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你把神的国当交易了吗/登山宝训的再思/当耶稣在登山宝训中说/主耶稣的登山宝训
發佈時間: 2/2/2019 12:57:19 AM 被閲覽數: 649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你把“神的国”当交易了吗?

你把“神的国”当交易了吗?

有些弟兄姐妹常有一个疑惑,他们认为耶稣不是说“你们要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参太6:33)。”那为何我按照这个原则先求了天国的事业,再寻求自己的益处。可为何主一直没有垂听我的祷告呢?我想要的东西至今没有看到?

主没有应允你的祷告原因很多,有的是对你的操练,有的是还未到合适的时机。但有一点值得注意,我们虽然在祷告中寻求主的国和祂的义,可我们到底是否真诚呢?有些人对这节经文存在误解,认为这是一种交换。只要我们在祷告中,先求天国的荣耀,那么后面所求的世界的东西都会得到垂听。

因此,表面看来,你是在追求真理,可实际上你的终极目的并非是为了天国,仍然还是世界的好处。寻求主的国和祂的义,只是一种交易条件而已。假如你真心追求主,就会相信祂的大能,甚至会看轻世界的利益。而当你抱怨未能得到好处时,说明你的内心并未真的放下世界,而单单追求天国。这种态度就背离了这节经文的初衷,很多人虽然按此而求,却无法得到应允,跟此有莫大关系。

基督徒要真的追求天国和主的真理,就要先改变自己的价值观。我们信主后,并不是单单履行形式上的宗教仪式,或者热心参与教会事工而已。更在于生命与主的联结,从而做到价值观的改变。我们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去爱祂,能够真正地遵行祂的旨意(约14:23-24)。因此,我们的价值观要从贪爱世界的名利地位转为爱主耶稣;从自我夸耀转为荣耀主;从好与人争斗转为宽恕、怜悯人。

有位著名的神学家甚至说,判定基督徒信仰真伪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看他(她)的终极价值观在哪?是为了天国的荣耀?还是仅仅为了得到世界的利益?耶稣基督的真理以及天国的荣耀应成为我们终极的追求,因为世界的任何事物都不具有永恒性,不值得我们过度地贪爱。我们也不能既爱基督,也爱世界,因为这是主所不喜悦的。(太6:24,约一2:15)

我们追求神的国和祂的义,也不只是仅仅停留在祷告中,而要在思想意念与行事为人上遵行祂的旨意。我们要在世界见证基督的荣耀,让祂的名得到显扬。我们也要活出基督的生命,使祂的旨意通过我们,奉行在世界上。只有当我们将主的真理活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当中时,才是真正的追求祂的国和祂的义。

基督徒在世为人,追求幸福的生活,享受主的恩赐,这无可厚非。但我们不能把人生的终极目的放在世界上,甚至妄图通过“寻求神的国和祂的义”来作为交换,满足属世需求。我们需要明白“我们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众人更可怜。”(林前15:19)因此,我们要做到真正地把天国的荣耀作为毕生追求的目的,只有这样才是寻求神的国和祂的义。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享受在主里的美好,获取应得的恩赐。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福建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八福——2017年2月28日圣餐讲章

文/孙毅 长老

讲道经文:太5:1-12

1、

今天我们看八福的时候,看到的好像都是褒义的词语,似乎表达的是我们所向往的状态,“虚心”、“温柔”、“饥渴慕义”,谁不向往呀;或许就是哀恸,如果理解为在神面的痛悔,也是我们心中向往的。可是如此以来,它们似乎又离我们很远,很难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真能够达到“虚心”、“温柔”与“饥渴慕义”吗?

可以把八福分为三组:四三一。前四福为一组,特点是人在一种被动的情况下经历并显出的生命形态或品质;后三福为一组,特点是人在一种主动的情况下寻求并彰显出来的生命形态或品质。而最后一福以及其后第九个有福的展开(11节),主要说明一个过程,而非指到生命的形态,说明我们如何得到上面的祝福,特别表达出只有在为义为追随基督而受到的逼迫中,人的生命才有可能经历到上面的形态以及随之而有的祝福。
让我们来看前四福,如果从字面的角度来看的话,涉及到“贫穷(灵里)”、“哀恸”、“卑微”、“饥渴”。从表面上看,其实都是人们所不愿意具有或面对的状况。

“贫穷”是人经历到一种缺乏、不足或残缺。路加福音没有特别强调是灵性层面的,路6:20说,你们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神的国是你们的。可以指生活需要方面,因此福音书中讲的“贫穷”可以有一个从物质生活到灵性层性的幅度。其实,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心灵层面的贫穷,就人的自然本性来说,都会导致内心的焦虑与空虚,是人下意识要避之不急的,并非我们所主动向往的。即便是灵性层面的,贫穷一样会让人内心感到愁苦与不安。唯有来自基督的救赎与更新,才有可能让我们去承认与正视它,而一旦当我们可以面对与承认它,灵里的贫穷才有可能转化为一种虚心,以敬畏来到上帝的面前,承认自己的残缺与不足,愿意放下自己来顺从他,接受他的引导与管理。这种生命的形态会经历神的国带来的内心的满足。

哀恸,字面上指人因着所遇到的苦难或灾祸而内心极为难过,哀伤到不能自持。若是按人的自然本性,落入到这样的灾祸或难处,可能会落入到自恋自怨,怨妇的心态。哀恸可能会让我们自显为义,以为所有带给我们哀恸的问题都是他人或这个社会处境所造成的。转折在于,惟有在基督里有圣灵的光照,才有可能看到自己原来也在问题之中,而为自己哀恸。真正让人蒙福的是哀恸转化为痛悔,是在哀恸中为自己痛悔。

同样,温柔也不是我们本性中就有的。这个字在旧约出现在诗37:11,谦卑人必承受地土。如果我们看上下文,就注意到诗人在讲,“不要为作恶的心怀不平”。按照人的自然本性,看到或经历到不义的人或现象,特别是自己受到欺压,被人踩在脚下,我们总会心怀不平,因为看到这些不义的人似乎在世上占尽了优势与资源,似乎地上流行的是强权让人承受地土。唯有我们经历到圣灵的光照与安慰,才会在内心中经历转折,认识到“唯有等候耶和华的必承受地土”,只有他们会“以丰盛的平安为乐”。(诗37:9-11)在这个背景下看,温柔字面的意思是卑微,转化为温柔意味着,即便从人的角度看自己确实有理,也不自以为义;就算是自己经历不公,也不因此怨恨;而是默然倚靠耶和华,以温柔和卑微的心接受上帝的安排,带着饶恕或宽容去看待不义的人。以生命的这种形态等候耶和华神的人,会承受地土。

饥渴,我们再次回到了里面的不足与缺乏。当我们里面空虚饥渴的时候,我们也会下意识地反应为是身体上的饥渴与缺乏。很多人内心不安空虚的时候,会不停地吃东西。但当我们在生命中经历过哀恸与温柔的转折之后,我们就会承认正视我们里面的饥渴,并且知道,惟有抓住神的话语,抓住神自己的义,我们的里面才有可能得到满足。确实,知道在哪里能够让心灵得着满足的人一定会蒙神的祝福,内心得着满足的。

就是说,就我们的自然本性来说,我们期待不缺乏的人有福了,这里却说贫穷有缺乏的人有福了;我们期待不要在世上遇到打击与难处,这里却说,被打击达到痛不欲生的人有福了。我们世俗八福的观念是这样的:

成功的人有福了,因为这个世界是他们的;

快乐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心里有安慰与满足;

强硬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不会在生活中吃亏;

一无所求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不会失望;

奴役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在世上会出人投地;

城府深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深得应对之道;

制造麻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能得人的关注;

逼迫人的人有福了,因为强权可以统治世界。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都希望能够成上面这些类型的人,特别反映出了我们这个世界的适者生存的价值观:适者生存就是指强者生存,生存就意味着竞争,竞争就意味着有成功者,有失败者。上面所说的世俗八福祝福的是世人看来的成功者,而耶稣所说的八福中所祝福的都像是失败者。如果我们真意识到这样的对比,特别是在当时历史时代的背景下,知道这里所说的意味着什么,那么我们的心灵就会被震动。用杨腓力的表述:你们这些被世人看作倒霉失败的人,你们真是太幸运了,太祝贺你们了。耶稣这样说,并不是在用虚假的阿Q式的安慰来安慰那些失败的人,耶稣在这里确实是在说,世人眼中的失败者是有福的。我们若是没有经历到这样的失败,没有经历里面的贫穷缺乏、被打击到痛不欲生的哀恸,生命因此没有在基督里发生重生与转折,那么我们还理解不了耶稣所说的福气是指什么。

2、

过去,我读这八福的时候,常常将其理解为:这是对一些特别不幸的人说的,上帝怜悯他们(指的是他们),所以给他们一些将来的应许,好像是对他们今生太不幸之生活的一点补偿。后来虽然认识到,其实八福中的应许不只是指未来的应许,同时也包含着现在的应许。不过,我还是很难让自己与这些人完全认同。如果之前是因为这些人过于边缘,那么现在是因为这里所描述的是我们难以达到的生存状况:我们只在个别时候会表现出贫乏、哀恸、温柔、或清心等。这里我们涉及到两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当我们还把八福中所描述的如贫穷哀恸的人看作是其他人,神会借着我们带给他们安慰的话,那么八福就还与我们没有关系。人从其天性上不愿意成为弱势群体中的一员,而下意识地认为自己应该是弱势群体之外,愿意帮助弱势群体而已。不过,除非你战胜了与弱势群体相处时会有的那种焦虑与恶心,否则你也不会真正地帮助到他们。

这里顺便讲一下第五福中讲的怜恤的人。注意与温柔所指不同,温柔主要是相对不义而强势的人,而怜恤特别是相对于那些不如自己的,有缺乏有需要的,甚至是生活不能自理的人。而与他们接触时所出现的心灵上的焦虑与身体上的反应(恶心),正是人下意识地要将自己与他们分开的一种反应。在我们还没有经历生命的转折,没有胜过被扭曲的本性中生发出的内心焦虑与身体反应,那么我们还是可能带着自恋去怜恤人,我们的怜恤有可能是自我中心的(目的是让我们不被自己的焦虑所折磨),而非真是以对方为中心,对他人的帮助与服侍,并不一定会祝福到对方,真正传递出基督不计回报、不计代价的爱,也因此难以从这个过程中得到祝福。按照卢云的表达,不是他给所服侍的弱智人群带来的福气,而是他借着服侍他们得到更大的祝福,因为他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一分子。八福中不是说服侍贫穷或哀恸的人有福了,而是直接说,贫穷与哀恸的人有福了。

第二,我们可能会将八福中所描述的当作是某种特别处境下的举止反应。只是在个别情况下,人们会有哀恸、温柔或清心。这只是生活中的个别状况,如果刚好遇到了,再用这些祝福来安慰自己吧。这意思是说,平时我们生活在A模式中,按照A模式流行的价值观生活;如果在某些时刻不幸地落入到B模式中的某一种状况的话,再用这里的祝福来安慰自己吧。我现在认识到,其实这不是耶稣在这里所说的意思,他在这里讲的不是某些行为举止或生命的个别状态,他就是在讲什么什么“的人”。八福中的每种人都是在指一种生命的样式而非其在某种处境下的举止或行事方式;并且更进一步说,不是说有八种人代表八种生命的样式,而是同一种生命的样式可以有这八个方面的表现。这里是在说“什么的人”有福了,他要他的门徒成为这样的人,有这样的生命。

可以想象,表现出这种生命样式的人是怎样的一群人?这样的人可能会被世人看不起,可能会被人嘲笑,可能会被边缘化,可能会被人欺压。然而,耶稣说,正是有这样生命样式的群体会受到祝福,因为神的国是他们的,只有他们与神的国有关联。

3、

从上面我们看到:八福中所讲到的虚心、温柔及慕义等都不是我们能够直接追求的某种品格,而是我们在经历了贫穷、卑微与饥渴之后,生命在基督里转变后达到的结果。每一种祝福都与我们生命在基督里经历的转变有关。如果没有在他里面的这种转折,这些祝福都还与我们没有关系。这里不是在讲我努力地去达到耶稣设定的某个要求,然后就会得到这些祝福。后三福有点这个意思,要人主动地参与到其中。不过前四福中,人基本上是被动的。得到这些祝福的唯一可能在于:在基督里经历转变。如此,贫穷才会变成虚心,哀恸变为痛悔,卑微成为温柔,饥渴成为对义的渴望。

我说的这种转变,就是甘愿放下自己,以耶稣基督为自己生活的中心,回到基督的里面。而这种转变,只有在我们愿意为着追随基督而付出代价,愿意为义甘心受到逼迫的时候,才有可能。所以第八福讲的就是这个过程。

1)我们人都是被迫放下自己的。如果比较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自然的患难(如疾病或无工作等)与为着信仰的原因遇到难处,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呢?前者的情况下,我们的心还緾绕在是他人的、环境的原因还是我自己的原因带来了这些问题,但在后者的情况下,原因很显明,我们似乎也有选择的机会,就是看我们是否甘心为他的名去承受这些难处,是否愿意为他受苦,也正试验出我们是否真愿意放下自己。随着生命的成熟,而越来越主动地乐意放下自己,来跟随他。生命的转变就发生在我们愿意放下自己来顺服他的那个时候。

2)当我们甘心为他的名承受苦难时,我们开始品尝到耶稣所说的“有福”远超过我们之前所追求的世俗的八福。这里,在耶稣那个时代,“有福”这个字的意思是指一种神圣的喜乐和完满的快乐。这个字原不是用来形容人类的,而是形容神灵或人去世后才有可能经历到的那种喜乐。意味着一种内里深处的满足和充裕,只与人自己的生命样态有关,是不必依靠外在条件而得到的那种满足与快乐。我们原来寻求的都是外物带给我们的满足,唯有在基督里,我们才有可能经历一种内里深处的满足。希伯来书的作者将此看作是品尝过天恩的滋味,并尝过神善道的滋味,觉悟来世权能的人,(来6:4-5)这样的人真是与神的国有份的人,天国就是他们的。

4、

耶稣在登山宝训的开篇首先讲八福,而不是讲律法的要求真是极有深意。就如约翰福音中所总结的,律法本是借着摩西传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约1:17)耶稣所带我们的首先是恩典与祝福。登山宝训中,耶稣首先不是在讲他对门徒的要求,门徒生活的基本准则,而首先是在讲他们在神的国中要领受的祝福,这祝福除了在他里面,在世界上其他任何的地方、通过任何的手段都是不可能得到的。他先给他的门徒展现了一幅神国福分的美好图景,让我们看到他所应许的天上的赏赐是何等的浩大。

当然,他接下来也不是不讲生活的原则,不过我们得到这些祝福的前提不是我们在行为方式上达到了怎样的要求,而是我们真在基督里变成了怎样的人,我们的生命是否真在他的里面经历过更新与转折。如果说得到这些祝福真有什么要求的话,那就是我们是否甘心愿意放下自己来跟随他。某种意义上说,这比律法要求的更高。按照福音书的记载,那个青年官员问耶稣怎样才能承受永生,耶稣开始说到律法,他说这些他从小都遵守了。耶稣听见了就说,你还缺少一件,要变卖你一切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他听见这话,就甚忧愁,因为他很富足。(路18:20-23)不过,在另一种意义上,耶稣也说,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太11:30)如果我们单从生活的原则要求来看,就会看到上述之间产生的矛盾。跟随耶稣的生活首先不在生活的原则(律法),而在内心不惜代价地要抓住恩典的愿望与信心。








主耶稣的登山宝训

马太福音5,6,7:1-23

路加福音6:17-46

主耶稣和祂的十二个门徒从山上下来。这时,山脚的平原上已经聚集了好几千人。这些人都在那里等主耶稣。其中不少是来求主耶稣医病的。

主耶稣一一治好了那些病人。然后,祂又带着门徒和这一大群人上了山。

到了山上,主耶稣吩咐他们按着秩序坐在草地上,而祂自己则坐在一块岩石上。人群看见主耶稣这副模样,知道主耶稣要开口讲道了。于是人群纷纷安静地坐下,集中精神准备听道。你听,主耶稣开口说:“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小朋友,主耶稣在这座山上讲了一篇很长的道。这篇讲道通常被称为“登山宝训”。讲道的内容全都记载在新约马太福音第五、第六、第七章中。你不妨自己去看一下。在这里,我只想跟你讨论一下“登山宝训”中的几项重要的教训。

旧约圣经说:“不可杀人!杀人的要受法律的制裁。”但主耶稣却更进一步地说:“凡无缘无故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判。”主耶稣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当然,我们是不会去杀人的,因为这样做的人,连自己的性命也保不住。但是我们有没有在心里嫉妒过人、恨过人呢?我们有没有在背后说过别人的坏话呢?我们有没有骂过人、向人发过脾气呢?尽管我们没有杀人的念头,但我们都曾经有过上面说的这些行为,不是吗?

小朋友,你和同伴一块儿玩耍的时候,你也许曾经骂过他,但是过了一会儿或是过了几天,你就忘了这件事,又跟他玩在一起。是的,或许你已经把自己说过骂人的话和其他的脏话通通忘记了。但是上帝却没有忘记,上帝记得你说过的每一句脏话和你心中有过的每一个恶念。将来有一天,上帝要按着你的言语和意念审判你。

所以主耶稣警告犹太人说:“不可向弟兄动怒,免得受审判。”这个警告也是针对我们每个人说的。

主耶稣在讲道中还说:“什么誓都不可发。”发誓?小朋友,你曾经发过誓吗?或者说你见过别人发誓吗?在主耶稣那个时代,犹太人彼此互相发誓是一件常见的事,他们发誓的时候,还把手举起来指向天。这个动作的意思是上帝可以证明他说的话是实话。旧约的扫罗王和大卫王都曾经发过誓。

即使在当今的时代,许多西方国家的法庭开庭审理案件时,也会要求证人在法庭上宣誓。那个证人会举起右手放在一本圣经上,当着众人的面宣告说他所讲的每一句话都是真话。这种宣誓和犹太人发誓的意义是一样的,两者都是凭着上帝的名义发誓。在这种有必要的情况下发誓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许多人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随便发誓,就不妥当了。

举个例子来说吧!有一个小朋友跑去告诉他的小伙伴们一件事。他的小伙伴们听了之后,个个摇摇头、皱皱鼻子,表示不相信他讲的话。这时,那个小朋友受不了别人对他的怀疑,就着急地说:“我以上帝的名发誓,我说的是实话。否则我掏出我的心来!”

小朋友,你有没有说过类似的话呢?如果有的话,是不对的。因为这样说话就等于发誓。还有一些小朋友,喜欢用手指天发誓。这种举动也是错误的。不管是口里随便说发誓的话语,还是用手指着天随便发誓,都是得罪上帝的。所以,主耶稣教导我们“什么誓也不要起。”我们无论说什么、做什么,“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不需要发誓。

主耶稣还教导人们不要和恶人作对。主耶稣说:“假如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让他打。”

小朋友,你能做到这一点吗?平常人若得罪了我们,我们不怒气冲天才怪呢!有时别人不小心撞了我们一下,我们还没等人家道歉,拳头老早就挥过去了。就是女孩子碰到这样的情况,也不会饶人。你说,是不是呢?

“那当然了!我怎么能让人欺负!”有的小朋友或许会理直气壮地这样回答。但是,我要告诉你,小朋友,这样做是不对的。爱敌人确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对我们来说,恨敌人,报复他们才是人之常情,但是,主耶稣却叫我们要爱我们的仇敌。这是主耶稣给我们的命令。不管这个命令难度多高,我们都要靠着主耶稣的帮助完成这个命令。

小朋友,你经常祷告吗?你是怎样祷告的呢?法利赛人也经常祷告。他们站在大街上一祷告就是好几个小时。他们是真的敬虔、爱上帝吗?不是的,他们是故弄玄虚,做给人看的,他们希望人尊敬他们,他们为的是得到人的称赞和尊敬才这样做罢了。

可是,主耶稣却说:“你们祷告的时候,不可像那假冒为善的法利赛人。”祷告不是做给人看的,乃是跟上帝有亲密的沟通,建立更亲密的关系。所以我们不要学法利赛人的虚伪。不管我们是在众人面前祷告,还是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祷告,也不管我们祷告的时间或长或短,最要紧的是我们祷告必须有一颗真心敬畏上帝的心。

每当我们祷告的时候,我们应该先求上帝使我们的心意更新,帮助我们遵行祂的旨意,过讨祂喜悦的生活。同时,我们也可以为日常生活的需要向上帝祷告,比如说饮食、衣服、学习,以及工作所需要的聪明智慧。总之,我们可以为一切的需要向上帝祈求。

主耶稣还亲自教导我们怎样祷告,并且为我们作了示范:“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这篇祷告通常被称为“主祷文”。小朋友,你背得出主祷文吗?这篇主祷文记载在新约马太福音第六章里。

小朋友,现在我要问你一个问题:“你心里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是金钱吗?有很多小朋友最想要的就是钱,因为他们觉得只要有了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当他们看到别的小朋友穿的衣服比他们漂亮,玩的玩具也比他们的好,他们就会嫉妒人家家里有钱,埋怨自己家里没有钱。有钱成了他们最大的愿望,小朋友,你们当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你知道主耶稣是怎么教导我们看待金钱的吗?主耶稣说:“不要为自己积蓄财宝在地上。”为什么呢?因为地上的财宝有贼来偷,漂亮的衣服会被虫子咬坏,人死的时候,什么都带不走,所以主耶稣教导我们不要积财宝在地上,要积财宝在天上。

那我们怎么积财宝在天上呢?主耶稣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主耶稣说这话不是要我们向祂求钱财,而是向祂求一颗新心,一颗归向祂的心。这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一颗归向主耶稣的心,好过口袋里揣着一大叠仟元钞票,好过拥有无数的财宝。因为金钱会用完、会遗失,但是一颗新的心却永远不会失落。当我们离开世界的时候,我们所有的钱财都带不走,只有我们的新心和我们一块儿享受永远的生命。

此外,主耶稣还教导我们,不要为世界上的事情忧虑,要把敬畏、事奉上帝摆在生活的第一位。上帝既然照顾天上的飞鸟,水里的鱼儿、田间的花草树木以及各样的走兽,难道祂不会加倍地照顾你和我吗?当然会!因为我们的生命在上帝眼中是宝贵的。

小朋友,当你饿着肚子回家,嚷着跟妈妈要吃的,你的妈妈会给你一块石头吗?当然不会!如果你走进厨房看见妈妈正在烧鱼,你问妈妈要一块鱼,难道你的妈妈不给你鱼反倒给你一条毒蛇吗?更加不会!主耶稣讲这两个比喻,为了告诉犹太人,天父上帝肯定会赐好东西给求祂的人。主耶稣这话同样也是对我们说的。不过小朋友,我在这里要特别提醒你注意“好东西”这个词。因为你常常不能分辨什么东西是真正对你有益的。举个例子来说吧,你们当中有个小朋友觉得小刀是很好玩的东西,于是就问妈妈要一把小刀玩,妈妈会答应他的要求吗?不会!为什么不会呢?因为小刀对你来说不是好东西,玩刀会割伤自己,也会割伤别人,那个想问妈妈要小刀玩的小朋友,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他的妈妈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对他有益处的。

同样的道理,上帝比我们更清楚,对我们来说什么是好的东西,什么是坏的东西。有时,我们向上帝求一件东西。这件东西在我们眼中看来是一件好得不能再好的东西,但是,我们祷告后,上帝并没有赐给我们。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因为上帝知道我们求的这件东西实际上不是好东西,是对我们有害处的东西。所以,祂没有答应我们的祷告。这时,我们千万不要感到失望或是埋怨上帝不答应我们的祷告。要知道,上帝完全是为了我们的好处着想。我们应该为此感谢上帝才对。

小朋友,刚才我跟你讨论的这几点主耶稣的教训,全都记在“登山宝训”里,如果你好好地去查看,肯定受益良多。

马太福音7:24-29

路加福音6:47-49

主耶稣在“登山宝训”的结尾,用了一个故事作为总结。这个故事大致的意思是这样的,有两个人各自盖了一所房子,这两所房子相距不远,外表也类似,一样大小、一样漂亮,不过,盖这两所房子所用的方法和所花的时间却大不相同。第一个人在盖房子的时候,为了节省时间和体力,地基挖得很浅。他在沙地上挖了一个很浅的坑,就开始往上盖,房子很快就盖好了,他的房子是第一个盖好的。而第二个人呢,他盖房子的时候,地基挖得非常深,隔壁那个人停止挖坑开始往上盖的时候,这个人还在不断地挖呀、挖呀,一直挖到沙土地下的磐石露出来,他才停下来,因为再挖也挖不下去了。挖地基这工作占用了这人不少的时间,使他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当他抬头看邻居的进度,没想到隔壁的房子都已经快要建好。等他的房子盖好,邻居早已在自己的房子里悠闲地住了好一段时间了。

小朋友,从外表来看,这两所房子一模一样,但是在知道这两个人盖房子的过程后,你能找出这两所房子的分别吗?我想你一定会很快可以告诉我答案。没错,这两所房子真正的分别在于一所盖在沙土上,而另一所房子却盖在磐石上。这分别很重要吗?是的,等一会儿就知道了。

这两所房子都盖好后的一天晚上,夜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倾刻间,狂风暴雨从天而降。这雨下得可真大。不一会儿功夫,沙地上的雨水就汇成一股一股的小河流。这一股一股的小河不断地冲击那两座才盖好的房子。猛然间,只听一声巨响,其中一所房子崩塌。暴风雨后,只有一所房子仍然完好无损地耸立在沙地上。那么到底是哪一所房子在暴风雨中倒塌了,哪一座房子没倒塌呢?

小朋友,不用我说,你肯定早就猜到答案了。是那个地基建在沙土上的房子倒了。当地基下面的沙土不断地被雨水冲走时,地基下面逐渐出现一个空洞。这个空洞的面积越来越大,下面的沙土再也承受不了上面的房子和地基的压力,于是房子就倒塌了。

地基建在磐石上的房子没有倒塌,不管雨水有多厉害,都拿坚固的磐石没有办法。当然也就冲不倒建在磐石上的房子了。

小朋友,你说这两个盖房子的人,哪一个愚蠢,哪一个聪明呢?答案再简单不过了,把房子建在沙土上的人是愚蠢的,而那个把房子建在磐石上的则是聪明的。

主耶稣用这个故事作为“登山宝训”的结尾,是有目的的,主耶稣藉着这个故事向犹太人发出严厉的警告。什么警告呢?

原来,当时许多的犹太人都认为他们不需要一位救世主的拯救。他们认为只要不偷、不抢、不做坏事,就能上天堂。在他们的心目中,天堂是可以用好行为赚来的。他们在这种错觉中生活了一辈。等到他们死后,才发现自己犯下了严重的错误。可是那时他们已经没有机会上天堂了,只有下地狱的分。

即使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也有许许多多类似的人,其中还包括不少小朋友。这些人犯了和犹太人相同的错。那就是只相信自己的努力,不相信主耶稣的恩典。事实上,是主耶稣已经为祂的百姓赚得了义,不是我们。如果主耶稣是我们的救主,那么有一天,我们将进入永恒的祝福里。

圣经常将主耶稣比作一块磐石。每一个信靠祂的人,就像那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不管遇到多大的风雨,他的房子也不会倒塌。小朋友,你要祈求上帝看祂是否愿意差遣圣灵在你心里工作,赐给你得救的信心。信心是上帝所赐的礼物。

主耶稣讲完两个人盖房子的故事后,结束了祂在山上的整篇讲道,在场的人都对主耶稣的讲道印象深刻。他们觉得主耶稣的讲道充满了能力,并且还带着无比的权柄。这是文士和法利赛人远远比不上的。

主耶稣起身下山后,去了迦百农。山上的人群也都跟着主耶稣一块儿离开。这些人不愿意离开主耶稣,因为他们心里想:“或许主耶稣还会再讲一篇道,再行一个神迹呢!”他们可不愿意错过这样的机会。

尽管跟着主耶稣的人很多,但是他们大部分并没有真正相信主耶稣。他们不相信主耶稣就是弥赛亚,就是上帝的儿子。他们跟随主耶稣仅仅出于好奇而已。这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因为他们好像那个愚蠢的人在沙土上盖房子。小朋友,你呢?你像哪一个盖房子的人呢?





登山宝训



登山宝训

太5:3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太5:4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太5:5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

太5:6 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太5:7 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

太5:8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

太5:9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

太5:10 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太5:11 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

太5:12 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

以上,便是著名的基督教登山宝训,教导意味也很明显。第一,要虚心。所以,一些基督徒看了两天圣经就觉得自己圆满了,肯定是不行的。

第二,哀恸的人有福了,这里肯定是教育基督徒要有怜悯的心,就好像耶和华所说的,我喜怜悯,不喜祭祀一样。‘

第三,温柔,这个更好理解了,现在有些人,杀心太重,所以基督也教育人要温柔。

第四,饥渴慕义,这个就是督促你多看圣经,没什么好说的。据我了解,很多人买了圣经,多年也就看个开头,这个肯定是不行的。所谓的饥渴慕义,就是指了解圣经上的律法。

第五,怜悯人,你既然要信耶稣,就要有怜悯的心肠,见到乞丐不能说你已经在教会捐了钱,便不再给了。不仅是乞丐,还有其他的可怜人,你的亲友,你的邻居,能帮的就帮,没钱场捧个人场也算是怜悯了。

第六,清心,这个更好理解,信了耶稣,就不能整天想着各自各样的恶事。什么是恶事?害人的事,争夺的事,这就是恶事。

第七,使人和睦,这个跟多管闲事肯定是不一样的。帮助亲友们和睦,也是基督徒的义务。

第八,为义受逼迫,这个属于很麻烦的情况了,你若是因为行基督内的律法被逼迫,那你就是有福的了。

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

当然了,这里有因我二字,你不能自己干了坏事被骂还觉得自己是因为信了基督被骂,如果你遵守上面的八条,还被骂了,那你就是有福的了。你若是不做,还自以为做了,被骂也是活该,跟基督无关。

我估计以前的先知也没什么好日子过,看完了旧约好像还真是这样。不管怎么说,如果信耶稣,请做到以上八条。这个没意见吧。

本系列的目的旨在反对宗教洗脑,反对邪教组织、欢迎友好辩论,谢谢各位了。











Yi Sheng Resources Bhd 以马忤斯圣经资源培训中心(以圣)'s photo.
JUL19

天国宪法——登山宝训的再思





伟大的小说家托尔斯泰(LeoTolstoy)试着履行这个真理,但是他暴躁的脾气却拦阻了他使人和睦的努力,然而托尔斯泰所写的有关登山宝训确实动人心弦。半个世纪以后,印度一个禁欲主义者甘地(Mohandas Gandhi)读到托尔斯泰所写「神的国在你里面」这本书,就决定按着字面来实行登山宝训。
  
在「甘地传」这部影片中有一段情景,讲到甘地试着把他的哲学解释给长老会的宣教士查理·安德烈(Charlie Andrews)。两人在南非的一个城市中散步,突然发现两个年轻的凶徒挡住了去路,安德烈牧师看了这两个恐吓者一眼就决定逃跑。甘地拦住他:「新约圣经不是说,如果你的仇敌打你的右脸,你连左脸也给他打吗?」。安德烈含糊地解释,他认为这句话是一种比喻:「我不是那么肯定。」甘地回答:「我猜想耶稣的意思是你必须表现勇气——愿意接受一次的殴打,多次的殴打,却能够不还手也不让步,当你这样做的时候,在人的本性中,就引出一些东西,使得他的仇恨消灭,而尊重浮现。我想基督懂得这个,我也亲眼见过这种方式是有效的。」

~《耶稣真貌》——杨腓立PHILIP YANCEY

日期:19/7/2015
时间:2:30pm
地点:生命展翅资源中心(卫理大厦三楼)
讲员:邱君尔
联络:0126599898








                     

         

  

当耶稣在登山宝训中说……

旧约与新约

汤姆·史瑞纳博士

当耶稣在登山宝训中说「你们听见有话说……只是我告诉你们……」时,他是什么意思?他违背了旧约吗? 耶稣并没有违背旧约。而我们从马太福音中得到的一个主题,就是耶稣是新的摩西,而且祂超越了摩西。因此,我们透过摩西领受了旧约《圣经》, 上帝权威的圣言,但是,耶稣却是作为律法的全权诠释者。因此,我们在登山宝训中看到的正是代表了摩西要所讲的准确解释。因此,耶稣并没有废除不可杀人的诫命。祂只是向我们解释说,谋杀始于心里的仇恨。记得那一段是怎样开始的。耶稣说,「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我认为这意味着要正确地解释律法。我认为耶稣这里论证的是祂来就是要成全律法真正的目的。律法必须在耶稣基督的到来,祂的受死于复活和祂的事奉的透视下来解读。当我们按着这个思路来理解这一点时,我们就会认识到耶稣来不是要废掉旧约,而是来成全旧约。

第二课:给智慧人的启示

聚焦何西阿如何设计他的书,向上帝的古代子民传授智慧,并探讨何西阿在他书中每个主要部分所包含的启示。

第一课:何西阿书导论

介绍先知何西阿和他写的这本书的背景,并概述了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上兩條同類新聞:
  • 信仰的巨人約翰‧加爾文小傳/上帝之手的隱喻/不要做一個讓上帝失望的人
  • 约翰福音/羨慕亞比該之美/骄傲是人心对上帝的彻底背叛/《圣经》的文学价值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