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游园不值》冠绝唐宋/香港证明民运不需要领袖/請问世界上...
發佈時間: 8/18/2019 11:28:29 PM 被閲覽數: 281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香港证明民运不需要领袖

   谢选骏:香港证明民运不需要领袖
   
   《张杰:大变局到来 谁是海外民运新领袖?》(2019年8月18日 博讯首发)报道:
   
   在上次节目中,我们谈到中国人的政治焦虑。如果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每到历史的转折关口都会出现全民焦虑现象,因为大家失去了方向感。清朝末年,危机四伏,中国像一艘巨轮颠簸在波涛汹涌的海洋上,谁都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大家都很焦虑。1949年中华民国退守台湾,共产党即将统治中国,未来的新中国会是一副怎样的光景,谁都不知道,焦虑感弥漫社会。十九大后,中共政策发生巨变,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寿终正寝,习近平的新时代粉墨登场。中国开始从后极权主义时代返回极权主义时代,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中共政治上的倒行逆施加剧了中国人的焦虑感,但中国的政治变局却为海外民运再次迎来了新的机遇。


   
   一般认为,中国现代民主运动从1978年的民主墙运动开始;中国的海外民主运动,从1983年在美国建立中国民主团结联盟开始。目前海外民运主要有民联、民阵、民联阵,还有自民党、民主党、社会民主党等。海外民运在1989年民主运动后曾有过短暂的辉煌期,但随着邓小平1992年南巡,西方国家在重商主义的推动下,渐渐冷落海外民运。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使众多海内外华人开始远离民运,闷声发大财。海外民运进入了漫长的寒冬期。
   
   在海外民运的冬天,诸多问题也浮出水面。一是山头林立,各自为阵,难以形成统一的力量。二是资金枯竭。民运人士处于白天打工谋生,业余时间搞民运的窘境。甚至有的政党或者领导人公开主张通过政治庇护,谋求经济利益,使民主政党变为难民党。三是政治纲领和愿景不明。海外民运尚无明确的中国政治转型思路。四是,中共渗透严重。中共以利益为诱饵收买了一些民运人士,制造噪音和事端,搅乱和污名化海外民运。五是,内斗不断。海外民运整个生态不健康,缺乏相互尊重和包容,民运人士相互攻击、谩骂。有人甚至把民运人士概括为五类:有仇的,有病的,有瘾的,有任务的和有需求的。六是,消极悲观情绪弥漫。面对中国经济的崛起和西方国家重经济、轻人权的局势,众多民运人士感到中国民主转型前景暗淡,失败情绪蔓延。七是,缺少优秀领袖群体。海外民运不缺有雄心的领袖,也不缺具有战略思维的领袖,但缺少真正有民主宪政理想、掌握现代知识和技能,动员、实干能力强、淡泊名利和人格健全的领袖。总之,我认为,海外民运的问题可以简单归纳为两个,一个是缺少时势,另一个是缺少优秀领袖群体。
   
   毋庸讳言,三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外民运处于低潮期。时势难违,没有时势,就没有优秀领袖脱颖而出的舞台。秦朝末期若没有苦秦久矣的时势,无法产生刘邦、项羽这样的政治枭雄;东汉末年没有政治腐败和民不聊生的时势,也无法产生曹操、孙权和刘备这样的群雄,诸葛亮再有本事,也只能老死隆中。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停滞,中美贸易战硝烟弥漫,大有从贸易冲突向全面冲突蔓延,民族冲突尖锐,老百姓敢怒不敢言,官员们官不聊生,习近平极权主义新时代为海外民运的再次兴起提供了历史机遇。可以说,改变中国政局的时势已经具备。时势在呼唤具有新理念、新战略、新格局的海外民运新领袖。这里有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我们一起思考,那就是新的海外民运领袖需要怎样的政治素质?我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第一,格局
   
   海外民运领袖应有远大志向,追求公义而非私利,引领或适应世界潮流。格局小,目光短浅,追求蝇头小利,难成大事。正如孙中山先生所云:天下为公。性格决定个人命运,对政治家而言,格局、境界决定政治命运。三国时,曹操曾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评袁术为冢中枯骨;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刘表虚名无实。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第二,德行
   
   民运领袖应诚实信用、谦卑、学习、乐观。有人认为政治家必须狡诈、心狠手辣,这是误解。政治家必须有人格魅力,才有追随者。没有诚实信用的政治家只是政客,靠欺骗、谎言博取信任的最终会被社会抛弃,玩火者自焚。民运领袖应谦卑,时时反省自己的不足。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曾说:我只知道,我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民运领袖应善学习,在书本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有人认为,政治家是社会活动家不理论家不需要读书。唐代诗人章碣曾著《焚书坑》:“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但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孙中山先生为建设一个新中国,曾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写出了《建国大纲》,对中国的铁路、矿业、水电进行了整体规划。民运领袖应具备现代知识,对中国宪政制度、民族冲突、经济转型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合理可行的操作方案。民运领袖应乐观豁达,不为艰难险阻所困。
   
   第三,冷静、谨言
   
   民运领袖应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被他人控制,保持对局势清晰的判断,同时要果断决策,甚至壮士断腕。冷静是政治家必备的素质,冲动、意气用事是政治家失败的重要原因。民运领袖要谨言慎行,控制自己的表达欲望。
   
   第四,用人、宽恕
   
   民运领袖要重用比自己能力强的人。任人唯亲,不广纳贤才,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从历史经验看,周文王重用姜子牙;秦始皇重用李斯;刘备重用诸葛亮;刘邦重用张良;唐太宗重用魏征;朱元璋重用刘伯温方成就大业。政治博弈实质是人才博弈。民运领袖要宽以待人,有容人之量。东汉建安五年,官渡之战。曹操大破袁绍。在清点战利品时,曹操发现了许多通敌书信,他不看便要人烧掉,而非追究当事人责任,他说“当初,袁绍兵力远胜于我,连我自己都觉得不能自保,更何况是他们。与袁绍勾结只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大度是政治家的必备素质,小肚鸡肠是政治家的大忌。清代官员张文端老家旁有块空地,后来空地被邻居吴氏砌墙占用,两家争执不下。张家人传书到京城,张公写了一首诗寄回老家: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第五,原则、妥协
   
   民运领袖应处事有原则。中国古钱币,外方内圆。方是原则,圆是变化。原则性问题是不能让步的,如民主、法治、人权以及民主宪政等。但民运领袖也要善于妥协,善于博弈,寻求双赢。英国的光荣革命、美国革命和美国宪法都是妥协的产物。
   
   第六,合作、坚韧
   
   民运领袖应有团队精神,发挥团队成员创造力,使团队的每一个人的奋斗目标与团队目标合一,体现每一个人的价值。同时也要听得进不同意见,兼收并蓄。民运领袖应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受得了屈辱。
   
   以上是我对海外民运领袖政治品质的看法。纵观海外民运现状,固然有多种原因可检讨,但缺少优秀的政治领袖群体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没有优秀的政治领袖,即使具备社会变革的时势,也不可能完成宪政民主转型。同时,我们应该明白海外民运的定位,那就是揭露中共的腐败和暴行;推动、支持国内抗争运动;营救国内民主人士;动员台湾、香港和国际社会正义力量;提供政治转型方案。中国民主转型的主战场始终在国内而不在海外,推动中国变局的主力军始终是中国人民自己。海外民运应与国内民运紧密互动,相互支持。谁能成为海外民运新领袖呢?时代在呼唤。
   
   谢选骏指出:香港的时代革命最新发展表明,民运不需要领袖——群龙无首的群策群力,比较龙战于野的天地玄黄,更能推动社会开放。因为说到底,任何领袖在敌视基督教的中国土壤中,都会发展为专制暴君——除非,中国先行基督教化,才有可能出现华盛顿那样的真的功成身退的民主领袖,而不是像洪秀全、孙中山、蒋介石那样的伪装的基督教领袖,更不是像袁世凯、毛泽东那样公然敌对基督教“同等被造”的个人野心家阴谋家、大军阀大党阀。不信基督教、不受基督教约束的“中国民主领袖”,最后一定会发展成为吃人不吐骨头的专制者,这是由人性与原罪决定了的,无论他一度如何伪装民主,最终免不了权力的魔鬼诱惑。

此文于2019年08月18日做了修改




一枝红杏,无限春光 —《游园不值》冠绝唐宋
| 2019-08-18 13:37:14  中国艺术报 

说起咏红杏的诗,大家总不免想起南宋中期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南宋江湖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存诗四十余首,多描写乡里田间的隐逸生活,诗风清新野逸。但在群星灿烂的古代诗人群体中,叶绍翁并不特别的耀眼。他之所以广为人知,多半拜这首诗所赐。近人选宋诗,几乎没有不收这首诗的,特别是对“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联,无不对之推崇备至。特别是钱钟书先生,在其名著《宋诗选注》,旁征博引,通过与历代咏红杏的名诗名句一一对比,来凸显这句诗的精妙之处:

这是古今传诵的诗,其实脱胎于陆游《剑南诗稿》卷十八《马上作》:“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不过第三句写得比陆游的新警。《南宋群贤小集》第十册有另一位“江湖派”诗人张良臣的《雪窗小集》,里面的《偶题》说:“谁家池馆静萧萧,斜倚朱门不敢敲。一段好春藏不尽,粉墙斜露杏花梢。”第三句有闲字填衬,也不及叶绍翁的来得具体。这种景色,唐人也曾描写,例如温庭筠《杏花》:“杳杳艳歌春日午,出墙何处隔朱门。”吴融《途中见杏花》:“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又如《杏花》:“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但或则和其他的情景掺杂排列,或则没有安放在一篇中留下印象最深的地位,都不及宋人写得这样醒豁。

就诗歌而言,唐代是巅峰,宋不及唐是共识。但钱钟书先生特别指出,单就咏杏花而言,由于唐人要么没有把杏花作为主体景物,要么咏杏之句没有安排一篇的核心位置,故在唐人之作并不如宋人警句来得引人注目。而在宋人咏杏的诗篇中,叶绍翁这首小诗,虽脱胎于陆游《马上作》,以其独特的匠心青出于蓝,冠绝一时。不消说,在钱钟书先生看来这首诗就是咏红杏的绝唱了。

ae5c3a571cc54aca97996f8e142b5629.jpg

杏花孔雀图 (明)吕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杏花是诗人的宠物,自古以来,咏红杏的篇什确实数不胜数,新意迭出。叶绍翁的这首小诗,之所以人见人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越唐人而冠绝宋诗,确实有他独到的匠心。虽然从所写的景致来看,唐宋诸贤之诗,大都与叶诗相似,如吴融、温庭筠的诗句所描写的都是春天里院落一角的出墙红杏枝,但都不如叶诗动人。二家的着眼点都在红杏,但也仅仅就红杏而观红杏,止于红杏。叶诗的动人之处就在于虽然他的着眼点也是红杏,却未止于红杏,而是就红杏而观春色。透过一枝红杏,窥见满园春色、无尽的风光以及春天大自然的勃勃生机。着眼点虽小,而境界宏大。相比之下,吴融、温庭筠之诗,虽然也捕捉到了这样的镜头,但并没有进一步发现一枝红杏背后的盎然春意和万紫千红的整个春天。

中国的文人对节候与花期的关系尤为敏感,在此基础上,造“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从小寒到谷雨,共八个节气,一百二十日,每五日为一花信,每一花信,为一种花始放的时节。每一节气凡三个花信,始于梅花,终于楝花。其中雨水节气的花信,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故每年杏花的花信,就在农历的二月前。进入二月,正是杏花开得最烂漫的时节,二月也因此有了个美丽的别名——杏月。此时春意渐浓,料峭的春寒初退,春色撩人。几阵春雨过后,红杏初绽,大江南北,春意盎然。每年此时节,也是诗人兴致最浓的时候。“物华撩我有新诗”,在红杏的撩拨之下,他们诗兴遄飞,才思泉涌,留下一篇篇佳作。

9ed3b866a575494eb482a037f5b54ef2.jpg

杏花 (清)邹一桂故宫博物院藏

诗人们看烂漫的杏花,也是在赏大好春光,杏花是春天渐深、春意渐浓的消息,故而在古人看来,咏红杏而及春光,始可称佳构。瞿佑在《归田诗话》中曾点评古今咏红杏诗:“陈简斋诗云:‘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陆放翁诗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皆佳句也。惜全篇不称。叶靖逸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戴石屏:‘一冬天气如春暖,昨日街头卖杏花。’句意亦佳,可以追及之。”“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出自南北宋之际的诗人陈与义《怀天经智老因访之》,全诗为:“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描写的是作者于冰冻初融的二月,在蒙蒙细雨中驾小舟沿苕溪寻访高僧。“杏花消息雨声中”确为全诗的诗眼,经细雨的润泽,苕溪两岸杏花初放,点染整个春天,为诗中醒目的亮色。

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实写春雨,虚写杏花,妙就妙在,由一夜春雨,诗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杏花的开放,可见杏花在诗人眼中,是春天的象征。戴复古“一冬天气如春暖,昨日街头卖杏花”,也是道出了杏花与春天之间割不断的联系。其实不仅瞿佑所举这几家,但凡咏杏花名句,无不由杏花而及春天。宋祁脍炙人口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认为“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在作者宋祁和赏者王国维的心中,红杏枝头,喧闹着浓浓的春意。当然,更著名的,当属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中“杏花春雨江南”,此句一出,遂将江南春色定格。这些咏杏花的名句,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正在于把杏花放置在香红嫩绿的春天的背景下,有盎然的春意和勃勃的生机作衬托,字里行间充满着春天的希望和喜悦。

7dea6f9c941c4d43b84cb994985f8df5.jpg

一枝红杏,无限春光——叶绍翁《游园不值》冠绝唐宋的密码付应全说起咏红杏的诗,大家总不免想起

钱钟书之所以在他所举的几家咏杏花诗中,认定唐不及宋,正是暗含着这一规律。陆游“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张良臣“一段好春藏不尽,粉墙斜露杏花梢”,之所以高出唐人温庭筠、吴融者,也正在于陆、张二家均由杏花而窥见春色。而叶诗所以又高出陆、张二家者,正如钱钟书所言,则在他们的第三句均不如叶诗来得新警和充实。就全篇而言,陆诗“杨柳不遮春色断”句虽然十分相称,但句法失之新巧,虽由红杏而及春色,但并未写透写足春光。至于张诗,其第三句“一段好春藏不尽”和“春色满园关不住”相比,笔力显然弱了许多,让人看得见小院春光,却看不到整个生机勃勃的春天。叶诗“春色满园”四字,便把整个春天的盎然的春意暴露无遗,惟“红杏枝头春意闹”堪与匹敌。接下来“关不住”三字,又写尽春天的勃勃生机与强大的生命力,又似警告园林的主人,天钧化工,非夫人力可禁!而那枝出墙的红杏,正是冲破层层阻力,尽情拥抱春天、展示春天的先锋,堪称春天的使者。

当然,叶诗所以独胜,还在于全篇结构紧凑,引人入胜。全诗由作者访友不遇写起,起句即出人意料,以“应怜屐齿印苍苔”,推测“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原因,一虚一实,虚实结合得非常好。“久不开”看似无意之笔,实则写出了作者游园的急切心情和离去的不甘心。于是推测主人应是怜惜苍苔而不放自己入园,以玩笑之笔,道出主人的风雅和自己游园不得的恼恨,使人想见主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幽雅居住环境。“春色满园关不住”,似警告主人闭门的徒劳,“一枝红杏出墙来”,又写出作者虽然未能入园,但已饱赏春光的意外之喜。至此,作者游园赏春的宿愿得偿,不仅放下了怨恨,还带着满心的欣喜打道回府。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从全诗的构思和着眼点来看,叶绍翁《游园不值》确实在同类咏杏花诗中匠心独具,卓荦不群,堪称压卷之作。






可以让人读一辈子的诗 连梁启超都说它美



2019-08-18 17:08:40  新浪 |   

李商隐《锦瑟》,是笔者最喜欢的唐诗,没有之一。

一般来说,好诗讲究语言浅近、韵味悠长,而李商隐的《锦瑟》,几乎句句用典,且语言晦涩难懂,更要命的是,即使你搞懂了每个典故的意义,弄清楚了每个字词的意思,依然不明白李商隐到底想表达什么,所以便流传下了“一篇《锦瑟》解人难”这样的评语。

虽然《锦瑟》难懂,但在其文字背后,似乎蕴藏着某种动人心魄的美,吸引读者不断去追寻,不断去探索,最终沉沦在李商隐构建的文字幻境中不可自拔。

WeChat Screenshot_20190818170544.png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一、关于《锦瑟》主题的五种主要观点

《锦瑟》这首诗虽难懂,但它太美了,所以历代文人学者都曾尝试注解此诗,《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关于此诗的笺评多达二十多页,在这些笺评中,关于《锦瑟》的主题主要有以下五种观点:

1、怀人说

这种观点出现得最早,北宋史学家刘颁在其《中山诗话》中说:“李商隐有《锦瑟》诗,人莫晓其意,或谓是令狐楚家青衣名也。”青衣就是奴婢,也就是说,锦瑟是令狐楚家的一个奴婢,这首诗是追忆李商隐与“锦瑟”的一段感情。

将题之“锦瑟”说成是令狐楚家的奴婢,恐怕是臆说,没有根据。清代纪晓岚则认为此诗李商隐追忆他与一位无名女子的恋情,“盖始有所欢,中有所限,故追忆之而作”。

2、咏瑟说

宋人黄朝英《靖康缃素杂记》中说:

山谷道人读此诗,殊不晓其意,后以问东坡,东坡云:此出《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案李诗,“庄生晓梦迷蝴蝶”,适也;“望帝春心托杜鹃”,怨也;“沧海月明珠有泪”,清也;“蓝田日暖玉生烟”,和也。一篇之中,曲尽其意。

即是说,宋朝的大诗人黄庭坚读《锦瑟》时,也是读不懂,便向苏轼请教,苏轼说,这首诗就是写瑟的,瑟有适、怨、清、和四种音调,中间四句诗就是分别写这四种音调的。

这种观点曾有很多人附和,到明代王世贞,他也认为“作适、怨、清、和解甚通”,但是这么一解,诗就死了,诗的意味无全丧失了,“然不解则涉无谓,既解则意味都尽”。

当然,也有很多人反对这种观点。明人胡应麟说:“宋人认作咏物诗,以适、怨、清、和字面附会穿凿,遂令本意懵然。且到‘此情可待成追忆’处,更说不能。”就是说用适、怨、清、和来解中间两联,本就有穿凿附会之嫌,到最后两句,咏瑟说更说不通。

3、悼亡说

最早提出悼亡说的是明末清初的钱龙惕,朱彝尊也很赞同这种观点,他说:

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善弹此,故暏物思人,因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一断而为五十弦,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三字,意其人二十五而殁也。

故人常以琴瑟喻夫妻,断弦即妻子死去,朱彝尊的分析颇为独到,不过,李商隐的妻子并不是二十五岁逝世。

清代诗人钱良择在其《唐音审体》中进一步阐发这种观点:

此悼亡诗也。《房中曲》云:“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即以义山诗注义山诗,岂非明证?锦瑟当是亡者平日所御,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集中悼亡诗甚多,所悼者疑即王茂元之女。旧解纷纷,殊无意义。

钱良择认为,《锦瑟》是一首悼亡诗,悼念的可能就是李商隐的妻子(王茂元之女),锦瑟便是亡妻平日里的常用之物,李商隐睹瑟思人,托瑟起兴。钱良择还举了李商隐悼念亡妻的诗《房中曲》作证,《房中曲》中就有“锦瑟”二字,似乎成为悼亡说的明证。

4、自伤身世说

这种观点认为,这首诗是李商隐回顾人生时的感伤之作。

清代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中指出:此诗“分明是义山自悔少年场中,风流摇荡,到今始知有情皆幻,有色皆空也。”这种观点将《锦瑟》的内容局限在对少时情色风流的忏悔,大大降低了整首诗的涵盖面。

《唐诗鼓吹评注》中说:“详玩‘无端’二字,锦瑟弦柱当属借语,其大旨则取五十之义。无端者,言岁月忽已晚也,玩下句自见。顾其意言所指,或忆少年之艳冶,而伤美人之迟暮;或感身世之阅历,而悼壮夫之,则未可以一辞写也。”

总结起来,自伤身世说是说李商隐的这首《锦瑟》,是李商隐回顾自己的人生时,感叹年华逝去,而自己怀才不遇,一事无成。


李商隐的很多诗,写的只是一种感受,而不是具体的某人、某事、某情。

5、诗集序说。

据说,有一个宋刻本的李商隐诗集,第一首就是《锦瑟》,因此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李商隐自题其诗集以开卷,是他诗集的序。何焯《义门读书记》中引程湘衡语说:“此义山自题其诗以开集首者。”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谈艺录》等书中继续阐发这种观点,认为这首诗借物拟象,说明写诗的技巧和心法: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是说“年华已逝,篇什犹留,毕生心力,平生欢戚,清和适怨,开卷历历。”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一联是说作诗之法。“心之所思,情之所感,寓言假物,譬喻拟象,如飞蝶征庄生之金逸兴,啼鹃见望帝之沉哀,均义归比兴,无取直白。举事宣心,故‘托’,旨隐词婉,故易‘迷’。”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一联是说诗的风格或境界。“‘珠有泪’,以见难虽化珠圆,仍含热泪,已成珍玩,尚带酸辛,具宝质而不失人气。‘暖玉生烟’,此物此志,言不同常玉之坚冷。喻已诗虽琢炼精莹,而真情流露,生气蓬勃,异于雕绘夺情,工巧伤气之作。”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最后一联说的是“前尘回首,怅触万端”。

钱钟书先生的这种解读,颇为新颖独到。

二、李商隐《锦瑟》是对人生总体情境的感受

除了以上五种观点,还有人说《锦瑟》是伤唐王朝衰萎的,有人说是寄讬牛李党争的,诸说纷呈。

上述诸诗,读起来都有些道理,但都缺乏足够的证据,难以让人彻底让人信服。

这首诗如此难解,于是便有人认为李商隐是在故弄玄虚。清人黄子云就说:“必当日獭祭之时,偶因属对工丽,遂强题之曰‘锦瑟无端’,原其意亦不自解,而反弃之卷首者,欲以欺后世之人。”

说这首诗是李商隐平日翻书用典时,偶然得工丽之句,但自己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把它放在卷首,是用来欺骗后世之人。

事实上,我们之所以读不懂李商隐的这首诗,是因为我们太执着于去落实每个字的意思,太执着于追寻诗所写的具体情境,太执着于去确认诗中表达的具体情感。

而李商隐的很多诗,写的只是一种感受,而不是具体的某人、某事、某情。

葛兆光先生在这一点上说得很透彻,他说:“李商隐诗歌语言试图表现的是一种内在的感受,而不像盛中唐诗人试图表达的是心中的感情,感情往往是明晰的指向性的,喜怒哀乐表达起来比较容易,读者阅读时也能从字面上理解,而感受则深藏不现,连自己也不易捕捉,所以只能朦胧地表现,靠读者自行体验,因此表现的语言也常常是虚化的。往往显得不知所云,缺乏固定指涉对象。”

《锦瑟》所传达的感受,其实在它的文本中便指明了方向,诗中的“无端”、“惘然”便是感受的倾向,这种感受是无来由的,是复杂莫名的,是模糊不清的;“思华年”、“追忆”便是感受的指向,诗中的感受是指向人生的回忆,但不是具体事件的回忆,而人生总体的追忆。

李商隐的《锦瑟》,要表达的便是对人生总体情境的难以名状的感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以锦瑟起兴,锦瑟是全诗的背景音乐,诗人在锦瑟无比哀怨的音乐中,生发出对整个人生伤感莫名的感受。

庄生晓梦迷蝴蝶,是人生的痴迷;望帝春心托杜鹃,是人生的执念;沧海月明珠有泪,是一种美丽而哀伤的感受;蓝田日暖玉生烟,是一种温暖却虚无的感受。

李商隐用精巧的典故,精美的语言,织成一张美丽的网,网住了回首人生时种种复杂莫名的感受,此中种种,说不清,道不明,所以诗人最后只叹“惘然”。

当我们回首人生时,我们的内心恐怕不是喜怒哀乐这样具体的情感,而是五味杂陈,各种各样的感受涌上心头,这样复杂的感受,很难用一个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而李商隐,他将这些感受都隐藏在这首诗中了,只待我们再读之时,将其回味出来。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谈艺录》等书中表示,《锦瑟》这首诗借物拟象,说明写诗的技巧和心法。(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二、为什么有人读不懂还说好?

即使我们已经明白李商隐的这首《锦瑟》是写对人生总体情境的感受,但对具体诗句的解读,依然很难明确,每一句是传达怎样的感受,依然很清晰界定,上述我对具体诗句的感受,只是个人一时之感受,未必准确。

那么,这么含糊不清,意义不明的诗,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喜欢?为什么还会被奉为经典呢?

首先,即使我们读不懂,但我们依然会被其优美的文辞吸引。

《锦瑟》一诗的语言,实在是太美了,尤其第三联,其对仗之精工,意境之优美,古诗词中无有过者。连觉得李商隐在欺骗世人的黄子云,也不得不承认此诗词句工丽。

其次,正是因为难懂,所以诗的理解空间大。

《锦瑟》之难懂,是因为它抽离了具体情境,同时采用象征隐喻的手法,将诗中的感受模糊化,这样一来,诗的诠释空间也变大了,我们不用费尽心思去想诗原本想表达什么意思,而是可以自由地用他美丽的诗句来抒发我们的感受。

在《锦瑟》一诗中,诗有了更大的生命力,有了更丰富深沉的美,也许我们在某时某刻,突然产生了“沧海月明珠有泪”的感受,或在异时异刻,产生了“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感受,这时诗真正在我们生命中活了过来,而不是在书本中供我们膜拜。

所以《锦瑟》是一首可以让我们读一辈子的诗,这是别的诗做不到的。

梁启超先生即在《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中说道:“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是什么事,我理会不着。……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我们若还承认美的价值,对于此种文字,便不容轻易抹煞。”







請问世界上有几個國家的憲法規定了一党專制的?答案是......


1976年毛死後,盡管有了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中國仍然是一個本质上和北朝鲜没有區別的政權,一個党國而已,中華人民共和國根本就不是個有法律的共和國。
請问世界上有几個國家的憲法規定了一党專制的?答案是北朝鲜和中國。
請问世界上有几個國家的的軍隊是屬于党而不屬于國家的?北朝鲜和中國。
請问世界上有几個國家從報刊電台到互聯網都是由一個党的宣傳部控制的?还是僅有二個:北朝鲜和中國。
請问世界上有几個國家號稱是人民共和國,却處處把党擺在國家和人民之前的?唯北朝鲜和中國。
請问世界上有几個國家建立了全國規模的戶口制度,限制人民遷移自由的?还是這二個號稱人民共和國的,北朝鲜和中國。
請问世界上有几個國家從小學生,到中學生,一直到大學生都必須宣誓效忠共産党的?又是北朝鲜和中國。
請问世界上有几個國家的大學裏有一個權力大于校長的共産党的党委書記(当然校長本人也必需是共産党员)?據说北朝鲜都没有,僅中國一個而已。從這一點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連北朝鲜都不如。


Tianliang   世界民意網






 


上兩條同類新聞:
  • 这块土地上实现民主为啥这么难/没人知道如何收场:香港黑暗8月街头纪实
  • 《狮子王》北美票房告捷/25年前的这部电影,改变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