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加州湾区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日本人长寿全球第一 10个秘诀9个是吃
發佈時間: 2/25/2019 10:52:23 PM 被閲覽數: 470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日本人长寿全球第一 10个秘诀9个是吃(图)

京港台:2019-2-25 06:06| 来源: 健康时报 |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内瓦发布最新报告《世界卫生统计2018》。

  

  其中,在此份报告中,备受关注的是“长寿排行榜”——平均预期寿命指标。

  在各国预期平均寿命排名中,日本(专题)蝉联第一,达到84.2岁,其中:女性寿命预期为87.1岁,男性为81.1岁。除日本外,位列前十的国家依次是:瑞士、西班牙、法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意大利、加拿大(专题)、韩国和挪威。①

  日本人长寿是有其原因的。日本文化专家马科斯·卡塔赫纳通过对冲绳等地百岁老人生活方式等进行研究后,认为有9个原因使得日本人长寿。不久前,健康时报记者也曾去日本旅游,观察发现,日本人有这些长寿因素:

  1. 吃饭讲究八成饱

  日本人讲究吃饭吃八分饱。日本人认为如果吃到十分饱身体有害无益。如果吃十分饱,消化过程就会延长,身体各个器官的运作就会变得迟缓,而无法被调动起来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西方人罹患肥胖症、糖尿病、肝病的原因之一。

  比如,日本人吃饭用较小的盘子;不主张家庭型用餐,而是采用吧台式取餐方式,限制进食量。

  2. 每天要吃30多种食材

  日本厚生劳动省在1985年就制定了《为了健康的饮食生活指南》,倡导民众一天尽量吃30种食材(包括烹调油和调味品),营养才全面。

  而长寿岛冲绳的老人虽然吃得较少,但他们摄取的食物种类却很多,平均一天达18种,主要包含各种蔬菜、豆类及其制品、杂粮、鱼类、海藻和少量的猪肉、家禽及乳制品。

  这些几乎全是热量低、油脂低但营养质量很好的食物,再加上大多都是天然食物,因此保持了非常好的营养均衡。

  3. 细嚼慢咽

  日本百岁老人通常都吃得很慢。日本人从小就懂得细嚼慢咽能延年益寿。而咀嚼充分,饱腹感就会更强,自然就会吃得少,胃部的消化负担就会减轻。

  

  当然,随着在西方文化影响的大城市,年轻上班族没有时间自己做饭,甚至无法按时吃饭,日本慢节奏的传统生活方式正在被快节奏的西方生活方式取代。

  4. 饮食清淡低热量,尊重食材本味

  日本人日均摄入热量为2719卡,而西班牙2013年的数字为3183卡。虽然表面看起来差距不大,但日积月累就会让两种生活方式出现较大差异。

  日本人偏爱饮食清淡,烹调少油,尊重食材原本的味道。他们喜欢将生菜、胡萝卜、黄瓜等拌入调料汁直接生吃;很多菜都采用蒸煮的加工方式,最后淋上一点油,这样既减少高温热油对营养素的破坏,又减少油类摄入,对健康有利。

  5. 多食蔬菜水果和谷物

  整体来看,日式饮食含有较多碳水化合物。这些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蔬菜、水果和谷物,因此机体吸收速度较慢,不会像快速碳水化合物那样迅速转化为脂肪。

  而在美国引起轰动的《冲绳计划》一书的作者认为,冲绳人是世界上最健康长寿的,这是因为他们每天摄入9-17份水果和蔬菜,其中水果为2-4份,蔬菜为7-13份。

  6 吃红肉少,爱吃鱼

  公元12世纪,日本禁止食用肉类,肉类只被当做一种药物。到了19世纪,明治天皇下令国民每天食用牛肉,日本人才将肉类作为普通食材看待。即便如此,人们还是认为肉类会污染血液。

  直到上世纪60年代,肉类才真正走上家家户户餐桌。但值得一提的是,少量食用肉类使日本人的脑卒中概率大大降低。

  而且日本人喜欢吃鱼。调查数据显示,一个冲绳人每年会吃100多公斤的鱼。他们最喜欢吃金枪鱼、三文鱼、鲑鱼、鳗鱼等深海鱼。这些深海鱼富含长链不饱和脂肪酸。

  7. 吃时令食材

  很多日本人在谈到吃的时候经常说“现在是吃某种食材的时节”之类的话。日本人通常依照时令选择食材,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品尝到最纯正、最天然的滋味。

  在冲绳县农村地区并没有超级市场,但却有鲜鱼店、鲜肉店和蔬果店,这里的店铺卖的都是时令食材,没有让人眼花缭乱包装刺激消费者不必要的购物欲。

  8. 享受美食,而非让食物所累

  有些人过度关注饮食,每一口饭都要计算卡路里。过度关注饮食会适得其反,让人产生精神压力,反而不利于身体健康。

  日本人对饮食很随性,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但肥胖率却是全世界最低。

  9. 严格限盐

  日本政府早在1975年就开始重视国民减盐问题,并发起了一系列减盐运动。而我们最近几年才开始鼓励限盐、少盐。

  此外,日本人非常注意从饮食的方方面面控盐:比如不喝太多的味增汤,吃拉面时不喝汤;炒菜、炖菜时最后再放盐,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盐的摄入量。

  10. 管好自己的腰围

  日本法律规定,企业必须每年对40~75岁的员工进行腰围检查:

  男性腰围不得超过85厘米,

  女性腰围不得超过90厘米。

  腰围超标者必须要去检查血压、血糖、血脂,若其中一项不合格,将被列入代谢综合征危险人群,两项不合格,就要被列为代谢综合征患者。要是企业没有管理好员工的腰围和体重,还将面临政府的罚款。

  于是,日本除了一些相扑运动员,大街上几乎看不到胖子。比如在日本街头碰到学生,没有见到肥胖的孩子。







加州湾区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典型码工的人生轨迹


知乎



图 / Pixabay

知乎 匿名用户

我在湾区住了五年,去年年底搬到波士顿。以下是我的一些比较负面的看法。纯个人观点。文中出现的模糊性词汇(比如州立大学)请勿对号入座。

1, 没有diversity。码农很多。而且背景很相似:国内本科,来美读硕后留下工作/美本,毕业留下工作/博士,毕业转CS留下工作。

2,不适合单身男生。首先,男女比例失衡,没有小姐姐跟你玩;其次,已婚的同事下班和周末都在家陪老婆/遛娃,也不陪你玩;其他族裔的人就更不用说了。能约出来玩的基本都是年龄相仿的中国单身码农。想象一下10个戴着黑框眼镜,穿着公司tshirt的码农在福牛堂围在一起吃饭,然后挂着badge去公司打桌游的场景。刚来湾区的第一年,一切都很新鲜,周末还能去采樱桃/采草莓/爬mission peak/开一号公路。新鲜感没了之后,生活基本都在重复:工作日上班,下班,打游戏;周末约饭/爬山/桌游/滑雪/羽毛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活是如此无聊,以至于好多人不惜开车一个多小时,排队几个小时只为吃一顿海底捞。

3,主要社交途径是狼人杀/剧本杀/hiking。认识的人大多是 {研究生同学,本科同学,高中同学} 的 {研究生同学,本科同学,高中同学}。以此类推。

4,房价奇高。这是由多个原因造成的,基本可以开一个新帖讨论了。首先,湾区三面环山,没办法向外扩张;其次,政府将很多地方规划为保护区,无法开发,进一步限制了地皮的供应。那你可能要说,地皮不够的话,不是还可以建高楼么?并不是。湾区很多人都有NIMBY的态度,极力反对在自家附近新建高密度住宅(因为这样会稀释很多资源,比如学区)。层层阻挠之下,高密度住宅的计划不了了之。还有prop13这个奇葩法案,导致房主惜售,大大降低房屋的供应量。当然还有个原因是码农收入高,购买力强。种种原因导致湾区这个大农村房价水涨船高,已经可以跟曼哈顿相提并论。

5,大家都想买房。湾区有一句老话叫回头看都是deal, 意思是虽然现在房价已经很高,但将来还会猛涨;现在买到就是赚到。各种论坛的湾区版的热门话题永远是买房;任何一个跟买房有关的帖子都会变成房托和房黑的互相攻击。没房的想买房,有房的想再买一套。小黑屋想换成大房子,非学区房想换成学区房。openhouse门庭若市,买家疯狂bid。投机客们挥舞着all cash offer, 抢下老旧的房子, 半年时间翻新出售, 净赚几十万。

6,喜欢比比比,永远在焦虑。刚工作的比包裹;工作三五年的比升职速度/跳槽包裹;工作十几年的比职位高低;买房的比房子价格和地段;有娃的比娃的学校/成绩/升学。不知名公司的想跳槽去FLG,FLG的想跳去热门startup;T3想升T4,T4想升T5,T5想升T6,... 住在San Jose的想搬到Sunnyvale,在Sunnyvale的想去Palo Alto买小黑屋。

一个典型湾区人的人生轨迹:

小杨从小到大都是学校里的尖子生,高考过关斩将杀入某名牌大学。小杨本科学EE/CS,毕业时拿到了美国某校的计算机硕士的ad。来美国后,小杨开始刷LeetCode找实习找工作,最后有惊无险地入职某大公司。三年后,小杨用自己的积蓄和父母从国内汇过来的钱买了sunnyvale的交通房,并很快跟相恋多年的女友结婚了。婚后两人并没有立刻生娃,而是养了一只布偶,隔三差五在ins/朋友圈里晒猫。又过去三年,经不住父母的苦口婆心,小杨跟老婆生了娃(小小杨),成了湾区推娃党的一员。

小小杨是一个标准的ABC。他生在湾区,皮肤晒得黝黑,讲一口流利的ABC英语。他就读于湾区某私立高中,学校里以ABC和ABI(老印)为主。他的好朋友基本都是ABC,最喜欢的是计算机课,最头疼的是放学后的中文辅导。被父母推了18年之后,小小杨终于考上了某州立大学,虽然他的成绩在别的地方能稳上藤校。小小杨毕业后回到湾区,在某大公司(Facepage, Linkedout, Elgoog, etc.) 做了码农。开始了买房结婚生子的新一轮循环。

湾区码农的生活永远是那么美好,湾区房价永远是那么高,湾区的天空永远是那么蓝。

作者:匿名用户


高票那个答案怎么说呢,九张算法的那个。不能说不真实,但是不是大部分我身边的生活状态。可能高票在国内就比较牛,在湾区也比较牛。但是我希望写写我身边的案例,用数据说话。

我自己经历比较浅,不在FLAG,大家别抬杠求轻拍。我争取用数据说话。

我85后,女马工,7年工作经验,在一家小初创公司,没股票,年薪14万。除去税和养老保险到手多少钱呢,我每个月到手工资6800*12 = 81600。这6800又是怎么分配的呢:

1。房贷2000*12= 24000

2。房产税+HOA = 13280

3。房屋保险+车保险 = 2000

4。电话费+煤气水电+网费 = 2400

5。汽油 + 保养 + licence renew= 3000

以上时必须消费的钱,就是没工资,这些钱必须交。

剩下4万,平均每个月有3700左右。这些钱抛出必须的人际交往,出去小规模旅游,回国探亲,每个月吃饭买菜的钱,大家可以算一算每年能攒15000已经非常不错了。

这算是我一个人没孩子,湾区一个孩子daycare一个月少说2000左右。一个人省省略有结余,要是已育有房基本月光。

之前高票,我觉得很幸运的是两口子都有工作,而且薪资不菲。

我身边的几个朋友生活状态我举例一下:

1,家里亲戚,一个人上班,老婆不上班带孩子,年薪13万,贷款75万的房子,98万(非学区),一个月mortgage 4500。如果孩子上幼儿园,女方不工作就需要家里资助,目前月光。

2。90后,女的EE, 男的销售,一家总体收入,16万。贷款90万买了110万的房子(非学区),一个月morgege+property tax = 6500。月光,家里资助。

3. 女的Accounting + 男 supply chain manager 年收入两口子20万。但因为之前俩人都在美国读的私立高中和大学,都在还学生贷款,最近买了房子,贷款90万,非学区,过得也非常拮据。月光。

4。男的Facebook+女的realtor, 这个算是我朋友中收入最高的一家。但是是因为来得早,房子买的早,股票分红多,屯了两个投资房。

我身边在硅谷混得好的,都是赶上了前两年的房子低潮期买了房子,陆陆续续的投资了点周边的投资房。现在越来越难。

但是真的,我大身边大部分人(两口子收入)甚至都没有到达硅谷贫困线,可能是我圈子比较low。但是我想说两口子都做CS,或者两口子都是FLAG的真是人中龙凤,凤毛麟角。如果真的两口子都做CS,基本上在湾区可以傲视群雄了。但是,不能总把这个当做标准,身边普通人真的太多了,不能好像硅谷湾区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年入百万,没有穷人一样。

硅谷最大的问题就是生活太单一了,每次同学聚会或者出去,真的大家就相互,又换了哪个新工作,谁家老公拿了大的package,他们年终股票分了多少。。。炫耀或者攀比都是其次,一是聊天也没啥别的话题,要么就是刷题??创业??感觉生活中真的缺少有趣和可能。

我先生在国内刚来刚加入一个猎头公司,每天接触找工作的中国留学生,为了身份留在美国真的是太吃力了,我看着都心痛。说句实在话,如果不是学CS的真的不建议来硅谷湾区,压力和北上广比有过之无不及。先写这么多,具体还可以补充。

再写一下我的老板,今年60,中国老头,没赶上所谓的互联网红利,但是做到小公司VP级别。开的是一辆马自达,大女儿大学私立之后,二女儿供不起了,只能读个公立。我VP当然也有中国老人的节省,天天带饭,穿的衣服我感觉是三十年前他出国的衣服。在PALO ALTO住,但只是2B2B的townhouse。十几年前买的。前几天聊天说他401K才存了十几万,因为当时女儿读书用钱就没再存。

我觉得要在硅谷活的还不错,家里至少有一个要做CS。我不是说美国或者湾区不好,比起北上广996和早晚挤成肉饼一样的地铁,我是真的珍惜这边的生活。但是你要说湾区生活真的就自由自在没有压力,完胜国内么?我觉得真的未必。
匿名用户

288 人赞同了该回答

说个关于单身的问题。我在湾区呆了3年,参加过很多社交活动,试图认识一些女生。以下是我观察出来的结论:

湾区的择偶市场,不论男女,外形/情商/会来事儿的重要性被大幅度放大。

国内可能大家择偶外形只占30-40%,因为大家还会关注家境,学历之类的其他因素。而在湾区

1. 大部分男女码农家庭背景不差,学历差距也不大,都不愁温饱,也比较独立,不那么在意对方家境学历之类的因素,都只想找帅/漂亮的,情商高会来事儿的

2. 然而不管男码农女码农,对比商科之类专业的人,外形,打扮,会来事儿,情商等方面,因为成长环境和经历,这方面并不占优势

3. 所以互相看不上,各自的优势项(智商,学历,家境,收入,逻辑思维,理性等等)都不是对方的核心需求。而各自的非优势,甚至劣势项(外形,情商,撩的水平,会来事儿的水平,浪漫等等)恰好是对方核心需求

4. 即使在完全失衡的男女比例下,湾区女生单身率对比国内大城市依然没有很低。我认识一些女生,各方面都很优秀,但是因为某些原因,真的一直没找到男朋友。只不过对比湾区男生,她们的选择面实在太广了

5. 湾区男生单身率高得吓人,即使很多湾区男生看清了现实,愿意大幅降低标准,依然找不到女朋友,只能等待想通然后出家的那一天。

6. 我在找房子的时候去看过30多个便宜的房子,认识了很多住在那些偏远廉价房子的单身男,偶尔聊聊成了朋友。他们的35岁以上,大部分40岁以上,不是FLAG条件一般,根本找不到对象,大部分已经放弃,毕竟他们在湾区择偶市场没有话语权,可能连呼吸权都没有吧

7. 我在湾区见过太多狗血的故事。虽然还是很喜欢湾区,作为一个3年经历的硬件工程师,曾希望能一直在湾区发展。但是现在已经打算回国了,因为作为独生子女,无法想象父母老去谁去照顾;无法想象自己找不到对象,一个人在湾区孤独终老。哪怕国内待遇不如湾区,生活压力很大,空气环境不好,我依然想回去。

8. 各路大神们如果有refer资源在下感激不尽!

 


上兩條同類新聞:
  • 5歲女童竟被發現肝癌末期!醫生警告:這九種零食 真的不要再吃拉!
  • 原来这些器官只有在你睡觉时才能休息一下,你却还要熬夜,不病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