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爲移民澳大利亞放棄國內體面生活 拿綠卡華人卻後悔了
發佈時間: 9/25/2019 10:02:29 AM 被閲覽數: 78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爲移民澳大利亞放棄國內體面生活 拿綠卡華人卻後悔了


來源:公衆號《一只兔尾》

 相信每個走出國門的華人,都曾在心裏盤問過:“我到底要不要移民?”一邊是國內生活極爲便利;另一邊是國外自由散漫的生活節奏,一磚一瓦都透露著濃厚的曆史文化氣息,更別說極好的社會福利,上學和看病幾乎不花錢,少了好多生活的壓力。不過,有華人拿到澳洲綠卡卻後悔了,怎麽回事? 


  


  海外微信公衆號《一只兔尾》分享了看法:移民就是魚與熊掌,對于80%的平民而言,不可能兩只船都能輕舟戲水,總要割舍,總得犧牲掉一些東西;當然,剩下20%的有錢人不在討論範圍之內。

  因此,來到澳洲後,就移民這個話題,我采訪或傾聽過很多人的看法與故事。往往那一些嘴上的不滿足,常常是從內心溢出的糾結,不管在哪裏生活,他們總是頗有微詞的。


  而移民的基調,就像是單項選擇題,你總要選擇一種生活當作你的主要戰場,踏踏實實地在一片土地上好好的生活,再想著去創造些什麽。

  阿K(化名)是六年前移民到澳洲的廣州人,用他的話說是誤打誤撞,稀裏糊塗就拿到綠卡(PR,permanent resident,永久居民的意思,而非國籍)。

  拿到PR意味著可以永久在澳洲生活,並且享受一切的社會福利。而只選擇拿PR,卻不選擇加入澳洲國籍的人,便統稱爲華僑,其國籍依然是中國。

  聽阿k說起以前在國內的生活時,其侃侃而談的臉部表情,讓我看出他內心對于生活前後相差巨大的不甘心。

  他以前在廣州有兩套房子,一套自己住,一套收租。那時的他在一家公司當行政經理,日子算是小康水准。別人奮鬥了幾十年,不過是爲了要在廣州市裏買套房子,他早已實現了這個目標。

  後來爲了孩子的成長教育,同時也受夠了社會的關關系系,職場的勾心鬥角,所以他和妻子一起到了澳洲,正逢那些年移民政策較寬松,沒到幾年時間就順利拿到PR。

  但殘酷的現實是,不管你在國內多麽風光,年齡多大,地位多高,只要移民就相當于重頭開始,就像個新生兒一樣,從語言關卡開始攻克。

  阿k表示:“剛來澳洲過的實在艱難,想買根蔥都不知道怎麽說,大多數時候只好做個啞巴。”然而語言只是第一關卡,接下來還有找工作和買房子,他極力地想把生活撥回到一個正常又穩定的頻道上。

  可事與願違,不是換了一個地方,生活就可以變得更容易。阿k沒來澳洲之前,幻想來到國際大都市悉尼,也能像以前一般,在職場裏風生水起,做個有頭有臉的小領導人。

  但打擊卻接踵而至,首先在國外不承認國內的學曆,很多崗位是傾向于白人的,而且華人要想在一家公司發展到高層非常難,大多數也只能做個小小的職員而已。若再加上你英語不好,交流有障礙,而且沒有一技之長,很可能連溫飽都成問題。

  阿k回憶起當初剛來時,不斷感歎:“我的希望是逐漸破滅的。從白人公司的小領導人,降到白人公司的小職員,再降到華人公司的小職員,最後幹脆賣苦力,只要能養家餬口就行。”

  從他的言語間,我看到一種莫名的心酸感,這是一種被生活逼迫到妥協的樣子。現在的他到一間倉庫裏做搬運工作,最簡單的體力活,不用動腦,更用不到啥高級的辦公技能。況且,他自己也說了,已經好多年沒用過電腦辦公了。

  他從幻想中CBD大廈裏的白領,到後來去當送海鮮的貨員、長途司機、建築工人和倉庫工等等。 

  


  好在澳洲社會福利優厚,職業之間比較平等。而且子女上學不愁,看病就醫全免費。唯一能讓阿k覺得欣慰的是:“在這裏,我女兒的人生會很快樂。雖然生活在底層,卻也得到了該有的尊嚴。當然,如果重選一次,我堅決不會移民,太苦了”

  窮學生的階層逆襲 曾遭同胞騙錢

  和曉玲姐見面時,隔著馬路便看著一個妝容精致,蹬著高跟鞋,右手拿著Gucci,滿面春風走過來的年輕女性。何以想像,表面看上去貴氣的成功女性,在十年前卻是國內三四線小城市出走的窮學生,連上大學的錢都是東拼西湊的。

  “當初選擇來澳洲,也就是偶然的一個機會,想著來闖蕩一番,賺不了錢也權當是增長見識嘛,畢竟我飛機都沒坐過呀。”說這話時,她熟練地將手裏的方糖,夾兩塊放到那杯卡布奇諾裏,仿佛她本來就是出生在一個優渥的家庭裏。

  曉玲姐是我到澳洲工作時認識的朋友,大我不了幾歲,爲人親和大方,又是四川老鄉,所以特別喜歡聽她講以前自己在澳洲打拼的故事。

  她當初來澳洲時,全身上下不超過5000元人民幣(專題),換算成澳幣也才不過1000塊,支撐不了幾天。

  那時的她拚命找工作,每天打三份工,全是黑工(不交稅只給現金),常常爲了趕下一份工,連飯都顧不上吃,平均每天只睡四小時。

  差不多過了兩年多這樣的生活之後,她手裏攢了一些錢,那時有個大陸同胞說想和她一起開店,大家各自拿一筆錢,盤下一家小店賣面。她也覺得不錯,至少自己能做個小老板,幫自己打工,似乎也有個盼頭。

  于是她把省吃儉用下來的錢全部給了那位同胞,結果那人拿了錢,當天晚上跑路了。她被騙了,再一次回到了身無分文的境地。

  “說真的,那時候我每天腦子裏想的是死了算了,一了百了,活著太痛苦,太難了。” 

  


  後來的故事,可想而知一定是個中滋味啊,不然何以見得眼前這個靓麗的女士,如此的雲淡風輕呢?結果總歸是好的。

  如今的她在悉尼有兩家中餐館,更在華人區買了一套別墅,孩子有保姆帶,她每日想的是怎麽才能把餐館壯大,賺更多的錢。

  我問她:“如果讓你再選一次,你還會選擇來澳洲嗎?”她毫不猶豫回答:“當然來啊,選一百次都是要來的。”

  “像我這樣的窮人家庭出身,一沒錢,二沒地位,三沒亮眼學曆,只有選擇來一個相對公平的地方生活,還有一絲沖破階層的機會。國內那套拼爹拼關系拼人脈,我一樣都沒有啊,只有到允許努力的公平之地,才是我的機會。”

  從她口中說出來的字,每個都斬釘截鐵,有種掙紮過後的不容易。其實只要你本分努力,願意奮鬥,在澳洲的生活品質總是曲線上升的,因爲社會比較公平,很少有走後門和攀關系的。

  遇到無良老板,你還可以去專門的勞動部門告他,幾乎是必贏的。當遇到不公平的待遇,你可以罷工、聲討,總之你會有自己的發聲管道,並不會因爲你無名無份,社會就會漠視你的。

   移民就像是一場棋局 決定直接影響著結果

  首先,是心態。

  移民不是通往更高階層的方法,很有可能降低階層,身份懸殊落差,也是十分正常的事。選擇移民,首先就要選擇抛開以往的經驗,並放低心態,從最初級的階段開始。

  其次,是自身的學習適應能力。

  移民到澳洲只是開始。這意味著大部分時間要說英語,所有大陸式的生活習慣,要不斷拿掉。當然,還要不斷學習。不管是適應社會,還是職業的發展,學習是極其必要的持續性行爲。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自我認知。

  很多移民一族看來:“移民是圍牆,牆外人想進來,牆內人想出去。”這些人大多是三觀不穩定,自我認知不太清晰的一群人。因爲:

  你不能一邊花著外幣,一邊卻想著國內的移動支付;

  你不能一邊呼吸著良好品質的空氣,卻又嫌國外工廠太少,就業機會太緊張;

  你不能一邊住著永久産權的大房子,卻嫌太過安靜,少了國內娛樂活動的熱鬧……

  做人切忌貪心,自我認知爲選擇生活的前提。或者簡單點說,你會爲了自由而放棄所有,或是會爲了所有放棄自由呢?這是你要想清楚的一點。

  誠然,移民後悔的人大有所在,但是移民後人生迎來第二春,獲得更精彩人生的人不少,最關鍵因素,其實就是自己。因爲不管在哪裏,逃不開的現實都是:只有夠努力才能夠幸運。

 


上兩條同類新聞:
  • 香港 中美貿易 維吾爾人權 特朗普聯大怒批中國/彈劾川普箭在弦上 股指大跌
  • 烏克蘭電話門再發酵 波洛西宣布支持彈劾川普(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