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陕北又新发现一惊艳的处女大峡谷/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真正理由是
發佈時間: 6/13/2019 1:45:32 PM 被閲覽數: 808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陕北又新发现一惊艳的处女大峡谷?难以置信 (组图)


腾讯新闻


今天被一组图片迷住了看完后直让人惊呼:这是个神奇而不可思议的地方!话不多说,先上图片大家可以猜一下这是哪里呢~


 
如此美丽的峡谷如果你脱口而出告诉我:这是美国羚羊谷那么,你就大打错特错了!它是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雨岔村的雨岔大峡谷!它鲜为人知、却默默的、不露声色的、独一无二的美爆了陕北黄土覆盖的地方。很多外国友人都惊呆于这峡谷的美丽!



不用远赴万里前往美国,不用考虑签证机票,就能欣赏到羚羊谷的美景。号称中国羚羊谷被专家称为“黄土高原自然地缝奇观”,属于陕北独一无二地质美景,这大概是地球最美的伤疤了,让外友人都难以置信!



它是金色的。当你来到这里,一眼足以万年,,让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它如同一个美妙的艺术宫殿,谷壁看似轻柔,实则非常坚硬。岩石表面像被精心打磨,纹层顺着岩壁流淌,阳光从峡谷顶部进入,幻化出奇幻的金色。













它 是 绿 色 的。苔藓在这里生长,阳光照射而下,映衬着树叶的影子,金色和绿色相互交织、柔和这样的色彩搭配,恐怕只有大自然做的到了吧!雨岔大峡谷向我们展示的是,经过数百万年的风、水和时间雕琢而成的奇妙世界,峡壁凹凸有致,曼妙身姿线条优美流畅,一切都显得那么淳朴、和谐、自然。  

阳光在奇异复杂的岩石上,刻划出一层层、一幅幅流畅的波纹曲线。并在岩壁上折射出五彩缤纷的迷人色彩,在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的光线照射下,色彩也在不断地变化,形成这种如梦如幻的光影世界。



 
它 是 朱 红 的。阳光透过狭窄的裂隙,在峡谷的凹凸岩壁上,不断折射而呈现出迷人的“天使之光”,从明亮的橙色到绚丽的朱红,既奇幻斑斓又华贵而优雅!


 
它 是 彩 色 的。如果你运气好的话,会看见峡谷内映衬着多种色彩,像是上帝的双手拂过一般,让你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实的存在。那一道光,仿佛带着某种魔力,不停地吸引着你寻踪而至。



它的形成是约在亿万年前,陕北曾发生过一次强烈地震,黄土大山分开一条条裂缝,有宽有窄,后经暴雨导致山洪暴发,地表被切割和冲刷后,慢慢形成这样独特的峡谷地貌。走进峡谷,峡壁凹凸不平、线条流畅,如同波浪从你身边划过,宽的地方几人并排可行,窄的地方只容一人过去。走进它,恍若进入了另一个空间,那么超现实,又那么神秘魔幻,在这梦境一样的美景中,随手一拍都足以刷爆朋友圈。


温馨提示:雨岔大峡谷中,有五条不同走向的枝杈峡谷,花豹岔、龙巴沟、牡丹沟、一线天、桦树沟其中,大多数绝美的照片,都是出自桦树沟。




【地址】延安市甘泉县城西北方向56公里的下寺湾镇雨岔村。

何必远赴美国,中国这个少为人知的大峡谷,已经美到惊艳,避开人流。许自己一场光与影的旅行。除了惊叹,好像用任何词语来形容,都变得那么苍白无力。





並非國恥!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真正理由是?(上)


故事

|作者:余 傑

有隻小巧的北京狗被人發現蜷縮在衣櫃裡,一名英國軍官將它帶回英國獻給維多利亞女王。她很愛狗,這只後來取名「Looty」(掠奪來的小東西)的北京狗成為她最愛的寵物狗之一。但最奇怪的發現,出現於圓明園裡的一間馬車房。劫掠的士兵在那裡無意中發現,1793 年使華的他們的同胞馬戛爾尼勛爵送給清朝皇帝的大批禮物。

有全尺寸的英國製禮車、天文與科學儀器、兩門十二磅英國榴彈炮、數箱彈藥,全是馬戛爾尼代表英王喬治三世送給鹹豐帝的曾祖父乾隆的禮物。這些禮物原封不動,象徵著一段看來從未得到領情的友誼。              ──裴士鋒(Stephen R. Platt)


《火燒圓明園》偽造歷史煽動排外


如果説「第一次鴉片戰爭」(清英貿易戰爭或商務戰爭)的主戰場遠在南方沿海地區(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只算是「外夷」的小型騷擾,對清帝國尚未傷筋動骨;那麽「第二次鴉片戰爭」(清帝國與英法之間的「換約戰爭」)則如同尖刀一樣直插在帝國的心臟地帶,帝國的首都北京淪陷了,帝國的威望遭到毀滅性打擊——這場戰爭的頂峰,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燒掉的不止是美輪美奐的園子,更是皇帝的面子。


「五四」之後中國的歷史敘事以民族主義為中心,將 1840 年以來的中國近代史描述成「落後挨打」的悲情史,以此刺激民眾的愛國之心。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必然被當作「國恥中的國恥」。


我最早知道火燒圓明園的歷史,不是來自歷史教科書,而是來自小學時學校包場觀看的電影《火燒圓明園》。真正到斷壁殘垣的圓明園遺址憑弔,則是在上北大之後,與同學一起騎著自行車去春遊。


導演《火燒圓明園》的李翰祥是第一個受邀到中國拍電影的香港導演。為了統戰的需要,中國政府為之大開方便之門,開放紫禁城等名勝重地及諸多珍貴文物供其拍攝,百官上朝、軍機議政、木蘭秋狩、圓明殘垣,皆是實地實景實物展現,其恢宏氣勢、歷史實感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現今圓明園遺址 (Source:pixaboy)

李翰祥是香港著名導演,有澳門賭王投資,有中共調動大量人力物力,甚至花費 60 多萬元搭建一座仿真圓明園並真的燒掉,使電影取得巨大成功,也達到中共所渴求的宣傳效果。


上世紀八○年代中期,看歷史大片《火燒圓明園》,每個中國觀眾都感到驚心動魄、義憤填膺。洋鬼子之可惡可恨,少年的我不禁想起了嶽武穆豪情萬丈之誓言:「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那時,我單單知道女主角是著名的四川女演員劉曉慶(其名言是:做人難,做女人難,做名女人更難),對男主角梁家輝則不甚了了。1982 年,李翰祥請 24 歲的梁家輝到《火燒圓明園》劇組,梁家輝以為自己要做導演助理的打雜工作,結果被剃了頭去演鹹豐皇帝。


在劇組中,「皇帝」身兼多職,茶水燈光一肩挑,甚至是最早起床催工的人。在伺候「角兒」後,梁家輝穿著戲裡龍袍站在城牆上看故宮夜景。他覺得那時「很幸福」,突然就入了戲,也入了世——榮穫第三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成為金像獎歷史上最年輕的「影帝


他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個到中國拍戲的香港演員——當然也給他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臺灣的國民黨政權因為梁家輝「為匪宣傳」,將其封殺,使之好幾年沒戲拍,「星途」險些夭折。


雖然電影《火燒圓明園》確實很好看,李翰祥也自稱邀請多名清史專家為之把關,「絕對尊重歷史」,但電影的情節與真實的歷史卻有天壤之別。


火燒圓明園是1856 年 10 月至 1860 年 10 月延續四年的英法聯軍之役的巔峰和終點。戰火是在廣州點燃的,英、法、美、俄四國要求遵照條約進入廣州,設立領事館,展開貿易,誰知清帝國認為條約只是緩兵之計,根本沒有打算認真遵守。僵持多年,終於演變成一場戰爭。英法聯軍攻陷並佔領廣州,整整歷時一年零兩個月。


1858 年 4 月,英法聯軍北上,很快佔領天津。清廷被迫同意在天津談判。英國提出「北京駐使、內地旅行、長江通商」三項要求,清廷屈服,簽訂《天津條約》。


天津條約簽訂圖(Source:Wikimedia)

《天津條約》只是鹹豐皇帝迫於壓力暫時答應,並不準備履約。其中的焦點是決不能讓外國公使駐北京,以免皇帝與外國公使打照面。


1859 年初,新任英國駐華公使普魯斯和法國駐華公使布爾布隆奉命進京換約。清廷命令直隸總督恆福照會兩人,指定他們在北塘登岸,經天津去北京,且隨行人員不得超過 20 人。但英法公使堅持按照原來約定的計劃,從大沽口進京換約。清廷斷然拒絕此一要求。經過鹹豐皇帝、怡親王載垣及朝廷最具戰鬥力的猛將、蒙古僧格林沁親王多次密謀,決定不宣而戰。於是,僧格林沁帶兵在大沽口攻擊英法艦隊,造成英法聯軍傷亡數百人。


清廷為這場小小的勝利喜出望外,以為夷人並非不可戰勝。誰知,英法兩國政府迅速增派援兵來華,準備狠狠懲罰清帝國。1860 年 8 月 1 日,英法聯軍兩百餘艘戰艦,載著陸軍 17,000 人在北塘登陸,一路摧枯拉朽,迅速佔領大沽口和天津,並由天津向北京開進。


親遞國書之爭:皇帝不能見夷人


1860 年 9 月 4 日,英法聯軍與清廷在通州展開談判。鹹豐皇帝派怡親王載垣與英法代表團談判。載垣等接受了英法代表團所提的條件,與英國首席代表巴夏禮(Hentry Parkes)達成停戰協議。巴夏禮是少數精通漢語和滿語的外交官,身材矮小,頭大如鬥,脾氣火爆,精力充沛,年僅 32 歲,已是英國駐華最高階外交官之一。


9 月 17 日,巴夏禮提出英國使節向清帝當面遞交國書的要求。載垣等認為「此事關係國體,萬難允許」,而且此前的會晤中巴夏禮並無此說法。巴夏禮則認為,親遞國書乃國際慣例,所以此前沒有列入談判內容。雙方各持己見,相持不決。


英國駐華外使巴夏禮照(Source:Wikimedia)

拒絕外國公使駐京,是清國皇帝維護其「叩頭外交」和「朝貢體系」的第一道防線。當第一道防線被英法聯軍強大火力突破之後,皇帝又企圖設定第二道防線:即使西方公使駐京,亦不能親遞國書」。在通州談判的最後關頭,英方在照會中堅持公使向皇帝「親遞國書」,等於突破了皇帝的第二道防線。


今天看來,見外國公使有什麽可怕的呢?但在那個時代,按照「天下一統」觀念,清帝國是世界的中心,皇帝為天下共主,所有國家都是清帝國的藩屬,所有人見到皇帝都必須磕頭下跪。中華傳統外交的主題就是讓夷狄們前來磕頭,並由此建立一套懷柔遠人的「朝貢體系」。


然而,英法等已經近代化的歐洲國家,對這套觀念並不認同,駐華使節拒絕向皇帝叩頭,表面上看只是一個小小的禮儀,卻足以讓千年一貫的「天下一統」觀念遭到顛覆。


此時,清帝國正處於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之中。叛亂的太平天國攻佔蘇州、常州,威脅上海,東南半壁江山盡入其手。英法聯軍集結通州,隨時可能進攻北京,屢戰屢敗的僧格林沁再也不敢誇口。然而,鹹豐皇帝仍然下定決心不在叩頭問題上退讓半步,若不能達成協議,清廷將不顧自身力量虛弱而背水一戰。


僧格林沁親王照(Source:Wikimedia)

其實,英方提出遞交國書一項,只是按照國際法慣例行事,當滿清廷提出見皇帝必須叩頭時,被他們以國家之間一律平等的理由加以拒絕。多年以後,清國的帝王將相、士農工商才明白過來,導致通州談判破裂的直接原因「親遞國書」一項,只是西方各國的通常做法,並沒有特別為難皇帝的意思。


這是兩種文明觀念和思維方式的衝突,即奉行「叩頭外交」的清帝國與奉行近代「萬國平等」國際慣例的英法兩國的衝突。不同時空中產生的知識系統,決定了兩種文明觀念和思維方式背道而馳。


載垣等向鹹豐皇帝報告談判內容之後,鹹豐皇帝作出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決定。9 月 18 日,鹹豐皇帝下旨給前線指揮官僧格林沁,將英方談判代表巴夏禮等「羈留在通(州),勿令折回以杜奸計」。僧格林沁立即派出騎兵,捉拿了正在返回路上的巴夏禮等一行 39 人,其中英國人 26 名,法國人 13 名。


扣留談判代表及其隨行人員,在各國外交史上均十分罕見。但鹹豐皇帝和僧格林沁都不覺得有何不妥。


巴夏禮等被扣留之後,英法聯軍隨即發動張家灣戰役。英法聯軍四千名官兵,對陣僧格林沁 25,000 名騎兵。僧王奏報皇帝説,「斃賊無數」,中國的現代軍事著作據此總結為「給敵以重大殺傷」。然而,英法的戰報是:聯軍連傷帶亡共 35 人,清方在戰場上留下 1,500 具屍體。


9 月 21 日,決定性的八裏橋大戰打響。英法聯軍 8,000 人,僧王軍隊三萬人。僧王精銳盡出,大有滅此朝食之勢。然而,短短數小時之後,清帝國最後一支勁旅灰飛煙滅,英法聯軍的戰報是:聯軍共陣亡 5 人,負傷 46 人,清軍死亡 2,000 人,剩下的潰不成軍,不再是一支可以作戰的軍隊。


八裏橋之戰圖(Source:Wikimedia)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是清帝國最後的希望,僧格林沁的祖先成吉思汗曾經縱橫歐亞大陸,所向無敵。並不是蒙古騎兵的戰鬥力下降了,而是他們遇到了裝備新式武器、採用新式訓練和戰術的歐洲軍隊──英軍首次在戰場上使用了阿姆斯特朗砲,此砲以創新的膛線設計,射程達 8 公裏,射擊相當精準。其發射的 12 磅砲彈,炸開後變成 49 個尖銳碎片,方圓數十米內無不血肉橫飛。


於是,戰場變成了單方面的殺戮場,成群結隊的滿蒙騎兵還沒有接近敵人就遭到擊斃,就連逃逸也找不到生路。一名冷靜的英國軍官寫道:「我們的砲兵朝後撤的敵人開砲,威力十足。開砲慢條斯理,每一發阿姆斯特朗砲都在他們之間爆炸,一次就撂倒一群敵人。」一名英軍士兵在家書中寫道:「這場戰役給人以做夢一般的感覺。我們光打死別人,自己卻幾乎絲毫無損。」


自此,北京門戶大開,無險可守,也再無勤王精兵。鹹豐帝色厲內荏地宣佈「朕今親統六師,直抵通州,以伸天討而張撻伐」,實際上卻是虛晃一槍,欺騙百姓而已。9 月 24 日,鹹豐帝不顧子民的安危,出逃承德避暑山莊,留下六弟恭親王奕訢與洋人求和。


恭親王奕訢照 (Source:Wikimedia






並非國恥!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真正理由是?(下)


自己規矩自己破壞

9 月 22 日,恭親王奕訢發了照會給英法聯軍,告知他本人受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要求英法停火談判。次日,英法聯軍回答説,必須釋放巴夏禮等談判人員,才能停止進軍。

恭親王表示,所有俘虜都平安(這完全是說謊,此時很多人質都已被折磨致死),但要等到和議達成後才能釋放他們。恭親王的想法是,釋放人質,手中就沒有牌了。

兩天後,聯軍總司令額爾金勛爵照會說,若三天內放還全部談判人員並接受聯軍的條件,就停止進攻;否則一定要奪取北京,此一作法並不違反國際法。

兩天後,聯軍總司令額爾金勛爵照會說,若三天內放還全部談判人員並接受聯軍的條件,就停止進攻;否則一定要奪取北京,此一作法並不違反國際法。 。 (Source:Wikimedia)

奕訢沒有得到皇兄的允許,不敢輕易答覆。如果當時奕訢作出讓步,停止折磨人質,即便不能避免聯軍入京,或許不會發生火燒圓明園的悲劇。然而,包括思想最開明的恭親王奕訢在內的清帝國統治階層,眼中並沒有國家利益和國際法這些近代觀念,只講究如何做到「不失國體」,也就是不能讓皇帝丟臉,因而堅持不肯先釋放人質。

9 月 30 日,英法聯軍兵臨北京城下,在城外安營紮寨。

10 月 5 日,聯軍經過休整後,準備攻城。在熱兵器時代,厚重的城墻已無法拱衛京城,破城之日,屈指可數。此時,朝廷的文武百官和有錢人大都逃離了京城,全城陷入潰兵和流氓肆意燒殺搶掠的無政府狀態。

13 日,北京打開城門,向聯軍投降。

英法聯軍進北京(Source:Wikimedia)

從 10 月 8 日至 16 日,恭親王先釋放巴夏禮等人,然後陸續釋放其他人。最初總共被扣留的有 39 人,活著回來的只有 18 人, 21 人被虐待致死──有些人的屍體被大卸八塊,有些人的屍體腐爛得認不出來,還有些人根本找不到屍體。

「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這不僅是近代國際法的規定,也是中國自己古已有之的戰爭法則之一。然而,清帝國偏偏要「自己的規矩自己破壞」。

巴夏禮在回憶錄中記載了他被囚禁期間的遭遇,他親身體驗了「東方人尊重法律和正義的方式」。最初,他被帶到僧格林沁面前,僧格林沁大笑著對他説,你不願向皇帝叩頭,我就讓你向我叩頭。於是,僧王讓人按著巴夏禮的頭,在地面上連續叩響頭。

巴夏禮抗議說:「我是談判人員,打著休戰白旗從你們防區經過,且得到過你們明確承諾,給予通行安全。你們現在為什麼不守信用呢?」僧格林沁不予理會,繼續命令手下按住巴夏禮的頭,又是一頓猛叩,直至其頭破血流。

隨後,巴夏禮等人被押送到北京,以「叛逆罪」投入大牢。清帝國竟然把外國人當自己的臣民來定罪,這在世界上恐怕是絕無僅有的。這種定罪方式,恰好說明瞭清帝國所堅持的「天下一統」觀念之荒謬:皇帝認為這個世界上所有國家都是其屬國,所有的人類都是其屬民。

英法聯軍對中國的進攻,並沒有被看成是侵略、入侵或是戰爭,而是被當作「叛亂」──跟南方如火如荼的太平天國叛亂等同起來。因此,清廷對英法開戰被理直氣壯地宣佈為「剿夷」、「討逆」。

因為巴夏禮和額爾金勛爵的私人秘書洛奇的級別較高,兩人被關到刑部大牢,待遇相對較好。洛奇出獄後,在回憶錄中表示,雖未遭受酷刑,但在獄中最擔心的是捆在手上的皮繩,那皮繩用水濕過,越勒越緊,勒幾天後手腕處即開始腐爛並且生蛆。

其他俘虜被關在圓明園,據說咸豐皇帝曾秘密審訊過他們──這個說法恐怕不可信,咸豐皇帝最害怕見到洋人了,不可能親自審問這些骯髒的俘虜。他們雙手被捆,整日下跪,三天水米未進。他們被百般拷打,肆意淩辱,其中包括《泰晤士報》記者鮑爾比。鮑爾比在第四天死去,屍體在牢房裡放置三天,後被扔到野地裡,讓野狗吃了。安德森中尉的手腳被勒得生出蛆蟲,他看著蛆蟲在身上蔓延,覺得既噁心又害怕,在精神錯亂中大叫三天後死去。

這些西方外交人員在監獄中還受到殘酷的心理折磨。清廷通知巴夏禮等人,中國決心死戰,他們將被立即處死,給兩個小時寫遺書。待巴夏禮等人寫完遺書之後,又說將處死日期改在第二天,而第二天又沒有行刑。

行刑日期一拖再拖,對於已被宣佈死刑的人來說,心理壓力越來越大。清廷對他們施加巨大心理壓力的目的,是想迫使他們屈服之後,向聯軍寫信,讓聯軍停止進軍。

當九死一生的人質回到聯軍軍營時,他們所講述的悲慘遭遇、他們殘缺的身體,以及他們帶回的屍體,激起了聯軍對亞細亞式殘暴的普遍憤怒。莫吉牧師報告說:

我從未見過比這更讓人憐憫的情景了……他們幾乎不能走路,拖著雙腿向前挪動。他們的手以一種痛苦的姿勢放在胸前,這還能叫手嗎,都已經被扭曲得變了形狀,有的手腕上的傷口已經潰爛,有的手上被繩索捆綁造成的腫脹還沒有消下去,有的手就像鳥爪子一樣蜷曲著,看上去好像已經壞死萎縮了。……人們還瞭解到,他們身體的畸殘狀況是由於手腳被浸濕的繩子緊緊捆在一起而造成的。這些俘虜就這樣被捆綁著,任憑風吹日曬雨淋,而且長時間內得不到食物和水。由於四肢的血液迴圈被截斷,肌肉腫脹潰爛,傷口化膿,生滿了蛆。這些倖存者的證言全部或部分地發表在英國議會檔或戰爭紀載裡,它們表明所有的死者都是由於這種虐待的結果。

格羅男爵向法國外交大臣圖韋納爾報告說:「您完全可以想像出聯軍軍營中那種極度的憤怒和激動,我們需要盡可能地保持慎重和冷靜,以阻止可怕的報復行為損害我們的事業。有人想燒掉北京,讓每一名清國官員都受皮肉之苦。」

巴夏禮在寫給妻子的信中說:「我們那些戰俘受到的待遇實在太殘忍了,必須對加害者嚴懲不貸,以儆效尤。」

聯軍佔領北京後,巴夏禮當面用滿語叱責被俘的清國刑部尚書説:「一個人如果利用敵人的不幸對他進行人身侮辱的話,就喪失了每一個文明國家的尊重,應當被逐出正直人的社會。」然而,飽讀詩書的刑部尚書大人根本不懂得他在説什麽。

火燒圓明園僅僅是懲罰皇帝,不是國恥

英法兩國被徹底激怒,召開會議,討論懲罰清帝國的方式──按萬國公法規定,凡使臣性命不保,它日城破,雞犬不留。但是,兩國提出的懲罰方式迥異。英國額爾金的意見是,這些可憐的俘虜是在圓明園內受虐待的,必須將這個園子夷為平地。

法國公使葛羅則認為,圓明園沒有設防,嚴格說來非交戰區,若燒圓明園,不如直接燒掉紫禁城,這才是對皇帝最好的懲罰。額爾金反駁説,若燒紫禁城,火勢很容易蔓延到全北京城,受害的將是北京的無辜百姓,這些被皇帝拋棄的百姓歡迎聯軍進城,聯軍承諾過給他們以安全保障。

法國公使葛羅(Source:Wikimedia)

由於英軍是主力,英國的意見佔了上風。為了說服法國,額爾金特別撰文闡述其理由:

第一,被囚諸人,手足縛系,三日不進飲食,其受如斯野蠻之待遇,即在此地。第二,若對於中國政府所為不顧國際公法之殘酷行為,不予以久遠之印象,英國國民必為之不滿。若現即與之媾和,訂約撤兵而退,清國必以吾國人民為可以任意捕殺無忌,在此點上必須警醒其迷夢也。皇帝避暑行宮固已被掠,然其所蒙損失,在一月內即可恢復原狀。圓明園宮殿之為要地,人所共知。毀之所以予清國以打擊,造成慘局者為此輩而非其國民,故此舉可謂為嚴創清國政府,即就人道而言,亦不能厚非也。

額爾金又説:「要想取消毀壞圓明園這事,若單要求賠款,在這種擾亂的情形中,清國政府,除了民脂民膏以外,也付不出大筆款項。其次,或是要求清政府交出那些苛待英人和破壞和約的人,一些可憐的屬員,也許要被呈獻出來作替身。假若要求交出僧格林沁本人,清國大約不能答應,更決不能實行。尋思推衍的結果,只有毀壞圓明園,似乎是唯一的方法,而且這種責罰,僅降在咸豐皇帝本身,與人民無關。」

10 月 18 日放火燒毀圓明園之前,額爾金在北京城內張貼告示,說明火燒圓明園的原因和預定的放火時間:「任何人,無論貴賤,皆需為其愚蠢的欺詐行為受到懲戒,18 日將火燒圓明園,以此作為皇帝食言的懲戒,作為違反休戰協定之報復。與此無關人員皆不受此行動影響,惟清政府為其負責。」

額爾金的這番解釋純粹是多此一舉。北京居民看到告示後,絲毫沒有為即將發生的事情憂心,而是對其蹩腳的語法大笑不已。住在圓明園附近的民眾,早已在皇帝和圓明園的管理人員撤離、英法聯軍抵達之前,闖入園中大肆掠奪。他們對皇帝驕奢淫逸的生活心存怨恨,敢怒而不敢言,在此千載難逢的機會,當然要出手撈一筆。這場戰爭是皇帝的戰爭,圓明園也是皇帝的財產,百姓才不願捨身「衛國」呢。

關於圓明園被燒,還有一則軼事:晚清詩人、自強思想的鼓吹者龔自珍的兒子龔半倫,精通英文,帶領英法聯軍進入圓明園,後來又當英國公使的翻譯,陪同英國公使與恭親王談判。在談判中,處處幫著英國人。

恭親王怒斥説:「你等世受國恩,卻為虎作倀甘做漢奸!」龔半倫有洋人撐腰,居然不怕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恭親王,當場嘴説:「我們本是良民,上進之路被爾等堵死,還被貪官盤剝衣食不全,只得乞食外邦,今你罵我是漢奸,我卻看你是國賊。」恭親王頓時羞愧萬分、無言以對。

火燒圓明園的恥辱,大部分都是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左派宣傳家在「反帝」和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的支配下渲染出來的。圓明園跟普通人有什麽關係呢?他們終其一生也沒有資格踏入其中一步。

然而,對於清帝國統治者來說,燒掉圓明園的英國和法國等遠道而來的「夷人」並非心腹大患,因為「夷人」是可以拿金錢和好處來收買的,他們也不會奪取皇帝和官僚們的寶座;而真正要顛覆他們代代相傳的統治的,是已奪取東南半壁江山及帝國精華之區的叛匪——太平天國。

真正要顛覆他們代代相傳的統治的,是已奪取東南半壁江山及帝國精華之區的叛匪——太平天國。 (Source:Wikimedia)

圓明園被燒掉的 1860 年,太平天國叛亂正進入第 9 年,結束叛亂似乎看不到盡頭。比起圓明園的火光來,東南各省的暴亂之火更驚心動魄,上千萬人已經喪生其中,還有上千萬人在此後的幾年裡還將喪生其中。

 


上兩條同類新聞:
  • 从诗词说起封建文人的虚伪/壮士断腕的时候/崇拜恶魔的民族/文明死于他杀
  • 黑格爾「咒語」/谁把大权交给蒋介石/亨廷顿的误判和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