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梁祝/而他像冷静的疯子/当代知识分子缺了什么/從官史到民史/当告密者成为英雄
發佈時間: 12/8/2018 12:21:18 PM 被閲覽數: 352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

小提琴:吕思清
乐团:读卖日本交响乐团
指挥:简文彬








当代知识分子,到底缺了什么?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这是梅贻琦接任清华大学校长,在就职演说时说的一句话。这里的“大学”,指的是高等学府,在现代汉语中,“大学”一词借鉴于日本,是高等教育院校的统称。

  但“大学”二字的渊源,其实还是在中国。

  儒家经典《大学》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开篇,从此树立下了中国知识分子—士人的理想人格标准,将士志于道的“道”,具体化为了三纲领八条目。

  大学,古代汉语中强调的是人格塑造,现代汉语中强调的是学术范畴。在“古代”与“现代”更迭之时,这两重意义同时寄托于“大学”之上。

  这段特殊时期,便是民国。

  11月,央视推出了系列纪录片,讲述了民国时期最能体现出知识分子的担当与学术追求的一段历史,而这历史,集中体现在一所大学,[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豆瓣评分高达9.2,资源已出,已完结

  ▼

  中华民国从1927年进入近代史中的“黄金十年”,在政治、文化、基建、经济、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整体环境的最高水准。

  黄金十年是以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为结束的。

  7月29日,北平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先后被日军占领;7月30日,天津沦陷,南开大学被日军炸毁。

  

  被炸毁的南开大学

  9月1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出号令,由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初,学校再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对于长沙到昆明这场迁徙,维基百科上只用了十个字描述“师生们徒步经贵州入滇”。

  没有说明这徒步的路程,三千里。

  

  从长沙徒步到昆明,知识分子“长征路线”

  这段历史在“民国热”盛行的今天,公众多少有所了解。在被说烂了的情况下,系列纪录片[西南联大]仍然值得一看,是因为它叙述这段历史时的角度与方式。

  这种叙述很像《万历十五年》的写法,从一个个看似偶然的事件说起,最终散在天南海北的个人都汇集到一所学校,用这些人的命运反映出一个波谲云诡的时代。

  第一集的第一句是“我出生在一个小村庄里的小康之家”,接着说的是这个小村庄和村民的事情。边上的注解上写着出处“蒋梦麟《西潮》”,却没有提这个出生的婴儿,蒋梦麟,便是后来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国立北京大学的校长。

  

  《西潮》是蒋梦麟的自传

  “1889年,蒋梦麟刚满三岁,这一年,位于天津城东八里的北洋水师学堂招收了一个13岁的高个子男生,它的入学登记名字是张伯苓,这一年快结束的时候,12月29日,天津一户姓梅的诗书人家,诞生了一个男孩儿,取名梅贻琦。”

  [西南联大]用这样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的三位校长连接在一起。

  

  当然,叙述方式再别开生面,也没有故事本身重要。为什么人们爱听民国的故事,因为那是个造就大师的时代,是个知识分子尚有风骨可言的时代。

  而大师,常是以大学为中心。

  于是与[西南联大]相关的每个人、每所学校的变迁,都如同一首慷慨的诗歌,令人感叹。

  ▼

  张伯苓是三位校长中年纪最大的一位。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海军全军覆没;1898年,继日本之后,英国强租威海卫,在通济轮上服务的张伯苓,目睹国旗从日本国旗换到大清黄龙旗,又从大清黄龙旗换到英国国旗。

  

  大清黄龙旗,升了又降,国帜三易

  在张伯苓的自述中,他说道:“目睹国帜三易,悲愤填胸,深受刺激,念国家积弱至此,苟不自强,奚以图存。而自强之道,端在教育,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及苓将终身从事教育之救国志愿,即肇始于此时。”

  这是张伯苓立下教育救国志愿的缘由,也是南开大学成立的缘由。

  

  早在“9·18”事件前,张伯苓便觉悟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越来越甚,便以学术的姿态,组织南开大学东北研究会,到东北进行考察。

  正因如此,南开大学和南开中学被认为是天津抗日的中心。

  1937年,天津沦陷,南开大学被日军炸毁。

  1940年,日军以重庆南开中学为目标,投炸弹三十余枚。

  

  日军轰炸重庆,以重庆南开为重点目标

  张伯苓命令立即修复校舍,有人问:“若日机再来轰炸呢?”他答道:“再炸,再修。”

  这是对他曾说的“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最好的诠释。

  ▼

  [西南联大]中讲述的每一位大师,都有着和张伯苓相似的风骨。

  这种风骨按现在的话来说,便是知识分子的担当。

  当下有些学者批评“民国热”,认为那些大师并没有多大的建树,后人在学术上的成就早已超过民国。

  这话不假。但大师之所以为大师,须有学术上的见地,还应有担当。

  美国哲学家杜威曾这样评价蔡元培:“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对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蒋梦麟是蔡元培的学生,在“五四”运动后,蔡元培辞职,蒋梦麟成为北大代理校长

  事实上在民国,对于民族与时代产生巨大影响的知识分子,有很多。北大校长蒋梦麟是,清华校长梅贻琦是,为了去西南联大任教不顾右眼失明的陈寅恪是,发誓抗战不胜利不剃胡须的闻一多也是。

  清末民初的那群知识分子,多是贯通中西。他们都有着留学经历,对西方文化颇有研究。同时,也有国学基础。

  

  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社长裴宜理

  他们有学术造诣,更抱有“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

  这种儒家理想显著异于西方对于知识分子的要求,美国历史学家托尼·朱特在《责任的重负》一书中,对于知识分子广泛意义上的政治参与抱有批判态度,认为知识分子首要提供的应是独立的、学术领域的技能。

  丧失独立性对于知识分子而言确实是可怕的,文革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服从于权威的政治站队往往比没有政治倾向还可怕。

  但是,民国时的知识分子并没有丧失独立性,而是在“君子中立而不倚”的基础上,由衷地以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为大。

  这与当下知识分子的“爱国”很不一样。当下知识分子的“爱国”更接近于丧失独立性的站队,譬如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志彪和博士张晔提出的“二胎基金”政策。

  在计划生育“强制节育”时期他们缄口不言,国家一开放二胎就立刻出来表态。这种投机嘴脸,实在令人不齿。

  

  在当下语境,确实有很多“一肚子不合时宜”的知识分子,无法施展抱负。

  但正如季羡林老先生所说的“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就算无法伸张正义,也不要做某些意识形态的“乏走狗”。

  不该像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孙东东,说出“99%的老上访者都是精神病”这种话;不该像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董藩,说出“四十岁没有4000万身价不要来见我,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这种话。

  其实当下无需谈知识分子的独立性与担当,在基础的学术领域,造假也是层出不穷。南京大学社会系教授、青年长江学者梁莹遭举报后,百余篇论文被撤稿。

  曾培养出两位诺贝尔奖得主、至今仍风光无限的清华大学,在今年有11篇论文因“学术不端”被海外学术期刊网站撤稿。

  

  《纽约时报中文网》报道

  而民国知识分子,继承了儒家的“道统”,陈寅恪在悼念王国维的诗中写“吾侪所学关天意,并世相知妒道真”,他们始终怀有对于真理的信仰,不会臣服于权威;他们牢记科教兴国,教育救国,苦心钻研学术,对近现代诸多学科有着奠基性的贡献。

  那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一代人。

  

  [西南联大]以讲述士志于道的君子的态度,讲述民国知识分子的故事。

  杜甫是最符合儒家美学标准的诗人,他的《旅夜书怀》出现在纪录片片头——“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首诗作于杜甫晚年,在辞官之后,描写了在流离失所境遇下,所见的沿途风景。

  纪录片去掉了后二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只留下笔力刚健,气势壮阔的前二联,借此说的是在时代大变革时期,西南联大的风骨。

  

  [西南联大]中有很多珍贵的影像资料,除此之外,还有颇具水墨风格的动画

  纪录片共分为五集,每一集都有四字主题,分别为“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

  八音合奏,这四字来源于《国立西南大学纪念碑碑文》,由清华大学教授兼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撰写。原句是“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这是对西南联大最贴切的形容,也在一种蕴藉里,形容了乱世之中的君子风度。












易中天:项羽之死,为什么影响中国两千年?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

  项羽原本是可以不死的。

  当项羽来到乌江边时,有一条船在那里等他。驾船的乌江亭长大约是一位崇拜项羽的人,因此早早等在那里,一心要救项羽过江。他对项羽说,现在整个乌江之上,只有臣这一只小船,请大王立即上船,汉军无论如何追不过江的。江东虽小,地方千里,数十万人,完全可以在那里再成就霸业。然而项羽却谢绝了亭长的好意。

  

  他只是请亭长把他心爱的战马带过江去,自己却和随扈亲兵全都下马步行,冲入重围,同前来追杀的汉军短兵相接。这无疑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也是一场无济于事的战斗。然而,如果因此就放弃战斗,举手投降,束手就擒,那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宁肯站着去死,也不会跪下求生的。他当然也不会放下手中的武器。从他拿起这武器的那一天起,就没想过要放下它。

  相反,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更应该把它高高举起,就像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一定要让演出在谢幕时达到高潮一样。这也是项羽随扈亲兵们的共识。于是这场敌强我弱的战斗就打得风云变色气壮山河,光是项羽一个人就杀了数百汉军士兵,自己也受伤十多处。这时,前来追杀的汉军越来越多,其中就有项羽当年的旧部吕马童。

  

  项羽笑了。他大声地招呼说:啊哈,这不是老朋友吗!背楚降汉的吕马童难以为情,不敢正视项羽,扭过头去对另一员汉将王翳说:这就是项王。这可是“新朋友”了。于是项王对王翳说:听说贵国出大价钱,赏千金,封万户,买我的人头,我就送个人情给你吧!说完,便一剑砍下自己的头颅。

  不用多说什么了。谁都不难看出,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然而项羽死得也很惨。

  就在王翳一把抢得项羽头颅的同时,其他汉军将士也一拥而上,争相纵马践踏,争夺项王的尸体,以至于互相残杀,死数十人。最后,王翳得一首,杨喜、吕马童、吕胜、杨武各得一体。他们分摊了刘邦封赏的那块土地,每个人都当了个小小的什么官。而我们的英雄,曾经让这些人闻风丧胆、不敢仰视的英雄,却在他们卑劣的争夺下竟不得全尸而终。

  这可真是“虎落平阳被犬欺”。

  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项羽以前的时代,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也是一个贵族的时代。高贵感和英雄气质,是那个时代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以虎和豹为象征的。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犬和羊。孔子的学生子贡就曾用虎豹和犬羊来比喻两种不同的人格,并惊叹于虎豹之可能沦落为犬羊:“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犹犬羊之。”虽然,在孔子师徒看来,虎豹的精神是高贵的,当是审美的,它不该被代之以狗的粗鄙和羊的平庸。

  

  然而,自从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的统治,英雄的时代也就开始走向没落。君臣之间的促膝谈心没有了,而代之以行礼如仪、磕头如捣蒜;游侠谋士纵横天下各展才华没有了,而代之以拉帮结派、巴结权贵往上爬;诸子百家争鸣自由辩论也没有了,而代之以独尊儒术、只许一个人思想。权欲和利欲将成为主宰和动力,人格和灵魂则将被阉割和践踏,就像王翳、吕马童们践踏项羽一样。

  于是我们看到的便是这样一个画面:一只代表着英雄精神和高贵感的虎或豹,在草原上孤独地死去,而一群代表着权欲和利欲的粗鄙的狼和平庸的羊,则一拥而上,恣意践踏着那只虎或豹,然后每个人都扯下一块豹皮或一根虎骨叼在嘴里,准备回去邀功行赏。而在不久之前,他们是根本不敢看那只虎或豹的眼睛的。

  这群狼和羊的首领是刘邦。刘邦是他们的君,他们的牧。

  就个人魅力而言,刘邦虽然既不可爱也不可敬,但也不可鄙。刘邦虽然出身流氓,难免有些无赖气,一些事做得也不地道,但好歹也是英雄,骨子里也有英雄气概,也是血性男儿。公元前195年,他回到故乡沛县,尽召故人父老子弟畅饮。酒酣之际,刘邦亲手击筑,自为歌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此歌一出,和声四起,刘邦离座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他拉着父老乡亲们的手说,游子悲故乡!我虽然不得不定都关中,但百年之后,我的魂魄还是要回沛中来的。可见,他虽无情,却并不冷酷,虽现实,却也浪漫。然而,他代表的,却毕竟是一个冷酷无情、摧残人性的制度,是一个必然要以权欲和利欲代替英雄气质和高贵精神的制度。

  事实上,他正是靠着权欲和利欲完成他所谓“大业”的。就连陈平也坦言,他的身边,尽是些顽钝嗜利的无耻之徒,而这些人正是靠刘邦“饶人以爵邑”,也就是靠权欲和利欲集结起来的。因为刘邦继承的是秦始皇的事业。为了建立中央集权的一统天下,以天下万民臣朕一人,他不能不打击摧残践踏英雄气质和高贵精神,包括对他自己内心深处残留的这些东西下手,这正是他心灵深处不无痛苦不无孤独的原因。

  

  显然,刘邦是代表着“历史方向”的,项羽则“不合时宜”。事实上,此后,像项羽这样傻,这样天真、任性的英雄越来越少,阴险毒辣的阴谋家和迂腐愚忠的书呆子则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说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也对。

  项羽之死,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虎和豹的时代结束之后,取而代之的便是狼和羊的时代。而且,那狼也会退化为狗,走狗。

  项羽,大约生于公元前233年,死于公元前202年。起兵时二十四岁,是个少年英雄;自刎时三十出头,是一个男儿告别少年走向成熟的最有魅力的年龄。

  项羽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许多故事、传说、成语,还有许多话题。大家熟知的成语有:破釜沉舟、作壁上观、衣锦夜行、沐猴而冠、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以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和“无颜见江东父老”等。最脍炙人口的诗则是李清照的五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而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從官史到民史



張三一言

歷史記載的事實從來都是片面的;直到今天還沒有見到全面的歷史。

[一] 歷史是片面的皇史官史
歷史就是寫歷史人所見的歷史,不是所有人所見的整體綜合歷史;古今古外的歷史都由皇帝的御用文官所寫,是皇史官史。這樣的歷史沒有可能不是根據皇帝所見、皇帝所好的官方記錄;這叫做皇史或官史。這種記錄不可能不片面倒向皇帝、官方一邊,所以,是片面的皇史官史。
雖然也有民間史家寫史,可是其理其據都源於皇史官史,所以,人類古代、近代沒有全面的歷史,也不可能有全面的歷史;也就沒有足以與皇史官史抗衡的民史。
極其量,若有不同來源記載的歷史作綜合觀,這些歷史就多了一些面,也就是比較全面、少些片面而已;但是,始終不是全面的歷史。只有到了知識下移到民間,尤其是訊息自由的今天,才有人民寫史的條件,才有民史出現的可能。只是可惜,到今天還沒有見到一部名副其實的民史。相信今後民史與官史同在,最終是官史讓位給民史。
這個問題也可以這樣說:民史的必要條件(不是充足條件)是有知識分子寫史。

[二] 知識分子還沒有寫出一部民史
甚麼是知識分子?
要甚麼樣的知識分子才能寫出民史?
就中國而言,古代,在官位的讀書人叫官;游離的讀書人叫士,今天的叫法是知識分子。
古代知識分子就是巫和覡。巫和覡這些人慢慢轉移分化,成為第一階段的知識份子。
古代為生民立命的知識分子,當官的正面形象是勞臣、苦官、諫官。其形象在對皇對權關係中表現出來。
知識分子從事的職業是吏師導:當文官的叫吏;從事教育工作的叫師。今天的知識份子大體可分為哲學家、社會領袖、革命者。社會領袖、革命者是變革社會的導師(領袖);這些知識分子形象在對民眾的關係上表現出來。
並非所有知識人都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有特定定義。陳述問題的知識人可以是學者、專家,在學府只問小課題,不問大問題,少有人批判、針砭當代權力和社會,不提出比現今更合理的未來社會。這些人叫做專業教師、專業研究者,不是知識分子;只可說是識字分子或知識人。能夠從知識中析出和提升智慧,質疑問題批判問題,尤其是批判權力批判社會,給出創新答案的知識人才是知識分子;或者說,能成為時代進步吹號角,引領民眾向前的知識人士、專業人士才能算作是知識分子。
人的基本群是安於現狀者,知識分子批判權力批判社會是要改變現狀,就不得不永遠說人家不愛聽的話,基於此,知識分子好像命中注定是永遠不受權力歡迎的人,也不受安於現狀群體的歡迎;古今中外都如此。知識分子言論雖則不受安於現狀民眾歡迎,但在理性上、邏輯上則是最符合民眾利益;所以,知識分子理應受民眾歡迎。民眾未覺醒時,知識分子是不受歡迎人物,民眾覺醒後,知識分子是受歡迎人物。
知識分子充當不討好角色,要害在於知識分子自置位於民眾領導者,客觀上邏輯上是位於統治者同列;所以,民眾不歡迎。在知識下移訊息自由且低成本的條件下,要是放下架子,置自己位於民眾商議者,參謀,可能會發揮更大作用;會受民眾歡迎。
由這樣的知識分才有可能寫民史或比較接近的民史。只惜,事實是還沒有一部史。

20181201



陋兰:当告密者成为英雄

孙盛起 陋兰的速朽文

如果问在前苏联,谁的名字被用来命名街道、学校、图书馆、集体农庄等的次数最多,人们也许会脱口而出:斯大林。——不,结果出人意料,是帕夫利克•莫罗佐夫,一个告密“小英雄”。

  帕夫利克出生于俄国乌拉尔地区一个偏远的乡村,按照当时苏联官方的宣传:12岁的帕夫利克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是学校少先队的领袖,因父亲伪造文件出卖给苏维埃的敌人,他毅然决然向政治警察格别乌(即后来的克格勃)告发,他祖父、祖母和舅舅对此怀恨在心,将他和8岁的弟弟残忍杀害。

因为这一事件,他全家几乎灭门:父亲被判10年徒刑,投进古拉格集中营,随后被处决;祖父、祖母和舅舅在村中被铺并在随即召开的公审大会上被宣布为杀人凶手,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而也因为这一事件,帕夫利克成了苏联英雄。全国所有的报纸杂志对其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高尔基一马当先,撰文:“少先队员帕夫利克•莫罗佐夫的英雄行为对少先队员会产生极大的社会教育意义。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会明白,如果亲属变成人民的敌人,那他就不是亲属了,只是敌人,没有宽恕他的任何理由。”并在帕夫利克的纪念碑上题字“对他的怀念不应消失”。

在以后的几十年间,苏联政府为“小英雄”树立了无数的雕像,甚至享受了连斯大林都没有享受到的将头像印在明信片、邮票和火柴盒上的殊荣。无数作家艺术家为其立传、唱歌、作画,所有的苏联儿童在加入少先队佩戴红领巾的时候,都必须在其雕像前宣誓,并高唱歌曲《向帕夫利克•莫罗佐夫看齐》。


然而,苏联解体之后,人们翻开尘封的档案,才目瞪口呆地发现,这个“小英雄”的事迹,竟然全是编造的!!!

真实的情况是:帕夫利克的父亲是个退伍红军,为苏维埃政权卖过命流过血,回村后三次当选为村苏维埃主席。而他的母亲却是个好吃懒做的女人,不做饭、不打扫房间,为此没少挨丈夫的打,可是本性难改。他父亲性子耿烈,不如意的家庭生活终于使他抛妻离家,住到了一个相好的女人家里——这样的事在当时的苏联农村很普遍。父亲走后,他母亲开始后悔,但又没有办法把丈夫叫回来,于是这个愚蠢的女人想出一个损招:让儿子帕夫利克去向格别乌告发丈夫,就说他是苏维埃的敌人,以为这样一来,丈夫就会害怕,就会回心转意回到她的身边。

那么,帕夫利克又是怎样的孩子呢?他当年的老师撰文:说帕夫利克投身共产主义,是少先队的领袖,简直是胡说八道,那时在我们那偏远的原始林区,还没有成立少先队呢,而帕夫利克连共产主义是什么都不知道,他经常旷课,只能算是一个顽劣的孩子。可是,当时这种话不能说,说了会要命的。

还有一个最大的谜团:帕夫利克和他的弟弟是被谁杀死的呢?俄国学者德卢尼科夫经过多年研究,在《告密者001:帕夫利克•莫罗佐夫》一书中断言,凶手绝不是非常疼爱帕夫利克的祖父祖母和舅舅,而是“执行者”,这个“执行者” 为了激发人们对“阶级敌人”的痛恨,必须制造出耸人听闻的事件,而最便捷最能激起人们义愤的手段,就是杀死告密者,然后把他树立为英雄,让人们以他为榜样,学习他和敌人——哪怕这个“敌人”是他的父母——勇敢斗争的精神,从而在全国形成告密的狂飙。这个“执行者”不言自明。

可怜的帕夫利克一家六口,就这样成了专制政权的祭品。






而他像冷静的疯子 外一首

   而他像冷静的疯子 外一首
   
   
   这片浓密的空间混沌,巫魅
   早年血红的海洋没有远去


   雾霾以涨潮的姿态/复临
   最锐利的凝视也被妖魔污秽
   鸦群/趁机抹黑记忆
   
   我们呼吸着海洋/没见过天空
   而他像冷静的疯子/当身边一切
   不再令他顾忌/便会闷声向上爬
   猛撞黑色的爻顶(悔龙亢上)
   如同撞击自身的黑暗
   
   他们乃是依靠英雄们/以血建城
   每一条生命都有一个灵魂/而只有一生
   锡箔式的荣耀/锡箔式的青春
   子孙们络绎乞讨/灵魂多么疲累
   
   哪怕两个微信交汇
   所有的枪栓都被拉紧
   转一个大圈/把自己包围
   百姓们并不恐惧/麻醉剂
   浸泡每日的饭食
   
   我们为之倾倒的救星
   却原来是女妖扮演的大卫
   
   2016/12/28
   
   
   
   我们千辛万苦逃离埃及(注)
   
   
   所有的白天都无奈地蜗行、
   阳光越伸越短。
   我们的心太苍老,
   并非生活全部充满呻吟,
   而是我们彼此撒谎,
   被困于劫数难逃的定命。
   阿阿
   这是牠狩猎的季节,
   迎面献媚的/是乌鸦的恬噪。
   举起道路/牠的喇叭弯曲-
   与其忍受一个僵尸般的召唤
   不如拼死挣出网罗 。
   哦
   我们千辛万苦逃离埃及,
   回头向我们的敌人嘶鸣,
   但声音如同黑森林,
   与它发出相似的声频 。
   
   2016/12/28
   
   
   
   注;埃及:奴役之地
(2017/01/09 发表)

 


上兩條同類新聞:
  • 悲惨的华山挑夫/马桶精神/国会大厦穹顶画/米国国父们都是反耶教的白左
  • 精彩的瞬间/革命不是请客 就是吃饭/共济会是劳动人民的组织/老布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