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比利薛科的水彩/他妈的魏晋风度/我的妈妈,上天的使者/马克思语录
發佈時間: 5/13/2018 10:31:27 PM 被閲覽數: 423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城市的风景线 - 女画家比利薛科的水彩

           2018-05-13  wenxuecity

维多利亚·比利薛科

Viktoria Prischedko

1964年生于摩尔多瓦,在乌克兰的艺术院校学习,现住在德国。

毕业于乌克兰基辅视觉艺术学院建筑系及绘画系。德国莱茵兰·巴拉丁(BBK)职业视觉艺术家协会会员。维多利亚曾获取过十多项重要国际水彩艺术奖,其中包括2000年德国西南水彩绘画奖、2001年比利时水彩艺术沙龙评委奖、2008年法国第十八届Uckange际水彩赛大奖、2011年冯特·弗洛里艺术沙龙最佳观众奖、2013年里昂冬季艺术沙龙水彩绘画奖,并曾经举办过13场个展和参加过多项国际群展。

运用美丽而干净的色彩及明亮的色调将色相中的对比关系表现的淋漓尽致。维多利亚的《秋韵》、《老街风情》等作品便是一幅将对比色表现到极致的佳品,画面中大量运用了黄色与紫色,蓝色与橙色的互补关系,冷暖关系及色彩纯度,在模糊、清晰与隐约间徘徊,鲜活生动并带来了热烈的空间感受,“当眼睛看到一种色彩时,便会立即行动起来,它的本性就是必然地和无意识地立即产生另一种色彩,这种色彩同原来看到的那种色彩一起完成色轮的总和。”






他 妈 的魏晋风度


作者 胡文辉    wenxuecity

 

 

 

 

 

魏晋风度,本就是个太有名的词。再加上鲁迅那个太有名的怪标题,《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但似乎从没有人质疑魏晋风度的主体。后现代主义者责难西洋的文化正典都被“已故的白种欧洲男人”(Dead White European Males)垄断了,那是他们的事,我们自可高高挂起,但我们倒也不妨反求诸己,追问一下自己的历史:魏晋风度,是谁之风度呢?想来只属于那些“已故的华裔贵族男人”吧。

 

 

魏晋风度不属于下层群体,不属于异族群体,同时,也不属于女性群体。

 

魏晋时代的女性,是怎样一种存在?如此宏大的叙事,非我所能担当,我只想写出魏晋时代区区几位女子的片断而已。

 

这几位女子,不属于名媛俱乐部,只属于妈妈俱乐部,连名字也没有留下。

 

那时有位王济王武子,祖父王昶是司空,父亲王浑是司徒,史称其“少有逸才,风姿英爽,气盖一时”,后来更做了晋文帝的乘龙快婿。在他幼时,其父母有个轶事,见《世说新语·排调》:“王浑与妇钟氏共坐,见武子从庭过,浑欣然谓妇曰:‘生儿如此,足慰人意。’妇笑曰:‘若使新妇得配参军,生儿故可不啻如此!’”这里的“参军”,是指王浑之弟王伦。王济他爹表扬王济他妈说:生了这样的儿子,我是相当满意。结果王济他妈说:如果当初我是嫁给了小叔子,生的儿子会更醒目吧!

 

跟老公,有这么说话的吗?可以这么说话吗?这个段子的重点,显然在王济的妈,厉害了,我的妈!

 

王济的妈好歹留下了个姓,可怜裴秀的妈,姓也没有留下,只留下一句话。

 

裴秀也是魏晋之际的名臣,更以“中国制图学之父”在科学史上留名。他亦是名门之后,但却是个庶子,《晋书·裴秀传》记载了他小时的事:“秀少好学,有风操,八岁能属文。叔父徽有盛名,宾客甚众。秀年十余岁,有诣徽者,出则过秀。然秀母贱,嫡母宣氏不之礼,尝使进馔于客,见者皆为之起。秀母曰:‘微贱如此,当应为小儿故也。’宣氏知之,后遂止。时人为之语曰:‘后进领袖有裴秀。’”裴秀父亲的正室姓宣,很轻视他的生母,故意让她做“上酸菜”之类的事,客人无不起而敬谢。而她却表示不敢当:我只是个身份低贱的人,大家对我这般客气,只因为我儿裴秀吧。——此情此语,思之令人鼻酸,但其逊让之间,亦自有一份骄傲和从容,有一种宠辱不惊的气度。

 

再来看阮孚的妈。阮孚,字遥集,好饮酒,放纵不羁爱自由,也是一时名士,更为后世制造出“但有一钱看囊,恐其羞涩”、“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这两个著名典故。那么,他妈又是谁?

 

《世说新语·任诞》又有个八卦:“阮仲容先幸姑家鲜卑婢,及居母丧,姑当远移。初云当留婢,既发,定将去。仲容借客驴,著重服自追之,累骑而返,曰:‘人种不可失。’即遥集之母也。”阮咸阮仲容,就是阮孚的爸。他为了一个外族下女,且在母丧期间,“借客驴,著重服自追之”,急得连丧服都不换就骑驴去追,在当时是极违礼的。“累骑而返”,是说他跟鲜卑女子两个一同骑着那头驴回来,可见恩爱得很。“人种”,可指那位洋妹子已怀了他的血肉,似也可指那位洋妹子宜于生养,是个能为他传宗接代的人;但无论如何,我想他所以奋力追回那位洋妹子,更可能出乎真爱,所谓“人种不可失”,只是他应付世俗的借口罢了。

 

清人郝懿行在其编纂的《宋琐语》里有条按语:“陈寿使婢丸药,阮咸骑驴追婢,蔚宗奔丧携妓,才士轻薄,古今一辙。”从礼俗立场,阮咸或许失之轻纵,但比起陈寿、蔚宗(范晔),“骑驴追婢”至少是最浪漫的,极肖似好莱坞式大结局的桥段。这可是一个打破种族差别+阶级差别的爱情秀,一出西晋版的《真爱至上》呢!

 

阮孚的妈,较之王济、裴秀的妈更不如,没有留下名姓,也没有留下片言只语,除去鲜卑的身世,什么都没有。但她能让豪门佳弟子策驴狂追,必非凡品,必有其可爱迷人的风度,这是不必怀疑的——比之《真爱至上》里那个莫名其妙就迷倒了英国首相的小秘娜塔丽,她一定要胜出几条街。

 

 

这几个无名女子,这几个特别的妈,或有性格,或有素质,或有魅力,不是很可代表魏晋女子的风采吗?不也表现出一种魏晋风度吗?

 

魏晋风度不仅是男子的,不仅是汉人的,不仅是贵族的。魏晋风度也是王济他妈的,也是裴秀他妈的,也是阮孚他妈的。

 

在这个一味为司马懿洗白的势利时代,我宁愿转发王济裴秀阮孚他妈的故事,以庆祝我们的母亲节。





我的妈妈,上天的使者

来源: 2018-05-12

     我的妈妈,是上天派来我家的使者。从前生活艰苦,医疗条件差。我爷爷娶了几任太太,都在生产时难产过世了,孩子都没保住。有村里老人建议,需抱养个小孩压脚,才能把自己的孩子带住。于是我妈妈在半岁时,就被爷爷家抱养了。两年后,我父亲出生了,并母子健康,打破了以前的宿命,大家说是我妈压住了。父亲2,3岁时,奶奶就去世了,从此这个四口之家----老爷爷,爷爷,妈妈,爸爸相依为命。

      家里三个男人,妈妈3, 4岁就开始做家务,7, 8岁就当家了。她煮一家的饭菜,烧好茶水送到田里男人们吃喝。她洗衣,晒衫,纺纱,织布,照顾我父亲,收好家里的财物,扛起半边天。这个贫寒,孤凄的男人之家,因有了这个小小女孩而有了热气,有了人间烟火。父亲也好好地活了下来。

       待男婚女嫁的年龄,已是新社会了,提倡自主婚姻。村里几个童养媳都自主嫁人了,但我妈妈怜惜这一家男人,留下来跟我爸成了亲,并开枝散叶,为这个人丁不旺的家庭添了2儿1女,就是我和两个弟弟了。

      妈妈从小教育我们为人要正直,上进,勤劳。她自己扔操劳不已,并且有胆有识。改革开放之初辞了社办工厂的工作,开服装店,生产服装,开餐馆,开装潢材料店,为我家积累了第一桶金。以后我大弟弟发扬光大,把装潢材料做到了家乡最大。

      就是说,我大弟弟是经商的。小弟弟是政府公务员,而我是医生,学者,老师。我们是妈妈的骄傲,她说,我们家几个孩子分布在不同行业,都生活有保障,有楼有车,这是她最欣慰的事。而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妈妈的教诲和言传身教。记得当年总有人说,我要是没读书,就比不上妈妈能干。于是我想,应该把书读好,要跟妈妈比齐。后来真的读到最高了,成为家乡老街上第一个大学生,和现在唯一的女博士。大弟弟继承妈妈的家业,小弟弟也苦读三年考上大学成为公务员。

      我们这一代生孩子,都是妈妈照顾月子,指导月子母子卫生。她老人家也有了3孙子,三孙女,一曽孙,四代同堂。十几人的大家庭聚会,仍是老妈掌勺,她做得一手好饭菜。我们在外工作,最想念的就是吃妈妈的饭菜。下面这张像就是早几年我获博士学位时,妈妈来开“家长会”。妈妈年事已高,而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多少年来,我们在妈妈温暖的关怀下生活,成长,工作。妈妈是我们生命的起源,更是我们大家庭最初的源头,她“压住”了老爸,照顾陪伴老爸长大,成家立业,为大家族开枝散叶,创造财富,教育子孙成才。她就是上天派来的使者,是我们家族的福人!





马克思语录



打印 (被阅读 24515次)


来源:东网 

今天上午,中国举行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以最高规格纪念老马同志。前一天,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文章,向这位思想和行动的巨人致敬。

在中国,马克思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但是,马克思的原著其实越来越少有人读。因此,一个完整的马克思到底什么样,真正了解的人也越来越少。
 

因为学科原因(也出于好奇),我在念研究生的时候,踏踏实实把马恩著作读了一遍,当然很多是针对学科读的,必然有侧重。

今天,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日子,我用了一个上午翻出了当年的读书笔记,整理和抄录给我的读者们。

通过马克思原汁原味的语录,你会发现,马克思说了很多你从来没有看见过的话,而这些话,时隔百余年,依然振聋发聩。

大师就是大师,从不会随着岁月尘封。就像经典永远是经典,始终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01、报刊是公众的捍卫者,是无处不在的眼睛,报刊有权冒犯从事社会活动的人。必须记住,不带刺的玫瑰是没有的。

【编委点评】对此,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补充道:报刊的首要职责——保护公民不受官员逞凶肆虐之害。

 

02、旧的传统观念被生活揭穿得越多,它们对自身的捍卫越坚决,语言上越加虚伪,越加道德化,越加神圣化。

【编委点评】这句话可以通俗地理解成,虚伪者被揭穿的时候,如果不是恼羞成怒,那一定是想尽办法掩饰自己。如何演掩饰自己呢?就是用虚伪的语言,占领道德制高点。

 

03、人们能够自由地获得世界范围内的最大量的信息,才能得到完全的精神解放。

【编委点评】人总是渴望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周遭的世界,闭塞的空间里,不仅不会有精神解放,带来的终将是压抑和守旧。

 

04、把教条谱成乐曲是荒唐的想法。

【编委点评】但有这样荒唐的想法的不在少数。

 

05、舆论是国家立法最丰富、最可靠和生气勃勃的源泉。

【编委点评】所以要善于了解舆论、倾听舆论,允许耳边传来真实的声音。这样才能保证立法有的放矢,并返回头去引导舆论,而不是强制和虚假。

 

06、调查调解组织是官方减轻舆论压力的安全阀。

【编委点评】这既是新闻机构的功能和职责,同时也是群众工作的必由之路。要调查掌握真相,然后通过真相的传递减轻舆论的恐慌。

 

07、在警察和入场券的保卫下舆论才敢成为舆论,这是多么微妙的有组织的舆论啊。

【编委点评】公权力要始终葆有敬畏之心,不轻易介入舆论。

 

08、从事宣传令我讨厌,占去许多时间,纯粹的科学工作完全是另一回事。

【编委点评】马克思对宣传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认为宣传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对此,恩格斯则更狠一些,他说:斗争是最好的宣传手段。恩格斯还说,宣传上的策略在于影响还没有卷入运动的群众。这句话是标准的实用逻辑,可以理解成不明真相的群众是一张白纸,最容易感召。

 

09、德国工人从小就受官僚主义的训诫,相信权威,相信上级机关,首先应当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的精神。

【编委点评】马克思看到了本质,就是不畏强权,解除一切束缚。在他看来,工人醒了,全世界就醒了。

 

10、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编委点评】这是马克思引证圣经的话,后来共产主义者很忌讳谈及其他信仰,其实通读马恩著作会发现,马恩有大量文章都在谈及宗教,并从宗教中汲取了很多成果。

 

11、如果周围空无一物,皇帝也会失去权力。

【编委点评】这个辩证关系就很好理解了,因为有好人,才显出坏的是坏的。权力要尊重非权力,权力才是权力。

 

12、任何报纸广告都是智力的表现。

【编委点评】马克思的思想是非常金光闪闪的,那个时候他就已经看到了广告的价值。不排斥广告,才能让媒体生存下去。

 

13、监视普通人的私人谈话、私人邮件和在家里发表的意见,是最卑鄙的特务活动。

【编委点评】马克思给出公共舆论场和私人领地的边界。

 

14、长久不能实现的希望使人痛苦,长久不能证实的预言使人怀疑。

【编委点评】这句话相当深刻,人的神经就像橡皮筋,长久紧绷,弹性会越来越小,活力会逐渐衰竭。

 

15、只能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

【编委点评】这句话我在文章里常用,我们中国话也常说,以心换心。信任绝不是单边的,你不信任别人,就不能要求别人信任你。对此,恩格斯也曾有句经典的补充,他说,狂信是不能持久的。

 

16、在编造英雄事迹和民族功绩方面起作用的,是无知和民族虚荣心。

【编委点评】真实是最能穿透人心的力量。每说一个谎,形象就坍塌一分。尤其对于英雄事迹,无须拔高,也无须渲染,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不必塑造虚无,真实才是生命。

 

17、我们不是以空论家的姿态,手中拿着一套现成的新原理向世界喝道:真理在这里,向它跪拜吧!

【编委点评】为什么说小平同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承者,他把马克思这句话用行动翻译了过来,他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的唯一标准。是不是真理,不在理论体系的自圆其说,在成果。

 

18、做隶属于一个党的报纸编辑,对任何一个有首创精神的人来说,都是一桩费力不讨好的差事。马克思和我向来有一个共同的看法:我们永远不担任这种职务,而只能办一种在金钱方面也不依赖于党的报纸。

【编委点评】这是恩格斯的一段话,他和马克思都很勇敢,但时代不同了。

 

19、党内的分歧并不使我不安,经常发生这类事情而人们都公开发表意见,比暮气沉沉好得多。

【编委点评】这也是恩格斯的一段话。当然如果大家目标一致,旗帜鲜明,始终有默契和共识,既不分歧,又不暮气沉沉,那是最好的。

 

20、在中国太平军看来,一个人头并不比一个菜头贵。

【编委点评】马克思谈及中国的时候很少,有提及的时候也多是负面。比如对太平军的看法,他和我们课本上的表述就大相径庭。

 

时代在进步,人类的思想也在不断进化。不管怎么说,马克思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尤其为黑暗中的中国照亮了一条光辉的路。

曾有人这样总结:马克思之前的历史,都通向马克思;马克思之后的历史,都是从马克思重新出发的。我们今天隆重纪念马克思,是纪念一种思想,更是纪念我们国人不断摸索向前的坎坷之路。

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一种信仰,而信仰本身应该是完整的,真实的,可引领我们解决问题并实现精神上自我修复的。

从这个层面看,我们确实有必要说一声,谢谢你,马克思同志。

 


上兩條同類新聞:
  • 今昔对比/中美贸易战策略/中国的三大政治焦点/黑格尔哲学引发的两场世纪闹剧
  • 机器人慢跑影片/历史照片/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压根儿就是两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