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年邁的獅子/张良评韩信/蘇聯是如何被慢慢勒死的/為什麼習近平的六次批示無人執行
發佈時間: 8/26/2018 11:58:26 PM 被閲覽數: 414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年邁的獅子


蘇小和


 


遠處有一個孤獨的影子
他的目光濃密,思想沈重。
我向他詢問去天堂的小路
他說,我等你太久太久。



所以我呼喊,舊日的靈魂啊
你到底積攢了多少憂愁。
像年邁的獅子,總是站在渡口
問我家鄉的茶花,今年開了沒有。







Image may contain: sky, cloud, twilight, nature and outdoor




张良对韩信的唯一评价,一语道出韩信水平,只有四个字





  大家都知道,张良是一个高人,仙风道骨不求功名,淡看人间争权夺利。在韩信被杀前,萧何坐牢前.......张良都是冷眼旁观!作为一个开国功臣,晚年不去享福,而却和师傅赤松子云游天下。可见,用“淡泊明志”或许更能说明张良的本性!

  所以,通读司马迁的《史记·留侯世家》,就会看到,张良几乎不去评价别人是非,包括正面和负面的评价!或许,这既是君子行为,更是张良性格使然。然而,张良没有评价刘邦萧何等人,却对韩信做了评价,或者说是张良对韩信的唯一评价,一语道出韩信的水平,关键只有四个字!

  

  在秦汉之际,刘邦、萧何、英布等人,都对韩信有过评价。(1)刘邦评价,“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2)萧何评价,“至如信者,国士无双......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3)英布评价,“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馀不足畏也。”

  显然,从这些评价之中,大家可以看到一个公认的事实,即:韩信是超级军事天才,是夺取天下的关键人物。所以,后世称赞他为“兵仙”,用兵如仙,神出鬼没,所向无敌!

  闲话一句,韩信的军事才华,体现在这么三个方面,(1)练兵,韩信非常会练兵,能把弱旅变强军,刘邦常把韩信练好的兵指挥权拿去,(2)用兵,韩信用兵神出鬼没,经常以少胜多,(3)胆识,兵家要谨慎,但更要有胆量,韩信从一介白身,成为登台拜将的大将军,可见胆识不凡!

  

  既然韩信如此之牛,那么张良是如何评价的呢?关键只有四个字,如今人尽皆知!

  西元前205年,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这就是彭城之战,即:项羽在半日之内,以3万之师击溃汉军56万之众,歼灭了刘邦主力。彭城之战后,刘邦非常沮丧又恼火,就对张良说: “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意思是:谁能替我出这口气,我就把关东让给谁,谁可与共功?

  于是,张良对刘邦说:“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矛盾);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利用)。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由此观之,张良对韩信的评价非常高,浓缩起来,只有四个字,即:独当一面!在张良看来,当时之名将,唯有韩信能办大事,独当一面,其他樊哙、周勃等都不行!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典故“独当一面”的由来!如今,这一典故人尽皆知,却鲜有知道,是张良评价韩信之语!

 来源 百家杂评



蘇聯是如何被慢慢勒死的?——聊聊冷战中美國的遏制战略




人的一切痛苦都是源于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王小波 (作家)



 





文章目录
★引子
★背景——二战後的世界格局
★二战後美國對蘇战略的三種選擇
★喬治·凱南——遏制战略之父
★凱南的遏制战略
★凱南遏制战略的後續影響
★NSC-68 號文件——從“有限遏制”到“全面遏制”
★NSC-68 號文件的後續影響
★二十年越南战爭——美國從主動變被動
★尼克松的战略調整
★十年阿富汗战爭——蘇聯從主動變被動
★羅納德·裏根——冷战的终結者
★裏根的 NSDD-32 战略——對蘇聯的致命一擊
★陷入絕境的蘇維埃聯盟
★留在結尾的问題——蘇聯崩潰的【根源】是啥?


★引子


  上個月發了一篇《從量變到质變——中美關系40年》,主要介紹:“中美關系”已經走向對抗,而且這種對抗在短期內【不會】改變。在那篇的末尾,俺也提到了:美國對付中國的策略,最有可能的就是效仿当年(冷战时)對付蘇聯的手法——也就是【遏制战略】。
  今天写這篇有两個目的:一方面,大部分讀者並不了解冷战时期美國所采用的遏制战略,這篇算是掃盲;另一方面,也是出于【以史爲鑒】的考慮。



★背景——二战後的世界格局


  要聊美國的冷战策略,先得介紹一下那會兒的时代背景——二战後的世界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把地球上很多地方變成廢墟,二战前几個主要的工业發達國家,除了美國置身事外,其它几個(英、法、蘇、德、日)都被重創。以欧洲爲例,即使在二战結束2年後的1947年,整個欧洲的經濟水平依然顯著低于二战前(農业生産是1938年的83%,工业生産爲88%,出口額僅爲59%)。
  作爲二战时的盟友,美蘇關系開始鬧僵。雙方的口水战開始增多——丘吉爾發表了“鐵幕演说”,蘇聯的真理部不斷宣稱“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



★二战後美國對蘇战略的三種選擇


  当美蘇關系逐漸破裂/惡化,当时的美國決策層對蘇聯的战略有三種選擇。


◇選項1——重回“孤立主義”


  二战前,主導美國外交界的是“孤立主義”。(所谓的“孤立主義”,通俗地说就是“管好自己的事情,不參與美洲以外的事務”)
  即使像小羅斯福(富兰克林·羅斯福)那么强势的總统,在1941年之前,也不敢輕易卷入欧洲和亚洲的战事。一直等到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小羅斯福利用全國上下群情激憤,才正式宣战。
  二战後,美國政坛的一些人又老調重谈,希望回到二战前那種孤立主義的態势。至于欧洲面臨蘇聯的威胁,孤立主義者認爲:欧洲的事情让欧洲人自己去解決。


◇選項2——對蘇聯進行“預防性軍事打擊”


  與孤立主義相對的,是一些激進反共的人士。他們認爲:希特勒能夠在二战前不斷坐大,就是因爲英美等國犯了“綏靖主義”的錯誤。如今,面對蘇聯的坐大,不能再犯類似的錯誤了。這些人主张【先下手爲强】,對蘇聯發動“預防性軍事打擊”。
  持這種觀點的人裏面,就包括大名鼎鼎的巴頓將軍——他在二战後就主张,重新武装若幹德國師,以發動對蘇战爭。
  不光軍方有這類想法,政界也有。杜鲁門的特別助理克拉克·克利福德(Clark Clifford)在咨詢了多方意見之後,向總统提交了一份“絕密報告”,其中提及了:战後蘇聯频频在欧亚地區進行擴张,美國應該暫缓從欧亚撤軍和裁軍,加强與英法等盟友的合作,寻找機會對蘇聯在東欧的駐軍進行“預防性打擊”,必要时可以攻擊蘇聯本土。


◇選項3——用“聯合國框架”拉攏蘇聯,以建立战後國際新秩序


  前面说到的两種策略都【不是】美國政坛的主流觀點。在二战後期,美國外交界的主流立場是由小羅斯福确立的“大國外交”。通俗地说就是:通過一個國際性組織(聯合國)来協調大國關系,劃分势力范圍,以实現長久的世界和平。在這點上,小羅斯福很類似于一战後的美國總统伍德羅·威爾逊,威爾逊在一战後花很大力氣建立了“國際聯盟”(簡稱“國聯”),也是爲了達到同樣目的。
  比如说:二战後期大名鼎鼎的雅爾塔會議,美蘇英三巨头(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齊聚一堂,就是爲了在全球范圍內【重新】劃分势力范圍。


不見图 請翻墙
(雅爾塔三巨头)


◇小結


  後来的曆史進程说明:剛才聊的這3種战略選項都不太理想——
  選項1:孤立主義
  這種做法無疑會让蘇聯顺利擴张,如果美國不插手欧亚大陆的事務,不光西欧會被蘇聯奴役,連亚洲的日本和東南亚各國也將不保(被赤化)。
  選項2:預防式軍事打擊
  如果在二战剛結束就發動對蘇战爭,战爭的規模【不會】亚于之前的“對德對日作战”,除了战爭風險非常高,而且在美國國內也得不到民意支持——二战打了這么多年,剛打贏,美國民衆都希望能過一段平静的生活。
  選項3:大國外交
  二战後美蘇關系越来越僵,無疑也说明了小羅斯福企图建立的聯合國框架,並不管用,问題很大。

  就在美國外交界有點迷茫的时候,有個牛人(喬治·凱南)脫颖而出,指出了第4條道路。



喬治·凱南——遏制战略之父



◇喬治·凱南其人


  喬治·凱南,洋文全名是“George Frost Kennan”,1904年出生于威斯康星州的密爾沃基,1925年畢业于普林斯頓大學曆史系。1926年進入外交界,1933年開始被派駐蘇聯。他精通多國語言(至少包括:俄語、德語),是美國外交界的“蘇聯通”。
  但是在1946年之前,他还只是美國外交界一個默默無闻的小人物。


不見图 請翻墙
(喬治·凱南,攝于1947年)


◇一封電報,一舉成名


  1946年2月,美國財政部通過國務院轉發了一封電報給駐莫斯科的大使館,希望了解蘇聯會否加入“世界銀行”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那几天正好大使不在,凱南以“大使级代辦”的身份回了一封【超長】的電報。這封電報全文8000多個單詞,是美國建國以来駐外使領館發給國務院的外交電文中,最長的一篇(没有之一)。後来研究冷战史的學者把這封電報稱爲“凱南長電”(Kennan's Long Telegram)。
  美國務院收到電報後,当时的國務卿伯恩斯(James Byrnes)大加贊賞,要求在國務院內部傳阅。不久之後,战爭部(後来的“國防部”)和白宮也都看了這封電報。一时之間,整個華盛頓高層都在谈論凱南電報中提出的“遏制战略”。從那之後,凱南被譽爲【遏制战略之父】。
  那时候的美國軍方一向看不起國務院系统(外交系统)的人。但凱南一舉成名之後,海軍部長親自邀請凱南到新成立的“國家战爭學院” (National War College)負責外交事務的教學工作。
  才過了半年,新上任的國務卿馬歇爾在國務院內成立了一個“政策計劃署”(Policy Planning Staff,簡稱“PPS”),由凱南当第一任主任。這個 PPS 負責美國長期外交政策的制定(PPS 的辦公室就在馬歇爾辦公室隔壁,足見馬歇爾對該部門的重視)。


◇凱南的代表作——《蘇聯行爲的根源》


  擔任 PPS 主任期間(1947年),凱南以“X先生”的署名在《外交》季刊發表了一篇文章,叫做《蘇聯行爲的根源》。(因爲這個署名,此文章也被稱之爲“X文章”)
  如果说1946年的電報是他的成名作,那1947年的這篇文章就是他的代表作。這篇文章更加系统地闡述了蘇共(蘇聯領導層)行事風格背後的根源,也强調了遏制战略的必要性。後面俺會具體聊到這篇文章的內容。
  由于此文是【公開】發表,美國公衆得以了解蘇聯的危險性以及美國政府的應對策略。“遏制战略”開始被公衆所了解。
  (注:這封電報和這篇文章的中文版,都已經上傳到“俺的網盤”)。



★凱南的遏制战略


  下面俺来聊一下:遏制蘇聯的战略到底是啥樣子。
  有必要提醒一句:雖然凱南是“遏制战略”它爹,但整個遏制战略的形成是經曆了一個时間過程,參與該战略的構思、落实、执行的,也不可能僅僅是凱南一個人,而是涉及了很多美國行政機構裏面的很多人。


◇對蘇共行爲模式的分析


  在“凱南長電報”中分析了俄羅斯傳统文化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原文如下(粗體是俺標注滴):

  克裏姆林宮對世界事務神經质的認知的最深處是俄羅斯傳统的、本能的不安全感。起初,這種不安全感,産生于一個和平地生活在廣袤而無法設防的平原上的農作居民與一群凶暴的游牧民爲鄰的結果。最近的這場战爭(蘇德战爭),由于俄羅斯人打交道的是經濟發達的西方人,使得(俄羅斯人)對地區內出現較之以前更强大、更發達、組織更严密的社會産生新的恐懼。但是,這種新的不安全感與其说是在折磨着一般俄羅斯民衆,毋甯说是在折磨着俄國的统治者。這是因爲,俄羅斯统治者無疑感覺到,他們的统治是一個形式上相對無序的统治,其心理基礎脆弱而且虛假,無法與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相提並論。因此,他們一向懼怕来自外部的滲透,懼怕與西方世界直接接觸,對一旦俄羅斯人民了解了外部世界的真相或是外國人民了解了俄羅斯內部的真相所可能帶来的後果擔忧不已。結果,爲了求得安全,他們學會的只是如何徹底地置對手于死地的方法,從没考慮與對手建立契约和妥協。

  馬克思主義在西欧傳播了半個世紀毫無建樹,但在俄羅斯却能星火燎原、一舉成功,這絕非偶然。只有在這樣一個從未拥有過和睦的鄰邦,甚或在其內部和外部也從未産生過得以容忍的力量均衡的國土上,一個崇尚社會間的經濟沖突是無法通過和平手段解決的學说的民族中,馬克思主義才能得以發揚。自建立了布爾什維克政權之後,由于列甯的诠釋,馬克斯的教義變得更加凶狠好鬥,更具排他性,成爲激發不安全感的無與倫比的動力。正因爲此,那些布爾什維克统治者們對不安全的感受,要比俄羅斯曆史上的任何统治者都要强烈得多。也正是在這種教義所寓含的利他主義的內涵中,他們找到了本能地懼怕外部世界的正当理由,找到了除了獨裁而不知如何统治的根據,找到了没有他們不敢实踐的殘暴的因由,也找到了他們要求別人作出犧牲的根據。正是以馬克思主義的名義,他們的所作所爲荡滌了哪怕只是一個细微的倫理價值。今天,他們已經離不開這樣一個教義了,因爲這個教義已經成爲他們在道德與思辨上让別人不得不傾倒的遮羞布。
......
蘇聯領導人迫于曆史和現状的实際需要,就提出一種教條,把外部世界描繪成爲一個罪惡的、敵視的、威胁着蘇聯的世界,並認爲這個世界內部滋生着蔓延疾病的细菌,注定要被越来越多的內部騷動所破坏,最後難逃蒸蒸日上的社會主義理論的致命一擊,從而让位給一個新的、更美好的世界。這種論點爲蘇聯擴充國家警察與軍事力量提供了依據,爲將俄羅斯人民與外部世界隔離提供了理由,爲完全體現俄羅斯统治者本能和特性的不斷擴大警察權限的压力提供了正当性。

  在《蘇聯行爲的根源》一文,凱南提到(粗體是俺標注滴):

這些蘇維埃头子的腦袋瓜天生就認定:無論如何,只要是反對势力就不可以公開承認它有什么优點或正当性。而這種反對势力的源头,絕對是不可救藥、奄奄一息的资本主義。只要公開承認资本主義仍存在于俄國,就能以此作爲借口,实施獨裁。但是,当资本主義余毒被逐漸清除之後,獨裁的正当性就消失了,在官方宣稱完全鏟除國內资本余毒之时,獨裁也必須跟着消失。而且,既然國內已無资本主義余毒,当然就更不能承認被解放的人民對克裏姆林宮有自發性的严重反抗行爲。所以,蘇維埃政權必須將矛头指向國外的资本主義威胁,才能繼續獨裁。


◇對“大國外交”战略的批判


  基于上述對蘇共的心理分析,凱南認爲小羅斯福推行的“大國外交”战略,對蘇聯是無效的。
  其一,由于蘇共領導層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二战結束後,美蘇關系必然迅速惡化(二战期間美蘇的“盟友”關系,只是蘇共對付納粹的【臨时】權宜之計)。
  其二,蘇共爲了降低這種不安全感,只有選擇【持續】對外擴张。因此,美國想要與蘇聯劃定“势力范圍”必然是徒勞的。


◇遏制战略的目標


  采用各種方式逐步【軟化】蘇聯,最终迫使蘇聯政權垮台。
  早在40年代末的一份報告中,凱南就写下了如下這段话(很有先見之明):

美國所拥有的力量,足以让束縛蘇聯的索套慢慢收緊,足以让克裏姆林宮做出以前從未做過的改變,足以在各種策略的作用下推動蘇共政權走向分裂或崩潰。
  (本文的標題就来自這裏)


◇实施遏制战略的3個步驟(三部曲)


  在凱南最初的構想中提到如下3個步驟:

  步驟1——重新恢复【势力均衡】
  由于二战的慘烈,“英/法/德/日”等國要么被重創,要么原政權已經消失。很多地區處于“地缘政治真空”。美國必須盡快恢复這些地區的势力均衡。以免被蘇聯乘虛而入。
  根據优先级,首先要恢复【均势】的是欧洲,其次是東亚。爲啥捏?凱南認爲当时全球有5個重要的工业中心,分別是【美國、蘇聯、英國、德國、日本】。美國必須确保“英國、德國(西德)、日本”不被蘇聯染指。
  在援助的【方式】上,凱南認爲:【經濟】援助优于軍事援助。因爲經濟持續低迷,這几個國家的共産党势力就會膨胀;反之,如果經濟繁榮,民衆生活水平提升,当地共産党自然就慢慢消亡。以下摘自他的長篇電報:

世界共産主義就像是一種惡性的寄生蟲,只會發生在生了病的肌膚組織上生存。在這一點上,國內和對外政策便交織在一起。每一個能夠解決我們自身社會问題(的政策),每一個可以提升我們自己人民的自信心、紀律性、士氣和集體精神的勇敢而堅定的舉動,都是針對蘇聯的一個外交勝利。

  步驟2——【弱化】蘇聯對國際事物的影響力
  要弱化蘇聯的國際影響力,首先要弱化蘇聯對其它共産党國家的影響力。
  要如何做到這點捏?凱南有一個“四两撥千斤”的招數——【不要】正面地去打擊和消滅共産党國家的政權,而要想辦法【離間】它們與蘇聯的關系。這樣可以用很小的代價獲得很好的效果。
  在1948年國務院 PPS 的一份政策分析報告中,凱南提到如下:

俄羅斯以外的共産党团體在極力效仿和追隨莫斯科的教義时,總是感到困難重重。克裏姆林宮的領導人總是那么漠視他人,總是那么不留情面,總是那么傲慢專橫;對其追隨者的约束又是那么殘酷严厲。几乎没有誰能夠長期忍受莫斯科的威權。
......
即使某國共産党在奪取政權的過程中不得不遵循莫斯科的教義和學说,以獲得莫斯科在政治或軍事上的支持;但在奪取政權之後,對蘇聯的依赖程度將大大減少。
......
一旦這些共産党的領導人變成國家的头面人物,一種新的、微妙的力量將開始發生作用。權力,哪怕只是品嘗一丁點兒,同樣會對共産党人發生腐蚀作用。特別是当這些領導人的個人利益或民族主義不斷膨胀时,與蘇聯的分歧和沖突將難以避免。
  除了上述這段論述,凱南还准确預見到了——有三個國家的共産党最有可能與莫斯科鬧翻,分別是:【南斯拉夫、中國、希腊】。後来的曆史發展确实如此。除了上述三個,还有其它一些共産党國家也與莫斯科翻脸,包括:阿爾巴尼亚、羅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

  步驟3——迫使蘇聯接受【以谈判解決外部沖突】的方式
  凱南認爲:莫斯科的行事方式在短期內是難以改變的;但美國經過長期努力可以改變蘇聯的做事風格。爲了達到這個目的,凱南提出:“威懾”(deterrence)與“誘導”(inducement)两者配合的方式。
  所谓的“威懾”就是:让莫斯科方面意识到,某些行爲是不能做(一旦做了對莫斯科會有严重後果)。“威懾”的關鍵是——先對某事展示出【足夠强】的報复能力。對方在做此事之前就會三思而行。
  所谓的“誘導”就是:美國要給莫斯科留一條出路,這條路是美方所期望的;同时也要让莫斯科通過利弊分析之後意识到——走這條路才是對莫斯科最有利的選擇。
  經過長期运用“威懾與胁迫”,最终让莫斯科【主動】坐到谈判桌上来。(對美方而言)後面的事情就好辦了。


◇小結


  從凱南對战略的思考,可以看出此人善于玩“間接路線战略”(或者叫“迂回战略”)。但是在凱南的後繼者中,有很多人並不理解他的這種“迂回達到目的”的招數。
  對這個话題感兴趣的同學,俺推薦知名的軍事战略理論家李德·哈特的代表作《大战略——間接路線》(此書在多年前就已經分享到俺的網盤



★凱南遏制战略的後續影響



◇直接影響——對盟友的經濟援助


  對欧洲的援助——馬歇爾計劃

  如今所说的“The Marshall Plan”是【俗稱】,正式的官方名稱是“欧洲复兴計劃”(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雖然這個計劃冠以馬歇爾的名头,但主要策劃者是前面提到的凱南以及威廉·克莱頓(助理國務卿)。
  該計劃于1947年7月間正式啓動,並持續了4個財政年度。在這段时期內,西欧各國獲得美國各種形式的援助(包括:金融、技術、設備),合計130億美元。(根據通貨膨胀率進行折算,這筆援助相当于2006年的1300億美元)
  靠着“馬歇爾計劃”,西欧各國(除了西德)經濟得以在4年內快速恢复到战前水平。


不見图 請翻墙
(欧洲各國接受的美援,柱状代表金額的相對大小)

  馬歇爾計劃还催生了“欧洲經合組織(OECC)”。当初成立該組織是爲了执行“欧洲重建計劃”。馬歇爾計劃完成後,該組織演變爲“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經合組織,OECD),其成员國【不限于】欧洲。利用 OECD,美國可以幫成员國發展經濟,以對抗蘇聯陣營的“赤化”。

  對中華民國(台灣)的經濟援助

  從1951年到1965年,中華民國每年可以從美國那裏得到大约一億美元的貸款。另外还有各種战略物资和基礎建設所需的物资。
  這些經濟援助對蔣光头在台灣站稳腳跟,意義重大。


不見图 請翻墙
(美國對台援助的 LOGO)


◇間接影響——基辛格拉攏中國


  美國外交界大佬基辛格在相当程度上受了凱南的影響(俺記得凱南去世那會兒,基辛格还写了一篇紀念文章,评價相当高)
  剛才提到了凱南战略中“如何削弱蘇聯的影響”,俺重新写一遍:【不要】正面地去打擊和消滅共産党國家的政權,而要想辦法【離間】它們與蘇聯的關系。這樣可以用很小的代價獲得很好的效果。
  在《從量變到质變——中美關系40年》一文的開头,俺曾經聊到一個故事:蘇聯企图對中國進行核打擊,而美國故意把消息透露給中共。当时美國國務卿就是基辛格,他這么幹就是在踐行凱南的战略思想——離間共産党國家與蘇聯的關系。(此故事的链接在“這裏”,爲了避免五毛来擡杠,俺特意引用了中共喉舌“人民網”的链接)
  後来的尼克松訪華,也是基辛格促成的——当时他先在1971年秘密訪華,爲尼克松打前站。



★NSC-68 號文件——從“有限遏制”到“全面遏制”


  NSC68 是以“國家安全委员會”(NSC)的名義發布的一份【綜合战略報告】。負責起草該報告的是保羅·尼兹,在馬歇爾退休之後,新任國務卿艾奇逊任命此人接替喬治·凱南擔任國務院 PPS(政策計劃署)的主任。
  該文件的出台標志着美國战略的一次調整(從“有限遏制”轉向“全面遏制”)。


◇出台 NSC-68 的背景


  導致該報告出台的因素有很多,但俺認爲最要的因素是如下两個:
  1. 1949年8月,蘇聯試驗原子彈成功
  這不但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而且對美國決策層造成很大刺激。在蘇聯試爆原子彈之前,美國情報界認爲蘇聯至少要到50年代中期才能夠搞出原子彈。蘇聯在核武方面進展如此神速,首先就極大刺激了美國軍方。
  2. 1949年,中國大陆淪陷
  当时麥卡錫主義盛行,身爲共和党的麥卡錫指責民主党的杜鲁門總统反共不力(麥卡錫甚至怀疑杜鲁門政府內部就有親共的赤色分子)。所以杜鲁門急需發布一份立場强硬的、反共反蘇的綜合战略報告。


◇NSC-68 的要點


  整個報告很長,限于篇幅,俺無法詳述,只能簡單聊聊其中的要點。
  該報告把“美/蘇”的對立上升到【意识形態】的高度,强調蘇聯的威胁是【全方位】的。報告認爲:在掌握核武之後,蘇聯有可能【率先】發動對自由世界的軍事打擊。因此,美國對蘇聯的遏制必須提升爲【全方位遏制】。
  爲了達到全面遏制,報告提出了如下几個目標:
1. 在自由世界的國家內部建立起有效运作的政治和經濟體制,以反擊蘇聯的政治攻势;
2. 在向自由世界的國家提供政治和經濟援助的同时,必須給予充分的軍事保護;
3. 美國要在全球范圍內建立起遏制蘇聯擴张的軍事威懾力量;
4. 美國必須立即構建一個能夠擊敗蘇聯有限或全面侵略的武装力量。


◇NSC-68 與凱南战略思想的差異


  NSC68 大體上繼承了凱南的思路,两者的差異在于:
1. 凱南出于成本和風險的考慮,盡量避免使用軍事手段,而更愿意使用其它手段(比如:政治、經濟、文化、宗教...);而 NSC68 把軍事手段放到首要位置。比如凱南就反對搞“軍事同盟”,而 NSC68 出台之後,美國搞了一堆軍事同盟。
2. 凱南認爲蘇聯不會率先對美國進行軍事打擊;而 NSC68 認爲蘇聯有可能這么幹。

  由于這些理念的差異,凱南從1950年之後就被邊缘化了。他後来去普林斯頓教書,著作等身。這家夥一直活到21世紀(101歲),親眼看到蘇聯散架的全過程。



★NSC-68 號文件的後續影響



◇爲了在【战略】武器上压倒蘇聯,開啓了“核軍備竞賽”


  首先看如下這张趨势图。美國核武數的猛增,發生在1955~1965年間;核武數量對蘇聯的优势一直保持到1975年。而這些,無疑是 NSC68 報告的直接後果。
  至于蘇聯核武數的變化趨势,待會兒俺再来介紹。


不見图 請翻墙
(美蘇核武數量的變化趨势,摘自維基百科)


不見图 請翻墙
(1952年,美國在比基尼島試爆氫彈)

  顺便掃盲一個小知识:
  爲啥“三點式泳装”稱作“比基尼泳装”?
  因爲当“三點式泳装”首次出現时,美國報刊稱:該泳装産生的震撼效果超過比基尼島的氫彈。由此得名。


◇從“核軍備竞賽”到“核恐怖平衡”


  一旦開啓“核竞賽”,最後自然發展成“核恐怖平衡”。所谓“核恐怖平衡”,就是雙方都積累了足夠【數量】、足夠【多樣化】的核武器,以做到【确保相互毀滅】。通俗地说:即使對方先動手摧毀了自己的大部分核力量,自己依然可以用剩余的少部分核力量進行反擊(第二次打擊),並把對方也摧毀。
  爲了做到【多樣化】,美蘇後来都發展出號稱“三位一體”的核打擊體系。所谓“三位一體”包括:

洲際彈道導彈(陆)
潜射彈道導彈(海)
战略轟炸機(空)


◇爲了全面圍堵蘇聯,打造了 N 個軍事同盟


  下面俺根據时間排序,簡單列舉美國佬建立的軍事同盟。

  北大西洋公约組織(北约,NATO)
  爲了遏制蘇聯而建立的國際組織,最有名的大概就是“北约”了。
  該組織由“美、英、法”牽头,成立于1949年,同年發表了《北大西洋公约》。(注:NSC-68 也是在這一年開始籌劃的)
  北约初始成员國12個,之後不斷增加。以下的 GIF 動畫演示了北约在不同年份的擴张。


不見图 請翻墙
(北约擴张的【動態】示意图)

  經過多年擴张,目前(2018)北约包含29個成员國,北约軍費開支占全球 70% 左右。
  根據《北大西洋公约》第5條規定:成员國受到的攻擊一旦被确認,其它所有成员國將作出即时反應。該條款被理解爲:各國部隊將自動參战,無需各國政府的參战授權。

  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约(ANZUS)
  這個條约又稱“澳新美安全條约”,成立于1951年,一直存活至今。
  條约規定:若任一方認爲自己在太平洋地區的領土完整、政治獨立或安全受到威胁时,各方將一同協助。

  美日安保條约
  曆史上有两個“美日安保條约”,舊的那個簽署于1951年,新的簽署于1960年。該條约用以建立“美日軍事同盟”。
  該條约規定:締约國的每一方都認识到:對在日本管理下的領土上的任何一方所發動的武装進攻都會危及它本國的和平和安全,並且宣布它將按照自己的憲法規定和程序采取行動以應付共同的危險。
  顺便跑題一下:
  2014年,美國總统奧巴馬訪日,美日雙方發表聯合聲明稱:《美日安保條约》包括尖閣諸島(釣魚島及附屬島嶼)在內,適用于所有處于日本施政權之下的區域。
  很顯然,這個聯合聲明是说給中國聽的。


不見图 請翻墙
(駐日美軍基地分布图)


不見图 請翻墙
(橫須賀軍港——第七艦隊總部)

  美韓共同防禦條约
  1953年韓战停战之後簽署的條约,以建立“美韓軍事同盟”。
  根據此條约,韓美任何一方在亚太地區受到攻擊,另一方都給予軍事援助。所以後来的越战,韓國也派去了很多部隊。
  另外,韓美聯合軍司令部的司令必須由駐韓美軍司令兼任。所以韓國部隊的指揮權实際上掌握在美國佬手中。

  中美共同防禦條约
  該簽署于1954年,目的是協防台灣。
  簽署該條约的背景是:中共在1954年發布《解放台灣共同宣言》。当时韓战已經結束(停战),美方擔心中共會重新策劃渡海攻台。
  美國與天朝建交之後,該條约被《台灣關系法》取代。

  東南亚條约組織(東约,SEATO)
  該組織在1954年成立,由《馬尼拉條约》演變而来。成员國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巴基斯坦(含孟加拉國)、泰國、菲律賓、澳大利亚、新西兰。“南越、柬埔寨、老撾王國”三國由于要遵守1954年的《日內瓦協議》而没有加入,不過它們仨受到該組織的軍事保護。
  你可以把這個組織理解爲“東南亚版”的北约。美國發起“東约”是因爲——共産党已經统治了北越並隨时准備南下;中共也在積極向東南亚“輸出革命”。
  可能有的同學會奇怪——爲啥法國和英國也摻和進来?因爲印支那地區曾經是法國殖民地,南亚次大陆曾經是英國殖民地。至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爲啥也加進来?是因爲美國想要在“東约”的基礎上打造一個“西太平洋防禦體系”。所以把前面提到的 ANZUS 的成员國也拉進“東约”。

  中東條约組織(CENTO)
  該組織成立于1955年,由《巴格達公约》演變而来。成员國包括: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巴基斯坦;美國和英國以“觀察员”身份參與該組織。
  這個組織相当于“中東版”的北约。1979年,伊朗發生“伊斯兰革命”之後,該組織解散。


◇爲了在經濟上圍堵蘇聯,成立了巴黎统籌委员會(巴统,CoCom)


  該組織成立于1950年,正式名稱是“輸出管制统籌委员會”。
  成立該組織是爲了限制對共産党國家的出口,防止共産党國家獲得高科技産品和尖端技術。
  該委员會下設两個执行機構:一個負責對蘇聯和東欧國家的禁运,另一個負責對中國的禁运。



★二十年越南战爭——美國從主動變被動


  聊美蘇冷战,越战是一個绕不過去的话題。下面就来谈一下越战對美國战略的影響。


◇多米诺骨牌的迷思


  1952年杜鲁門卸任,接替他的是艾森豪威爾(二战期間欧洲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提出了一個“多米诺骨牌理論”——如果越南被赤化,就會引發連鎖反應,導致周邊的“老撾、柬埔寨、泰國、馬来亚”紛紛倒向共産党陣營。所以艾森豪威爾認爲:要竭盡全力阻止越南赤化。
  這個理論是後来美國卷入越战並越陷越深的根源。


不見图 請翻墙
(“多米诺骨牌理論”的示意图)


◇越战的几個階段


  越战從1955年一直打到1975年,將近20年。如果以美國的視角,大致可以分爲如下几個階段:
1955~1960
艾森豪威爾时期,美國在南越只派駐少量(几百人)的軍事顧问。
1961~1963
肯尼迪时期,美方進行“特種作战”,派駐越南的作战人员達到几萬人,主要對付“越共游擊隊”。
1964~1968
约翰逊时期,以“北部灣事件”爲轉折點,战爭升级。美軍與北越人民軍正面對抗,駐南越美軍增至47萬。
1969~1973
尼克松时期,美軍開始逐步撤軍。
1974~1975
美軍撤離之後,南越在2年內崩潰。








不見图 請翻墙
(1957~1960年的越南局势图,南方有很多游擊區)
 不見图 請翻墙
(大名鼎鼎的“胡志明小道”,在老撾境內)


◇凱南的先見之明


  這时候,你再回過头去看凱南那“三部曲”的第2個步驟,就能感受到這家夥的先見之明。
  当肯尼迪開始在越南進行“特種作战”的那會兒(60年代初),中蘇關系已經開始惡化了。如果美國佬把顺序調換一下:先拉攏中國,再介入越南,那越战的局面將完全不同——
  当50年代末中蘇開始論战时,越南是站在蘇聯那邊——這时“中/越”的關系已經有了隔閡。如果中國在60年代就與美國讲和,“中/越”關系將會更早惡化(或許60年代就惡化)。如此一来,当美國駐軍南越,北越將面臨【雙線压力】——不得不分兵到南北两線。



★尼克松的战略調整


  尼克松在1969年上台时,美國在越战中已經陷得很深。爲了應對当时美國的被動局面,尼克松作了若幹战略調整。


◇中美破冰


  尼克松在冷战期間意義最深远的舉動,就是這個“中美破冰”了。整個破冰的過程,基辛格是主要操盤手。關于這事兒,剛才俺已經稍微提到了。
  這事兒之所以能成,關鍵是中美雙方当时都處于困境,正好可以借助此事来脫困。所以雙方一拍即合。
  美國的困境是因爲多年深陷越战泥潭,軍事上、經濟上、輿論上都被動;如果能把中國拉過来,冷战的天平就會再度朝美國傾斜。
  中國的困境一方面是外交上長期很孤立(自從與蘇聯翻脸,東西方陣營都不討好),另一方面是剛剛發生的林彪913事件重創了毛腊肉的個人形象(要知道,林秃子那可是毛腊肉欽定的接班人哦);對中共而言,中美破冰既可以擺脫外交孤立,又可以用来吹捧毛腊肉。


不見图 請翻墙
(中美關系解冻的標志性畫面)


◇從越南撤軍


  尼克松1969年入主白宮後就一直想與北越谈判,北越方面一開始不想跟美國佬谈。但1972年發生两件事情,让北越方面坐到谈判桌邊。
  其一是剛才聊的“中美破冰”,天朝開始站到美國陣營這邊,于是就向北越施加压力(天朝給了北越很多援助,说话还是有點分量滴)
  其二是北越在那年發動了規模浩大的“复活節攻势”,几乎是頃全國兵力,企图一舉打垮南越。作爲反擊,美國佬動用大名鼎鼎的 B-52 轟炸機(綽號“同温層堡壘”)對北越大城市和各個軍事設施進行战略轟炸。最终,北越的“复活節攻势”被擊退,北越人民軍方面損失超過10萬人,人民軍司令武元甲被撤职。
  經曆了1972年的這两件事情,越共终于同意跟美國佬進行和谈,並在1973年簽了《巴黎和平協约》。同年,美國兵全部撤離南越(只留少數海軍陆战隊保卫使領館)


◇新亚洲政策——從東约東盟


  關于“東约”的情況,前面已經聊過了。
  尼克松在入主白宮後不久(1969),于關島發表了一項聲明,提出“亚洲事務的亚洲化”(史稱“新亚洲政策”,也稱“關島主義”)。這項聲明標志着美國開始調整東南亚政策。所谓“亚洲事務的亚洲化”,就是说:對于東南亚【國內】的共産势力,由各國自行解決。只有当東南亚遭遇【外部】共産势力入侵,美國再插手。如此一来,可以減輕美國在東南亚的包袱。
  從那之後,“東约”的作用開始被淡化,其作用被“東盟”替代。1977年,“東约”正式解散。“東盟”和“東约”的差別在于——“東盟”是由東南亚各國自行組織,美國不參與。
  “東盟”名義上成立于1961年,但真正有效运作是開始于1967年(那年發表了《東盟宣言》)。初始成员國包括:印尼、菲律賓、泰國、馬来西亚、新加坡。後来又增加了若幹成员國。
  對于“東盟”,大夥兒應該比較熟悉了。但很多人或許不知道当初成立“東盟”是爲了建立一個【反共同盟】,以應對紅色中國的威胁。在毛腊肉当政的那些年,咱們天朝整天叫囂着【紅旗插遍全球】。爲了实現這個宏伟理想,中共花了很大力氣對東南亚進行【輸出革命】,甚至还在廣西和云南搞了若幹個游擊战训练營,以培養游擊战骨幹。比如紅色高棉(柬共、赤柬)最開始的那批領導人,基本上都在中國南方受训過。
  那些年,馬来西亚有“馬共”(領導人是陳平、福建人),柬埔寨有“柬共”(領導人是波爾布特),菲律賓有“菲共”(領導人是何塞·西松),泰國有泰共(泰共幹脆把官方電台直接設在云南省)......几乎每個東南亚國家都被這些共党游擊隊搞得雞飛狗跳。


不見图 請翻墙
(1975年,中共支持的紅色高棉攻占首都金邊,領導層合影)

  以上這些,就是“東盟”成立的背景。冷战結束後,“東盟”從政治組織轉型爲經濟組織。



★十年阿富汗战爭——蘇聯從主動變被動



◇蘇聯入侵阿富汗——越战的翻版


  曆史有时候很諷刺——1973年,美國佬狼狽撤出越南。僅僅過了6年,俄國佬就重蹈覆轍,卷入阿富汗战爭。
  阿富汗战爭與越战有很多相似之處——
  美國是超级大國;蘇聯也是超级大國。
  美國認爲越南不堪一擊;蘇聯也認爲阿富汗不堪一擊。
  越南战爭打得曠日持久;阿富汗战爭也打得曠日持久。
  美國打越南的时候,蘇聯大力资助越共游擊隊;蘇聯打阿富汗的时候,美國大力资助聖战游擊隊。
  美國最後不得不狼狽地從越南撤軍;蘇聯最後不得不狼狽地從阿富汗撤軍。

  正因爲這两場战爭如何類似,以至于某些评論文章把“蘇聯入侵阿富汗”稱作“蘇聯的越战”。


不見图 請翻墙
(蘇軍入侵示意图)


不見图 請翻墙
(北極熊的鋼鐵洪流涌入阿富汗)


毒刺導彈——阿富汗战爭的轉折點


  由于阿富汗的地理环境極其惡劣,大部分地區,坦克根本用不上。所以在阿富汗战爭的大部分时間,蘇軍使用“母鹿直升機”(型號是“Mil Mi-24”,Hind 是北约對它的代號)對付聖战游擊隊。這款直升機的装甲(尤其是底板)很厚,阿富汗游擊隊拿它没辦法(用機枪都打不穿底板)。因此,這款直升機被入侵阿富汗的蘇軍稱之爲“飛行战車”,而聖战游擊隊稱之爲“撒旦战車”。
  到了1986年9月,美國開始向聖战游擊隊大量供應毒刺導彈(全稱是“FIM-92毒刺便攜式防空導彈”),據说給了500具。战局一下子就被逆轉——大量的母鹿直升機被游擊隊擊落。俺記得那會兒,聖战游擊隊開了一個新闻發布會,他們的發言人说:7年来,龍统治着天空。今天,龍死了。
  一方面是战局不利,另一方面是蘇聯的國庫空虛(爲啥國庫空虛,待會兒介紹)。所以,一年半之後,蘇軍開始撤出阿富汗。


不見图 請翻墙
(使用肩扛式“毒刺導彈”的聖战者)


不見图 請翻墙
(被擊落的“母鹿直升機”)



★羅納德·裏根——冷战的终結者


  雖然蘇聯解體發生在老布什的任期內,但通常都把裏根視作【冷战终結者】。
  裏根是在1989年1月20日卸任總统,而共産党陣營的【第一塊多米诺骨牌】是在1989年6月4日倒下(波兰共産党垮台),此时距離裏根卸任才只有不到半年。


不見图 請翻墙


◇裏根的超强硬作風


  1980年,裏根当選總统,1984年連任。曆數冷战期間的美國總统(從杜鲁門到老布什),裏根是最强硬的(没有之一)。
  他是第一個公開宣稱蘇聯爲【邪惡帝國】的總统,並且多次在公開場合宣稱:共産运動终將失敗。顺便放几條他名言:

邁向自由和民主的過程將把馬列主義留在曆史的垃圾堆裏。
The march of freedom and democracy which will leave Marxism-Leninism on the ash-heap of history.

蘇聯是一個邪惡的帝國,蘇聯共産主義是現代世界的邪惡焦點。
The Soviet Union is an Evil Empire, and Soviet communism is the focus of evil in the modern world.

如何判斷什么樣的人是共産主義者捏?共産主義者就是那些【阅讀】了馬克思和列甯著作的人;
那么,什么樣的人是反共産主義者捏?反共産主義者是那些【理解】了馬克思和列甯著作的人。
How do you tell a communist? Well, it's someone who reads Marx and Lenin.
And how do you tell an anti-communist? It's someone who understands Marx and Lenin.

諷刺的是,卡爾·馬克思是對的。我們今天目睹了巨大的顛覆性的危機——一個經濟秩序直接和政治秩序互相沖突的危機。
但這個危機並不是發生在西方自由國家,而是發生在馬列主義的老家——蘇聯。
In an ironic sense, Karl Marx was right. We are witnessing today a great revolutionary crisis –– a crisis where the demands of the economic order are colliding directly with those of the political order.
But the crisis is happening not in the free, non-Marxist West, but in the home of Marxism-Leninism, the Soviet Union.


裏根經濟學——美國經濟强势反彈


  裏根剛上台不久,面對的是糟糕的美國經濟——高失业 & 高通胀(通貨膨胀率達到两位數)。
  他采用两種手段(“降低貨幣供應”和“全面減税”)来刺激商业投资,這種做法在美國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裏根的政治對手嘲笑他的做法是“裏根經濟學、巫毒經濟學”。
  但到了1983年,這套政策真的起效了——經濟開始强势反彈(反彈一直持續裏根卸任之後),通胀和失业率顯著降低。


◇裏根總统與撒切爾首相


  说到這裏,就不得不提一下80年代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她與裏根的任期大致重疊,两人都具有“自由意志主義”的傾向,两人都主张小政府和減税,两人對經濟都持“自由放任”的態度,两人都極端反共......


不見图 請翻墙
(裏根與撒切爾夫人在戴維營)

  爲啥這两人如此相似捏?有一種说法是——他倆都是哈耶克的信徒。
  看到這裏,如果你對哈耶克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他的两部作品,一部是他的代表作《通往奴役之路》,另一部是他晚年的集大成之作《致命的自負——社會主義的謬誤》。(“俺的網盤”分享了電子版)


不見图 請翻墙
(弗裏德裏希·哈耶克)



★裏根的 NSDD-32 战略——對蘇聯的致命一擊



◇NSDD-32 國家安全战略


  剛才提到:裏根的策略使得美國經濟强势反彈。在這種的情況下,裏根發布這個 NSDD-32 國安战略,才有了足夠的底氣。
  NSDD 是洋文“National Security Decisions Directive”的縮写。這個《NSDD-32號文件》包括三個要點:

1. 經濟上——減少蘇聯獲取高科技技術的機會並減少其资源,包括压低蘇聯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
2. 軍事上——增加美國的軍事支出以强化美國的谈判地位,並迫使蘇聯轉移更多經濟资源至軍事用途上;
3. 外交上——大力支援全世界的反蘇势力,從阿富汗的聖战游擊隊到波兰的团結工會运動都是支援的對象。






余傑:為什麼習近平的六次批示無人執行



習近平只用了第一個任期五年時間,就將自己煉成了中共歷史上僅次於毛澤東的第二個強人。(湯森路透)


習近平執政以來,只用了第一個任期五年時間,就將自己煉成了中共歷史上僅次於毛澤東的第二個強人,其身兼職務的數量遠多於毛澤東。習儼然是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不僅天生神力,而且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習特別喜歡事無钜細都要親筆批示,就像皇帝那樣硃批「朕知道了」。就連改造公共廁所及私人廁所這樣的「小事」,他都事必躬親、親自「掛帥」。如果中國設立「廁所改造小組」,習必定親任該小組的組長——如此重要的職務,豈能讓其他人分擔?


   


然而,儘管習近平在表面上具有秦始皇那樣「千古一帝」的威嚴,但其權力運作並非從上到下都雷厲風行、如臂使指。早在胡溫時代,中共中央便有「政令不出中南海」之説。習認為原因是胡溫怯懦,便企圖改變此一態勢。然而,新君登基三把火之後,卻發現風過無痕、濤聲依舊。每個層級,下級官員都消極怠工,甚至等著看上級倒楣的好戲;上級官員聲嘶力竭地吆喝,無奈「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下面鼾聲如雷。上下級之間宛如仇讎,統治自然陷入重大危機。對此,習近平即便天縱英明,亦無力回天。


 


習近平的批示解決不了小小的秦嶺違建事件


 


據上海澎湃新聞網報導,2018年7月30日,秦嶺北麓違規建別墅問題專項整治工作動員部署大會在西安召開。擔任中央派駐專項整治工作組組長的中央紀委副書記徐令義在會上強調,秦嶺北麓西安境內違規建別墅問題,反映的是貫徹總書記習近平重要批示指示不堅決、不紮實、不到位的嚴重問題。有意思的是,地方性違章建築治理的個案,為什麼要由中紀委副書記出馬督辦?


   


原因很簡單,這是一塊連習近平也啃不下來的「硬骨頭」。據陝西日報報導,被歷代帝王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的秦嶺,其北麓西安境內違規建別墅、破壞生態環境等問題嚴重。近年來,習近平已先後6次對秦嶺北麓西安境內違規建別墅、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問題作出過批示指示,卻不見成效。


   


此次,高規格的工作組除了徐令義之外,還包括中央紀委八室主任陳章永任中央派駐專項整治工作組副組長。似乎只有欽差大臣攜帶尚方寶劍,才能威懾地方。強龍能敵地頭蛇嗎?


   


目前,西安市已成立57個清查小組,正在對相關問題梳理清查。財經雜誌指出,此次專項整治涉11個違建項目。7月初,長安、鄠邑、周至等秦嶺區域內所有在建工程全部叫停,接受核查。


   


這一次整治的結果,是否仍是「雷聲大、雨點小」,尚有待觀察。但官方媒體爆出習近平六次「硃批」卻成一紙空文、被束之高閣,讓人不禁若有所思。照理說,以習近平獨斷朝綱、定於一鼎的地位,其金口玉言、硃筆批文,誰敢不如雷貫耳、一紙風行?但是,為什麼連習近平的話到了基層也如風過耳、波瀾不驚呢?


   


原因很簡單,修建違章別墅的,不是升鬥小民,而是有權有勢的官僚。如果中央下令鎮壓維權的民眾、強拆市民的房子、要侵佔農民的土地,官僚們必定如猛虎下山,保證完成任務。但是,清理違建別墅,就傷害到官僚階層的切身利益,他們縱然不敢挺身反抗,至少可以用打太極拳的方式消極拖延,使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習近平親自出手,尚且整治不了秦嶺亂修別墅這個芝麻大的問題,說明中共整個體制已衰朽不堪。在此種體制之下,最高領袖是否具備崇高道德、慈悲心腸、聰明頭腦,並不重要;整個體制如同鏽跡斑斑的發動機,已無法再啓動,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官僚集團「集體不作為」比腐敗更可怕,他們全然喪失了責任感、榮譽感乃至最起碼的職業倫理。而獨裁者認為可以靠疊床架屋般的紀律監察機構推動官僚集團起死回生,卻不料其著力對象乃是「無物之陣」,對方毫無反應。可以啟動公務員階層、甚至喚起民間社會的惟一希望,乃是全面而徹底的政治變革,變一黨獨裁為多黨競爭,實現新聞自由與新聞監督,維護三權分立和法律至上。但是,這樣做無疑是讓習近平親手挖掉自己腳踏之地。


 



獨裁者與官僚集團的對峙,是獨裁政權病入膏肓的「新常態」。(湯森路透)

   


獨裁者與官僚集團的對峙,是獨裁政權病入膏肓的「新常態」。此種情形,如同鴉片戰爭期間,道光皇帝的禦旨到了前線卻成為一張廢紙、無人執行;抗日戰爭期間,蔣介石的手令被官僚和將領們嗤之以鼻、視為天方夜譚。道光皇帝不可謂不勤政,他不斷地下禦旨,但每一道禦旨都與千裡外前線的情況背道而馳,而他得到的奏摺、捷報等全都是假話;蔣介石更是刻苦己身、廢寢忘食,其手令今天讀來仍顯得冠冕堂皇、義正詞嚴,但偏偏都是紙上談兵、南轅北轍,官員和將領們則放心大膽地欺哄領袖。於是,上下之間形成了一種進入「安樂死」狀態的默契。


 


「鴉片戰爭綜合症」


 


讀鴉片戰爭的歷史,便知道今天的中國也深陷於「鴉片戰爭綜合症」而不能自拔。


   


什麽是「鴉片戰爭綜合症」呢?就是皇帝瞎指揮、將官瞞和騙、民眾袖手旁觀,上下級之間正常的資訊溝通管道全都堵塞、斷絕,「命運共同體」失去凝聚力和價值核心,只要遭遇外力之輕輕觸碰,表面上看不可一世的天朝帝國即土崩瓦解。


   


一八四零年,英國對中國開戰之後,在長達一年多時間裡,沒有任何一個官員敢將英方的外交文書向道光皇帝呈報。道光皇帝始終未能掌握真相、進入狀況,他一直以為是海盜騷擾、不足為慮。這不是因為道光皇帝能力不足、智慧不夠,而是他被各級官員上奏的錯誤資訊誤導,一錯再錯、一敗塗地。


   


直到英國艦隊從南到北一路攻城掠地,道光皇帝才意識到事態相當嚴重,先後換了幾批欽差大臣和前線指揮官:從林則徐這樣的漢族能臣,到楊芳這樣在西北邊疆身經百戰的老將;從皇室親貴奕山,到蒙古貴族裕謙,能用的人都用了,統統都敗下陣來,且個個謊報軍情、欺上瞞下,明明是「屢戰屢敗」,卻號稱「屢敗屢戰」,以此騙取朝廷豐厚的賞賜。


   


老將楊芳對付英國人的錦囊妙計是「傳令甲保遍收所近婦女溺器為壓勝具,載以木筏,出禦烏湧」,他認為女人用的馬桶及其中的屎尿可以剋敵制勝。當發現這一招不管用之後,楊芳私下裡派廣州知府告訴英國特使義律説,假如皇上還要作戰,他會先行告知,雙方就可以在廣州城外某個安全的地方,友好地安排一場假戲假做的戰役。那時,人類還未發明攝影機,否則楊芳真有可能拍攝一段雙方假作戰的影片,送到紫禁城裡道光皇帝的禦前,逗皇上開心。戰場上的勝負不重要,皇上開心才重要。


   


最後,道光皇帝的殺手鐧是,派出時任「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的皇侄奕經南下「討逆」。然而,奕經比前面己任欽差更不堪。英國歷史學者藍詩玲(Julia Lovell)在《鴉片戰爭》一書中寫道,奕經抵達蘇州之後,急於享受蘇州這個溫柔鄉的程度遠大於對英軍開戰。其檔案管理系統漏洞百出:他將往來公文交給手下,然後就不翼而飛。戰爭結束時,任何倖存下來的檔案都被當作廢紙送人,等到要寫給皇帝彙報材料時,才發現找不到一點參考資料,只好憑空杜撰帳目。有一個被同僚形容為「誆騙欺矇,無弊不作」的官員鄂雲,説要去招募鄉勇,居然憑三寸不爛之舌就從奕經那裡拿到一萬二千兩銀子。戰爭還沒有開始,鄂雲就同那群從未訓練過的烏合之眾逃之夭夭、不知所終。


   


奕經從未認真擬定作戰方案,在戰鬥之前把寶貴的時間精力用到美學的精益求精上。他雖是旗人,卻又是附庸風雅的士大夫,好書法、辭章、詩歌和繪畫,所中之中國文化毒素實在太深了。其隨營畫家窮數月心血,畫好一幅預言式的作品,題名曰《如意指揮圖》。奕經還熱心地動員許多有文才的幕僚,舉辦作文比賽,徵求詞藻最華麗、最動人心弦的「勝利宣言」。他的一位幕僚讀了頭獎的雄文之後嘆息説:「洋洋巨篇,典麗堂皇。」然而,這些書畫和文章都未派上用場。兵敗如山倒之際,奕經率領眾將官丟盔卸甲、奪路而逃,「揚威將軍」變成了「陽痿將軍」。


   


雖然戰敗,奕經卻向皇帝報捷説,官兵對英國軍艦取得了驚人勝利,用火筏燒毀敵方多艘軍艦,數百名英軍被燒死和溺死,這些大約是從《三國演義》之「火燒連營」中抄襲來的細節。英方的記錄中此戰並無傷亡。道光皇帝聞訊興高采烈,立即賜予奕經雙眼花翎。然而,戰報是如此不可思議,以至於浙江巡撫劉韻珂公開提出質疑。道光皇帝命令對戰績加以查證,奕經卻回奏説:「若再另行查探,叠尋佐證,歷時既久,事轉遊移,將使奮勇有為之士不得即時論功行賞,恐不免墮士氣而寒兵心……無需複查。」道光皇帝居然認可此說法。


   


奕經也有跟楊芳相似的妙計:反攻寧波之前,奕經由軍費撥錢出來,買了十九隻猴子,本來是想把鞭炮綁在牠們身上,然後丟到英國軍艦上。但因為找不到帶猴子靠近英國軍艦的人,勇敢的猴子們始終未能出征。等到兵敗如山倒之後,飼養員馮氏匆匆逃逸,這批「孫悟空」慢慢餓死在飼養員家的前廳,成為人類異想天開及粗心大意的犧牲品。


   


清帝國是「泥足巨人」的真相早被英國人看破。一八三六年的《中國叢報》就指出,中國此一「國家抱持著不合群、陰沈的自尊自大,視其他所有國家為其屬下,以為自己的文明、資源、勇氣、藝術及武備遠為優越……中華帝國的整個組織沒有自行粉碎誠為異數。」「外國只要瞄準,然後有力地一撃」,中國「就會踉蹌倒地」。一八四一年十一月下旬,英國特使璞鼎查指出:「中國整個決策體制顯示,不管皇帝對臣民有什麽感情,王公大臣及一切軍官除了符合自己的利益之外,對其他事務都無動於衷。」一名英國上尉對戰爭期間的情況評論説:「這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國家!你在這一地方打、殺、摧毀他們,換一個地方他們還是跟你做生意。」鴉片戰爭期間,官兵殺百姓,百姓組織的民團殺官兵,以及來自不同省份的官兵之間的自相殘殺,所造成的死亡人數,遠遠超過英軍所造成的死亡人數。很多時候,英軍成了中國內戰的旁觀者,然後再收拾殘局。所以,與其說清帝國是被英國人打敗的,不如説是被它自己打敗的。


   


道光皇帝救不了大清,即便其英明神武的祖先康熙大帝復活亦無能為力。藍詩玲描述了這些從原始檔案中找到的細節之後感嘆説:「這種情況不免讓人心生懷疑:清代中國是怎樣的政治、社會聚合體,一場抵抗外國侵略者的血腥鬥爭,對很多人而言竟變成不容錯過的好機會,可以詐欺政府,驅使無知、沒受過訓練的人民,去打一場幾乎穩死的戰爭。」此後數十年,清帝國號稱「師夷長技以制夷」,向西方購買大量槍炮和戰艦,打造海軍和新式陸軍,但甲午年的日清戰爭再次將東亞病夫打回原形。其原因若用一句時髦的話來說就是:笨蛋,不是武器的問題,是人的問題!


 


國民黨是如何敗亡的?


 


將近一百年之後的中日戰爭,中國的表現並不比鴉片戰爭時有絲毫進步。美國學者易勞逸(LloydE Eastman)在《毀滅的種子:戰爭與革命中的國民黨中國(1937—1949)》一書中道出國民黨政權敗亡的真相:政權的維持還取決於其自我改革的能力,如果改革進行不下去,結果不是革命就是週期性的農民造反大破壞。


   


易勞逸認為,蔣介石當然要對國民黨的敗亡承擔最大責任,「委員長遠不能算是一個獨裁者,事實上僅僅是一群烏合之眾的首領而已,他常常難以保證推行自己的命令」。易勞逸毫不客氣地指出,蔣「像清朝的皇帝一樣,對他來說政治就是在統治層中的爭鬥」。蔣失敗的真正原因在於「他難以理解問題的實質」,將「政治問題、行為問題升職經濟方面的問題都視為實質上的道德問題」。蔣介石曾在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嚴厲批評黨員和官員説:第一,做官不做事;第二,有私利而無公利,有小我而無大我;第三,重權位而不重責任、享權利而不盡義務;第四,有上層而無基礎,有黨員而無民眾,驕奢淫逸、自高自大而不知民眾疾苦,與民眾相隔離;第五,有組織而無訓練,有黨章而無紀律,有議案而無行動。這些批評準確而深刻,但說完就完了,被批評對象無動於衷。人類的愚蠢,就是不斷重複悲劇性的歷史——在以上這些方面,今天的共產黨中國竟然與當年的國民黨中國驚人地相似。


   


無論蔣介石是苦口婆心,還是聲色俱厲,國民政府的權力系統巍然不動。抗戰期間,國民政府的腐敗、低效、殘忍、暴虐,特別體現在徵兵(「抓壯丁」)環節,死於後方的「凖士兵」多於在前線作戰而死的士兵。蔣夢麟任中國紅十字會會長時,曾在各地考察徵兵情況。他在貴陽一個壯丁收容所裡,聽來自廣東的壯丁說:「我們從曲江動身的時候有七百人,可是現在只剩下十七個人了!」他們告訴蔣夢麟,由於沒有準備夥食,「有的地方有得吃,吃一點;沒有吃的,就只好挨餓……好多地方的水啊,喝了之後,就拉肚子。拉肚子,患痢疾,又沒有藥,所以沿途大部分人都死了。」


   


蔣夢麟還看到,「好多壯丁被繩子拴在營裡,為的是怕他們逃跑,簡直沒有絲毫行動的自由,動一動就得挨打了,至於吃的東西,更是少而粗劣,僅是維持活命,不令他們餓死而已。在這種殘酷的待遇下,好多壯丁還沒有到達前線就死亡了。」合格入伍的壯丁,「只四分之一」,甚至「恐不及百分之十矣」。


   


蔣夢麟估計,「在八年抗戰期內,未入軍隊而死亡的壯丁,其數不下一千四百萬人」,這相當於國民政府公佈的實征壯丁總數。當蔣夢麟把這個數字告訴國軍高級將領時,「他們異口同聲的說:『只會多不會少。』」


   


西南聯大教授陳達的觀察,為蔣夢麟的說法提供了佐證:「由廣西柳州運兵入雲南……一路餓死或病死的兵頗多……士兵夜間許多人共宿一房,無床和被。少數人能坐,多數人站立。次晨開門,有人依牆而死……估計自廣西柳州至交兵地點,死亡的士兵,約占一半。」


   


即便很多壯丁活著到了訓練營,還沒有上戰場,就被軍官或疾病折磨致死。軍令部的一個電文說,「據國軍某團長説:‘我們的兵不是胖子,便是瘦子,瘦子固是營養不良,而胖子……不是真胖,而是浮腫。全團每日死亡,有時至二十餘名。’」訓練營的條件不比納粹集中營好多少,「壯丁一經患病非特醫藥治療,長官漠不關心,而猶責亦照常上操課。偶因病而無力操作者,動輒以木棍或扁擔,加以痛擊,每一責罰,必致壯丁血肉橫飛,非死即廢。甚至有因細故而遭槍殺者, 亦有於行進間因病不能速行而遭毒打成廢或拋入江河岩穀者,極盡人間慘毒。」


   


「雲南王」龍雲背棄國民政府的原因之一是國民政府不能善待人民。一九四三年,軍政部要求雲南新徵壯丁三千人,作遠征軍雜兵使用,尚知道珍惜本地居民人命的龍雲拒絕説:「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也就是說,把沒有經過訓練的平民派上前線,等於送死。一九四四年,軍政部在昆明黑林鋪成立新兵訓練營。由於長途跋涉、醫藥缺乏、營養不良,新兵死亡極多。死者被草草掩埋在團山松樹林中,屍體腐爛,臭氣熏天。附近居民意見很大,經人向省政府提出申訴。龍雲派人前往查看,軍官拿鋤頭挖開鬆土,發現許多剝光衣服後光身掩埋的士兵,死狀甚慘,不堪入目。龍雲在報告上批示:「我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軍政部直屬機關,竟然如此,殊堪痛恨!」但也無能為力。


   


蔣介石固然獨裁殘暴,但壯丁還未上戰場就死亡大半,當然不是他故意如此,這對他無甚好處。但為什麼出現此情況且屢禁不止呢?既不是因為歷史學家黃仁宇所説的中國缺乏「數字管理」的能力,也不單單是因為技術性的問題(如經濟落後、醫療衛生條件差)等,更關鍵的原因是中國尚未成功轉型為現代文明國家,傳統中國社會中「仁者愛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民風民俗與現代社會斷絕了,而西方敬畏生命的基督教精神、個人與國家形成的契約社會、重視責任感與榮譽感等觀念又未在中國生根發芽,故而在這個怪異的社會當中,人人無所畏懼、放肆而行,人人作惡又人人受害。


 


中國已經邁入「失敗國家」的門檻


 


習近平統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比道光皇帝統治的清帝國和蔣介石統治的中華民國又能好多少呢?北京用「刺刀見紅」的方式驅趕數十萬「低端人口」,江西大規模地強行焚毀死者的遺體和棺木以實現「喪葬革新」,假疫苗泛濫全國致死數十萬孩童遭害……這些「今古奇觀」密集發生,暴露了這個崛起的「強國」原來瀕臨「失敗國家」邊緣的真相。


 



作者認為,中國的現行體制已陷入「自發性窒息」的狀態。習近平的瞎折騰,不能拯救它,而只能加速其死亡。(湯森路透)

 


美國學者阿西莫格魯和羅賓遜在《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一書中指出,成功國家與失敗國家的差異在於,前者是包容性制度,後者是汲取性制度。首先是經濟模式的區別:「比起由少數人建立、從多數人那裡攫取資源卻無法保護產權或者刺激經濟活動的汲取性制度,實施產權、創造公平競爭環境並鼓勵在新技術和新技能投資的包容性制度,更有利於經濟增長。」進而是政治模式的區別:「包容性經濟制度和包容性政治制度相互支持,以多元主義方式廣泛分配政治權力並建立法律和秩序的制度是安全的產權和包容性市場經濟的基礎。而汲取性經濟制度跟汲取性政治制度是協調聯繫的,權力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他們會為自己的利益保持並發展汲取性經濟制度,運用他們獲得的資源,鞏固對政治權力的控制。」對號入座,中國更接近汲取性的失敗國家而非包容性的成功國家。


   


失敗國家的標誌是:國家職能停擺,中央政府無能力提供「正向政治財富」(Positive Political Goods)——包括無法提供國家安全與人身安全、無法實現法治與政治透明化、無法促進政治參與及人權保障、無法永續經濟發展、無法確保人類發展。這類國家不但欠缺「國家職能」,就連國家相對自主能力都變質成負面的「掠奪性」,崇尚政治暴力乃至於「槍桿子出政權」。


   


近年來,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和美國和平基金會(Fund for Peace) 共同編制了「失敗國家指數」(Failed States Index),每年根據各種社會、經濟、政治、和軍事指標就各國總體的社會穩定性進行排名。


   


2014年的「失敗國家指數」,在全球178國中,16個國家被評為失敗國家。另外,有54個國家被評為獨裁國家,須進行民主化改造,中國名列其中。2015年度「失敗國家指數」中,中國名列第62位,比起排在第79的印度、第80的俄羅斯、第95的越南都要「失敗」。這個排名比中國的GDP排名世界第二(按照「國師」胡鞍鋼的說法,中國的GDP早已超過美國)更重要。


   


中國的現行體制已陷入「自發性窒息」的狀態。習近平的瞎折騰,不能拯救它,而只能加速其死亡。


   


中國有憲法而無憲政,憲法可以被隨意更改、塗抹。比如,中國在法律途徑之外由設立信訪辦和上訪制度來作為底層社會之「出氣孔」,卻又動用編外員警和「黑監獄」來對上訪人員嚴防死守。


   


這樣的政權當然得不到民眾的支持和愛戴。當美國駐華使館在微博上宣佈美方對中國出口產品加徵關稅之時,留言的中國網民當中,有超過百分之九十的人站在美國一邊。有人説:「第一局,(自由)燈塔贏。」有人説:「美帝,再猛烈些吧,世界民主需要你。」有人説:「支持美國加大貿易戰,打醒沈睡的蟲。」有人說:「我以為底下會全是罵聲,看來天朝百姓已經不像以往有飯吃有地方睡就樂意當牛做馬了。」還有的說:「美國制不制裁天朝和老百姓關係不大。普通人還是住破房或沒房住,還是吃粗茶淡飯。天朝賺了100億,進權貴家裏99億,普通人只有1億。」


   


美國總統川普在推特上炫耀貿易戰第一階段的戰果,強調過去4個月中國股市跌幅高達27%,顯見貿易戰已成功重挫中國經濟。沒想到竟引來大量中國網友翻牆留言,自爆中國股市沒有多少參考價值,建議川普應針對中國房價猛攻,只要房價泡沫一崩盤、中國就完蛋了,「打中國股市沒用,中共不關心。打爆樓市,中共才會低頭!」這種踴躍為敵國出謀劃策的民間心態,跟鴉片戰爭時毫無二致:那時,無數中國民眾找到官兵荼毒和劫掠,反倒盼望英軍早日進駐,驅趕官兵,恢復秩序。此前,官兵強迫他們提供勞役、繳納特別捐稅,英軍卻以相當公平的價格向他們購買食品和日用品,他們當然將英軍當作「王師」了。


   


習近平統治的中國,雖然還不屬於「失敗國家」行列,但已邁向「失敗國家」門檻。毛澤東時代,中國的名言是:「蘇聯的今天,中國的明天。」習近平時代,中國的名言是:「委內瑞拉的今天,中國的明天。」


 


※作者為中國流亡海外異議作家


 


上報




 


上兩條同類新聞:
  • 揭秘蒋介石日记/逆向淘汰将毁掉中国/主流经济学家为什么个个都输给川普
  • 正本清源:中国的文房四宝来自古代埃及/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真正缔造者——慈禧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