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托尔斯泰的烦恼》纪录片笔记/【历史上的今天】1月31日/看懂《迷失东京》
發佈時間: 1/31/2019 11:00:58 PM 被閲覽數: 471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历史上的今天】1月31日:一代音乐天才全家自杀 

             


来源: 2019-01-30 

         

《历史上的今天》1967年1月31日她和母亲秦慎仪、弟弟顾握奇全家三口集体自杀。疾风摧折百合花。1979年1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此时其父亲爱国将领顾高地受“潘汉年冤案”株连被判无期徒刑在狱中。文革后平反。

顾圣婴(1937-1967),中国著名钢琴演奏家,原籍无锡,1937年7月2日生于上海;1949年就读中西女中,1954年考入上海交响乐团;1957年在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钢琴比赛,获金质奖章;“文革”中遭受残酷迫害,1967年1月31日与母亲、弟弟同时自杀身亡,年仅30岁。




《托尔斯泰的烦恼》纪录片笔记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hugo.lee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https://blog.csdn.net/lipengshiwo/article/details/73017613



他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孩提时代,托尔斯泰的兄弟们还自称蚂蚁兄弟。
托尔斯泰当时5岁,尼古拉11岁。
尼古拉声称他知道一个秘密,能够让所有人幸福,
这个玄妙的秘密写在一根绿色的木棒上,而那根小绿棒,
被埋在峡谷边缘道旁的森林里,谁要能找到小绿棒,就能够让全部人幸福。
那就好像是黄金时代,人人都是蚂蚁兄弟,
他们的生活中没有战争,没有疾病,
活在和平,基督的爱与友谊之中。
然而,尼古拉死了,能够让所有人幸福的秘密也随之而去。
然而对托尔斯泰来说,那个即天真的孩子气的而又终将实现的传说,成为了一种深邃的哲学象征。
 
 
十几岁的托尔斯泰,在喀山大学读书,显然他是差等生,恶劣不堪,被关禁闭,在漆黑的禁闭室里,他会从鞋子里变出一根蜡烛,然后一整个晚上模仿学校的教授。
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终身对权威的蔑视。
他挂了两科,没拿到学位。
事实上他从未后悔过,还在诸多场合颇为自得地提起:
我高兴的是,在我余生之中我从未再次与任何的正统教育机构有瓜葛,从而收益于此。
 
他日记中,不停记录自己不执行的计划,种种恶劣的行为以及悔恨的泪水。
他好像乐于自我惩罚。
 
在克里米亚赌博,几乎输掉波利亚纳庄园。
置之死地而后生
在俄国,“妥协”不是个褒义词。
俄国从来就倾向极端。
他们的总体特点是偏离常规,寻求极端的体验,并在伟大的俄罗斯文学中将之一一表现。
 
克里米亚战争后,托尔斯泰前往圣彼得堡。立志写作。
差不多一个月,托尔斯泰在屠格涅夫的沙发上安营扎寨。
他昼伏夜出,晚上花天酒地,白天呼呼大睡。
屠格涅夫写信给一个朋友说:
“你无法想象他是一个多么高贵卓越的人,尽管我给他起了个穴居者的绰号,
因为他那粗野的热情,以及水牛一般的固执。”
这是一段臭名昭彰的关系。
 
他做的一切都是宏大的。
写完《战争与和平》,并获得巨大成功,
在阿尔扎马斯的小旅馆,与自己必死的命运相遇,死亡的不可避免,令他浑身一颤。
“是的,死神。死神会降临。”
 
人生的转折,他开始放下一切。
 
我的哥哥尼古拉告诉大家,他知道一个秘密,当这个秘密公布于世时,
所有人都能幸福,没有病痛,没有忧愁,
没有人会对任何人心生不满,所有人相亲相爱,
他告诉我们,他把秘密写在一根绿色的小木棍上,
木棍则被他埋在了峡谷边的路旁。
这个乌托邦式的故事吸引了幼小的托尔斯泰,且在他的有生之年始终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萨马拉草原)这片乡野是美丽的,仿佛至童真中脱胎而来。 
托尔斯泰就是安娜,
他不轻易向幻想屈服,他过分卷入了实际生活之中。
如果说《战争与和平》关乎托尔斯泰是谁的话,
或许《安娜》关系到他成为了谁。
 
伸冤就在开篇,自杀摆在结尾。
构思来自一个可怜的女人,她在里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不远之处,卧轨了断,而托尔斯泰作为当地治安官,不得不到太平间查看被碾过的尸体,并且在尸检结果出来前待在那儿,这一想法在他脑中生根。
《安娜》有着很黑暗的氛围,有更多的暴力,更多的厌世,它不像《战争与和平》结尾那旭日融融的高地。
 
当基蒂和列文有了他们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列文当时的反应是:
我看着这个扭动的小婴儿,然后我想,多么脆弱啊,那些即将降临到你生命中的可怕的事情哟,
别人怎么可能拥有如此悲观的态度?
多悲观啊,它在某种意义上描述了托尔斯泰。
对这部步步相逼的作品爱恨交织。
《安娜》是所谓泪旅上一个偏远的中途停车点。
《战争与和平》是巨著,而《安娜》更亲切,因为它贴近生活。
托尔斯泰身陷在一场中年危机中,小说结束,我将往何处去?
 
 
《安娜》截稿时,托尔斯泰50岁,并且愈发为自己存在的意义感到困扰。
小说完成后,托尔斯泰到奥普京修道院朝圣,渴望找出生命的意义。
生命无意义,他不喜欢这样的说法。
托尔斯泰是非常复杂,悲剧性的人,他一辈子都无法安顿自己的心灵,永远在拷问内心。
他青少年时期曾荒淫无度,他的灵魂饱受煎熬,他探寻着各种答案,向往一种更加属灵的生活,因此教士们觉得他不正常,很讨厌,是一个心灵荒芜,日渐调萎的人。你可以说,这是一个唇上凝结了血块的男人。
这次奥普京朝圣,标志着托尔斯泰深刻的宗教之旅的开端。
 
托尔斯泰老年时写到:用一种艺术的笔调写作简直是一种羞耻。
他为自己的作品感到羞愧。
当人们向他问起《安娜》,他假装记不起。
 
1880年初,托尔斯泰把他的精力悉数用于一系列对灵魂,宗教和哲学的求索,他对俄罗斯的东正教种种教条冷眼相向。
 
他决定自行翻译福音书,事实上他把四本福音书合而为一,那就是他独有的托尔斯泰福音书,他舍弃了书中所有不符合他观念的一切,而那占了福音书的大多数,比如说,所有的神迹,所有含糊不清,玄奥的东西都被弃绝,唯一被全部保留下来的东西,是耶稣的语录。
他认为这样就可以了,事实上,他的宗教哲学可以浓缩为登山宝训。
 
托尔斯泰下定决心要按照福音书生活,他在田间劳作,像农民那样穿着,甚至学会了自制靴子,更惊人的是,他打算给他们土地,然而,他的善举却引发了农民的猜疑,还惹恼了他的妻子。
 
他把所有非必需的东西,钢琴,家具,马车,或卖掉或送人,
他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寻求幸福。
这种幸福,在于知足常乐,善待他人。
托尔斯泰越是沉迷于宗教和道德之中,追寻美的生活,他就越发觉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这不是个快乐的故事,他一点点退缩到自己的内心世界,直到退到,自以为是。
不切实际的期许,以及失望的孤岛。这是一个非常悲伤的故事。
你知道他不对劲在哪儿吗?
他无法爱上任何人,这就是托尔斯泰的大悲剧。
从他的全部作品中,他得出的最终结论就是:人类的唯一出路,就是爱。
我们必须相亲相爱,这最终将解决我们一切问题。
然而,在整个俄罗斯文化中,再没有人比托尔斯泰更不具备爱的能力了。
 
1883年,弗拉基米尔.契尔特科夫,
一个英俊富有的骑兵军官,
人们谣传他是沙皇的弟弟,一个私生子,
在改信福音派基督教以后,
他放弃了自己的军事仕途和社会地位,
成为托尔斯泰最亲密的朋友,
直到托尔斯泰去世,他们27年里书信来往近千余封。
 
1897年,托尔斯泰和契尔特科夫,参与一个名为分裂派(或称弃绝仪式派)的和平主义团体发起的活动中。
这一次备受瞩目的危险活动,致使契尔特科夫10年流放在外,而托尔斯泰,则变成了国家公敌。
 
这一运动同时促使托尔斯泰开始了他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的写作。
“《复活》是一部需要被复活的小说,它一直鄙陋没世,险遭遗忘,我推荐所有人阅读它,这实在是一部相当有力的小说,从艺术角度来看它的开端很不怎么样,因为托尔斯泰的写作动机并不正确,他是出于特殊的目的写这个故事的。”
托尔斯泰写《复活》是为了要给分裂派筹一大笔款项。
他们因为拒绝为沙皇军队作战,而面临着被监禁、判刑的危险。
托尔斯泰出资助他们逃往加拿大。
 
分裂派究竟代表了什么,托尔斯泰为什么对他们情有独钟?
分裂派的成员,重新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村中,离托尔斯泰庄园不远的一名教师回答:
“其一,他们即便是在战争中,也不会杀人,他们觉得每个人都是永生上帝栖居的殿堂,上帝活在每个人的心中。其二,上帝不仅居住在教堂那方寸之地,而且正因为人体才是安顿上帝之灵的首要教堂,所以才会出现敬虔的人。”
 
他们视托尔斯泰为恩人,半神,
他们从托尔斯泰那里学到:
你在人生中的任何时刻都可以对生命的真谛有全新的认知,并且改变你的生活方式。
 
《复活》的终极要义就是灵魂的进化。
这本书是对刑事司法制度以及政府的愤然一击,而对东正教的抨击则最为尖锐。
托尔斯泰呈现于文本中的,是他对一切形式的组织与政府的反对。
他对东正教会的百般嘲讽,最终引火上身。
 
1901年2月,安东尼大主教,圣彼得堡的最高神职人员,登上祭坛宣布:
“托尔斯泰伯爵,受其高傲的智能之蛊惑,将我主赐予他的文学能力与才能,
用于散步反基督反教会的学说,在世人头脑与心灵之中破坏他们的民族信仰。”
托尔斯泰被逐出教会。
当天,他在莫斯科中心,卢比扬卡广场散步,大批抗议者涌入广场,显然,人群中有人认出了托尔斯泰,整个广场欢呼雀跃,高呼:“列夫.尼古拉维奇万岁!”
最后局势过于热烈,骑警不得不把托尔斯泰从拥挤的人群中解救出来。
 
他希望政府解体。
他不想再有任何私人的财产。
作为一个无以复加的自恋者,他深信自己知道真理。
 
契尔特科夫,是索菲娅眼中的魔鬼。
是邪恶的天才。
 
最后这是一个李尔王式的时刻,托尔斯泰的这次逃离,是一出真实版的莎士比亚戏剧,在那个寒冷的十月之夜他自行离开,丢了帽子,被绊倒,摔了一跤,还得穿过一个峡谷,这些都是惊人的细节,而这时,他是真的病倒了。
往高里说,这是一位艺术家试着完结一个伟大的人生。
 
他乘上一列火车,接着开始给整个车厢上课,大谈和平主义和非暴力。
没人知道托尔斯泰往哪里去。
或许,事实是:他自己也没有计划。
 
在这里,阿斯塔波沃,一个无名之地的偏远小站,
托尔斯泰被扶上站台,进入站长的家中,敬畏不已的站长先借给一间房子,
后来干脆借给他整栋房子。
 
索菲娅请求每一个进入房子的人,告诉托尔斯泰她在那里,
她最大的恐惧,便是他会在她不在场的时候逝去,这样他们就没法道别。
11月7日凌晨6点,托尔斯泰逝世。
 
当五千名哀悼者来到墓前时,那儿没有悼念仪式,没有神父,没有十字架,
在民众的大声呵斥中,他们所有人都跪下了,包括武装警察。
 
托尔斯泰选择的长眠之地,并非他的家人下葬的墓园,
而是峡谷边上的小路旁,
在这个他哥哥告诉他埋藏着绿色小木棒的地方,
小木棒上写着能让所有人幸福的秘密。
我不知道,托尔斯泰究竟有没有机会一睹小木条上的秘密,
我想是没有,至少不是为他自己,这位伟大的俄罗斯作家,似乎永远都与世界格格不入,总是陷入是非,又不停地惹是生非。
 
既向这个最伟大的小说家喝彩,又把空想家托尔斯泰看作一个怪人,一位不切实际的艺术家,是很容易的。
然而托尔斯泰的真正烦恼,却也是我们的真实烦恼,他所宣扬的:
爱才能解决所有问题,
而暴力之能招致暴力,
谁也无法掌控他人的生活……
尽管让人不舒服,却是确确实实的真理。

附:托尔斯泰写给他的妻子的信

一八九七年六月八日,托尔斯泰写给他的妻子的信。再没有比这封信更能抒发他的热爱与苦痛的心魄了。
 
“长久以来,亲爱的索菲亚,我为了我的生活与我的信仰的不一致而痛苦。我不能迫使你改变你的生活与习惯。迄今为止,我也不能离开你,因为我想我离开之后,我将失掉我能给与你的还很年轻的孩子们的小小影响,而我将使你们大家非常难过。但我不能继续如过去十六年般的生活。有时是对你们抗争使你们不快,有时我自己陷于我所习惯的周围的诱惑与影响中间不能振作。我此刻决心要实行我已想了好久的计划:走……如印度人一般,到了六十岁的时候到森林中去隐居,如一切信教的老人一般,愿将他的残年奉献给上帝,而非奉献给玩笑,说幽默话,胡闹,打网球,我亦是,在这七十岁左右的时节,我在全个心魂的力量上愿静穆,孤独,即非完满的一致,至少亦不要有在我一生与良心之间争斗的不一致。如果我公开地走,一定会引起你们的祈求,辩论,我将退让,或者就在我应当实行我的决心的时候就没有实行。因此我请你们宽恕我,如果我的行动使你们难过。尤其是你,索菲亚,让我走罢,不要寻找我,不要恨我,不要责备我。我离开你这个事实并不证明我对你有何不慊……我知道你不能,你不能如我一样地思想与观察,故你不能改变你的生活,不能为了你所不承认的对象做何牺牲。因此,我一些也不埋怨你;相反,我满怀着爱与感激来回忆我们三十五年的冗长的共同生活,尤其是这时期的前半期,你用你天赋的母性中的勇敢与忠诚,来负起你所承认的你的使命。你对于我,对于世界,你所能给予的已经给予了。你富有母爱,尽了极大的牺牲……但在我们的生活的后半部,在这最近的十五年间,我们是分道扬镳了。我不能相信这是我的错误:我知道我改变了,可这既非为了享乐,亦非为了别人,而是为了我不得不如此之故。我不能责备你丝毫没有跟从我,我感谢你,且我将永远怀着真挚的爱想起你对于我的赐予------别了,我亲爱的索菲亚。我爱你。”
 
 
这封可怜的信,写完了,他的决断的力量已经用尽了。
他并未离开她。
对于他,写了这信似乎已经足够,似乎已经完成了他的决心。
“我死后,将此交给我的妻,索菲亚.安德烈耶夫娜。”
他的出亡计划到此为止。
这是他的力的表现吗?他不能为了他的上帝而牺牲他的温情吗?------当然,在基督教名人录中,不乏更坚决的圣者,会毫不踌躇地摒弃他们的与别人的感情……怎么办呢?他绝非这等人。他是弱者。他是人。为了这,我们才爱他。
 
(这封信,在他死后,由他们的女婿奥博连斯基亲王交给托尔斯泰夫人。)






参考:
http://www.jianshu.com/p/c297d5839cc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7436610102waj1.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7436610102wa18.html





看懂100部经典电影:《迷失东京》

              

来源: 2019-01-31

看懂《迷失东京》

 

一个丰腴的臀部。

曼妙的腰肢曲线,粉色微透明的内裤,修长的大腿缓缓张开再合拢……

这是影片《迷失东京(Lost in Translation)》的开始场景。

年轻女子夏洛特(Charlotte陪伴摄影师丈夫到东京出差。丈夫深夜还在外繁忙,初为人妇的夏洛特在旅馆的床上落寞无眠。

 

 

城市的另一边。

刚下飞机的哈里斯(Bob Harris)昏昏欲睡地坐在出租车里。他睁开眼睛,看着光怪陆离的霓虹灯,陌生的文字和人群,疲惫而茫然。

 

 

女人和男人

 

夏洛特刚从学校毕业,对自己的现状和未来感到迷惘。丈夫事业如日中天,但是她和丈夫与他的朋友没有什么话说,常常独自坐在房间看着窗外发呆。

 

 

哈里斯是个好莱坞过气明星,到东京拍摄拍威士忌广告赚钱。他人到中年,事业停滞,表面看上去和谐美满的家庭其实疏远,陌生,琐碎。他身心疲惫,郁郁寡欢。

陌生的城市,不通的语言,奇异的风俗,寂寥的心情……

两个完全不同背景的男女在寂寞的黑暗中嗅到彼此的味道,在深夜的旅馆酒吧相遇了。

 

 

父亲和女儿

 

索菲亚·科波拉(Sofia Coppola)是《教父》的导演弗郎西斯·科波拉(Francis Coppola )的女儿。

不顾很多人的反对和反感,父亲选了当时19岁的女儿在《教父3》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 - 教父的女儿玛丽。影片放映后,索菲亚被评为当年最差女配角和最差新星。她从此结束了演员生涯,消失在公共视线中。

13年后,索菲亚执导自己编剧的影片《迷失东京》,获得2004年奥斯卡最佳剧本奖和最佳导演提名。最终,她荣获最佳剧本金奖。

 

 

表面和深层

 

影片的英文名字是《Lost in Translation》。中文的意思是:在翻译中丢失的话意。其实是泛指人们彼此之间交流的困难和相知的不易。

片名在影片中有两层意思。

在表面的层次上,当广告导演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地给与哈里斯详细、冗长的表演指教后,翻译却把它翻成了短短的一句话。

它的深层的意思:影片中的男人和女人失落在一个陌生的国度和环境里。但是,其实他们各自迷失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他们感到孤独、迷惘、疲惫、像两个黑暗中的独行者。而周围的特殊环境更加放大了这种感觉,所以,他们在这短短的两天之内产生了特殊的感情和连接。

 

 

绘画和电影

 

影片中,索菲亚巧妙地使用了一种古典绘画中用的技法:明暗对照法(Chiaroscuro)。她运用强烈的光亮和黑暗的对比让观众进入影片中角色的环境和心境。光明和浅色描述幽默和浪漫的情节和时刻;黑暗和灰色象征着孤寂和失望。

 

 

影片的摄影和画面也带着非常强烈的反差。既有颠狂的兴奋,也有沉静的寂寥。

五光十色,充满动能的城市和街景代表着夏洛特内心想进入世界的冲动和对未来的不安;昏暗黯淡,安静无声的房间象征着哈里斯厌倦生活和世界,不愿被打扰的心境。

 

 

而密封的玻璃和深垂的窗帘同样把两个人与这个世界和他人隔开。

两个背景和经历迥然不同的男女找到了彼此的相知和共鸣。接下来两天,他们相伴在陌生的城市游玩,嬉戏,打闹……

最终两人上了床。

 

信任和温情

 

女人和衣侧身而卧。身体像子宫里的婴儿一般蜷缩着,暗示着对男人的亲近和信任。男人仰面而躺,放松而自然。像一个多年老友和熟识情人。空气中有若有若无的温情和性的张力。

生活会逐渐变得容易些吗?女人问道。

不!男子脱口而出,沉思片刻后,安慰道:是的,会更容易些。

是吗?女子转过脸来:看你现在的样子……

男人解嘲地说:谢谢你指出。但是,当你对自己了解更多,知道自己要什么。你就不大会让事情和他人给你增添烦恼了。

……

 

 

两人躺在一个床上,近在咫尺,放松而舒适,陌生而熟识,局促又伤感。男人伸出手来,轻轻抚摸了一下女人赤裸的脚。

俯拍的画面,显示着他们的感情、脆弱、和无力用渺小的个体来反抗命运的最终轨迹。

 

爱情和相知

 

很多人觉得《迷失东京》是部爱情影片,但是我觉得不是。

影片超越了男女之情,是关于世界上的两个人之间的相知和连接的瞬间。那一时刻,没有身份,没有年龄,没有周围,甚至没有性别。

很多时候,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充满了我们的空间和时间。但是在偶一静谧时刻,我们突然意识到:我们是寂寞的,我们是孤独的。寂寞不是因为没有陪伴,而是偶尔感受到生命的茫然和无助。

孤独不是因为缺少关怀,而是认识到最终是自己一个人走完生命之旅。

 

 

影片的海报上有一句话:Everyone wants to be found(每个人都希望被发现)。它是影片的主题:生活在这片喧嚣繁华之地,我们内心常常是寂寥孤岛。人的一生宝贵在于相伴相随,相濡以沫。但更珍贵的是在茫茫人海中,有人看到你的独特,有人知道你的内心,有人发现了你

哪怕只是一瞬间。

 

 

结束和开始

 

影片对话不多,但是更动人的是安静和沉默。

这种沉默的时刻是当男人和女人在对方找到了自己的一部分,心有灵犀地享受彼此的存在。

哈里斯坐车去机场。他在拥挤的人群中看见一个落寞的身影。他下了车。

一对陌生而熟知的男女在拥挤的东京街头相拥,亲吻。他的嘴角有一丝笑容,她的眼角有浅浅的泪痕。

两人都知道,就此一别,从此又是两个不相干的孤寂旅人,各自地走完人生之路。

哈里斯垂下头来,在夏洛特的耳边低语。

永远没有人知道他究竟说了什么。夏洛特慢慢停止了哭泣,脸上绽放出如花的笑靥。

两人看着彼此,向相反的方向各自走去,脸上带着微笑。

歌声响起:如蜜一般,就如蜜一般……

 

 

朱辉的新书,惊险长篇小说《寻骨者》已由金城出版社出版!

当当、京东等各大网上和全国各大书店已经开始销售

 

和林简一起走过

4大洲,6巨城,26

追踪神秘失踪的北京猿人头盖骨

处处陷阱

步步惊险

时时意外

人人未知

……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上兩條同類新聞:
  • 等待被枪决/《知否》里的墨兰竟然是个段子手/爱沙尼亚小姐
  • 白桦的《从秋瑾到林昭》/剑阁伤心月/道理我都懂/回忆我的父亲周宇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