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君子、君臣与帝国/梁启超读书多厉害?胡适说古诗里没人写过猪,他马上举...
發佈時間: 5/4/2018 3:27:54 PM 被閲覽數: 205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有也可:君子、君臣与帝国




2018年5月02日

    
    来源:华夏文摘
    

    读到一篇文字,指责移居海外的同胞对出生国政府的批评是口出恶声,违背了“交绝不出恶声”的古训。
    
    “交绝不出恶声”,是两千多年来读书人的处友之道,只是近几十年来,经历了太多的政治运动后才被抛弃。该话来自《史记·乐毅列传》,原文为:“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源于乐毅报燕惠王书中的这句话,前半句成为古代臭老九们的行为戒条后,至少隐含了两重意思:一是不要把宽容当傻冒;二是莫以狡诈为聪明。如去除了这两重意思,这世上恐怕就只剩下勾心斗角、相互算计,难有君子之交了。这一东西方共有的交友之道,在政治运动被唾弃之后有所恢复。但如将此泛化,把政府与国民的关系纳入君子之交,就需要探讨了。
    
    其实,乐毅那句话的重点在后半句。话题是因为他惧怕燕惠王迫害而改投他国后,燕惠王对他发动舆论攻势所引起的。他是向前报效国新国君表明,他即使是因为被陷害而离开,他依然是忠臣,不会刻意去为自己辩白而让君主在道义上处于不利地位。他讲的是君臣关系,前半句是为后半句铺垫的。乐毅成功了,燕惠王果然闭上了自己攻击乐毅的臭嘴。
    
    一代名将乐毅在此事上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智慧和学识,还因为那是一个比较宽容的年代,还能容许将君子与君王相提并论。那时还没有爱国主义,老九们还比较吃香,还能提劲说:此国不留爷,自有留爷国。各国也在比赛看谁养的老九多,信陵君门下食客三千的故事、成语招贤纳士等,就出自那个年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灿烂在那个年代。尽管如此,老九们的头脑还是清醒的,明白国是人家的,自己再能干、再受赏识,也只是找碗饭吃的雇员(食客),不会以国家主人自居。
    
    秦皇扫六合,让天下国土尽归皇室一家。书生从此成为皇帝砧板上的肉,颂圣渐次代替百家争鸣成为主旋律。漫长的科举路,让帝国官僚体系保持了一丝活力,也让天下士子再也挺不起脊梁,令邀宠获圣眷成为官场生存和上升的保障。绝对的权力在帝国时代得以充分展现,也使争夺绝对权力的血腥暴力改朝换代,成为那个时代不可避免的轮回大戏。
    
    乐毅那个时代距今已2000多年,尽管还有人做着皇帝梦,但帝国的时代毕竟完蛋了。除停留在过去治理的少数几个国家而外,现代治理的国家已不再属于一家一姓。执政者的地位既不是打出来的,也不是世袭的。执政者也不再是一个组织,更不是一个或几个家族垄断的。百官和百姓的生杀予夺、罪与非罪,再不能由执政者说了算。执政者也再不是批评不得、非议不得的神,但国家却安定了,政权却稳固了,执政者的身家性命也安全了。
    
    挡不住的言论开放,让尚处在帝国阴影下的人们,也时不时能看到西方政要在台上执政时的风风光光,却又常常被反对派骂得体无完肤。可他们下台以后,则又如街头巷尾的普通百姓一样买汰烧,不用深居简出,也无须刻意张扬显示影响力以自保。在台上时挨骂,下台后过着普通人的正常生活,成为现代治理国家的政治生态。国家政要收获赞誉,通常只能是在他们离开政要位置,成为不掌权的普通人之后。
    
    掌权者与非掌权者,从来是不平等的。掌权者对非掌权者处于强势地位,要防止权力的祸害,唯有掌权者的行为透明化,让民众能随时对他们敲敲打打。现代治理国家刚好颠覆了帝国时代掌权者与民众的关系。帝国时代至多只能充当奴才和家丁的民众,在现代国家里成为了拥有不可剥夺私产的选民。国家从体制和制度上保障了国民对国家权力掌控者的监督、批评权利,而台上人不能对政府服务对象的民众为所欲为。“不出恶声”,只是手中没有权力者之间交往的准则,而不是民众对政府、对掌权者的准则。掌权者只有在走下权力舞台之后,才能享受到“不出恶声”的红利。
    
    君子之交,是一种平等者之间的交往。一个手执凶器的彪形大汉与一个手无寸铁的文弱书生之间产生纠葛,是无君子之风的平心静气、公平大度可言的。政府与民众的关系,是强弱关系,只有实实在在赋予民众对政府及其官员的监督、批评权,才可望一个清廉的、为民的政府存在。二者是不能混同的。 



梁启超读书多厉害?胡适说古诗里没人写过猪,他马上举...





  有个成语叫做信手拈来,表面意思是说随手拿来,用在写文章方面就是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这件事情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对于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来说,没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和极强的记忆力估计是不可能的。可是这一点,在梁启超看来就不是什么难事儿。

  

  说起梁启超,多数人第一个会想到的肯定是维新变法。历史上师从康有为之后,梁启超在百日维新期间名气也很大,一度被人称为康梁。可是先生一生的成就并不仅此而已,除此之外,梁启超还是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蔡锷、蒋百里、徐志摩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曾是他的学生。

  能有这样的学生,没有过硬的实力是不行的。而在读书学识方面,在那个时代,梁启超也是十分的厉害。

  在同时期八九岁孩子贪于玩乐的年纪,梁启超就以神童的美誉声名鹊起。四岁的时候在家里开始读书,八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九岁的时候可以下笔千言,十二岁的时候考中秀才,16岁的时候考中举人,一度被称之为岭南奇才。奇到什么地步?我们来看几个例子就知道了。

  

  在金庸武侠小说中,不乏过目不忘的奇才,黄药师的妻子就演示过,虽然是小说里的故事,并不代表生活中就一定没有。一次到三江东胜街书铺买书,梁启超在翻看完一本书后决定买下,就是价格方面谈不好。

  僵持不下,梁启超只好对卖家摊牌:我买不买这本书没什么相干,反正我已经看完了,能够从头到尾背诵出来了。

  对方自然不信,随手指了一页来考验,没想到梁启超果然背出。卖家惊讶不已,打赌认输只好双手奉上。

  在18岁的时候,梁启超就拜到了康有为门下,成为其得意弟子。虽然后来维新变法失败,仕途失意,可是这并不影响梁启超在学问上的造诣。

  

  梁启超一生勤奋,著作等身,在将近36年的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达39万字之多,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学术研究涉猎广泛,涉及哲学、文学、史学、经学等诸多领域。在以前的文言文和后来出现的额白话文之外,他还发明了一种新文体,介于两者之间。其博闻强识的本事,同时期的一些大学者都甘拜下风。

  古诗中都少不了意象,为了力求诗文之美,意象的选择也是极尽文雅。胡适有一次就说中国古诗很多,诗人都吃肉,就是没人写过猪。梁启超听到后马上举了一个反例,夕阳芳草见游猪。

  这句诗出自乾隆之手,在古代所有诗人中,乾隆的诗独具一格,诗句不拘泥于词藻,随口即吟,提笔即写。一生作诗四万余首,有流传着乾隆一人赛全唐的美称。由于少有名作,鲜有人问津,可梁启超偏偏读过,而且信手拈来。

  

  在同时期的众多学者中,梁启超是公认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他还从日文汉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词,比如经济、组织、干部等。在一生著述丰富的同时,九个子女还都是时代杰出的人才,你说厉害不厉害?

  来源  旷兮若谷

 


上兩條同類新聞:
  • 毛泽东与北大才女林昭之死/孙中山亲手绘图/后发优势论害了中国
  • 中兴事件与大国解体/美国政府可能动用《马格利茨基法案》追责新疆人权侵犯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