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评张維爲的《中國震撼》/學者對话:特朗普的國情咨文到底在说什么?
發佈時間: 2/9/2019 1:06:23 AM 被閲覽數: 470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學者對话:特朗普的國情咨文到底在说什么?




美國總统特朗普昨天在國情咨文演讲中,强調了社會主義對美國的威胁,也督促中國進行結構性改革。本台記者王允,邀請到自由至上主義學者夏业良和美國紐约城市大學政治學教授夏明,對這次演讲進行了评析。


記者:特朗普在讲到委內瑞拉的问題时,顺帶提及社會主義對美國的威胁,並且强調:永远不會让美國成爲社會主義國家。他爲什么要在此處强調社會主義的话題,難道社會主義真的對美國也構成了威胁?



夏业良:社會主義思潮在美國知识分子中,影響相当大。尤其是近年来,美國國會民主党議员的言行和政策傾向,比較多帶有社會主義的色彩。当然,這裏的社會主義主要是指福利社會主義。但這種政策如果在美國实施,將是巨大的災難。


夏明:我跟夏业良教授看法完全不同。美國這些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在美國形成了一個具有寡头色彩的政體。現在這個时候提出所谓社會主義的威胁,我認爲這是轉移視線,反而忽略了美國真正的威胁,包括寡头主義的威胁,还有贫富差距拉大,在富人和窮人之間築起一道墙造成的威胁。


記者:特朗普也專門提及,中美贸易战就是要迫使中國進行結構性改革。這個话題已經谈過很多次,那么到今天来说,你認爲贸易战能達到這個目的嗎?


夏业良:习近平前不久在讲话中提到,能改的部分要改,不該改的部分堅決不改。我覺得,這裏所谓堅決不改的部分就是指結構性改革。其实,中國無論是拒絕不改的態度,还是堅決不改的態度,中美贸易战在短期內都無法有一個較好的結果,也没辦法結束。


記者:特朗普宣稱,如果不是他擔任總统,美國與朝鲜很可能已經釀成了新的战爭。你怎么评價两年以来,朝核问題上的發展?


夏明:特朗普有很荒謬的觀點:实際上是他制造的危機,他把危機解決了,最後他说成是他的功勞。其实是特朗普上台以後,對朝鲜進行战爭威胁,觸發了朝核危機,走到了战爭邊缘。他用战爭邊缘的政策来解決问題,可能把人類帶上核战爭。但現在他其实並没有真正解決朝核问題。


記者:特朗普在演讲中宣布,2月27日他將與金正恩在越南會面,根據目前的形势,這次會面會在朝核问題上有進展嗎?


夏业良:我想可能有一些表面上的成功,就像上次會谈一樣。但实際上,朝鲜不會放棄核武器。所以,作爲總统来讲,特朗普有时喜欢把自己的功勞放大,這是我不贊成的。


但是,我恰恰認爲,是朝鲜以世界爲敵的狂妄的做法,是事件走到了目前的結局,而不是特朗普導致的結果。而特朗普上台以後,美國朝野形成了一個共识,就是對共産極權國家進行强硬的压制。我認爲,這是一種正确的战略。


記者:特朗普再次强調他在外交政策上的基本原則是所谓“原則性現实主義”。早在2017年,特朗普在《美國國家安全战略》中,就對“原則性現实主義”進行了闡述。你如何评價两年以来,原則性現实主義對美國外交政策産生的影響和效果?


夏明:我"不"認爲,特朗普在外交政策上有清晰的原則作爲指導。一方面,他在朝鲜问題上强調幹預,而另一方面,他又在阿富汗、敘利亚问題上撤軍走人。另外,他在外交政策上並没有列出任務清單。所以,他在外交政策的闡述上,我还是抱着悲觀的看法。而且現在有18個人離開了他的內閣班子。所以,我不認爲他在外交上會取得重大的成就。


夏业良:我有一些不同的意見。大家知道,特朗普是一個商人,他的腳踏实地、現实主義的作風是比較明顯的。至于有没有原則,我覺得最大的一個原則是,让美國再度伟大。而且他重拾了裏根时期的一些战略。我覺得,他在一些根本性的原則上还是很清晰的。從其他方面来讲,尤其是反恐方面,已經取得了相当的实效。但這一點,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記者:這次在演讲現場,有被中國政府非法關押的台灣社工李明哲的妻子李净瑜,她也是台灣參加美國總统國情咨文演说的第一人。你認爲,人權在特朗普的外交政策中到底是一個什么位置?


夏明:我們不能说,特朗普總统不重視人權。但是,在他整個的外交战略中,人權只是他不經意的一個副産品,而絕不是他刻意追求的一個目標。在特朗普的現实主義的原則下,由于他的班底或者顧问有各種各樣的考量,还有就是他女兒女婿的影響,他可能會在人權方面做一些事情。但是,在他整個的外交政策上,人權没有任何重要的地位。


夏业良:特朗普在人權问題上,的确不如以前曆屆總统提及得多。甚至很多關鍵的时候,他都没有提及人權,這是一個很大的缺憾。但是,特朗普上台以来,對中共采取了比較有效的打压遏制政策,這樣很快就見效了,對中共的重創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屆總统。我覺得現在這樣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


(記者:王允 編輯:申铧) 網編:郭度






评张維爲的《中國震撼》(節選)
作者:张千帆


 


【讀者推薦:张維爲和胡鞍鋼是中國目前最著名也是最無恥的两個馬屁精“學者”。一個是复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一個是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這两個大五毛一南一北遙相呼應,文章和演讲一個接一個,謬論和屁话一通接一通。不要小看這两個禦用文人,他們不僅有大量的小五毛粉丝,而且深受高層領導的賞识,他們的荒謬理論對执政者的治國理念有相当大的影響。近年来愈演愈烈的自吹自擂歪風(例如《厲害了我的國》),不能说和他們鼓吹的謬論没有關系。所以對他們的胡说八道不能等閑視之,必須痛加駁斥。下面轉載北京大學张千帆教授痛批张維爲的代表作《中國震撼》的文章。《中國震撼》一書受到习近平的高度贊賞,曾向外國政要推薦,我們看看它到底是什么貨色。】 (2019.1.30)


自1840年以来,中國之所以停滞落後、命途多舛,除了统治者爲了維護既得利益而極力抗拒良性改革之外,自大自負而其实並不自信的民族心態也是一個很大的障礙。


這種心態让落後的根源成爲中國視野中的盲點,使國人莫名沈醉于沾沾自喜之中,進而因循守舊、避重就輕,贻誤实质改良的最佳时機。直到1894年甲午战敗,中國朝野才普遍意识到,落後的真正原因在于制度而非器物。


相比之下,日本遭遇列强挑战比中國晚二十年,但短短八年即發動明治維新,此後二十年又成功立憲,爲亚洲第一部成文憲法。在此期間,日本几乎全盤照搬欧陆法制,奠定了國富民强的制度基礎,而中國則先是夜郎自大、孤傲懈怠、拒絕借鑒,被動挨打後又不得不拜自己曾經的學生爲師,也算亡羊補牢。


但好景不長,1919年之後,激進民族主義情緒便一發不可收拾。這種情緒誤將因受列强欺淩而産生的民族仇恨,發泄到列强之所以成爲列强的憲政民主制度上,却不知憲政民主犹如先進科技,既然能使欧美日强大,必定也能使中國强大。不論是出于盲目無知还是別有用心,對憲政民主的排斥往往冒用“愛國”之名,实质上却是最大的賣國。


不幸的是,這種不正常的國民心態不僅依然困惑当代中國,而且病症加重、危害更甚。官方爲了維護统治合法性,自然要高揚“中國特色”的大旗,而禦用學者紛紛跟進,爲了分得體制內的“一杯羹”,到處爲中國體制的“优越性”找“依據”。近年来,國內“左派”一直批评自由派拿中國的缺點比別人的优點,自己則反其道而行之,竭力突出中國成就、誇大別國缺陷。


迄今爲止,在這個方面最系统的代表作是张維爲的《中國震撼》,因而有必要作爲一個標本加以剖析。


《中國震撼》的中心論點是民主轉型的國家全軍覆没——從東亚到東欧,西方憲政模式没有复制出一個成功的例子,而“論證”工具則可以说展示了國內左派的“百寶箱”。在這本不时“用數字说话”却通篇没有一個注釋的通俗讀物中,西方法治國家顯得老態龍钟、回天乏力,照搬西方模式的轉型國家更是水土不服、哀鴻一片,掙紮在“水深火熱”之中,而生機盎然的中國正不可阻挡地“文明崛起”。


據说作者走了一百多個國家,結論是“總體上说,發展最成功的就是中國”。不僅華沙、布達佩斯比上海“至少落後十年”,連地鐵又破又爛的紐约都不如上海,最後甚至“論證”出“許多上海市民拥有的財富和生活水平高于瑞士”的驚世駭俗之語。


這些反常识結論是如何産生的?我浏覽了這部大作,大致梳理出以下七種方法,是爲“当代夜郎”遮人耳目的障眼法,僅供那些不想被忽悠的讀者明鑒。


一是在评價標准選擇上避重就輕,死抱住一個對自己最有利的GDP,並以此概括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部。GDP無疑是衡量一國經濟实力和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但顯然並非是唯一指標。


且不说這個指標本身可能帶有相当水分,在贪汙腐敗橫行、环境破坏严重、贫富差距不斷拉大的今天,其積極意義早已受到质疑。然而,全書通篇拿中國的GDP總量说事,而即便官方也知道這個數字没有太大意義。不僅經濟增長速度远不能涵蓋文明程度乃至生活水准的各個方面,其实即便用迄今爲止中國最拿得出手的人均收入或GDP增長,即便用作者力挺的人均購買力(PPP)来衡量,也得不出中國“風景獨好”的結論。


據世界銀行2012年统計,中國在213個經濟體中排位113,确实明顯領先于印度和菲律賓,但是被作者描写得一团漆黑的匈牙利排名72,人均購買力是中國的一倍;更爲“不堪”的保加利亚排名91,人均購買力超出中國一半。


二是在對象選擇上以偏概全,專門“撿軟柿子捏”。印度免不了是一個靶子,因爲這個1950年立憲獨立的國家几乎和当代中國同齡,却一直未能擺脫贫困。不僅印度,其它東南亚國家似乎也難逃西方民主的“厄运”。菲律賓是另一個經濟發展速度不如中國的“軟柿子”:“美式民主並没有給人民帶来繁榮與富裕,而是動荡與贫瘠,國运也迅速由盛變衰。”最後得出結論,這些國家或地區的多數民衆認爲“民主轉型未能改善他們的生活”。


作者避而不提的是,英國、美國、战後日本等资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起飛恰和政治民主化同步,韓國、台灣地區的民主化並未阻礙其經濟發展速度。經濟發展更多取決于民主化的质量和社會稳定度。專制固然可以一时維持社會稳定和經濟增長,但是長远而言危機四伏;民主化可能會産生社會動荡,但是只要民主成果得以鞏固,那么由此營造的長治久安必然有利于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是在因果歸責上簡單片面,把經濟落後的過錯统统歸咎于民主制度。書中列數了印度民主的種種问題,譬如低效率——印度政府五年才改造了6000戶贫民窟;譬如民主政體下的選民和政客受制于短期利益,不能從印度社會的全局長远利益出發,孟買的基礎設施就因爲局部利益牽制而長期滞後。再譬如民主政府心慈手軟,爲了贏得選舉取悦選民,不敢控制人口增長,不能鐵腕打破“既得利益”。


從印度、美國等國的曆史經驗来看,憲政民主往往只能防止政府自身歧視,却無力杜絕社會自發的歧視。不妨換個角度,即便民主無力矯正傳统之惡,威權專制的結果會更好嗎?過去几十年来,中國此起彼伏的政治运動徹底顛覆了自己的文化傳统,而社會爲此付出了巨大代價,本身即已回答這個问題。對于印度這樣的多族群、多信仰、多語言國家,維護了六十多年的和平统一已是極了不起的成就,在此期間没有發生任何“大饑荒”、“大革命”及各種折騰人民的政治运動;如果在印度实行威權政治,只怕早已內战频仍、分崩離析。


四是用個人觀感代替客觀判斷,用一两個事件、一两次聊天、一两組不靠譜的數據,就給民主轉型整體打不及格。作者斷言印度教育落後,許多選民是目不识丁的文盲,很好騙,只要小恩小惠就可以搞定,因而民主不適合印度這樣的落後國家,但是支持這一結論的似乎只有自己的主觀想象。如果看到最近的印度大選,一個人口接近中國的大國、1000多個政党,却平稳淡定地選出自己的總理和550多人的“人民院”,作者是否會改變結論呢?


在《中國震撼》裏,不僅泰國、印尼等轉型國家是“劣质民主”,甚至韓國、台灣地區也缺乏“司法獨立”和“公民文化”,“民主品质实在無法令人恭維”,而得出這一結論的依據無非是台灣大選的“枪擊案”等個別突發事件。對于没有去過台灣或只是去旅游几天的國人来说,台灣民主似乎就只剩下枪擊、黑金政治、立法院打架……


其实,民主的腐敗再严重,也不及專制的腐敗严重,而之所以民主政治看上去腐敗,專制政治却看上去“清廉”,往往是因爲後者没有前者的新闻自由,挖掘腐敗很難、風險很大。即便如此,公開發表的數據也不支持民主一定導致腐敗的結論,尤其是在對照我們自己的情況之後。


根據“透明國際”2013年统計,在參與排名的175個國家中,中國排名80,處于中間位置,印度和菲律賓則並列94名。说印度和菲律賓政治“腐敗”,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照《中國震撼》的说法,東欧民主政治黑得暗無天日,但是數據顯示並非如此:匈牙利排名47、保加利亚排名77,所有東欧轉型國家都比中國領先。


五是單邊抹黑、拒絕對照,在大肆抨擊別人的时候,閉口不谈自己的问題。譬如書中说到印度的“綠色指數”很差,却對中國自己的大規模生態环境破坏輕描淡写。我查了耶鲁大學公布的“环境表現指數”(EPI)。在2014年調查的178個國家中,排名前五的國家分別是瑞士、澳大利亚、盧森堡、新加坡、捷克。印度排名155,确实很落後,但是中國排名118,也好不到哪裏。


《中國震撼》把轉型民主與法治说得一無是處,却從不對照中國自己的民主與法治状態——也無法對照,因爲GDP是中國惟一的强項,民主和法治則相比于東亚弱國也是我們的弱項。


和民主相比,法治指數更樂觀一些。據“世界正義項目”2012-2013年的评估,中國司法公正指數在97個國家中排名69,排在越南後面。相比之下,被描写得混亂不堪的泰國排名46,韓國則排名19,僅在美國之後。作者竟大言不慚,把韓國和台灣地區的民主與法治批得一錢不值,但調查數據的結論恰好相反。


英國《經濟學人》2012年的统計表明,韓國在參與調查的167個國家中排名20,竟然在美國(21)、日本(23)之前。台灣和印度分別排在35、38,屬于“瑕疵民主”,但是瑕不掩瑜,仍不失爲整體健康的民主,尤其是印度人口衆多、經濟贫困、教育落後,却仍然和平維持了六十年的周期性選舉,不能不说是了不起的成就。這些國家或地區才是实至名歸的東亚驕傲,到了《中國震撼》却全成了負面形象。東欧轉型國家一般排名在40-50之間,最末一位保加利亚排名54。和這些國家相比,中國目前的名次(141)实在让人樂觀不起来。


六是曲解別國制度,造成混淆視聽。《中國震撼》诋毀新闻自由,爲的是说明哪個國家的新闻自由都不是絕對的:“美國不允許報道本•拉登讲话,英國不允許歌頌希特勒,日本不允許批评天皇,泰國不允許開國王的玩笑。”


但事实上,美國並没有禁止報道本•拉登讲话的法律;之所以看不到拉登讲话,是因爲主流媒體不會長篇累牍地報道一個恐怖分子头目的原话。英國禁止的則是否認犹太大屠杀存在的事实,而不是歌頌希特勒的评論;歌頌还是谴責任何人,是公民自由選擇的價值取向,是國家不能禁止或强求的。日本和泰國确实不允許批评天皇或國王,但那只是一條單獨的禁令而已,能否和中國宣傳部門每天給各大媒體傳達指示相提並論呢?以此来論證“哪個國家的新闻都不自由”,只能是混淆視聽,而並不令人驚讶的是,中國在新闻自由和網絡言論上的排名比民主指數更靠後。


七是自我美化、自欺欺人,用管制下的輿論来吹捧管制。作者引用皮尤中心(PEW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2010年的調查顯示,高達87%的中國人對國家“滿意”,而美國和法國的數字則只有30%和26%。在輿論受到严格管控的环境下,此類國內民意調查數據是没有意義的,即使國外機構来做也改變不了這個結論。


如果引用比較可靠的幸福指數,中國的优越性远非那么明顯。2010-2012年間,哥倫比亚大學地球研究所曾全面調查156個國家的幸福程度,並發布了《2013世界幸福報告》。中國排名93,在匈牙利(110)與印度(111)之前,但是排在菲律賓之後,而哈薩克斯坦、克羅地亚、土庫曼斯坦、烏兹別克斯坦(分別爲57-60)、阿爾巴尼亚(62)、白俄羅斯(66)、俄羅斯(68)、立陶宛(70)、愛沙尼亚(71)等中東欧轉型國家都排名相對靠前,甚至烏克兰、拉脫維亚、吉爾吉斯斯坦、羅馬尼亚(分別爲87-90)也排在中國之前。如果帶着深度“有色眼镜”選擇材料,對自己形象有利的就用,不利的就不用,那么結果只能是自欺欺人。


不幸的是,國內不少“左派”投機取巧,把憲政體制所容忍的自由批评当作抹黑民主的汙點,抓住一點、無限誇大、混淆視聽。其实要写问題,中國的公權腐敗、强征血拆、环境破坏……能写出多少本書来?一旦國內的批评聲音遭到压制,民衆對國外的情況又不明就裏,諸如《中國震撼》及國內某些媒體所帶来的輿論誤導就尤其值得警惕了。


(2014年12月25日)

 

縱覽中國

 


上兩條同類新聞:
  • 刘鹤你这叫贸易谈判?不是菜市场吗卧槽/刘鹤疑似口误令特朗普误会 中国官媒刊文澄清
  • 左翼青年遭打压 谁是中共掘墓人/中华民族的高峰体验和创伤记忆——20年后谈六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