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等待被枪决/《知否》里的墨兰竟然是个段子手/爱沙尼亚小姐
發佈時間: 1/29/2019 10:09:26 PM 被閲覽數: 608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等待被枪决 (2019-01-27 18:09:30)

文:莫一奥在这   来源:LCA

 
 

即使不会舞蹈,当《第二圆舞曲》响起,你的身体也将不由自主地律动。

 

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1937 年,列宁格勒的一处公寓楼里,一位 30 岁出头戴着眼镜的男子,腿边靠着一个行李箱,总是在深夜的电梯门前等待着。

 

他觉得,与其穿着睡衣被从公寓里拽出来,他宁愿收拾妥当,一夜又一夜的守在电梯门前,等着被捕。这个人,就是《第二圆舞曲》的作者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 Dmitri·Shostakovich )——20 世纪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一个终其一生都在等待被枪决的人。

 

 

肖斯塔科维奇是个绝对的天才。

 

在母亲的影响下,他 9 岁开始学习钢琴,接受音乐教育,11 岁就创作了《自由颂》和《纪念革命烈士的葬礼进行曲》。童年时期的这些作品,已经显露出他一生创作的趋向:力求通过音乐反映现实生活,并满怀激情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态度。

 

1919 年,肖斯塔科维奇考入彼得格勒音乐学院,经过 6 年学习,先后取得钢琴和作曲专业的学位,他的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一经问世就获得了巨大成功。那时,他才 19 岁。由于才华出众,他理所当然的被学校选去参加比赛,在正式开赛之前,所有人必须要通过一个有关政治的考试,而年轻的肖斯塔科维奇竟哈哈大笑。

 

然而,他当时并不知道,政治不是闹着玩的。

 

 

1936 年初,肖斯塔科维奇未满 30 岁,此时的他已经发表了一系列重要作品,是苏联最闪耀的新星。这一年,他的歌剧《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在莫斯科首演,斯大林在观看这部剧时,第一幕还没结束便愤然离场。

 

几天后,一篇题为《不是音乐是混乱》的文章出现在《真理报》上,对这部歌剧及其作者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紧接着,各大报纸纷纷对这位年轻人口诛笔伐,甚至各省的工人与农民也聚集在广场上扬声抗议,转眼之间,肖斯塔科维奇从“人民的作曲家”变成了“人民的敌人”。

 

身边的朋友,昨天还是笑脸相迎,今天已是形同陌路,肖斯塔科维奇愤怒至极。但愤怒过后,恐惧慢慢袭来,因为这正是苏联“大清洗”时期。据后来统计,苏联在此期间有 130 万人被判刑,68.2 万人遭枪杀,除了军界和政界,经济、科学和艺术界人士也同样遭到了清肃。

 

也就是在此期间,肖斯塔科维奇夜夜穿戴整齐来到电梯门前,等待被带走。他后来描述当时的心情:“我怀着一种有罪的感觉坐着,而事实上我没有犯任何罪。”

 

 

在这样的环境下,肖斯塔科维奇只能忐忑的活着,但他并没有停止对音符的抒写。

 

在希特勒的部队跨越苏联边境时,肖斯塔科维奇参了志愿军,为国家开沟挖渠。期间,他写下的《第七交响曲》把被围攻的局势和自己的焦虑全部倾泻在里面。这首曲子传到了战争的各个角落——在列宁格勒轰炸前线,它用大喇叭播放;1942 年,数百万美国人在电台里也听到了这首气势恢弘的音乐。

 

 

 

《时代》杂志更是将这位作曲家身着消防制服、头戴消防帽的照片登上了封面。音乐介入了战争,它对军民士气的提升不可估量,肖斯塔科维奇成了战争英雄。

 

 

战争结束后的 40 年代末期,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依然受到斯大林的干预,恐惧也依然存在,那些所谓的“形式主义危害”被禁止出现在曲调中。

 

这个音乐上聪明绝顶的天才,在政治上并不敏感,为此,中央特意为他请了家庭教师。老师进门后就开始批评他家里没有斯大林像,他像犯错误的学生一样做检讨,表示一定改正。

 

当他们谈论起斯大林安排自己去纽约的那个电话时,老师两眼发光说:“想想吧,你在和谁说话?——半个世界的主人!虽然你也很有名,可和他比起来,你算什么?”

 

“虫子。”“完全正确!虫子。”老师没有听懂肖斯塔克维奇鼻子里哼出的嘲讽。

 

 

“等待枪决是一个折磨了我一辈子的主题。”晚年的肖斯塔科维奇向年轻的友人讲述往事时,忽然沉默良久后如是说。

 

友人同情的看着这位苏联最负盛名的音乐家,那是一张满是孩子气的脸,圆圆的镜片,蓬松的头发,总是尴尬和手足无措的神情,谨慎得几乎称得上畏惧的眼睛,这张面孔是如此意味深长,一个时代对一颗灵魂所能造成的痛苦挤压,在这张脸上纤毫毕现。

 

 

 

1975 年,肖斯塔科维奇病逝于莫斯科。

 

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中,他共创作了 100 多部作品,绝大多数至今被奉为经典。

 

终其一生,他都是一个蔑视强权的人,但他无心成为极权之下的殉道士,于是只有与当局保持表面的妥协与合作。在他去世后,苏联称他为共产主义者,西方称他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有的人认为他为政治压力牺牲了艺术,另一些人在他的音乐里苦苦搜寻反斯大林的主题。但事实是,在特殊环境下,非黑即白的分类毫无意义。

 

正如他的音乐,“多是墓碑”,也是丰碑。







《知否》里的墨兰竟然是个段子手,采访超有梗(图)




文章来源:

           
霸气明兰上线,终于手撕墨兰啦!

要说墨兰,完美地继承了她妈林小娘的绝招——撒娇卖惨装无辜。

虽说是个庶女,但仗着母亲得宠,并且会讨爹爹盛纮的欢心,在家里过得比嫡女如兰还风光。



在家里一不如意就摔东西,大喊大叫,可在在盛纮面前却是副乖巧又知书达理的面孔。



平时也没少欺负妹妹们,明明是她自己先去偷窥外男,见被妹妹们发现了就反过来诬陷妹妹们,把她们推了出去,转身还在父亲和众人面前撇清关系,还摆出姐姐身份,假意自责,说自己没管好妹妹们,最后害得妹妹们被罚跪祠堂。



为了嫁入豪门,偷跑出去与梁晗私通,被发现后不仅不害怕,反而让母亲放出消息,以此威胁家人为了其他妹妹们的名声去伯爵府提亲。

嫁入伯爵府之后,用林小娘曾用过的法子,害丈夫的小妾难产,差点没生出孩子。妥妥的一个“绿茶”“白莲花”人设,让观众恨不得钻进屏幕好好“撕”她一番。

昨晚,明兰终于戳破了那层纸,指出林小娘就是杀害自己母亲卫小娘的凶手,斥责了墨兰。墨兰竟然装作毫不知情,维护林小娘,真的是一如既往啊。

演员在戏里面的形象很容易影响观众戏外对演员的态度,当年《还珠格格》里饰演容嬷嬷的李明启老师就曾讲述过她因为演容嬷嬷而遭受的一系列事情。比如买菜的时候被人扔了鸡蛋,坐出租车司机知道她是“容嬷嬷”后说“早知道是你,就不载你了”。



对于演了坏人会不遭观众喜欢的情况,墨兰的扮演者施诗也遇到了。但是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问道她对于这种情况的看法时,她化身段子手,超级有梗地回答了。并且,对于网友的留言抛梗,她也能一一接住。

网友说“墨兰拍哭戏,怎么只知道吸鼻子不掉眼泪呢,姐妹你行不行”。这位网友质疑演技很明显呀。

“墨兰”表示,“那我鼻涕比眼泪多,不吸难道掉下来?”很有道理的样子,竟然无从反驳。



还有一位就更直接了,吐槽“恨不得把心机绿茶写在脸上,这演技有待提高啊”。



施怼怼上线,质问难道“写在脚底板上吗”?



有网友表达了对墨兰的憎恶,说“今天又是想打爆墨兰头的一天”。施诗假装不懂,反问“墨兰头是谁”?真是会抓重点。



还有人对墨兰怨恨太深,已经到了想动手打人的地步了,说“好想把墨兰的头摁进水缸里,按进去,拎出来”。

摁进去了再拎出来?施诗表示疑惑,莫非“你是某某造型的tony老师,这怎么还有洗头的癖好呢”?



有位有编剧天分的网友表示“这部剧的正确打开方式是墨兰嫁给小公爷,然后被郡主整死,完美的结局”。

施诗说反正都要被整死,被谁整死也没差。但转念一想,墨兰附体,表示“那能嫁给小公爷也挺好的呀,至少幸福过”。



《知否》里白莲太多,其他比如林小娘,小秦氏道行都挺深,就有观众表示“和小秦氏比起来,墨兰简直是个小可爱好嘛”。

对于观众夸她是小可爱,她明显有点小高兴,还“得寸进尺”地表示自己是“大可爱”,自黑表示自己要比小秦氏大号很多。



还有网友吐槽起了她的双眼皮,表示墨兰的双眼皮双得她有点出戏,而在弹幕中,也有很多观众质疑施诗整过容。



网友没有直说,但是施诗却非常大方的承认割了双眼皮,还建议大家“能去埋线就一定不要去开刀”,自己都后悔“死”了,还说“改天修复好了再跟你们说”。



被这么多人吐槽,甚至骂?她接戏之前做好准备了吗?

施诗突然认真起来,说“说实话,我是做好了的”。然而正经不过三秒,她又开始讲段子了。“给我发私信的都是估计我的,鼓励我好好做人什么的”,还假装沉思,最后很“无奈”地说“不太懂”。



或许网友私信的原话是“做个人吧”?

网友除了吐槽《知否》相关的点,还提到了她的另一部剧《大江大河》,吐槽她在里面“脸比董子健大了一圈”,“一点没有cp感”。

施诗联系剧情表示,“没有cp感才对呀,这不是埋了个伏笔嘛,所以后来才分道扬镳了嘛。



况且,董子健可是早就名草有主了,“跟别人家老公有cp感这件事,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吧”,末了,还感叹了句“幸好没有”。看来她似乎并不喜欢绯闻和炒作呢。



大家平时看剧不要入戏太深,演员和角色得分开,不能因为角色评判一个人,好好了解之后再下定义也不迟。谁能想得到“容嬷嬷”平日里是个热心公益、善良的人呢?谁又能想到墨兰戏外竟然是个敢自黑,会接梗的段子手呢?





波罗的海游记(四)- 爱沙尼亚小姐

              


来源: 2019-01-28                

为准备高考高中政治课上背过从苏联独立出来的波罗的海三国为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立陶宛。当时迷篮球,最容易记住的是立陶宛,因为它的国家篮球队打得不错,颇有前苏联风范。不知道的是西方社会从未承认过苏联对爱沙尼亚的占领,直把爱沙尼亚当做主权国家对待,也就没有所谓独立出来之说了。正应了那句“Truth is in the eyes of the beholder.” 但如果你高考少答个爱沙尼亚,扣分是肯定的。“政治正确”取决于立场;)。

随游轮来到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Tallinn)。刚下游轮看到巨幅宣传板上大大的标题写着“你对塔林知道多少?” 大致瞄了眼,很惊讶地发现塔林居然是Skype和Kazza的发源地,怪不得以前几个北欧客户开电话会议总喜欢用Skype。再多看几眼立刻让我对爱沙尼亚刮目相看:这是个信息产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在世界上第个实现了网上的地方政府选举和国家议会选举,第个发放电子居民身份,人均创业公司居世界第

塔林新城老城界限分明。时间有限在导游George的带领下只把老城逛了个遍。老城街头演奏乐器卖艺的人很多,水平很高。各种提琴都有,转过个街角就能看到个弦乐四人组。显然音乐是这个城市的灵魂,难怪Kazza会从这里发源。圣奥拉夫教堂(St. Olaf's Church)登高望远之后的大汗淋漓(通往教堂塔尖的旋梯上人多地窄密不透风)和市政厅广场的当地冰镇啤酒是绝好搭配。小憩之后沿小径到Toompea Hill上转了转就到了该返回的时候。

临出老城大家边拍照边顺便等等“沦陷”在商店里的几位女士。我独自踱出老城门在个闹中取静的角落发现个纪念碑,碑上介绍说是为纪念泰坦尼克号以来最严重的次沉船事件。接下来看到的字眼触目惊心:“852人丧生”,“1994年”,”波罗的海“,“轮渡”,“Ms Estonia(爱沙尼亚小姐)号”。波罗的海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内海,任何时刻都有2000艘以上船只在海上航行。它又是最温和的内海,最容易晕船的女儿这次点儿没有晕船的症状。怎么会发生如此惨烈的海难呢?想起在挪威几上几下轮渡,现在又马上要返回游轮上,后怕之余有种紧迫感,顾不得国际漫游数据流量不足,上网先把“爱沙尼亚小姐”号的来龙去脉查清楚再说。

1994年9月28日星期三凌晨点到二点之间,“爱沙尼亚小姐”号渡轮在从塔林到瑞典斯德哥尔摩途中在波罗的海沉没。船上803名乘客和186名船员共计989人只有137人生还。当时天气恶劣,浪高6米(之前的历史记录是7.7米)。救援船支无法靠近进行有效救援。瑞典救援直升机把营救出的人带到岸边降落,而芬兰直升机冒险降落在赶来的救援船支甲板上后再去救更多人。芬兰直升机反复共救出44人,成为救援任务中的最大功臣。大部分人没有在船沉没前逃出船体。成功逃离船体的人又有大半死于失温。又没有碰撞,船怎么会沉得如些之快以至于人们都没有机会逃生?在维京的地盘上就从造船说起。上世纪八十年代时髦的种渡轮设计是船头张开式:停靠后整个船头壳体以两个侧面销栓为轴向上举起,让出车辆上下船的通道。“爱沙尼亚小姐”号正是这样的设计。此设计使得销栓受力有天生的缺陷,海浪将船头壳体整体地撕扯下来而导致船身快速注水沉没。这次海难后这种设计就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贝壳式开合设计。并且欧洲加强了渡轮的设计标准,要求即使外壳漏水也要有个密闭的内壳以延长漂浮时间。同时根据当时救援情况修改了波罗的海应急救援预案。现在的波罗的海轮渡比那时要安全许多。




 


上兩條同類新聞:
  • 白桦的《从秋瑾到林昭》/剑阁伤心月/道理我都懂/回忆我的父亲周宇驰
  • 日本國土只有中國的1/25/更可怕的是生活如死水/白桦用电影《苦恋》提的问号怎么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