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为什么中国怀念胡锦涛的声音越来越多?/换特首不能解困局 香港必须有真普选
發佈時間: 10/23/2019 4:56:46 PM 被閲覽數: 400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为什么中国“怀念胡锦涛”的声音越来越多?(图)

文章来源:

           

中国人对于胡锦涛的怀念,是对“不折腾”年代的怀念,这既是情绪的放大,其中折射的民意也值得中共关注。(AP)

中共建政七十周年的国庆大阅兵已经过去一个月,但是在中国民众自发评选的“感动时刻”中,不少人的选择是看见中共前总书记胡锦涛满头白发现身一刻。同时在过去一个月,中国互联网上出现了一股“怀念胡锦涛”的风潮热浪,颂扬胡锦涛主政期间低调务实、韬光养晦:2002年至2012年是中国发展最快10年,胡锦涛主政时期,取消农业税、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实施全民医保、抗击SARS、举办奥运等。或许人们看到苍苍白发的胡锦涛心生恻隐,感慨他执政十年的不易,但确能让中国飞快发展。相较于轰轰烈烈的这个时代,人们也从“怀念胡锦涛”的声音中,反馈出另一种心态。

怀念“黄金十年”

在这次的中国国庆阅兵上,代表“毛邓江胡习”五代中国领导人时代的方阵在阅兵仪式上出现,并且现场大屏幕上伴有每代领导人当政时期的画面,这种画面与当天在天安门城楼上已经满头白发的胡锦涛形成了对比,让很多民众直接产生了“物是人非”的怀念感与穿越感。

10月4日,中国网络上开始流传一篇《2002~2012:中国发展的黄金十年》,列举了不少数据以颂扬胡主政时期的政绩。例如2002年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只有1.47万亿美元,大概是当时美国的13%;2012年时,中国的经济总量达到8.56万亿美元,已经是当时美国的53%。外贸方面,在2002到2012这十年里,中国的进口总额从2,952亿美元增长至2012年的18,178亿美元,出口总额从3,256亿美元增长至20,489亿美元。外汇储备在这一期间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从2002年的2,864亿美元增长至2012年的33,116亿美元,又是数量级式的增长。2002年到2012年,中国经历了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城市化,城市化率从39.09%增长至52.57%,中国城镇人口在历史上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文章还称,在胡主政期间不仅中美关系进入最和谐的十年,还是港澳台与大陆最有凝聚力的时期。

伴随着这篇文章的流传,大陆社交媒体新浪微博上,有许多微博公号开始发布一些胡锦涛在位时期考察、讲话的视频。而这些视频的内容传递的信息是——“胡锦涛是一个亲民的中共领导者”。

从不折腾到“前任最好”

为什么这股情绪会在舆论场弥漫?关注到这个现象的观察人士给了一致的意见——胡锦涛“不折腾”的十年是中国发展的黄金十年,这让正在经历发展转型、饱受经济下行压力的中国民众感到怀念。这是第一个原因。

“不折腾”的说法源自2008年的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当时刚刚经历过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大悲大喜”的中国正在迈入一个“变化”的时代,胡锦涛当时连续用了三个“不”来描述他的执政纲领:“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

这种“不折腾”的精神和当下中国社会舆论管制的相对严苛,政治与官僚领域的整风,以及全面战略调整中所强调的“斗争”形成了明确对比。尤其是经济结构转型和中美贸易战带来的经济增速下滑,让这种“对比”的情绪又蔓延到了普通百姓中。情绪在政治传播中很重要,所以,“怀念胡锦涛”背后实际是一部分中国民众怀念“不折腾”。

其次,互联网是将“怀念胡锦涛”所代表的一个时代感情放大的工具。在现代传播中,互联网的工具作用被前所未有的重视,因为互联网将民众发表态度的门槛降低,并可以轻松地让“志同道合者”聚集。鉴于中国近十亿的网民数量,即使只是千分之一,也是百万人的量级。所以有些感情或情绪存在于互联网中,再正常不过又表达了一定民意。

当然,对于微博等平台而言,这些赞美胡锦涛的视频,监管机构既不能删除,但是又不能让其广泛传播,扩散。所以网民浏览这些社交平台,可以发现“怀念胡锦涛”的视频下有几千条评论,但是打开或者是“禁止评论”,或者是评论为0,这些由微博使用者、平台刻意进行的“控制评论”的做法,也是担心有人“借古喻今”的无奈之举。

另外,就是“前任最好”的心态。任何一个社会发展阶段,成绩与问题都是并生的。胡锦涛执政时期有没有问题?腐败丛生,九龙治水,贫富差距拉大,如果回到那个时候,民众的不满情绪与今天相比应该不遑多让。但是那个时代过去,曾经的不满、抱怨情绪也会被“忘记”,留下的就是“怀念”或者“批判”。当中国人走过这个时代,迈入下一个十年的时候,今天的反腐败、环境改善,还有那些值得怀念的“斗争”等,相信也会被人们所记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

“怀念胡锦涛”并非个例,近几年中国舆论场还有一种“膜蛤”声音,就是对于胡锦涛的前任江泽民执政时代的夸奖。

“膜”字取“膜拜”之意,而“蛤”则源于江泽民常佩戴一副蛤蟆镜及网民认为江泽民貌似蛤蟆的观点。“膜蛤”曾经是一种带着嘲讽的声音,但是这两年该舆论正在从负面演变为正面,成为一种对于江泽民的夸奖。无论“怀念胡锦涛”,还是“膜蛤”,绝大多数人不仅是“怀念”,还隐藏着一种“借古讽今”的论调。因为2012年后中共在舆论管制上的强化,意识形态领域强调斗争以及经济增速的下滑,使得舆论场失去了讨论批评本届领导施政的空间,国庆游行中官方分别推出了邓、江以及胡温时代的方阵,让某些人有了借古喻今的机会。

针对这种“借古喻今”,需要问一句,在今天中国所处发展阶段和世界变局的局势下,江或者胡如果在任,会做的更好吗?

答案是未必。一方面,无论是江泽民还是胡锦涛,其性格和所处时期都决定了他们对于当时吏治上腐败的无能为力。他们都在其任期内很好地完成了历史交给他们的使命——继续改革,但是他们也无法超越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另一方面,社会发展阶段有其轨迹,任何一项改革,一次变局,因为观察者的立场不同,都有不同的解读。例如改革之初的双轨制、价格闯关,朱镕基所推动的国企改革,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所衍生的多重问题等。在中共看来,发展的问题要靠发展解决。

 

 

    于今人而言,谈起邓江胡时代中国发展如同在谈论一个盛大的节日,似乎是水到渠成、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是于亲身参与那个时代的人而言,改革是筚路蓝缕,玉汝于成。改革是渗透着血迹和失败的经历,万中求一方得成功的艰辛。因为曾经有咒骂,所以今天有怀念。未来中国社会发展依然会遵循类似轨迹。

    同样,今天这届中共领导层的执政固然存在不同的声音乃至质疑,但是他们的确清晰中国的发展模式,历史不同的发展阶段,比如经济结构转型,粗放的高速增长难以持续,这些都不以谁执政为转移。习近平所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即此含义。

    穿过历史的大门,中共建政七十年,毛邓江胡习是一脉传承的,习近平曾说,不能用前后两个三十年相互否定,于某些舆论而言,也没必要用江胡否定现在,或用现在否定江胡。当然,在很多中国的知识分子看来,他们更希望当局能够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倾听不同的声音,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也是民族复兴中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换特首不能解困局 “香港必须有真普选”(图)

    文章来源:

               

    李柱铭与黎智英于华盛顿会见国会参众议员、国务院人员及副总统彭斯办公室。与会者提供(苹果日报)

      反修例运动再度推进香港的国际战线,回归前后一直四出游说国际社会支持香港民主运动的民主党创党主席李柱铭,加入正在访美的一传媒集团创办人黎智英,继续于华盛顿会见国会参众议员、国务院人员及副总统彭斯办公室。李柱铭指,香港人现时明白换特首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而美方亦理解,但他透露美国国会都希望示威者减少使用暴力,因为暴力升级会为议员高调撑港带来压力。有与会者亦透露,国会议员认为香港的逆权运动是一场持久战,应避免因暴力行为导致内耗。

      继5月访美争取撤回《逃犯条例》修订后,李柱铭于香港时间周二深夜至周三清晨,与黎智英等人会见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国会行政当局中国委员会主席麦高文、参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人员、国务院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史达伟(David   Stilwell)及副总统彭斯办公室。李柱铭会后指,再度访美因为美国当年有份为《中英联合声明》背书,惟中央政府未有遵守《基本法》承诺,一直拖延香港民主进程,"美国政府有道义责任为香港人讲公道说话"。

      对于有传中央拟乱局平息后换走特首林郑月娥,李指,此做法对示威者而言并非好消息,强调1,200人的特首选委中,中央最多可控制900人,小圈子选举选出来的特首必定向中央倾斜,"制度上令佢(特首)明白,(若)唔听大陆话,没特首做吖嘛,就算做咗都没第二任,咁嘅时候咪企晒共产党嗰边听晒佢话啰",他指与会的国会及行政部门人员都知道目前特首只是执行中央指令,理解香港必须有真普选才可解决当前核心问题,"好明显我见咁多人,没一个人系跟番老共条线,话(中英)《联合声明》无效",但他坦言对中央明白必须由港人自己决定特首人选有"少少乐观"。

      至于美方有何行动支持香港,李柱铭指,应由美方自行决定,未有透露和与会者有否讨论,但他指,国会议员都向他表示希望香港示威者勿再将暴力升级,"因为和平嘅嘢令佢(国会)好欣赏香港民主运动,到而家一路都好支持,但系有忧虑,呢个暴力系咪继续落去?会继续几耐?"指国会议员在支持香港同时也面对压力,特别是中央政府"背后做好多手脚",或影响国会对香港支持度,甚至成为《香港人权及民主法案》能否获得参议院通过的变数。

      有与会者表示,国会议员都高举非暴力原则,但仍强调会与香港人同行,又透露不少国会议员都认为香港这场逆权运动会是一场持久战,不能一蹴而就,故更应避免采取暴力所带来的内耗。

     


    上兩條同類新聞:
  • 中国作协一作家,被执行死刑/被拆除的中国10大著名古建筑 座座让人心痛
  • 北京罕见强力辟谣:撤换林郑是别有用心的政治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