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發工資都用它了 數字貨幣的利與弊/中國專家稱新冠病毒被大大低估 新變異又增加19種
發佈時間: 4/22/2020 10:52:36 AM 被閲覽數: 267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發工資都用它了 數字貨幣的利與弊











數字貨幣(圖片素材來自法新社)

數字貨幣(圖片素材來自法新社)
 

中國央行最近宣布,數字貨幣正在中國四個城市進行試點測試。另有報道說,從本月開始,這些試點城市的部分機關和單位的工資、補貼將通過數字貨幣發放。醞釀多年的法定數字貨幣的發行工作如今終于有了實質進展,引發網友熱議。那麽,數字貨幣將如何改變中國呢?


上周有消息傳出,中國央行的數字貨幣已經開始內測。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近日對此回應說,數字貨幣目前將先行在深圳、蘇州、雄安、成都進行內測,但這並不意味著數字貨幣的正式發行。


不過,中國《比較》雜志社研究部主管陳永偉周一在《新京報》發文說,從本月開始,上述四大城市和地區的部分機關和事業單位的工資、補貼將通過數字貨幣發放。與這條消息同時出現的還有一張微博截圖,上面顯示一張面值爲一元人民幣的數字貨幣已在中國農行賬戶內測,而貨幣還附有一串序列號。截圖還顯示,用戶可以通過這個電子錢包完成彙款、收付款、掃碼支付等交易。




數字貨幣(微博截圖)

數字貨幣(微博截圖)


但央行同時強調,數字貨幣內測並不會影響上市機構的商業運行,也不會對測試環境以外的人民幣發行流通體系、金融市場和社會經濟帶來影響。


本台記者周二試圖搜索《新京報》刊登的原文,但系統顯示無法找到頁面,疑似已被刪除。


中國金融學者賀江兵表示,國內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究由來已久,而其功能性存在被炒作的嫌疑。


“央行數字貨幣已經醞釀了很久了,從2014年就開始了,這並不是太神奇的東西。當局誇大了數字貨幣(的意義),而我看到網上也對此存在很多誤解。在我看來,這件事並不是太有意思。”





中國數字貨幣由來已久


早在2014年初,中國央行就成立了法定數字貨幣專門研究小組。四年後,時任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十三屆人大的一場記者會上正式公布了央行正在研發法定數字貨幣的消息,並表示這款貨幣名爲“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也就是數字貨幣電子支付。


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此前表示,數字人民幣的功能屬性與紙幣完全一樣,只不過是數字化形態而已。換言之,它是具有價值特征的數字支付工具。


陳永偉則分析說,相對于現有貨幣,數字貨幣可以彌補前者的種種缺陷,包括節約成本、提升貨幣追蹤性和央行的控制力等等。


他還表示,央行近期開始測試數字貨幣也事出有因。這一方面是爲了應對使用區塊鏈技術的其他數字貨幣對中國金融體系産生的沖擊,另一方面是爲了在新冠疫情當下,方便對企業和居民進行精准、定向補貼。


金融學者賀江兵也表示,數字貨幣的發行確實有不少益處。


“第一,數字貨幣可以節省成本、保護環境。第二,它可以提升安全性,包括防僞、防盜。第三,它還可以提升便利性,加快貨幣周轉。第四,它對于貪汙、洗錢等犯罪行爲的打擊也是很有好處的。”




數字貨幣電子支付(DC/EP) 示意圖(美聯社)

數字貨幣電子支付(DC/EP) 示意圖(美聯社)


數字貨幣的安全性


不過,中國幾大城市將用數字貨幣發工資的消息一出,就有網友質疑它的安全性。有人說,這會讓政府掌控每個人的金融秘密。也有人說,不法分子可能會破解數字貨幣,對個人財産構成威脅。


針對數字貨幣可能會侵犯隱私權的問題,賀江兵則認爲這是“多慮”了。他說,數字貨幣基本可以做到匿名支付。而且一旦數字貨幣在國內廣泛流通,當局顯然沒有能力去監控每一筆交易。


而現居台灣的網絡工程師周曙光指出,盡管數字貨幣看上去好處多多,但在中國這個極權社會對其進行推廣,存在著不小的系統性風險。


“數字貨幣可能未來還是會在中國普及,但我總覺得由政府來設計並推廣一套貨幣系統會出現一些危機。中國民衆和政府之間永遠都不信任彼此,所以央行的數字貨幣能否取信于民始終是個問題。”


據悉,除了中國以外,瑞典、突尼斯、巴哈馬等國也即將發行央行數字貨幣。


自由亞洲電台記者家傲華盛頓報道   責編:申铧   網編:洪偉




中國專家稱新冠病毒被大大低估 新變異又增加19種(圖)


2020-04-21



RFI



據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團隊最新研究顯示,新冠肺炎病毒出現確實能影響致病性的突變,其中19個爲首度發現。病毒株的變異和多樣性先前可能被低估,藥物和疫苗研發必須將上述突變納入考慮。中國科學家警告,“這表明新冠病毒株的真正多樣性仍被大大低估了”。

據中央社今天報道稱,中國研究指新冠肺炎19種新變異,疫苗研發添難度。

根據中國科學網報導,研究發現不同變異毒株在細胞病變效應和病毒載量方面差異可達270倍。一種三核苷酸突變能大大增強病毒的複制速率和致病能力,帶有這種突變病毒的病人保持了45天的核酸陽性。另外,研究人員還從糞便中分離出了可以複制的活病毒,這與先前中國官方的報導不同。

據報導,研究團隊從今年1月22日到2月4日之間,從浙江大學附屬醫院收治的11名2019冠狀病毒疾病患者身上分離了病毒。這些患者年齡從4個月到71歲不等,其中10名患者有過武漢接觸史。研究人員對這11份病人來源的病毒分離株進行了超深度測序,並且與全球共享禽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數據庫的1111個基因組序列進行比較。發現這11位患者分離出的病毒共有33個突變,其中19個是首次發現的新突變。

據研究人員寫道,盡管這項研究只分析了分離自11個病人的病毒,還是觀察到了豐富的變異多樣性,“這表明新冠病毒株的真正多樣性仍被大大低估了”。



據研究指出,2019冠狀病毒已經出現較多變異,而且相當一部分與適應性有關的突變,主要集中在病毒S蛋白和人類ACE2受體結合處的界面。

據報導,爲了客觀評估這些突變對病毒致病性的影響,研究人員決定進行體外感染試驗。他們選擇了一種叫做Vero-E6的細胞株,這種細胞株具有與人體細胞非常相似的ACE2受體。他們用所有11個病人來源的病毒分別感染Vero-E6細胞,每隔一段時間采集細胞並檢測細胞的病毒載量。

試驗開始的4個小時內,這些細胞的病毒載量都保持平穩,這時病毒的複制還很少發生;8個小時後,6號、7號、9號、10號、11號病人來源的病毒載量顯著上升;24小時後,除2號、7號外的所有病毒載量都顯著上升,而10號和11號的上升速度比其他都要快很多。

該報道稱,值得注意的是,複制能力最強的10號和複制能力最弱的2號相比,24小時內的病毒載量相差近270倍。但研究人員在48小時和72小時檢測發現,病毒載毒量越高,細胞的病變效應和死亡率也隨之上升。據研究表示,11號患者來源的病毒中,出現了令人始料未及的三核苷酸突變。這種突變在後續實驗中表現“強勁”,大大提升了毒株的複制速率和致病力。事實上,這名患者的病毒檢測陽性,維持了45天。

據研究人員認爲,這種三核苷酸突變的功能影響值得進一步研究。

中央社說,另外,與中國官媒近期報導“糞便中沒有分離出活病毒”相反,這項研究中的3份病毒分離株就來自病人的糞便樣本,這表明2019冠狀病毒的確有在糞便中複制的能力。研究人員最後呼籲,病毒藥物和疫苗的研發需要盡快考慮到上述累積突變的影響,以避免潛在的陷阱。



 


上兩條同類新聞:
  • 香港失業率創九年新高 評級機構憂社會矛盾再爆發
  • 敦睦艦染疫事件 蔡英文首度出面說明/台灣爆發大規模群聚感染 磐石艦24名官兵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