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信仰的巨人約翰‧加爾文小傳/上帝之手的隱喻/不要做一個讓上帝失望的人
發佈時間: 1/24/2019 11:13:41 PM 被閲覽數: 602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27:34
教會歷史(16)~加
爾文
GOOD TV 好消息電視台
YouTube - 2008年10月14日


信仰的巨人約翰‧加爾文小傳

信仰的巨人



 使徒保羅、奧古斯丁與加爾文所傳的古老真理,正是今天我必須傳講的真理。其它的,對上帝、對我的良心而言,都是假的。我無法塑造真理;我知道真理不需削邊修篩。約翰諾克斯〔John Knox〕所講福音書就是我的福音書,而這個福音震動蘇格蘭全境,也必再震動英格蘭。─C.H.司布真(183492)─

 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仍然是屹立不搖又勇敢的信心巨人。

 五百年前的7月10日,在法國北部一個小鎮─諾以翁(Noyon)誕生一位改變人類歷史與信仰的巨人,那就是約翰‧加爾文(法文:簡‧加文Jean Cauvin)。他的父親叫吉拉德‧加文,是一位律師兼教會的公證人。母親叫珍妮‧法蘭珂,在約翰孩童期就去逝了。

十二歲被聘為主教書記

 吉拉德希望三個兒子:查爾斯、約翰和安東尼都能獻身做神父。簡(即約翰‧加爾文)尤其早熟出色, 十二歲即被主教聘為書記並受戒。受到一個有力的家族─蒙摩斯(Mantmors)的贊助,赴巴黎大學就讀神學,先受教於當代最權威的拉丁文教師馬修‧柯迪(Mathurin Cordier)的門下,然後進入蒙太古學院(College de Montaigu)修讀哲學。十六歲時奉父命轉學奧爾良大學(University of Oleans)讀法律。

 1529年他聽說人道主義律師安德烈‧阿西堤(Andrew Alciati)執教於布爾契斯大學(University of Beurges;位於巴黎附近),他便轉學該大學。人道主義是當代人文思想的顯學。

加爾文在布爾契斯大學十八個月,學會希臘文,讓他可以直接閱讀新約原文,對他日後對新舊神學研究有決定性影響。

經歷信仰改變

 在這段期間,加爾文經歷了信仰的改變。事情的原因不太清楚,但在他所寫的「詩篇評論」之序言中,他說:「上帝突然感召,使我早期剛硬的心,成為一顆受教的心」各界對這段話的解讀容或不同,但他受感召的心,和他後來與羅馬天主教會決裂,應該息息相關。

 1533年,他的好友,同時也是改革家尼古拉‧珂柏(Nicolas Cop)發表就任皇家學院演說,敦促天主教會更新與改革,觸怒當道,不得不亡命巴塞爾(Basel)。巴塞爾當時由改革家約翰‧奧柯蘭帕迪斯(Johannes Oecolampadius)所控制。

 加爾文因為極力為他辯護(有人說講稿是他擬的),也被追捕,不得已,四處藏匿,先是躲在朋友Louis du Tiller在安哥雷米(Anquileme)的家,後來跑回老家諾以翁及奧爾良,最後因為1534年十月的「大字報事件」(匿名的改革者在各城市張貼大字報攻擊天主教會),終至不得不出走法蘭西。次年加爾文來到巴塞爾參與柯柏的團隊。

發表《基督教要義》著作

 1536年三月加爾文發表他著名的著作《基督教要義》,為自己的信仰辯護,並闡明改革者的基要教義。有意為有志於基督教信仰者提供基要真理。這本書也揭露了他的神學。

 用加爾文自己的話來說明撰寫這本著作的目的,再清楚不過:「我的目的不過是想規範一些基本的原則,使一切(所有的人,著者註)研究宗教問題的人,能在真實虔敬中受教。」

 當年八月,他經過菲拉拉(Ferrara在意大利)及巴黎,到一個神聖羅馬帝國轄下,流亡者與改革者聚集的城市─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九月輾轉來到日內瓦。由於許多改革者的努力,日內瓦市政當局及議會在五月已經投票決議要按照「復原派」的教義行事。九月一日,27歲的加爾文應改革領袖法惹勒(William Farel 14891565)的熱情邀約,在聖彼得堂向一群神職人員及市民演講,為日內瓦及法語區瑞士的改革運動,點燃第一把火。

發布「教會組織與敬拜規範」

 次年元月,法惹勒與法律兼神學家加爾文共同發佈「日內瓦教會組織與敬拜規範」(Articles o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hurch and its Worship at Geneva)巨細糜遺規定了教會如何及何時舉行聖餐,為何及如何除籍及禁領聖餐,為信仰告白捐獻的條件,聖典中會眾如何吟頌聖歌及修訂婚姻法等。

 由於這項規範對捐獻的規定及法國可能攻取日內瓦,而他們兩人都是法國人,因此引起日內瓦居民的疑慮。同時,日內瓦與伯恩(Bern)結盟,兩市使用統一的儀式─包括無酵餅的使用,不為兩人贊同,終致

兩人被迫離開日內瓦。

 離開日內瓦後,加爾文應斯特拉斯堡的馬丁‧布捨(Martin Bucer)及沃夫岡‧卡畢圖(Wolfgang Capito)的邀請,擔任當地法裔難民教會的堂牧。在這裡,他結識了許多新朋友,成為正式的市民,並與一位容貌動人有兩個孩子的寡婦波蕾(Idelette de Bure)結婚。

修定擴編《基督教要義》

 加爾文的教會會眾有4、5百人,每主日有兩堂禮拜,由他親自主持,聖餐每月一堂,他鼓勵會眾,吟唱聖歌。此時期,他又修訂擴篇及再版「基督教要義」,使之更系統化、更專業。原版文筆因針對年青人,故較簡約,新版將原來的六章擴充為七章。同時,他又動筆寫作「羅馬書詳論」(Commentary of Romans),並於1540年出版。

 同年九月日內瓦重新考慮召回加爾文,這是因為:一、教會人數萎縮;二、政治氣氛改變;三、與伯恩的同盟破裂。同時,大主教薩多雷托(Jacopo Sadoleto)致函日內瓦,要求回歸羅馬教會信仰與統治。 他們需要一件強而有力的回函反擊,也需要一位強而有力的領導。強而有力闡明日內瓦教會改革的立場與決心的歷史性的文件─致「薩多雷托」(Responsio ad Sadoletum),就是在這個時空背景下產生的。

重回日內瓦 制定「教會典章」

 九月廿一日市政委員會選派委員培林(Ami Perrin)差派特使,到歐姆斯(Worms)面見加爾文,其時他正在辯論會場發表見解。他的反應是:「我寧願死一百次,也比每天被釘十字架毀滅一百次好」。

雖然他很躊躇,還是回函,願意預備接受主的呼召。不同於首次以難民身份,逃亡至日內瓦。1541年9月13日,受到市政當局及市民的擁戴,他與家人終於又回到日內瓦。

 十一月,市政府接受他的提議,通過「教會典章」(Ecclesiastical Ordinances),為改革宗眾教會奠定組織架構:一、牧者傳佈福音,並職司聖典。二、教師負責教導信徒信仰。三、長老主持訓戒。四、執事施行照顧孤寡及賙濟。在這個制度下,平信徒的代表─長老,肩負重責大任。典章中另行設立「教會法庭」(Consistoire),由長老與神職人員共同組成,規定對那些生活腐敗,怠惰放蕩,干犯戒律的人,要以愛心相勸誡,必要時才加以除籍。教會法庭僅及於教會,刑罰由政府施行。

頒佈「教會詩歌與祈禱範本」

 1542年,加爾文採用斯特拉斯堡的敬拜手冊,頒佈「教會詩歌與祈禱範本」(The Form of Prayers and Church Hymns)。加爾文承認詩歌的力量,認為與讀經可以相輔相成。由於瑪若(Clement Marot)及布爾吉歐(Louis Bourgeois)兩位詩歌音樂家的加入,著名的詩歌「舊詩一百首」(the Old Hundredth)就是這時完成的。

 同年,加爾文又頒佈「日內瓦教會教義問答」,內容涵蓋信仰及律法(法律)和祈禱。

 自1541年至1553年逝世為止,加爾文在日內瓦牧會十三年,共講道超過二千次。起初是每禮拜日兩次加週間三次,後來市政府改為每主日一次,稍後又改為主日兩次加隔週每天一次。他講道從不用講稿,每次約一小時,遺留下來的記錄不多。

 加爾文在日內瓦牧會期間,反對他、教會及教會法庭的勢力,此起彼落,從未歇止。1552年二月,培林(Ami Perri,曾是負責邀請他回日內瓦的委員)當選首席委員,他是反對派的領袖,加爾文以為自己已被打敗,1553年七月向市政當局請辭,政府還是婉留了他,顯示他的地位仍相當穩固。

逮捕宗教異議者

 1553年8月,在加爾文的反對下,一個著名的科學家兼流亡的宗教異議者瑟維特(Michael Sevetus,極力反對三位一體論,曾被天主教異端裁判所Inquisition判罪流亡),不顧反對,潛至日內瓦。他參加了加爾文在聖皮耶(St. Pierre)教堂的禮拜,當場被加爾文命人加以逮捕,並羅列各種罪狀移送法庭。幾經審問,瑟維特終於在當年10月被處以火刑。

 1903年加爾文派的人士在瑟維特受難的地方,建立紀念碑,以回復瑟維特的名譽並對加爾文的行為表示懺悔,說加爾文「犯了當代所通有的錯誤」。

改革宗教會開花結果

 加爾文耿耿於懷又未能實現的是教會改革者的合一團結,他曾與蘇黎世教會的布齡格(Bullinger)達成協議,(Consensus Tigurinus)。英格蘭坎特柏瑞大主教克朗姆(Thomas Cranmer)曾呼籲所有福音派教會舉行合一的大會(ecumenical synod),加爾文讚賞這個主張,告訴克朗姆他希望參加,最後是克朗姆未能付諸實施。

 加爾文對英語社區最大的貢獻,是收留及庇護因為受到瑪麗女王逼迫而逃亡歐陸的福音派信徒。在這些信徒中,最著名的領袖是諾克斯(John knox)及惠汀漢(William Whittingham),他們所建立的改革宗教會,最後終於回傳並興盛於蘇格蘭及英格蘭,開花結果。

建立社會服務傳統

 加爾文在日內瓦,及後來在瑞士部份地區所建立的教會與政府,算得上是民主代議制的政教合一的神治政治。基本上,加爾文是學院式的學者,沒有馬丁路德那樣的公眾魅力,日內瓦可能是歐洲知識水準最高的都會,所以他承認平信徒在教會中的重要地位,而他的主張也因此得到市民的認同。他也建立社會服務的傳統,設立濟貧所,照顧弱勢的族群,到今天加爾文主義各宗派都還奉行不渝。

 加爾文又建立了學校,其一是文法學校或私立學校(Grammar school or College or Schola privata),其二是高級學校叫Academie或schola publica.五年以內初級學校就有1200名學生,而高級學校有300名。前者最後改名為加爾文學院(College Calvin),後者變成日內瓦大學(University of Geneva)。

留下鉅作 與世長辭

 1558年秋天,加爾文仍盡全力修編擴充基督教要義,由21章變成80章。1564年2月6日,他在聖皮耶講完最後一篇證道,就一病不起;4月24 日立完遺囑,將部份財產留給家人,其他捐贈學院。

 幾天以後,教會的牧師來看他,他向牧師道別並回憶他在日內瓦的生活,5月27日與世長辭,遺體放置於國家建物中。由於有許多人前來瞻仰加爾文的遺體,這些改革者因為害怕被指責鼓勵對聖者的個人崇拜,次日就將他安葬在一個普通的墓園,而且並未立墓碑。



文章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https://www.ct.org.tw/1219067#ixzz5damyNNtc





上帝之手的隱喻

4085_上帝之手的隱喻




【特約記者曾雪瀅╱編譯】人的每隻手,只算手腕到手指部分,共由27塊骨頭組成:8塊手腕骨、5根手掌骨、14根指骨(大拇指只有兩根指骨)。另外有20塊肌肉幫助人類進行手部運動,活動肌腱與韌帶。雖然「手」並非人體不可或缺的肢體(因不少人也失去雙手),但它依然是人體重要的一部分;是工程奇蹟,更是神創造的奇蹟。

本文作者布萊恩.尼克森(Brian Nixon)是一名美國作家、藝術家、音樂家及教育家,以下是他的分享。

藝術家與手

聖經中有超過一百個出處提到「上帝之手」,其意思象徵:創造、能力、眷顧、憐憫與及修正。聖經作者們常引用上帝之手,以擬人論(人類的特質描述上帝)將「手」喻作強而有力的意思。藝術家們也用「手」象徵強而有力,以手代表歷史中關鍵的時刻或神學真理。

例如,米開朗基羅在西斯汀教堂的天花板,畫上上帝伸出指頭觸碰亞當的手,代表人類被創造的時刻,這是一種刻畫在我們文化與意識形態中的形象。

西斯汀教堂這幅完美傑作,世界各地都有人在模仿。近期模仿的是美國另類搖滾樂團安柏林樂團的主唱史蒂芬.克里遜(Stephen Christian)。他在佛羅里達州坦帕舉行音樂會過後,一名粉絲發布史蒂芬躋身人潮,上帝伸出手來觸摸他的惡搞圖。

看見愛的五面向

當我在阿爾伯克基藝術博物館參觀一個名為「西班牙世界之視覺形象」的藝術展覽時,我不自覺注意各個藝術家所繪畫的手,不禁使我聯想到上帝的愛。

以下有五個以「手」作比喻的面向,在新一年中能幫助你我更多認識神的真理。明瞭神的憐憫與眷顧,塑造我們成為基督的形象。

1.創造

「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並你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便說:『人算什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什麼,你竟眷顧他?』」(詩篇八篇3節)

2.能力
「有大能的膀臂,你的手有力,你的右手也高舉。」(詩篇八十九篇13節)

3.眷顧

「耶和華必成全關乎我的事。耶和華啊,你的慈愛永遠長存,求你不要離棄你手所造的。」(詩篇一三八篇8節)

4.憐憫

「你給牠們,牠們便拾起來;你張手,牠們飽得美食。」(詩篇一○四篇28節)「你張手,使有生氣的都隨願飽足。」(詩篇一四五篇16節)

5.修正
「神所懲治的人是有福的!所以你不可輕看全能者的管教。」(約伯記五章17節)「所以,你們要自卑,服在神大能的手下,到了時候他必叫你們升高。」(彼得前書五章6節)

在未來一年請你要記住這點:當我們謙卑向主時,祂大能的雙手必會適時將你抬起。上帝豐盛的手將幫助、扶持和醫治你,記得要緊緊且熱情地抓住。

(資料來源:Assist News)



文章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https://www.ct.org.tw/1336247#ixzz5danhDI5n







不要做一個讓上帝失望的人

不要做一個讓上帝失望的人


Face

◎張慧康(高雄宣道會內惟堂主任牧師)

經文:撒母耳記上15:1-35(當代譯本)

曾聽一個教授回憶他當初在美國讀研究所的時候,沒注意聽老師給分的要求。老師非常看重的研究報告他沒好好寫,老師沒算分數的考試他卻答的很好。結果這門課程他被當掉了!得重修才行。這帶給他的省悟是:一開始就得要先弄清楚老師開這門課,要的是什麼,萬一搞錯了是自己倒楣!

那麼,我們有幸蒙恩進入神的國裡,聚在神的家中,你可知上帝向你要的是什麼呢?若你非常清楚而且靠主恩典一直很努力去做,上帝一定會大大獎賞你!

若你很努力卻方向偏了,甚至做的與上帝講的完全相反,那結果就不樂觀了。我們在掃羅身上就要來思想這件事:不要做一個讓上帝失望的人。

一、若神給我們機會服事祂,一定要好好把握!

1-3節:一天,撒母耳對掃羅說:「耶和華差遣我膏立你做祂以色列子民的王,所以你要聽從祂的話。萬軍之耶和華說,『我要懲罰亞瑪力人,因為在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的時候,他們與以色列人為敵。你現在要去攻打他們,徹底消滅他們和他們擁有的一切,把男女老幼、牛羊駱駝和驢全部殺掉,一個不留。』」

其實上帝很多事工祂都可以自己來,也可以找別人做。但我們若被上帝驗中可以參與祂的事工,與祂有份,這是上帝給我們的恩典要好好把握,千萬不要錯過了。前次掃羅違命獻祭的事件雖讓撒母耳責備他:你真糊塗!並且告訴他王位不會長久了(撒上 13:13)。但上帝並沒有馬上讓他下台一鞠躬,撒母耳再次叮嚀他要記住他這個王位是上帝賜給他的,要他務必聽從上帝的話,並且把毀滅亞瑪力人的任務交給他,要他去執行。我們可以看見,這是上帝的憐憫,要再給他一個機會,希望他能好好表現不要再讓上帝失望。

亞瑪力人何許人也?為何上帝要全部殺掉他們一個不留?

亞瑪力人本是以掃的後裔(創36:12),以掃與雅各本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雙胞胎,都是以撒的兒子。所以亞瑪力人與以色列人算起來五百年前都是一家親。但他們卻常與以色列人為敵,三番兩次欺壓他們,神早就說了要除滅亞瑪力人!

出埃及記17:8-16:亞瑪力人到利非訂攻打以色列,神起誓要與他們為敵。申命記25:17-19 神說:當以色列得地為業四境安寧之時,要滅絕亞瑪力人。士師時代他們常常侵擾以色列(士3:13,6:3,7:12,10:12),殺害了許多以色列人。

所以,上帝早在摩西那時就說了要除滅亞瑪力人,三百年後祂決定執行這個公義的審判。祂選中了掃羅,要他派兵去徹底剿滅亞瑪力人,實現祂說過的話。

4-9節:於是,掃羅在提拉因召集了二十萬步兵,另有從猶大來的一萬人。掃羅來到亞瑪力的城池,在山谷裡埋伏起來。他對基尼人說「你們離開亞瑪力人吧,免得我把你們也一起消滅,因為在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的時候,你們曾善待他們。」於是,基尼人離開了亞瑪力人。掃羅攻打亞瑪力人,從哈腓拉直打到埃及東面的書珥,生擒了亞瑪力王亞甲,殺盡了亞瑪力人。掃羅和他的士兵卻留下了亞甲和那些上好的牛羊、肥壯的牛犢和羊羔及一切美物,只毀滅了那些瘦弱無用的牲畜。

很可惜的,掃羅儘管率領21 萬大軍大勝亞瑪力人,卻沒有忠誠執行上帝的命令。因為基尼人是摩西岳父一族的,向來與以色列人友好,在以色列離開埃及的時候多次提供援助,這份恩情讓掃羅先告知基尼人要趕緊離開亞瑪力人,以免刀劍無眼傷及無辜。但後來掃羅明明打敗了亞瑪力人掌握了全局,卻沒有完全照上帝的話去做。

上帝給的指令明明是「全部殺掉一個不留」(3節),他卻留下了亞瑪力王亞甲,以及上好的牛羊、肥壯的牛犢和羊羔及一切美物。

二、神要的是我們聽從祂,祂怎麼說我們就怎麼做!(10-23節)

掃羅的表現上帝全看在眼裡,祂感到很失望。祂對撒母耳說:「我後悔立掃羅為王,因為他離棄了我,不遵守我的命令。」撒母耳很難過,整夜呼求耶和華。

雖然聖經沒講撒母耳他整晚在呼求些什麼,但從上下文判斷,應該在切切懇求上帝能否收回成命網開一面,或再給掃羅一個機會?無奈上帝心意已定,隔天一早起來他只得硬著頭皮去傳旨。

反差很大的是,雖然上帝失望到一個地步決定要廢了掃羅,撒母耳也為此整夜難過到沒睡覺在懇切呼求耶和華。但掃羅呢?他卻前往迦密山,在那裡為自己立了紀念碑,然後去了吉甲。可見他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很厲害,做的不錯,能解決過去摩西約書亞以及三百年來士師們都無法解決外族侵擾的問題,所以想立碑來表彰自己的功績。

從這點看得出來,一個沒有與神同行的人,他對自己的認知,與上帝看他會有多麼大的差異。撒母耳到了掃羅那裡後,掃羅還大言不慚地說:「願耶和華賜福給你,我已經遵守了耶和華的命令。」於是撒母耳當面跟他對質,問他現在聽見的牛羊叫聲是從哪裡來的?掃羅的回答非常賴皮,絕口不提自己的問題,倒把責任全卸給別人,重複了伊甸園始祖犯罪之後一個推託一個的老梗: 「這是眾人從亞瑪力人那裡帶回來的,他們留下了這些上好的牛羊要獻給你的上帝耶和華,我們毀滅了其餘的一切。」撒母耳簡直聽不下去了,就對掃羅說:「住口!讓我告訴你耶和華昨天晚上對我說的話。」

撒母耳歷數過往,從頭跟他說:「雖然你從前覺得自己微不足道,但現在卻做了以色列各支派的首領。耶和華膏立你做以色列的王。祂差遣你去攻打那些罪惡的亞瑪力人,命你把他們全部消滅。你為何不聽從祂的命令?你為何急於掠奪財物,做耶和華視為邪惡的事呢?」

撒母耳這番話已經說得很清楚明白,指責掃羅不該違背上帝的命令急於掠奪這些上帝要毀滅之物。無奈掃羅還是強辯到底,再次把違命的責任推給別人。他說: 「我的確服從了耶和華的命令,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做了。我把亞瑪力王亞甲帶了回來,殺盡了其餘的亞瑪力人。士兵們卻從本該毀滅的戰利品中取了上好的牛羊,準備在吉甲奉獻給你的上帝耶和華。」但撒母耳絲毫不肯買他的帳,完全不接受他的辯解,仍然清楚告訴他上帝要的是什麼。

撒母耳他說:「耶和華喜歡燔祭和其他祭物,還是喜歡人們聽從祂的話?順服勝於獻祭,聽從耶和華勝過向祂獻上公羊的脂肪。叛逆不亞於行巫術的罪,頑固不化無異於拜偶像。你拒絕耶和華的命令,祂也拒絕你做王。」

可見,神要的是我們聽從祂,祂怎麼說我們就怎麼做,這件事沒有任何可以代替的,獻祭也不行。儘管掃羅算盤打得很精,他們覺得這上好的牛羊何必棄而不用?獻祭之後還可以吃祭肉,那可是美味的燒肉大餐。但他們卻沒有認識到,獻祭是要表彰對上帝的尊崇與敬拜,這是最重要的!把這些上帝擺明了不要的當滅之物獻給上帝,這算什麼呢?有尊榮主嗎?要是人家把我們不想要的東西拿來當禮物送給我們,我們都會不高興,因為感覺不被尊重,更何況是對待萬王之王的上帝?

掃羅要這樣對待上帝,也難怪上帝會生氣,要差遣先知去責備他一番。

三、只是把認罪當危機處理而已,更是錯上加錯(24-35節)。

在撒母耳直白嚴厲的指責之下,掃羅顯得有些招架不住,只得跟撒母耳說: 「我犯罪了!我違背了耶和華的命令和你的指示。我因懼怕百姓,就聽從了他們。」

這是掃羅第一次開口認罪。認罪固然是好,但細繹他的理由,恐怕還是為自己開脫罪責。畢竟掃羅是君王,也是握有幾十萬兵權的大元帥,他命令士兵不吃飯要打仗到黃昏大家也是乖乖聽令(撒上14:24),怎麼可能現在他會懼怕百姓不得不從?

掃羅的認罪還有一個附帶的請求,就是請撒母耳跟他一起回去好敬拜耶和華。但撒母耳拒絕,因為他不願意跟一個被上帝厭棄的人同行。這表露了先知的個性,沒有八面玲瓏善於交際,講起話來也未必面面俱到,但一定選擇跟上帝走在一起。但沒想到當他轉身離去,掃羅竟急切地抓住他的衣邊不讓他走,結果衣邊被撕下來了。

為何掃羅動作這麼大非要留住撒母耳?原來他還是為了自己的王位。他說: 「我犯了罪,但求你在以色列的長老和百姓面前尊重我,求你跟我回去,我好敬拜你的上帝耶和華。」可見他兩次的認罪,只是為了安撫撒母耳,想趕緊把他留住好得到抬舉。畢竟撒母耳是以色列屬靈的導師,幾十年來道德聲望享譽全國無人能比,當初還是他主動宣布要退位才換掃羅上台。現在要是眾士兵與百姓看到撒母耳不挺他了,那以後誰還服從掃羅王的領導呢?

一句話,掃羅此時的認罪只是危機處理而已,並沒有看到他真誠地為自己的罪傷痛懊悔。後來撒母耳雖然還是跟掃羅一起回去,但恐怕也是為了政局的安定,畢竟那時還沒有人出來接班,短期之內掃羅還是君王,要繼續領導這個國家。

但撒母耳想到上帝的命令仍必須執行,宣布了亞瑪力王亞甲流無辜人血的罪狀之後,就把他處死了。雖然撒母耳回到拉瑪一直到死都沒有再見掃羅,表示他與掃羅徹底決裂,「但他為掃羅哀傷。耶和華後悔立掃羅做以色列王。」

耶和華「後悔」(11,35 節),該做何解?

「後悔」在我們的理解是有起先不知道,知道了以後才悔不當初的意思。但耶和華是無所不知的,怎麼有可能不知道掃羅現在的情況這麼糟糕呢?

但希伯來文的意思,後悔原是一個動詞 nhm「喘氣」的意思。在此上下文特別是指失望透頂之下的喘氣,意思是:掃羅你的表現太讓我失望,所以我喘了一大口氣!

的確啊!掃羅雖在24,30節兩度認罪,好像有個交待。但他是因為罪證確鑿無法抵賴,實在招架不住撒母耳一講再講毫不留情的指責,只有低頭認罪。

但他隨即兩度提出要求(25,30節),希望撒母耳隨他回去好在眾人面前抬舉他,以免民心渙散王位不保。充其量,掃羅的認罪只是危機處理(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擔心民調下滑選票流失),並非真誠痛悔己罪!要是比較大衛在詩篇51篇的懺悔,字字句句為自己犯的罪懊悔憂傷,我們就更清楚掃羅的認罪只是權宜之計罷了!

也難怪這一路走來,從明知而故意違命到強辯卸責,即使認罪也非真誠仍在為自己王位的穩固做打算,上帝真的看不下去了,要喘好大一口氣表示對他失望透頂!

結論:不要做一個讓上帝失望的人

神要掃羅執行對亞瑪力人的殺戮行動,把男女老幼牛羊駱駝驢全部殺掉,一個不留,有三個用意:

(一)為了要兌現當初三百年前他對摩西說過的話,顯明祂的信實
(二)要審判亞瑪力人的罪,顯明祂的公義。
(三)顯明祂對選民的慈愛與保護。

祂要掃羅去做這件事,是在撒母耳指出掃羅違命獻祭的事件之後(撒上13:13 ),再給他最後一次機會,希望他能善加珍惜。但很可惜的是,掃羅還是讓上帝失望了!他未能體會上帝的用心。上帝要他做的事,他為自己卻留了一手;但上帝沒有要他做的事,他卻做了十足十:

(一)為自己立碑紀念他自己的功勞,驕傲了。
(二)生擒亞瑪力王亞甲卻不殺掉,或許另有盤算(想等人來付贖金再撈一筆?)
(三)留下上好的牛羊說是想獻給神,但獻祭之後大家也可以飽餐一頓不浪費!剩下這些沒殺掉的牛羊駱駝驢及一切美物還有經濟價值可以利用。

我們看見:一個讓上帝感到失望透頂的人,就是像掃羅王那樣充滿自己利益的盤算,卻沒有對上帝的話效忠,沒有忠誠遵從徹底執行祂萬王之王的命令。

顯而易見的,掃羅王若沒有私心,忠誠執行了上帝的命令,實現了三百年前上帝對摩西的應許,那麼掃羅王還能繼續被上帝使用,不至於遭到廢棄。

讓我們永遠記得撒母耳的叮嚀:「耶和華喜歡燔祭和其他祭物,還是喜歡人們聽從祂的話?順服勝於獻祭,聽從耶和華勝過向祂獻上公羊的脂肪。叛逆不亞於行巫術的罪,頑固不化無異於拜偶像。你拒絕耶和華的命令,祂也拒絕你做王。」

那麼,怎樣才能做一個不讓上帝失望的人呢?多為自己禱告吧!讓我們向上帝求一個深深愛慕主話語的心,好好研讀、默想,並且忠誠遵行祂的吩咐(申6:1-9)!因為上帝要的,就是百分百聽從祂的話,並且切實遵行到底!



文章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https://www.ct.org.tw/1336000#ixzz5dap6cY2d


 


上兩條同類新聞:
  • 约翰福音/羨慕亞比該之美/骄傲是人心对上帝的彻底背叛/《圣经》的文学价值及...
  • 约翰福音 - 查經資料大全/使徒約翰的天路歷程~細說約翰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