴批评的文章。

3月 陈敏之在《社会科学》第三期发表《住房还是商品》,率先提出住宅商品化的观点。

5月 黄万盛、尹继佐在上海《社会科学》第五期发表《试论中国无产阶级局限性》,认为中国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新兴阶级,在中国特殊条件下还有许多局限性,由此引起争论。

6月19日 《世界经济导报》创刊,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主办,主编钦本立。

7月 上海市高校编写组编写新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第一部由国家教育部发文推荐的全国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材,在全国党史学界有较大影响。

10月3日 《解放日报》头版发表沈峻坡的《十个第一和五个倒数第一说明了什么?——关于上海发展方向的探讨》,引起强烈反响。《解放日报》收到300多篇来稿并连续发表9期讨论文章。

10月6~11日 全国宋史研究会在上海成立,邓广铭当选为会长。

10月 叶书宗、傅俊荣在《世界史研究动态》第十期发表《布哈林不是“三仙巷”事件的策划者》,是国内最早为布哈林翻案的文章。

11月初 上海社科院法学所宪法研究室提出6000多字的《关于修改宪法的几点建议》报送中央。《建议》提出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移到“国家机构”一章之前,并提出宪法要体现党政分开的原则、恢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等意见,并最终在修宪中被采纳。

11月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史惠康、唐传泗主编的《荣家企业史料》出版。

12月 邹依仁著的《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是系统论述上海从鸦片战争后至上海解放人口发展变化的权威著作。

秋冬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连续召开3次毛泽东思想讨论会,进一步推动对毛泽东思想完整、准确的理解。

是年 蒋学模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为大专院校非经济学专业教科书。该书至1992年初共修订再版6版,发行1557.2万本,在社会科学类理论书刊中独居榜首。

同年 刘昶在《上海师范学院学报》第四期发表《试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由此为发端,再次引起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论争。

同年 蒋孔阳的《德国古典美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是中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研究西方美学史的力作,填补了国内西方美学史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

同年 《党史资料丛刊》发表任武雄等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有关几个问题》等文章,认为当时上海成立的并不是共产主义小组,而是“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同年 上海学者开始讨论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发表的文章主要有《复旦学报》第一期刊载的黄万盛、尹继佐的《试论革命人道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该文不同意“强调了人、人的价值、人的权利、人的解放”,就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1980年9月25日《文汇报》刊载王若水的《文艺与人的异化问题》,认为社会主义社会还有异化。

1981年

1月 《上海文学》第一期发表徐俊西的《一个值得探讨的定义——关于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关系的疑义》,对恩格斯致玛·哈克纳斯的信中批评《城市姑娘》的某些论点和中国文艺界长期存在的“一个时代只能有一种典型环境”,“一个阶级只能有一种典型人物”的公式提出疑义。同年,《上海文学》第四期发表程代煦的批评:《不能如此轻率地批评恩格斯》,由此全国报刊和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三次年会上展开关于现实主义的典型理论和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遗产问题的争论。

同月 卢绳祖在《法学研究》第一期发表《关于海洋法的几个问题》,是国内最早研究海洋法的文章。

3月 王惟中、洪大麟在《社会科学》(上海)发表《社会主义的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较早地对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进行了论述。

4月 顾长声著的《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打破了对传教士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禁区。

6月 刘放桐等编著的《现代西方哲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它标志着现代西方哲学的介绍与研究在中国得到恢复和发展,该书也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部现代西方哲学的高等学校教材。

7月 李济龄在上海《司法》杂志上撰文,最先提出“应当重视法人犯罪”。

同月 市委决定成立“党史资料征集调查委员会”,下设办公室;1990年4月改为市委党史研究室,作为市委直属的党史研究部门,负责征集、整理上海市党史资料,研究党的历史经验,编写上海地方党史等。

9月26日 洋务运动史学术讨论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30日结束。全国36名代表出席,会议讨论了太平天国与洋务运动的关系,洋务派搞洋务的目的,甲午战争是否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等问题。

9月 《国际金融基础知识》编写组编写的《国际金融基础知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第一本系统论述国际金融问题学术性著作。

下半年 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成立,标志着新时期上海宗教学研究开始恢复和起步。

是年 复旦大学举办全国第一期政治学讲习班,全国22个省市60多名相关专业的教研和科研人员参加,为政治学在全国的恢复和发展培养骨干力量,也为上海政治学的发展奠定了在全国的地位。

同年 上海社科院部门所农经室谢自奋等在《部门经济》第四期发表他们在安徽凤阳小岗村进行实地调查的报告——《凤阳农村的过去与现在》,这是上海最早宣传包干到户这种责任制形式的文章。

1982年

6月4日 历史地理研究所在复旦大学成立,谭其骧任所长。

6月和12月 复旦大学召开两次“中国文化史研究学者座谈会”,是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大陆首次举行的关于文化史研究的专题学术会议。年内上海还举行全国性的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学术讨论会,成立了上海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中心,周谷城任名誉主席,王元化任主席。在全国“文化热”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0月 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在内部本基础上,作增补修订后由地图出版社开始公开出版,至1988年出全8册。

12月25日 上海书店开始影印出版《申报》,每套印400册,于1987年10月出齐。

12月 葛惟熹著的《国际税收概论》由中国财政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学者撰写的第一本关于国际税收问题的专著。

是年 凌岩等在《上海农村经济》第三期上发表了上海市第一篇有关乡镇企业的文章《拾遗补阙与社队工业》,比较早地从学术角度阐述了发展乡镇企业的必要性。

同年 陈誉发表的《社会科学情报源结构系统》(《情报科学》第二期)是国内第一篇比较系统论述社会科学情报源构成的论文。

同年 上海社科院情报所国际政治室编译了《当代亚非拉社会主义思潮资料选译》(内部出版),在国内较早对亚非拉民族社会主义展开了研究。

同年 上海师范学院(现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部分教师开始研究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

同年 徐日清主编的《城市财政学》由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出版,在中国较早进行城市财政理论和政策的研究。1986年他又主编《社会主义城市财政学》,填补了该学科的空白。

1983年

年初 复旦大学哲学系的6位研究生,在参加一个全国性学术讨论会时,提出一份《认识论改革提纲》,对苏联模式的哲学教科书体系做了系统批评,并展示了认识论研究的新领域。这份提纲引起不同观点的批评。1985年初,他们又联合撰写了《略论哲学改革中的若干问题》(《复旦学报》第二期),全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改革问题。他们富有创新意义的思考,有力地促进了全国范围内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改革。

2月11日 燕国材在《光明日报》发表《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出“非智力因素”的问题,后引发全国范围内较激烈的辩论。

3月18日 上海社联隆重召开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座谈会。会上还向社联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征文活动中获奖的42名作者颁发纪念品。

3月 王惟中、洪大麟的《资本论问题研究》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4月 陈学明在《法学》第四期发表《法理学初议》,在上海地区第一次提出改法学基础理论为法理学的主张。

6月17日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会议召开筹备会,市委第一书记陈国栋出席,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个市哲学社会科学的五年规划。

7月26日~8月30日 正式召开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会议。

7月 熊映吾在《社会科学》(上海)第七期上发表《用发展观点研究〈资本论〉》,认为《资本论》不可避免地存在历史局限性,引起全国学术界的关注和评论。1985年7月,他又在该刊第七期发表《再谈用发展观研究〈资本论〉》。

8月18日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研究学术讨论会在上海举行,23日结束。主要讨论了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中国资产阶级的起点,近代中国的时代中心,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等问题。

8月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小组成立,由王元化、洪泽、舒文、马一行、罗竹风5人组成。该小组统一规划领导上海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10月28日 确定市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重点项目48项。

10月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研究生周振鹤、葛剑雄被复旦大学授予博士学位,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文科博士。

同月 冯契的《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册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下册于1985年出版。

11月28日 上海社联举行理论界大型座谈会,交流学习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文件的体会,并就如何结合理论战线实际,不搞“精神污染”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11月 龚古今、唐培吉主编的《中国抗日战争史稿(上)》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下册1984年5月出版。这是新中国建立后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中国抗日战争史的学术专著。

12月13日和16日 上海社联为纪念毛泽东诞辰90周年举行毛泽东思想讨论会,全市高等院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实际工作部门的理论工作者800多人次出席。

是年 薛素珍、柳林著的《儿童社会学》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它是中国第一部从社会学角度阐述儿童如何由“生物人”过渡到“社会人”的儿童社会学著作。

同年 夏禹龙、刘吉、冯之浚、张念椿著的《领导科学基础》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领导科学的专门论著。

同年 复旦大学等12所高校协作编写了《国民经济管理学》。该书是中国第一本较全面探讨国民经济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的著作。

同年 郭圣铭编著的《西方史学概要》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学者所撰的第一部西方史学专著。

同年 全增嘏主编的《西方哲学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是“文化大革命”后全国第一部现代西方哲学方面的高校教材。

同年 罗竹风在上海宗教学会年会上提出,要全面理解和认识马克思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论断。此后在80年代上海宗教学界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广泛讨论和研究。

1984年

1月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小组改为常设机构,下设办公室。负责制定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规划,确定重点项目,检查规划执行情况。

同月 褚葆一、张幼文在《社会科学》第一期发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经济学》,主张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开展世界经济学研究。

3月 《上海“孤岛”文学回忆录》(上册)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下册1985年9月出版,填补了“孤岛”文学研究的空白。

4月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计划委员会、上海市经济研究中心联合召开上海经济发展战略讨论会,出席300余人,中心议题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上海经济发展面临的新任务。会后编成《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文集》,9月22~26日中央有关部门和部分省市领导和专家以及上海市经济学家和经济工作者500余人出席,为上海的繁荣献计献策。

5月 《法学》第五期提出《关于开展我国法制建设协调发展问题讨论的意见》的倡议。后这一讨论持续两年多。《法学》杂志前后共发表40余篇文章。陈丕显、魏文伯、张友渔、陶希晋、王叔文等许多领导、专家学者给予支持或参加讨论。

6月13~15日 上海社联召开第三次各学会理事会联席会议。罗竹风作《回顾以往,瞻望未来,乘胜前进》的报告,产生上海社联第三届委员会。16日选举53人的新一届常委,推周谷城、夏征农为名誉主席,罗竹风为主席。王眉珍、孙怀仁、冯契、杭苇、郑英年、徐盼秋、巢峰、谭其骧为副主席,郭家复为秘书长,洪荣华、王亚夫为副秘书长,刘佛年、李培南、吴文祺、姚耐、胡曲园、蔡尚思、漆其生、潘序伦应聘为顾问。

9月17日 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开始出版,包括理论、小说、散文、杂文、报告文学、诗歌、戏曲、电影、史料和索引等20卷,一千余万字。丁景唐主持编辑,赵家璧任顾问。

9月 夏禹龙主编的专著《现代智囊团》(知识出版社)中提出,利用智囊机构是现代行政决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智囊机构不可代替领导者的作用。在国内较早探讨了行政决策与智囊机构的关系。

10月 范明生著的《柏拉图哲学述评》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中国第一部全面论述柏拉图哲学的理论专著,开辟了柏拉图研究的道路。

同月 赵履宽、王子平著的《劳动社会学概论》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社会学理论方法,研究中国劳动问题的劳动社会学著作,也是中国社会学研究史上第一本以劳动社会学命名的学术专著。

11月19日 复旦大学主办的中国学者《文心雕龙》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开幕,24日结束。出席代表近百人,中国代表和以目加诚为首的11名日本代表共提出论文40多篇。

11月 胡焕庸、张善余著的《中国人口地理》(上册)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下册1986年出版。该书是研究中国人口地理发展历史的经典著作。

12月21~26日 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发起并主办的全国东西文化比较研究讨论会在上海召开。全国近百名代表出席,主要讨论如何理解文化及东西文化概念,东西文化比较研究重新提出的时代特点,中国文化的特点及中西文化的差异等问题。会上成立东西文化比较研究中心,周谷城任名誉主席,王元化任主席。

12月 胡寄窗的《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大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第一次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延伸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夕。

是年 《中国社会科学》第一期发表樊松林撰写的《中国科技情报发展通论》。该文首次系统整理总结了中国科技情报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也是《中国社会科学》杂志首次刊登的情报学论文。

同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国际共运史事件人物录》大型资料书,在国内首次披露了30年代苏联“大清洗”的案件及战后东欧清除所谓“铁托分子”而造成的一连串冤假错案的案情,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同年 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介绍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简称“三论”)的讲座,在上海最早开展了有关介绍和研究“三论”的活动。

同年 孙金楼、柳林著的《住宅社会学》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国第一本住宅社会学的专著,开创了中国住宅社会学研究的先河。

同年 李剑华、范定九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编写的《社会学简明辞典》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重建社会学以后的第一部社会学辞书。

同年 由上海铁道管理科学研究所等编印的《行政管理》是这一时期上海市行政学研究的第一本著作。

同年起 复旦大学新闻系编写的《新闻学基础教材》丛书开始陆续出版,第一批共6种,为国内第一次正式出版的新闻学基础理论材料。

1985年

1月 刘惠吾主编的《上海近代史(上册)》出版(下册1987年出版)。该书是按时间顺序撰写的第一部上海近代史。

同月 由夏征农主编的《社会主义辞典》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第一本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辞典工具书。

3月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创刊。主编罗宗,副主编陈燮君。

同月 萧志恬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第一期发表《试论我国宗教同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问题》,该文根据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实践,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证了中国宗教可以同社会主义相协调的观点。

同月 熊月之在《学术月刊》第三期发表《论上海租界与晚清革命》,提出“租界双重影响说”。以后,熊月之又发表一系列有关租界问题的著述,在上海史及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有较大影响。

3~5月 《社会》杂志编辑部举办由刘达临主讲的“现代社会中的性问题”讲座,每周1次,共10讲。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在社会上公开地、有组织地开展性研究活动,也是中国性社会学研究的起始。

4月 蔡来兴、刘白杨在《上海经济》发表《要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改造、振兴上海的突破口》,界定了“七五”期间上海第三产业的发展方向及在整体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5月20日 上海社联在上海市体育馆隆重举行纪念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成立55周年大会。上海社联名誉主席夏征农主持大会,主席罗竹风作纪念报告。上海社联名誉主席周谷城,上海市委第二书记胡立教出席大会并讲话。胡乔木、许涤新、夏征农为大会题写贺词。

5月21日和23日 来沪参加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成立55周年纪念大会的18位联盟老会员座谈,并联名给中央领导写信,建议成立全国社联。

6月 举行全市性的“振兴上海第三产业研讨会”,先后出版《第三产业的理论与实践》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两本专著以及《振兴上海第三产业之路》、《第三产业纵横谈》等论文集。对第三产业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与第三产业的关系,第三产业的劳动性质评价,第三产业劳动与价值创造,上海第三产业的发展战略等方面。

7月30日 《社会报》周刊创办,由上海社会学学会主办,总编辑曹漫之,副总编辑邓伟志。1989年停刊。

7月 褚葆一、张幼文著的《当代帝国主义经济》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国第一部提出并详尽论述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第三阶段观点的论著。

同月 包子衍著的《雪峰年谱》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冯雪峰年谱。

8月5日 《大江南北》季刊在上海创刊,社长郭云,主编徐仲尼,副主编唐功儒,这是上海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主办的综合性刊物,宗旨是征集并研究抗日战争中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军事、文化、教育、卫生、群众运动、敌工工作等资料和问题。

8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由王松著的《政治学基础理论》(上册),为上海市政治学理论的第一本高校教科书,该书以国家为主线进行编撰,下册于1986年出版。

9月 金哲、陈燮君著的《生活中的时间学》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国第一本关于时间学的著作。

10月15日 《社会科学报》创刊,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总编辑为蓝瑛,以介绍理论和学术动态为宗旨。

12月 周谷城主编的《中国文化史丛书》第一批成果:吴浩坤、潘悠的《中国甲骨学史》,沈福伟的《中西文化交流史》,郑为的《中国彩陶艺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同月 魏建猷主编的《中国会党史论著汇要》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第一本中国会党史研究的工具书。

同月 严北溟著的《中国佛教哲学简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同月 雍文远主编的《社会必要产品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在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始点范畴、主体经济范畴和基本经济范畴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货币、资金等问题进行了剖析,对社会主义的生产过程、资金循环、周转和核算、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社会主义分配、社会主义消费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论述,并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范畴或社会主义经济运转的核心”是“社会必要产品”的新见解。

是年 许涤新在上海建议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合作,加强生态经济学的研究,由此拉开了生态经济学讨论的序幕。

同年 张仲礼、陈曾年著的《沙逊集团在中国》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沙逊集团是旧中国首屈一指的外国资本垄断集团,该书是第一部研究沙逊集团的专著。

同年 在倪谷音主持下,上海一师附小明确提出“愉快教育”的研究课题,推动了全国愉快教育的发展。

同年 王邦佐、王沪宁在《政治学研究》第二期发表的《从“一国两制”看主权与治权的关系》,较早提出“一国”和“两制”是主权与治权的高度有机结合,在主权统一的前提下,主权与治权可适当分离的观点。

同年 《当代新学科手册》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介绍当代新学科知识的工具性读物。

1986年

1月 《法学》第一期发表张宗厚的《对法的三个基本概念的质疑》,文章对“法律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阶级性是法的唯一属性”提出质疑。由此引发全国范围内关于法的本质的又一次大讨论,也引起胡耀邦、胡启立、万里等中央领导的关注,并先后作了批示。

2月 徐建主编的《青少年犯罪学》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第一本关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的专著。

3月 陈琦伟著的《国际竞争论》由学林出版社出版。该书提出一种反传统的新的国际分工理论——国际竞争型分工论及其相应战略——国际竞争力导向型战略,为中国对外经济开发提供了一种有战略意义的理论根据,是国内首部国际贸易理论专著。

4月 叶世昌的《中国货币理论史》上册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1993年下册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从古代一直叙述到1949年的货币思想史方面的专著,填补了本学科的空白。

5月10~15日 召开“上海文化发展战略讨论会”,后出版《上海文化发展战略》。上海形成“文化热”高潮。

5月 王邦佐、孙关宏、王沪宁主编的大学教科书《政治学概要》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提出政治学是研究“社会公共权力”的学科的观点。

同月 姚佩宽、陈树恒、郭贞等合著的《中学生青春期教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研究了开展青春期教育的必要性、规律性,填补了中国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同月 曹建明在全国经济、法制协调发展理论研讨会上提出,可借鉴国外的做法,实行土地出租,土地资源有偿使用。此后,他在1986年《法学》第七期发表《外商租用土地与经营房地产的理论与实践》,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6月 桂世勋著的《人口社会学》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人口社会学专著,被国家教委定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该书的出版为中国人口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7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吴申元著的《中国人口思想史稿》,这是国内在这一领域最早的研究专著。

9月19日 上海举行第一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1979~1985)颁奖大会,共有345项成果获奖。其中特等奖(著作)2项,优秀著作奖30项,优秀论文奖20项。

10月 季鸿生、郑灿辉、吴景平的《宋庆龄与抗日救亡运动》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宋庆龄研究的第一部专著。

11月 上海图书公司开始出版《道藏》,1988年12月出齐。

12月 符钢战、史正高、金重仁著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分析》由学林出版社出版,为中国首部运用现代经济学方法研究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专著。

同月 施建伟著的《中国现代文学流派论》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开拓了现代文学社团流派研究的新领域。

同月 上海书店和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影印出版《二十五史》。

是年 葛剑雄著的《西汉人口地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开创了中国断代历史人口地理的学科研究。该书是作者于1983年在谭其骧指导下完成的博士论文。

同年 《党史信息报》由上海市党史学会创办,后与市委党史研究室合办,这是全国唯一一份党史专业报。

同年 蒋孔阳著的《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有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的专著,该书在“新思维新方法道路”上颇有开拓,影响很大,被誉为是作者美学思想获得新发展与新突破的一个里程碑。

同年 周原冰著的《共产主义道德通论》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是第一次将共产主义道德作为完整体系论述的专著。

同年 胡锡庆在《法学研究》第一期发表《论我国刑事诉讼主体》,第一次明确提出刑事诉讼主体的概念和应具备的条件。

同年 欧力同、赵鑫珊译校的施密特著作《马克思学说中的自然概念》中译本出版。在国内比较早的对马克思的自然观进行了介绍与研究。

同年~1991年 王永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中、下)》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反映和总结“五四”运动至新中国建立前这一时期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情况的学术著作,它改变了中国文学批评史领域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后,对文学理论批评迅猛发展的情况略而不论的局面,填补了学术研究的空白。

1987年

1月 王世根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研究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的第一部专著。

3月 周尚文、贺世友撰写的《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第一部有关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较有系统性的专史。

4月 林仁川著的《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的出版填补了国内私人海上贸易研究的空白。

同月 朱新民撰写的中国第一本以“哲学逻辑”命名的专著《现代西方哲学逻辑》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5月 张志超著的《汇率论》由学林出版社出版,是中国第一部汇率研究专著。

同月 王沪宁著的《比较政治分析》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作了历史—社会—文化多向度的分析,提出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如世界上万事万物一样都处于一个“势态系统之中”,它是中国第一部比较政治学的专著。

6月 市委宣传部等11个单位联合发起召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讨论会”。会上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标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改革开放”等专题进行了讨论,较为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

7月10~13日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七五”期间重点课题审议会召开。在283项申报课题中确定121项重点课题。

7月21~22日 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召开“上海学会工作会议”,总结交流学会工作经验,加强学会建设,更好地为改革开放服务。

8月 周振鹤著的《西汉政区地理》问世。该书是作者在谭其骧指导下于1983年完成的博士论文。这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历史政区地理专著。

9月3日 《社会必要产品论》、《国际竞争论》、《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分析》和《中国历史地图集》4部专著获1987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励基金”。

11月 刘达临著的《性社会学》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性社会学著作。

是年 陈克艰著的《上帝怎样掷骰子——因果性、概率与归纳》(四川人民出版社),这是国内第一本这方面的专著。

同年 姜义华的著作《章太炎思想研究》获得吴玉章奖金基金委员会颁发的“历史学优秀奖”。

同年 朱水林著的《形式化:现代逻辑的发展》人民出版社出版,为国内第一本较为系统地介绍现代逻辑三大成果(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塔斯基的形式语言真理论、图灵机和判定理论)的专著。

同年 谢维扬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第五期上发表《中国国家形成过程中的酋邦》,在国内最先提出中国国家起源的“酋邦”理论,还提出了“中国早期国家”这一概念。1995年,他的研究成果汇成专著《中国早期国家》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同年 曹建明著《国际产品责任法概说》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关于涉外产品责任方面的专著。

同年 罗竹风主编的《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研究》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书中提出“宗教可以和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的观点,在国内外宗教和宗教学界引起广泛重视,开辟了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的新的道路。

同年 上海学者明确提出上海要建立一种外向型经济模式的概念。

1988年

2月 张仲礼主编的《10新经济学科》由重庆出版社出版,以后张仲礼又主编《续10经济新学科》(重庆出版社1990年)、《经济新学科论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比较集中反映了当代国内外经济学领域新学科的发展及成果。

同月 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创办的上海远东资信评估公司成立,这是国内第一家地方的资信评估机构。

5月 马伯煌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上册)》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中、下两册1992年出版。这部著作在框架上分为四个时期与五股思潮,最早论述了1919~1949年间中国经济思想主流的发展变化与马列主义、毛泽东经济思想在中国的胜利这一空白点。

7月 祝慈寿的《中国古代工业史》由学林出版社出版,后重庆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中国近代工业史》(1989年)、《中国现代工业史》(1990年),这是一部自古至今较为完整系统的工业史巨著,填补了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空白。

同月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和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召开经济体制改革理论讨论会。

8月 《文汇报》刊出上海学者撰写的《第三期儒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对民国以来迄今仍活跃于港台、海外的当代新儒学首次划分为三期三代。

同月起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建立理论工作者双月座谈会制度。由市委主要领导邀请一些理论工作者,围绕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就领导和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定期讨论,每次讨论一个问题。1988年先后举办3次,先后讨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股份制的理论和实践”、“中国教育的形势与改革”等专题。

9月7日 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成立30周年纪念学术讨论会,上海市市长江泽民到会讲话。

9月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庆30周年期间,召开“第二届中美经济合作国际讨论会”、“近代上海城市研究国际讨论会”,还召开了华东地区社会科学院第四次协作会议和第五次图书情报协作会议。

同月 马伯煌在《上海经济研究》第五期发表《上海经济开发的历史思想与实际》,这是学术界探讨上海经济思想史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9~12月 上海市部分理论工作者分别出席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召开的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讨论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召开的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0周年理论讨论会。

10月18~19日 市委宣传部召开上海市“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0周年理论讨论会”。上海市市长江泽民到会讲话。会上收到论文150余篇。

10月 上海社联召开第四届学会理事会联席会和庆祝社联成立3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海市市长江泽民到会讲话,市委副书记朱镕基到会。

11月3~8日 全国第四次《资本论》学术讨论会在上海举行。

12月 中共中央委托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召开全国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0周年理论讨论会。上海有9篇论文入选。

同月 丁祯彦等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上海学者较早撰写的一本从较完整体系上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论著。

是年 王邦佐等主编的《政治学概要》经修改出版,定名为《新政治学概要》。该书系统、完整地提出了“经济表现说”,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表明了政治的本质,是列宁对政治作出的最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概括。

同年 苏国勋著的《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对西方社会学史上的重要思想家韦伯进行了评述。这部专著在中国开拓了韦伯研究的新领域。

同年 为拓展和深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究,上海以上海社会科学院为重点,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究中心小组,上海社会科学院创办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内刊。

同年 上海社会科学院以松江县为定点单位,对国情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写出70多万字的分析报告。

同年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联开始进行社会科学研究体制改革的尝试,实行岗位责任制、工作量制、聘任制等。

同年 上海市出现了一批不要国家编制,在社会上筹集资金的民办科研机构:国际合作与中小型企业振兴研究所,和平与发展研究所,国际科技进步研究所,上海经济发展研究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亚洲研究所,上海浦东开发研究所,台湾研究所。

同年 全国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评奖,在4部获奖著作中,上海有2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潘振民、罗首初的《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均衡论》,华东化工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胡汝银的《竞争与垄断: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分析》。这两部著作提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理论,标志着中国经济学研究方法开始趋于国际标准化。

同年 上海书店翻印《道藏》1485卷(1476种)共36册。

同年 沈国明在《当代法学》、《法学》等杂志发表一系列论文,提出“尊重个体权利”的观点,并引发法理学界关于权利本位、义务本位的讨论。

同年 《上海文论》从第四期起开设由陈思和、王晓明主持的“重写文学史”专栏,该期发表“主持人的话”及戴光中、宋炳辉分别评赵树理和柳青的两篇文章,很快在全国就“重写文学史”的问题展开讨论热潮。

1989年

1月5~6日 上海社联举办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0周年学术讨论会。

1月31日~2月1日 上海经济发展研究所、华东化工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等单位召开“新上海开发研讨会”。与会的各地80多名专家学者,就杭州湾北岸建设一个新上海的设想展开热烈讨论。

2月2日 由上海社联主办成立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促进会,宗旨是加强两岸学术文化交流。

2月15日 市委书记江泽民出席第四次理论工作者双月座谈会,讨论中国教育现状与改革。

2月~1990年5月 上海性社会学研究中心进行一次全国性的“性文明”调查,第一次从总体上勾勒出现代中国人性观念和性行为的现状。1992年8月,该调查报告《中国当代性文化》(刘达临主编)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发行。并被誉为“中国的金西报告”。这个调查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性社会学已日趋成熟。

3月10日 太平洋区域城市研讨会开幕,12日闭幕,19个国家、地区的210位市长、专家、学者、企业家出席。

3月 褚葆一、张幼文著的《世界经济学》由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国第一部较具完整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学著作。

同月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方玲、王国荣著的《文摘学》,这是第一本文摘学专著,书中首次探索了文摘心理、文摘与版权等问题。

4月 上海社会科学院举办苏联东欧改革问题研讨会。

4月至5月初 上海理论界举行一系列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的学术活动。4月8日党史学会召开“五四”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学术讨论会。4月15日上海社联召开“五四”运动中国现代学术讨论会。市科协召开科学、民主与现代化讨论会。4月26日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召开“五四”运动与社会主义民主研讨会。4月27~29日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社联联合召开“五四”——中国文化的转机学术讨论会。5月2日市委宣传部召开“五四”精神学术讨论会。

5月 花建、于沛著的《文艺社会学》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国第一本全面论述文艺社会学发展史、主要流派、学科地位,并提出自己理论体系的文艺社会学专著。

6月28日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至立主持第六次理论工作者双月座谈会,讨论当前的形势与必要的反思问题。

6月 夏禹龙主编的《社会科学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关于社会科学内部结构和发展规律的研究著作,并开拓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

上半年 上海理论界展开关于“新权威主义”的讨论。

8月9日 市委书记、市长朱镕基出席第七次理论工作者双月座谈会,讨论上海如何进一步改革开放问题。

8月 袁缉辉、王因为、徐勤编著的《当代老年社会学》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是中国第一部老年社会学理论著作。

同月 陈修良的《潘汉年非凡的一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和1990年陶柏康的《从驰骋疆场到失踪——蒙冤27年的潘汉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问世,这是全面研究潘汉年的开创性著作。

9月12日 1989年新版《辞海》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9月 由胡焕庸、伍理合作完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分布图、等值线人口密度图》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两图对中国人口地区分布情况、原理及其规律性作了解释和分析,极大地提高了地图的科学价值和使用价值,填补了国内空白。

同月 陈青生、陈永志合著的《创造社记程》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同月 《世界经济导报》在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中,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犯有严重错误。根据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的意见,中共上海市委同意《世界经济导报》撤销登记,停刊。

9~11月 围绕庆祝建国40周年,上海理论界举办一系列学术活动。主要有:9月19~22日上海市哲学学会、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交通大学、上海市委党校等联合召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40年”理论讨论会。11月13~14日上海社联举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40年理论讨论会。

10月10日 朱镕基出席第八次理论工作者双月座谈会,讨论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问题。

10月 唐振常主编的《上海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记述上海从考古发现至1949年上海解放的历史,是第一部完整的上海通史。

同月 潘光主编的《当代国际危机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最早系统研究国际危机问题的重要著作之一。

12月12日 朱镕基出席第九次理论工作者双月座谈会,讨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

12月15日 市委宣传部正式宣布建立“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当年拨款200万元,以后每年将根据情况拨出一定款项作为出版基金。

12月23日 由《解放日报》、《文汇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5家新闻单位资料研究人员编写的《上海全书》出版,这是全面介绍上海基本情况的大型工具书。

12月 浦增元主编的《中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第一本根据1982年《宪法》全面系统地研究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专著。

同月 罗义俊编的《评新儒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后至90年代,上海学者对传统儒学和当代新儒学的研究形成一个高潮。

下半年 经过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之后,在认真学习中共十三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过程中,上海理论界普遍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其间,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先后组织了“当前的形势和必要的反思”理论座谈会和3次全市主要理论刊物编辑学习班;上海社联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单位举办“10年理论反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40年”等讨论会,从不同层面澄清理论建设中的大是大非问题。市委宣传部还联系广大理论工作者撰写100多篇文章,如:《〈世界经济导报〉事件真相》、《上海动乱真相》、《最大的国情,根本的共识》、《试论舆论导向错误的教训》、《评民主无东西之分说》等。

是年 上海社联组织编写了《社会科学争鸣大系(1949~1989)》,分10卷,共500万字。

同年 王鼎之主编的《企业行政管理学》由学林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较早对企业行政管理展开研究的行政学著作。

同年 张开敏主编的《上海老年人口》(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这是第一本反映上海老年人口状况的专著。

同年 翁绍军著的《人的存在——“存在主义”之父克尔凯戈尔述评》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哲学年鉴1990》称,“这是中国出版的第一本全面评介克尔凯戈尔的生平及其哲学思想的著作”。

同年 刘福勤著的《心忧书〈多余的话〉》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全面研究瞿秋白《多余的话》的第一部专著。

同年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编的《中共上海党史大事记(1919~1949)》由知识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地方党史大事记。

同年 祝鹏著的《上海沿革地理》由学林出版社出版。该书对上海沿革地理所作了详尽的研究。

同年 郭圣铭著的《世界文明史纲要》(古代部分)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为新中国建立后国内学者独立撰成的第一部世界文化史专著。

1989~1990年 上海在参加民事诉讼法修订工作中,杨浦区人民法院提出诉前介入,对债权债务关系明确,债务人不如期偿还债务,债权人有权向法院申请,由法院向债务人发出“支付令”,令债务人还债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立法机关的采纳,并写入中国民事诉讼法。

1990年

1~3月 根据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的要求,上海社联和上海经济学会连续召开18次讨论会,对中国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展开系列研讨。

2月 浦兴祖主编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第一本比较系统完整地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著作和教材。

3月 郑伟著的《刑法犯罪比较研究》出版,这是上海第一本比较刑法研究的专著。

同月 市委宣传部围绕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提出一批党史、党建理论研究的课题指南。并从100多个选题中,选定《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中国共产党七十年大事始末》、《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等为重点攻关课题。

4月18日 在上海社联举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改革实践”专题讨论会。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专家60余人出席,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家镐作专题报告,对张闻天遗作《关于生产关系两重性问题》作了阐述,由此引起讨论。

5月20日 市委宣传部、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上海社联联合举行纪念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成立60周年大会,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长陈至立作题为《发扬社联的光荣传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讲话。

5月 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资助申请进行第一次评审,共有22部著作获资助。

8月21~22日 上海经济研究中心、市计划委员会、市体改办、市政府研究室、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90年代振兴上海、开发浦东研讨会”。市委书记、市长朱镕基和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黄菊到会并作重要讲话。

9月 樊树志著的《明清江南市镇探微》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迄今为止关于研究明清江南市镇最翔实的学术专著。

12月 林炳秋、巢峰、武克全、乔林、孙熙泉主编的《发展与改革——若干重大经济问题研究》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上海社联根据江泽民在1988年对上海理论界提出的17个重大经济课题和要求,组织全市理论工作者编写的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的学术专著。

同月 张仲礼主编的《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内第一部对近代上海城市及城市发展一般规律和理论问题进行综合系统研究的专著。

1990~1991年 曹建明、陈浩东、周洪钧主编的《国际经济法新论》(三卷)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国际经济法领域各部门法理论与实务的专著。

是年 1989年组织的《挑战与回答》丛书中的《论自由》、《党制之争》两书已出版,同时又组织了新课题。

同年 理论工作者双月座谈会继续进行,主要讨论以下问题:关于如何启动市场,振兴上海经济问题;关于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问题;关于“八五”期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关于党的建设的问题。

同年 陆庭恩、艾周昌合著的《非洲史教程》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非洲通史类教材。

同年 葛寿昌主编的《社会保障经济学》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全面论述社会保障经济问题的专著,填补了该学科的空白。

同年 董立坤著的《香港法的理论与实践》由法律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研究香港法律的专著。

同年 1990年是上海社科“七五”规划最后一年。上海社科“七五”规划项目共127个,至本年底,已完成和基本完成(包括中间成果)的课题104项,占全部重点课题的82%,其中已公开出版30多种。

1991年

年初 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进行第二次评审工作;年底进行第三次评审。全年共有51部著作获得基金资助资格。

年初 上海三联书店推出《犹太文化丛书》。该丛书共收录国内学者专著、译著20本(其中已刊行4本),这是国内第一套系统介绍犹太文化和迻译犹太经典的丛书,代表着国内当时以色列犹太的研究水准。

2月15日 《解放日报》发表署名“皇甫平”的文章《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此后,3月2日、3月22日《解放日报》又分别发表“皇甫平”的两篇文章:《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皇甫平”是《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周瑞金、评论部副主任凌河、特约评论员施芝鸿3位作者的集体笔名。这3篇文章强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指出“计划和市场只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和形式,而不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实际上透露了邓小平在上海谈话的精神,并在全国引起关于姓“社”姓“资”的热烈讨论,产生很大影响。

3月 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陈誉主编的《社会科学情报工作导论》,是上海第一本社科情报学著作。

4月1~2日 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委党校、市中共党史学会联合召开“上海市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学术讨论会”,揭开了上海市纪念建党70周年一系列活动的序幕。

4月 孔令望、孙潮、郁忠民、徐向华合著的《国家监督论》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国家监督机制的专著。

5月 华东政法学院成立全国第一个法律文化研究机构——法律文化研究所;6月又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法律文化研究团体——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

6月5日 李君如在《解放日报》发表《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认为党和毛泽东写下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上篇”,邓小平提出毛泽东思想“下篇”的正确构想。

6月18~22日 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发起的全国第六届毛泽东哲学思想讨论会在上海召开。重点探讨了党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

6月 李君如著的《毛泽东与当代中国》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这一时期对毛泽东思想及毛泽东晚年错误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的代表作。此后,李君如又撰写了《毛泽东与近代中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毛泽东与毛泽东后的当代中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这3部著作构成他的“毛泽东研究三部曲”。

同月 由桑玉成和刘百鸣编著的《公共政策学导论》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上海市政治学和行政学界第一部较为系统论述政策和决策的著作。

上半年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上海编写了一批党史党建著作,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主要有刘吉主编的《中国共产党70年》、任建树主编的《中国共产党70年大事本末》、周尚文主编的《中国共产党创建史》、陈至立主编的《中国共产党建设史》、王邦佐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等。

7月3日 周振鹤在《文汇报》著文《明年是上海建城700周年》,认为上海设县的年代实际上就是上海建城的标志,并提出应以元至元二十八年七月己未(1291年8月19日)中央政府批准的日期为准。为此,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研究中心举行有关专题讨论会。

7月 《法学》第7期发表曾德垓著的《法律制度与法治》,较早提出了要区别“法制”与“法治”的观点。

同月 陈燮君著的《学科学导论——学科发展理论探讨》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是国内有关学科学的第一部专著。

同月 龚维敏著的《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作者对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现象进行了探索,填补了研究当代垄断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一个空白。

8月 沈以行、姜沛南、郑庆声主编的《上海工人运动史(上卷)》(下卷1996年出版)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国内第一部大型的工人运动专史。

11月5日 上海社会科学院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成立。

11月 沈铭贤、王淼洋主编的《科学哲学导论》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是年 王沪宁的《美国反对美国》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该书运用历史—社会—文化的分析框架,探讨了美国社会的政治和社会管理过程,这是中国第一本政治社会学著作。

同年 卢云的《汉晋文化地理》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历史文化地理专著,为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这是作者在谭其骧指导下于1988年完成的博士论文。

1992年

4月 潘念之主编的《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史(上册)》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下册于1993年12月出版。该书是国内第一本研究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史的专著。

5月 “中国企业史资料研究中心”在上海成立。“中心”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得到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协助和美国罗斯基金会的资助,这是中国第一家有关企业史资料研究机构。

6月9~13日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评审会举行。由100名专家组成9个学科评审组对申报的721份申请书进行了评议讨论,最后确定129项。

是年 上海市共有72项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其中,全国“八五”规划重点课题24项,中华社科基金课题37项。

同年 在中宣部举行的全国首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70年图集》获“优秀图书”奖,李君如的《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获“好文章”奖。

同年 开展了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资助第四次评审工作,在40余部申请书稿中,20部著作获得资助。

同年 杨建文著的《新发展经济学》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在批判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发展经济学,以建立一门有别于西方主流经济思想的,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特有经济特征和规律的新发展经济学。

同年 蓝瑛主编的《社会主义政治学说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记述了从16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到20世纪80年代中叶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是国内当时最为齐全的一部社会主义政治学说史专著。

同年 朱立元著的《历史与美学之谜的求解——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美学问题》由学林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较为系统的专门讨论《巴黎手稿》的专著。

1993年

2月13日 上海社会科学院在全国率先建立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不久,该中心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邓小平理论研究的五大基地之一。

3月 张汝伦、王晓明、朱学勤、陈思和联合在《读书》杂志第三期上发表题为《人文精神: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的座谈纪要(这个纪要被称为“人文精神寻思之一”),针对知识界人文精神失落的现状,提出重建人文精神的口号。随后,《读书》杂志又连续发表4个座谈纪要(即“人文精神寻思之二~五”)。同时,《上海文学》杂志社从下半年起就“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这一专题组织了一系列讨论。这场讨论很快从文学领域扩展到文史哲诸多领域,从上海扩展到全国。

4月 市委宣传部举办学期2周的上海市第一期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学习研讨班。

6月15~19日 中宣部在上海组织召开第一次全国性关于邓小平理论的研讨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在开幕式上作了题为《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上海工作》的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丁关根在闭幕式上作重要讲话。

6月 上海社会科学“八五”规划经评审,增补课题23项。这批增补课题突出加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加强对90年代上海振兴发展和浦东开放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研究。

10月 市委宣传部举办学期2周的上海市第二期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学习研讨班。

同月 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写的《毛泽东在上海》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开拓了毛泽东的理论、实践与上海这一研究领域。

同月 蒲兴祖、竺乾威主编的《当代中国行政》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该项研究是国内第一部从法律、结构等方面系统研究当代中国行政管理过程的著作。

11月8日 上海市市长黄菊在《解放日报》发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体会文章《发展才是硬道理》。文章认为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最卓越的理论创新,是包括“发展机遇论”、“发展速度论”、“发展动力论”、“发展协调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1月 由陈至立任编委会主任委员、金炳华任副主任委员的《毛泽东思想研究大系》(全套7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该书多角度、多层次地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并着重阐述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内在逻辑关系。

下半年 经市委批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和评奖办公室成立,制定和颁布了评奖实施条例。

是年 围绕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上海举办了一系列学术研讨活动。如12月1日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委党校、上海社会科学院、市中共党史学会和市毛泽东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会联合举办“上海市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研讨会”。会后编写出版论文集《继承·丰富·发展》。

同年 上海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资助第五次评审工作,在50余部申请书稿中,23部获资助资格。

同年 根据中宣部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布置,市社科规划办对进一步繁荣发展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展开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提出对策和建议。

同年 在中宣部举行的全国第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夏禹龙、李君如的《邓小平的管理思想与领导艺术》获“好文章”奖。

同年 邱明正著的《审美心理学》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系统的审美心理学著作”。

同年 蒋孔阳的《美学新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从1978年开始构想,1983年开始撰写,1992年完稿。该书是蒋孔阳毕生美学思想的一个系统总结,建立了以实践论为基础,以创造论为核心的审美关系学说的美学新思路和新框架,形成中国当代美学“第五派”。

同年 由朱立元主编的《现代西方美学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填补了西方美学断代史研究领域的空白,被誉为是“认识20世纪的美学窗口”。

同年 俞吾金著的《意识形态论》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国内学术界第一部系统探讨意识形态概念发展史。

同年 刘豪兴著的《人的社会化》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第一次对人的社会化课题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构架体系。

同年 张薰华著的《〈资本论〉中的数量分析》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对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具有开创性和前沿性,是国内第一部系统探讨《资本论》数量分析方法的力作。

1994年

4月30日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双月刊)创刊。这是中国第一份以邓小平名字命名的,以宣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宗旨的专业性理论刊物。它由上海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哲学研究所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合办。其前身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

6月29日 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会正式成立。全市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研究基地网络。

7月4日 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986~1993)颁奖大会举行。这是上海举办的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在3307项申报成果中,评选出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共443项。

7月 李巨廉、金重远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百科辞典》出版,这是国内二战史研究的一项标志性成果。

9月13~16日 华东地区社联协作会议在上海召开。

10月 市委宣传部举办学期2周的上海市第三期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学习研讨班。

同月 丁日初主编的《上海近代经济史》第一卷(1843—1894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二卷(1895—1927年)于1997年出版,这是第一部上海经济发展通史。

11月 顾肖荣主编的《证券违法犯罪》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近年来中国第一部关于证券欺诈问题的专著。

12月9日 中共中央举办法律知识讲座,江泽民等中央主要领导人参加。第一讲由上海学者曹建明主讲,题为《国际经贸法律制度与关贸总协定》(中央改为“国际商贸法律制度与关贸总协定”)。该讲稿后刊载在《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二~四期。

12月24~25日 市委宣传部、上海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上海邓小平理论研究会、解放日报社、文汇报社联合召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上海改革开放”理论研讨会,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郑必坚、市委副书记陈至立出席会议并讲话。

是年 上海市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基金成立,由上海市外经贸委所属单位出资300万元建立。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成立,由上海证券交易所出资500万元建立。

同年 第六次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评审工作,在292部申请书稿中,34部获资助资格。

同年 在中宣部举办的全国第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施芝鸿的《贯穿新一卷〈邓小平文选〉的四个“搞清楚”》获“好文章”奖。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大辞典》获“优秀图书”奖。

同年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与澳门基金会决定,合作进行“祖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法律比较研究”。次年,课题正式启动,开拓了将祖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法律进行综合比较的新领域。课题成果编辑成一套12本的系列丛书,由顾肖荣、吴志良、费成康主编。1997年6月起,该丛书由澳门基金会在澳门开始陆续出版;1998年底,福建人民出版社在祖国大陆出版了全套丛书。

1995年

3月31日 市委宣传部召开深入学习、研究、宣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工作会议。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人民出版社等9家单位作了交流。

4月 戴家祥主编的《金文大字典》由学林出版社出版。全书约300多万字,共收可释金文单字2661个。其规模超过当年为止的同类书籍。

5月 冯契在《学术月刊》第五期发表《〈智慧说三篇〉导论》,系统地表述了作者自成一家的“智慧说”体系的形成过程和基本观点,并展望了中国哲学在21世纪将具有的世界意义。

9月1日 市政府举行首次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颁奖大会。在450份申报课题中,评选出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60项,政策建议奖101项。

9月 市委宣传部举办为期2周的上海市第四期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学习研讨班。

10月 市委宣传部举行首次上海市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颁奖大会。在评选活动中,共收到申报成果232项,评出获奖成果61项。

12月22日 “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成立,该中心是在原“上海经济研究中心”基础上组建的。

12月27日 曹建明、郝铁川合写的《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法治的轨道》在《解放日报》发表。该文提出道德和法律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精神文明的许多内容已在法律中得到体现,因此具备纳入法治轨道的客观条件。

是年 在中宣部举办的全国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获“好书”奖。赵修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辩护问题》获“好文章”奖。

同年 开展了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资助第七次评审工作,在57部申请书稿中,20部著作获得资助。

同年 顾肖荣主编的《证券交易法教程》由法律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高校第一本证券法统编教材。

同年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史:1800~1949年》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近代化的专著。

同年 上海进行首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申报和评审工作。共收到223份申请书,有52项获立项。

同年起 上海高校将邓小平理论课确定为大学生必修课。

1996年

1月18日 市委宣传部和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会联合举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

4月15日 上海电视台推出改版的《时代》专栏,尝试把该专栏办成电视理论杂志性节目。上海电视台还拍摄与播放理论宣传专题片,运用电视宣传邓小平理论。

4月 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重点项目评审中,上海有21项获立项资助。同时,在中华基金项目评审中,上海有11项获1995年度立项,45项获1996年度立项。在青年基金项目评审中,上海有2项获1995年度立项,8项获1996年度立项。

5月23日 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4周年,由市委宣传部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上海市作家协会联合召开“邓小平文艺理论学习研讨会”。

5月 市委宣传部举办为期2周的上海市第五期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学习研讨班。

6月 倪正茂著的《法哲学经纬》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该书是迄今为止国内最为系统的法哲学研究成果。

同月 丘日庆、王玉洁主编的《领事法论》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内国际法学界首次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论述领事法问题的著作,拓宽了国际上这一新的分支学科的研究内容。

9~12月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研究课题进行了申报和评审工作。在852份申请课题中,确定第一批课题151项。其中,中长期课题87项,1996年度课题64项。

9~12月 上海开展全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994~1995)评奖活动。收到申报成果1627项,评选出上海市优秀成果212项。

10月 陈锡根发表《试论都市型农业与农业现代化》,此后上海农业经济学界围绕如何建设与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都市型农业展开广泛研究。

11月 马光仁主编的《上海新闻史(1850~1949)》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系统研究上海新闻发展史的第一部长篇著作。

同月 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资助第8次评审工作正式揭晓,在57部申请书稿中,19部书稿获出版资助资格。

12月2日 “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在上海成立。该院由上海市政府协作办公室、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长江经济联合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长江沿岸7省(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4市(重庆、武汉、南京、宁波)政府有关部门参加研究院管理委员会。这是长江流域第一个跨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基地。

是年 刘君德主编的《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为建构行政区划研究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同年 在中宣部举办的全国第五届精神文明建设的“五个一工程”评选中,奚洁人撰的《试论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兼论邓小平对建设当代民族精神的理论贡献》获“好文章”奖。

同年 根据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经济带”的战略决策,加强对长江流域发展的区域性、综合性、前瞻性研究的措施。3月在上海召开了“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暨迈向21世纪的长江研讨会”。

同年 艾昌周、沐涛著的《中非关系史》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中非关系史的专著。

同年 郝铁川在《法学研究》第四期发表《论良性违宪》,提出对一些看似违宪,但实际却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事例是良性违宪,而非恶性违宪,但对良性违宪也要限制。文章发表后引起宪法学界的争论。

同年 陈启懋主编的《跨世纪的世界格局大转换》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全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冷战后世界格局的专著。

1997年

3月 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1997年度课题申报工作中,上海共有35项课题获得立项资助。其中,中华基金项目29项,青年基金项目6项。

4月16日 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市教卫党委、市社联、上海社科学和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会联合召开“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讨会”,围绕跨世纪发展战略和精神文明建设展开研讨。

4月 市委宣传部举办为期2周的上海市第六期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学习研讨班。

6月19日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举行“上海市生命法学理论研讨会”,率先展开了生命法学的研究。次年4月,文汇报出版社将会议论文结集出版《生命法学论丛》,这是中国第一部有关生命法学的专门论集。

7月 葛剑雄主编的《中国移民史》(6卷本)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迄今为止国内外最完备最系统的中国移民史专著,标志着中国移民史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8月 市委宣传部组织编写的《邓小平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第二集12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8~11月 在上海社会科学“九五”规划1997年度课题申报、评审工作中,共有31个课题立项。这次立项课题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主题,以上海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

10月3日 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在《文汇报》发表文章,12月又在《东方经济》第十二期发表文章,论述知识经济的问题。这是上海报刊最早发表的有关知识经济的文章。

10月 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资助第九次评审工作揭晓,46部申请书稿中,15部获资助。

12月17日 在中宣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三次邓小平理论研讨会上,上海学者胡伟的《从政治上把握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重大问题》、刘杰的《邓小平的跨世纪战略观与21世纪中国的国际定位》、徐中振的《社区建设是创造现代城市文明的载体和依托》3篇论文入选。

是年 在上海市第二届决策咨询研究成果评奖活动中,共收到申报成果276项,评选出优秀成果91项。

同年 在中宣部举办的全国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上海学者胡伟撰写的《从政治上把握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重大问题》(原载1996年第六期《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获“好文章”奖。

同年 石源华撰写的《中国共产党和韩国独立运动关系纪事研究》由韩国高句丽出版社出版。该书对中共与韩国(朝鲜)共产主义派及民族主义派的关系分别作了全面的剖析,并对国共两党对韩政策进行了比较研究,该书是国内这一领域研究第一部学术专著,填补了空白。

同年 胡寄窗、谈敏主编的《新中国经济思想史纲要》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该成果系第一部系统论述1949~1989年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的专著。将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从近代延伸到现代,填补了现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空白。

同年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董勤发著的《国际财政研究》,该书填补了国内国际财政理论研究的空白。

1998年

2月19日 邓小平逝世。之后,上海报刊刊发了大量有关悼念文章和理论文章。4月14日,市委书记黄菊在《解放日报》发表《认真学习重要文献,继承邓小平遗志,全面推进上海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长篇理论文章。

3月19日 江泽民为上海社联40周年华诞题词:“发挥社联作用,繁荣社会科学”。

3月 市委宣传部与市委党史研究室等单位联合召开“上海市周恩来生平和思想研讨会”,纪念周恩来百年诞辰。会议收到论文56篇,评选出3篇参加全国研讨会。会后编辑出版了论文集《思想·精神·人格》。

4月8日 上海社联召开座谈会,学习江泽民在上海社联第四次代表大会上作的题为《充分发挥社联作用,为两个文明服务》的重要讲话。1998年经中央领导同意,这篇讲话已正式发表。

4月13日 中共中央编译局和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举行“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理论研讨会”。

4月 市委宣传部与市文明办、市社区发展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举办首次全市性的“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后编辑出版了研讨会论文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5月13日 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市社联共同举办“上海市纪念真理标准讨论20周年座谈会”。

5月 市委宣传部举办为期2周的上海市第八期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学习研讨班。

6月24日 上海市举行纪念上海社联成立40周年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颁奖大会。黄菊、陈至立、徐匡迪、陈铁迪、王力平、孟建柱、龚学平等领导也分别写信或题词表示祝贺。会上,对67项荣获上海市第二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和243项荣获上海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进行了表彰。

6月28日 江泽民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题词:“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6月 在1998年度国家社科规划项目申报工作中,上海共申报材料263份,评选出30项课题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其中,一般项目25项(包括自选项目4项)、青年项目5项。

同月 市委宣传部与市新闻出版局等单位联合召开以“回顾二十年,迎接新世纪”为题的上海市理论期刊工作研讨会。

8月5日 市委宣传部召开上海市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市委书记黄菊在会上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认真学习和贯彻江泽民重要讲话和中央《通知》精神,增加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紧迫感和自觉性,紧紧围绕党的中共十五大的主题,兴起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

9月22日 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学习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题词座谈会”。市委书记黄菊、市长徐匡迪等领导分别发来贺信和题词。

9月24日 市委宣传部举行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工作座谈会,总结8年来开展这项工作的经验,研究改进提高措施。自1990年开展这项工作,共受理申请书稿456部,有237部获资助,其中200余部已出版。会上,还发布了上海市向新中国建立50周年献礼的20项社科“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名录;公布首批上海市社会科学博士文库资助书目,在25部申请书稿中,有10项获得资助。同时,开展第十次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赞助评审工作,在41部申请书稿中,有19部获资助资格。

9月 市委宣传部和市委党校联合举办为期2周的上海市第九期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学习研讨班。

同月 市委宣传部组织全市理论工作者撰写的《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丛书》(22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全国第一套系统阐述中共十五大精神的丛书。

同月 市委宣传部组织社科理论界部分学者座谈,就上海文化的改革和发展进行专题研讨。10月21日召开“掀起上海文化建设新高潮调研课题”发布会,确定9个调研课题,并确定其为市社科“九五”规划1998年度课题。经过近半年的努力,9项课题于1999年上半年全部完成。

10月12日 上海市法学会、哲学学会和上海大学法学院联合举办上海市首届法哲学研讨会,专门就法哲学的学科定位、法哲学与法理学的关系和分类、法哲学的研究范围等举行了探讨。

10月 市社科规划办公室召开“迈向新世纪的社会科学管理——’98华东地区暨京津沪渝社科规划管理工作研讨会”。

11月 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研究室等单位联合召开“上海市刘少奇生平和思想研讨会”,纪念刘少奇百年诞辰。会议收到64篇论文,有7篇选入全国研讨会。会后编选出版论文集《理论·精神·风范》。

同月 市委宣传部编写的《伟大的实践——上海改革开放20年》出版。该书收录了各委办、区县主要负责人为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撰写的文章共33篇。市委书记黄菊为该书作序,市委副书记龚学平题写了书名。

12月17日 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市委党史研究室、市社联、上海社科院和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会联合召开“上海市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理论研讨会”。会议共收到论文500多篇,120余篇入选。

12月18日 在全国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上海有4篇论文入选。它们是:周禹鹏的《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浦东带入二十一世纪》,刘泽雨的《试论邓小平的创新精神及其现实意义》,高国希的《再就业工程的社会意义》,花建的《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政策导向》。

12月28日 上海市社联举行第五次代表大会。市委书记黄菊、市长徐匡迪等领导出席。会议选举产生了240名委员组成的市社联第五届委员会。次日,在上海市社联第五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选出由59人组成的市社联第五届常委会,并选举李储文为社联主席,尹继佐、王邦佐、叶澜、张仲礼、武克全、姜义华、赵凯、奚洁人、谈敏、巢峰、曹建明、彭希哲、蒋孔阳、潘世伟、潘悟云为副主席,朱耀人为秘书长。

同日 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市社科规划办公室承办的《上海社会科学二十年(1978~1998)》图片展在上海展览中心正式对外展出。

12月29日 上海社会科学会堂正式启用揭牌。会堂位于徐家汇汇嘉大厦。

12月 市委宣传部、上海社联编写的《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报告(1978~1998)》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全面反映了上海社会科学各学科20年来的发展概况、主要特征及新思想、新成果。

同月 王立民著的《上海法制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专门研究上海近现代地方法制史的第一本专著。

是年 市社科规划办公室获“全国社科规划管理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同年 《上海综合经济》、《上海投资》、《财经研究》等理论刊物连续载文,对上海的产业发展战略问题召开广泛讨论。

同年 张幼文、干杏娣在《金融深化的国际进程》(上海远东出版社)一书中,提出了“国际金融深化”的新观点,并提出金融安全已成为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99年

4月26日 市社科规划办公室、文汇报社理论部、《社会科学》杂志社联合召开研讨会,对社会科学成果的社会化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讨。

4月 上海有关金融专家发表《走产业发展之路——关于上海文化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提出“文化产业发展一定要有金融介入”的观点。

同月 市委宣传部和市委党校联合举办为期2周的上海市第十期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学习研讨班。

5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999年度课题评审结果正式下达,上海共有40项课题申请获准立项。其中:中华基金项目29项(含自选项目3项),青年基金项目9项(含自选项目4项),自筹经费项目2项。

同月 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党委和团市委联合召开的上海市青年学习邓小平理论交流会,标志着上海学习、研究、宣传邓小平理论活动正在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

5~9月 在市社科规划研究1999年课题申报、评审中,首次设立面向上海社科院和高校文科在读博士研究生的研究课题,即青年课题。青年课题经评审立项后,可作为承担者的博士论文题目进行研究撰写。

5~9月 在1999年度市社科规划立项课题评审中,共收到各类课题申请345项。经评审,共有77项课题获准立项,其中,年度课题44项,文化专题研究课题9项,青年课题24项。共有26个单位承担上述课题研究。

上半年 林喆的《权利的法哲学》和《黑格尔的法权哲学》两本专著先后出版。在国内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黑格尔法权哲学的概念、体系、形成、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7月 上海成立全国首家电视理论专题片策划中心,进一步推动了电视理论这一新的宣传形式的发展。

同月 伍柏麟主编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20年系列研究丛书》(10卷)全部出版。该丛书回顾总结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深刻展示了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所取得辉煌成就,并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系统的思考和前瞻性研究。9月27日,市委宣传部和复旦大学为该丛书的出版联合召开座谈会。

9月23日 在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颁奖大会上,全国有151项成果获奖,其中上海有10项成果获奖。获奖数名列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首。

9月 由张仲礼、尹继佐任编委会主任、熊月之任主编的《上海通史》15卷本面世(上海人民出版社),这是系统研究上海历史的第一部巨著。

11月18日 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表彰与重奖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大会,奖励《上海通史》课题组10万元,《上海通史》主编熊月之2万元,并对《稻作文化与江南民俗》、《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科学哲学导论》等获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的课题组分别进行配套奖励。

11月 围绕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市社科规划办公室、上海社科院经济所、复旦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和宝钢集团公司联合举办了4次“推进上海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系列研讨会”。其间,《解放日报》、《文汇报》等报纸的理论版,《上海经济》、《学术月刊》、《社会科学》以及高校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了一系列理论文章。

12月28日 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教育部社政司负责人宣布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第一批15个重点研究基地的名单。其中上海有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等3个学术研究机构。

下半年 市委副书记龚学平先后在市委党校和上海社联论坛作《关于上海文化产业建设有关问题的报告》,提出文化建设走产业发展道路是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发展文化产业是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必要条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

是年 由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的首批“上海市社会科学博士文库”共10本著作,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同年 蒋孔阳、朱立元主编的《西方美学通史》(7卷)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对古希腊至20世纪90年代西方美学发展历史过程作详细阐述。其理论研究、学科体系及规模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同年 在中宣部举办的全国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上海邵煜栋等人撰写的《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走出浦东开发创新之路》和曹建明撰写的《金融安全与法制建设》获“优秀理论文章”奖;《人间正道——“发展才是硬道理”纵横谈》获“优秀理论电视片”奖;黄亚钧著的《知识经济论》和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合著的《中国移民史》获“优秀图书”奖。

同年 先后组织开展了上海市第十一、十二次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工作申报、评审工作,55部申请书稿中共有24部书稿获得出版资助资格。自此,上海开展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助工作历时9年间,先后有279部著作获得资助出版。



Copyright By www.shtong.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办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E-mail:web@shtong.gov.cn




周武:现代上海之于中国与世界

                                   
2018-02-08 周武 随读随写 随读随写

周武:上海的两次跨越和三次转型


【按】2017年12月16日,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周武在建投书局(上海浦江店)作了一场精彩的演讲,题目是“大上海的兴起”,因篇幅较长,本公号分两次发布。此为下篇。




中西“两个世界”之间的枢纽之城


对现代中国而言,大上海的兴起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什么意义?第一个意义是它创造了一种都市类型,一种非常特别的都市类型。在它兴起之前,中国的城市基本上是行政中心,城市的规模、地位与城市的行政等级相对应,依次是都城、省城、府城、县城,都城比省城重要,省城比府城重要,府城比县城重要。中国古代80%以上的城市都是行政中心或者政治中心,大上海的兴起则完全跳脱了这样一种模式,这座城市不靠皇帝、不靠官吏,而靠买卖发展起来,买卖是它的灵魂,所以它跟中国传统城市类型非常不一样。如果把上海放在世界城市序列当中看的话,它也是非常另类的。它不像伦敦、巴黎,伦敦、巴黎从前近代一直到现代,是通过自我更新机制来完成整个城市的演变,是从传统一直延续下来的;它不像纽约,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纽约也是移民城市,但纽约是在主权完整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都市;当然也不像加尔各答,不像香港那样,完全变成了殖民地,是殖民城市,上海不是。就城市而言,上海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标本。这就是为什么上海能吸引全球那么多学者研究它,重视它。现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上海是全球最受关注的城市之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它甚至比北京更受瞩目,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更多。


大上海的兴起不仅创造了一种都市类型,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中国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历史大格局。近代之前,中国的历史是以帝都为中心的历史,基本上是从西安看出去的历史,或者从北京看出去的历史。大上海兴起之后,在帝都之外形成了另外一个中心。北京是因“政治”(都城)而成为中心,上海则是因为“社会”(工商)而成为中心。这个是非常不同的。相对帝都而言,上海本是非常边缘的滨海县城,它能够从边缘走向中心,在中国这样的一个历史大格局中另创一个中心,其意义自然非比寻常。上海,这个靠近大海、以海命名的城市,在现代中国的重要性,甚至比伦敦之于英国、纽约之于美国、巴黎之于法国、柏林之于德国更为显著,是任何其他中国城市所无法替代的。它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产物,又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肇始者和推进器,而且,差不多是现代中国一切变化的制造者,在近代以来中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不了解上海,不研究上海,怎么可能了解中国的现代变迁?因为中国现代变迁的源头,不说所有的源头,至少绝大部分的源头都出自上海。因此,关注和研究现当代中国,就不能不关注和研究上海。



譬如工业,上海是率先步入工业时代,并建立现代工业体系和工厂制度的大都市,也是率先建立现代都市工业区的“工商都市”,沪东(杨树浦一带)、沪北(闸北西区)、沪西和沪南工业区陆续形成,成为中国现代工业文明的摇篮,这些工业区创造了无数的中国第一,绝大多数现代工业门类都是在这些工业区孕育发展起来的。中国之有现代工业始于上海,上海之有民族现代工业则始于这些工业区。正是因为上海在全国率先实现工业化,上海才真正确立起自己无可撼动的优势。一旦形成优势,就会产生积累效应。全国工业资本和人才向上海集中,就体现了这种效应。但工业化不但产生集聚效应,也会产生外溢效应。在上海工业化的进程中,中国其他城市无论是青岛、天津、汉口、无锡,还是大西北,现代工业的建立都离不开上海,最初都是从借鉴上海经验开始,然后慢慢发展起来。公共设施也是这样,基本上都是从上海开始,而后逐渐在其他城市推广开来。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研发,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上海从一个滨海县城衍变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每一步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研发、创新与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转化、应用和推广。


开埠以来,上海不但是中国接触、介绍、传播、接受、消化西方科学技术最为集中的地方,而且是中国科学技术研发、转化和推广的中心。上海的现代性和优势地位的确立,很大程度即建立在全国领先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上海是中国最早引进、使用和推广电话、电报、电灯、汽车、自来水、煤气等公用设备和技术的城市,在工业技术、建筑技术、工程技术、河道疏浚技术及通讯交通技术的引进与研发上,也都走在全国前列。上海的公用事业靠技术,制造业靠技术,甚至上海能够成为文化中心城市,也靠技术。如果没有与世界同步、全国领先的技术,特别是印刷技术,上海就不具备足以成为文化中心城市的文化生产能力和知识传播能力。


从政治上来讲,虽然说上海是一个因工商而成为中心的城市,但现代中国的政治变迁也离不开上海,为什么这么说?晚清以来的政治思潮、政治组织、政治动员、政治活动,上海都扮演过重要的角色,是北京之外的又一个中心,而且多在上海率先酝酿、组织和发动,戊戌变法如此,以及后来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等等,亦莫不如此。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上海更成为影子政治中心,民国政要在上海多有房产,住在上海,国民政府的许多决策都是在上海密谋成案后,再在南京发布。支撑南京国民政府的庞大经费,大量来自上海。至于,中共就更不用说了。上海是中共的创建之地,早期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可以说,晚清以来,各种政治势力都在争夺上海,以上海为竞逐的舞台。上海是各派政治力量消长的晴雨表。不理清上海在现代政治演进当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怎么说得清楚晚清民国的政治?


就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变迁而言,上海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上海不仅是通商的大码头,也是新知识的码头,新思想的码头,新文化的码头。西方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思潮、新学术、新文化最早是在上海登陆,并借助上海的文化生产能力、文化组织能力、文化表达能力、文化融汇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在这个过程中,上海成为全国乃至整个东亚无可争辩的文化中心。不是说其他口岸在文化上没有贡献,但真正足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思想观念,足以牵动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变迁走向的力量,是大上海兴起之后才出现的。



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光绪帝最后的阅读书目。1908年1月,光绪帝朱笔开了一个书单,要内务府照单购买,书目如下:政治官报局刊印各书:《日本宪法说明书》《日本统计释例》《日本宪政略论》《译书提要》《驻奥使馆报告书》;商务印书馆新印各书:《孟德斯鸠法意》《政治讲义》《法学通论》《比较国法学》《政治学》《国法学》《民法原论》《政治泛论》《宪政论》《行政法泛论》《日本预备立宪》《国债论》《警察讲义录》《日本警察讲义录》《日本警察法述义》《自治论纂》《宪法研究书》《日本监狱法详解》《万国国力比较》《政治一班》《列国政治异同考》《欧洲最近政治史》《欧洲新政史》《欧洲财政史》《经济通论》《理财新义》《日本法制要旨》《日俄战纪》《最新战法学》《德国学校制度》《各国宪法大纲》《英国宪法论》《万国舆图》《欧美政教纪原》。这个书单所列的书目,除5种由政治官报局刊印外,其余34种全部由商务印书馆编译出版。其实,光绪帝开出这个书目并不奇怪,晚清时期绝大部分新式读物都来自上海,上海不但是内地新知新学的主要来源地,也是庙堂新知新学的主要来源地。当上海的出版物成为庙堂读物的时候,它冲击和改变的就绝不仅仅是一时一地的读书人的知识架构,而是整个国家的朝政。


另外一个例子是商务印书馆。商务创办于1897年,最初的主业是印刷,所以叫“印书馆”,但它印书主要帮别人代印,当然自己也零星地印过一些书。1903年初,张元济加入商务之后,即着手组建编译所,并按朝廷颁布的新学制编纂新式教科书以“扶助教育”,随即推出《最新国文教科书》,大获成功。以此为起点,商务在书业林立的上海迅速崛起,成为现代中国首屈一指的出版重镇,在教科书、西学传播、国粹保存、原著出版、辞书编纂、期刊发行印刷技术等方面都曾做出过开创性和引领性的贡献,于中国文化的积累、传承、发展与现代转型可谓厥功至伟。商务版读物的出版、发行总量一直雄踞中国现代出版业的首位,业绩惊人,王云五说抗战前夕,商务出版物占全国出版物总量的一半。据美国著名的中国学家、MIT政治学教授白鲁恂说抗战前商务印书馆一年图书发行总量相当于美国一年图书的发行总量,我没有研究过当年美国的图书发行,但白鲁恂教授是一位严谨的学者,他的说法应有所本。不过,即使这些说法跟事实有些许出入,商务的文化生产能力、文化组织能力和文化辐射能力超强却是事实。


张元济


商务的出版物不仅在国内书籍市场上所向披靡,在海外,特别是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亦广有市场。最近承张元济先生哲孙张人凤先生惠赠他和新加坡的同仁合著的《开卷有益·润物无声:新加坡华文教科书图示目录(1902—2015)》一书,其中显示民国时期南洋华文学校的教科书主要由上海多家出版机构提供,其中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最多。这些教科书涵盖蒙学、幼稚园、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先修班,涉及语文、历史、地理、社会、数学、科学(生物、化学、物理)、道德教育、音乐等,总计有440种。由于这些教科书系专门为南洋华文学校编纂的,在上海编写,在香港印刷,而后直接发往南洋华文学校,国内图书馆基本上看不到,因此国内学界对于上海出版物在南洋的发行情况一直不甚了然。这本书以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新加坡教育部文物中心和南洋理工大学王赓武图书馆的馆藏为依据编纂而成,所收录的教材每本均有图示,极为珍贵。借助这本书,可大致勾勒出当年上海与南洋跨区域文化网络的历史,亦可约略窥见上海出版业的跨区域文化辐射能力。


《新加坡华文教科书图示目录1902-2015》


文化辐射能力是需要有许多支撑条件的,并不是想辐射就能辐射的。商务及当年上海出版业能够具有这样的能力,那是因为依托上海,上海出版业的全国中心地位建立在上海作为中心口岸地位的基础之上。上海是中国最早全球商贸网络和通讯信息网络的城市,也是中国最早进入工业时代的城市,正是上海的全球商贸网络、通讯信息网络和科学技术革新,为包括商务在内的上海出版业提供了广袤的发展空间。有学者说,商务只能出现在上海,商务也只能繁荣于上海,道理就在这里。


出版与印刷是紧密连在一起的。在雕版时代,上海毫无优势可言。开埠以后,上海率先引进石印、铅印技术,并以此为基础,创新发展出与欧美先进国家同步的庞大文化工业。正是凭借庞大的文化工业,上海拥有了领先整个亚洲的文化生产能力。令人扼腕的是,上海自开埠以来逐渐确立的这种优势在1949年以后未能得以延续下来。记得1997年,也就是商务印书馆建馆一百周年的时候,商务印书馆曾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过一个纪念会,在那次会上,时任上海市政府顾问的汪道涵先生曾应邀发表过一个简短的讲话,他说:我在80年代初期有一种想法,想把上海的出版机构现代化。首先从印刷着手,但后来我知道这个想法是不现实的。因为换了机器,转速加快了,而我们的新闻纸质量不行,一上了机器就被拉断。因此,要换机器就得考虑造纸工业。我对汪市长的这几句话印象特别深刻,所以到现在仍然记得。


印刷之外,发行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商务自创立之日起就开始致力于构建多层次的发行网络。1899年开设沧海山房,开始在上海本地建立发行网。1902年在棋盘街设立发行所,开始构建以上海为中心的全国性发行网络。据庄俞《三十五年来之商务印书馆》统计,截止1928年,商务已在全国各大中型城市及东南亚设立的分馆、支馆、分厂、分店,共计40家,其中香港分馆和新加坡分馆负责对海外发行,京华印书局则可单独印刷、出版书刊。分支馆之外,商务还设有千余个销售网点,不仅遍布中国、东亚,南洋,以及日据时期的台湾也有它的销售网点。此外,近代邮政体系建立后,商务还依托这个体系,办理邮购业务,馆内设有一个征集了十万订户的“通讯现购处”。这是一个庞大的网络。借助这个网络,商务把自己的出版物源源不断地推向全国市场。


不仅如此,商务还接受许多世界知名出版公司的委托,代理它们在中国的业务。民国前商务就已成为美国三家知名出版公司中的两家和英国五家出版公司在中国的代理商。当然,跟世界知名出版公司建立代理关系并不容易。晚清时期西文读物,特别是教科书,在上海非常畅销,而西方出版公司的代理条件又往往十分苛刻,因此那个时候上海的出版公司翻印西文教科书及其他读物成风,商务也不例外,在这一时期也翻印了上百种外国教科书,由此引发的版权官司时有发生。商务与金恩公司(Ginn & Co.)之间的版权纠纷,就是颇为典型的一例。金恩公司是美国有名的教科书出版商,商务曾希望代理它在中国的业务,但金恩公司开出苛刻的条件,商务无法接受。于是商务就开始直接翻印金恩公司的教科书。这引起金恩公司的极度不快,1911年初将商务告上法庭,控其侵犯版权。由于当时中、美均未加入《伯恩公约》(当时国际上关于版权保护的通用公约),因而不受该公约的制约。商务的翻印行为不受约束,金恩公司败诉。在诉讼官司结束不久,商务总经理夏瑞芳指示,商务与外国图书公司交涉的时候,如果外国书商不同意商务开出的条件,那么就翻印对方最畅销的书,以此来逼迫对方就范。这种做法虽然有效,但亦有损商务在海外的声誉,被视为是一个有条约保护的、合法的“盗版商”。这当然不是商务所乐见的,因此商务决定改变策略,如果国外出版社提出条件,那么商务可以放弃翻印,来换取合理的代理条约。最后张元济以商务的实力、网络和诚意与金恩公司化敌为友,商务停止翻印金恩公司的教科书,金恩公司则给出他们能给的最好代理条件,双方最终达成了双赢的局面。有关商务与金恩公司版权纠纷的曲折原委,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王飞仙博士有专文论述,非常精彩,值得一读。



商务的成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它精心构建的这个跨区域跨国网络。其实,不仅商务,上海的优势地位也是靠这样一个不断延伸与拓展跨区域跨国的庞大网络支撑起来的。没有这个网络,就没有上海。当年的上海跟中国其他城市最大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国际化和全球性。可以说,上海是最国际化和全球化的中国城市。罗兹·墨菲说:“就是在这个城市,中国第一次接受并汲取了十九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治外法权、实力外交、租界居留地以及侵略扩张精神等一系列历史经验和教训;也就是在这个城市,西方文明特有的那种理性的、法制的、科学的、工业化的、高效率的和扩张主义的因素,与华夏文明固有的那些因循的、唯直觉论的、人文的、尚农的、低效率的和闭关自守的因素首度交流融合。这种异质文明碰撞的现象远比在中国其它地方明显得多。两者会合的后果以及中国社会对此做出的响应,首先在上海这个城市出现,于是现代中国也就在此诞生了。”


上海本身就是中西两种文明交汇融合的产物,是上海把世界带进中国,也是上海把中国带入世界。世界上没有一个城市像上海这样在一个国家的现代成长中扮演过如此重要的角色,也没有一个城市像上海这样在中西文明的交汇融合过程中发挥过如此关键的作用。


因此,我的结论是,要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变迁,不能不研究上海;要了解中西接触与交涉的历史,亦不能不研究上海。


我要讲的就这些,谢谢大家。


【小广告】

大学是一种生活方式


脉延的人文


晚清以降


狂欢与日常


宫崎市定解读《史记》


 


上兩條同類新聞:
  • 大型纪录片《先生》十集/毛泽东干的四件大事为何都会被珍妮的预言言中
  • 我看知青生涯/商鞅为中国带来的是进步吗/知識分子的生死抉擇/儒家理学其实是自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