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白宮高官:中美關系成自由落體 脫離竞爭進入對抗(图)
發佈時間: 5/16/2020 9:29:48 PM 被閲覽數: 76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白宮高官:中美關系成自由落體 脫離竞爭進入對抗(图)


BBC中文網



過去几個月中,全球面臨新冠病毒危機,中美關系也陷入前所未見的危機,亟需重症監護。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者王緝思指,中國對美國的不信任和反感達到了中美建交41年從未有過的程度。在華盛頓,這一觀點亦是中國觀察者之間的共识。《紐约客》杂志前駐華記者欧逸文(Evan Osnos)引述一名白宮高级官员稱,美中關系正處于“自由落體”。

就連許多曾深度參與两國關系跌宕起伏的親曆者,都對此忧心忡忡,在奧巴馬时期主管中國政策的前白宮官员何瑞恩(Ryan Hass)也不例外。

他早年当過駐京外交官,在2013至2017年間擔任美國國家安全委员會中國、台灣及蒙古事務主任,作爲美方代表參與了四場“习奧會”。如今,何瑞恩在智庫布鲁金斯學會研究美國的東亚政策。

作爲前美國對華政策制定者,何瑞恩認爲,華盛頓近期的外交策略值得商榷。面對中國聲浪愈高的“战狼外交”,美國“以牙还牙”的策略損害了其聲稱要達成的目標。

在他看来,中國政府對疫情處理不当,不過特朗普政府在完成調查前,就一口咬定“病毒源自武漢病毒研究所”的結論,削減了北京配合國際科研調查的可能性。在與中國互相抹黑的鬥爭中,美國政府不僅無法解決问題,还可能被其他國家看作是參與制造问題的一方,減少了國際合作抗疫的空間。

“未来的美國領袖要從這個时期中學习到,当中國開始爲自己挖洞时,華盛頓不該與北京抢那把挖土的鏟子,”何瑞恩近日写道。

中美關系何以至此?两國在外交政策上可能犯了哪些錯誤?新冠疫情的後坐力與2020年的美國大選,將爲中美關系帶来何種變數?BBC日前就以上问題專訪了何瑞恩。
BBC:很多美中關系的觀察家都認爲,如今是两國建交以来關系最严峻的时候。你同意這個说法嗎?哪些迹象说明了美中關系的現状?

何瑞恩:是的,我認爲的确如此。两國關系曾有過很多困難时刻,例如在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1996年的台海危機、1998年貝爾格莱德中國大使館轟炸事件,以及2001年的南海撞機事件。然而,這些全都是因某個事件而起的危機。当两國一同度過那些難關,關系就持續發展。這段时間感覺不一樣,两國關系承受的压力更具結構性。這是由于長期以来累積的压力,而非單一事件,让两國關系最终不堪重負。

我認爲美中關系目前相当失調。美國和中國正處在一場鬥爭中,這導致合作的領域越来越少,對抗的領域則增多,對緊张關系的管控力也在下降。我們如今有一個明顯的共同威胁,但雙方無法团結對抗。

两國本已建立了危機时期的模式,而且曾經並肩度過難關。在全球金融危機、2014年伊波拉疫情和其他事件發生时,這個模式都反复出現過。

如今,当合作明顯符合两國利益时,两方仍然無法团結一致,這很清楚顯示,两國關系已經相当磨損。再加上两國其他越来越廣泛和深刻的压力點,全局顯得不容樂觀。

我認爲美中關系已不再是rivalrous(有竞爭性的、敵對性的)關系,而是adversarial(對抗性的、敵手的)状態。两者的差別在于,在竞爭關系中,你嘗試比對方更具竞爭力;而在對抗關系中,你會試图傷害對方,因爲對手遭遇的挫敗能加强你方的实力。

BBC:在中文中,竞爭、對抗、敵對的差別似乎並不大,對方都是對手、敵人。而新冠疫情似乎激化了長久積压的一些情緒,造成了如今劍拔弩张的態势。

何瑞恩:這的确是各種压力長久累積的結果,並不是由于covid-19,我認爲两國有這個共识。美國和中國處在一個“一山不能容二虎”的鬥爭当中。两方都想法設法成爲勝者。在這場疫情当中,两國在打一場輿論战。爲什么會出現輿論战?爲何两國認爲這符合他們的利益?因爲两方都深信他們必須勝出。

BBC:在過去三個月,你認爲在哪些關鍵时刻,華盛頓與北京本該處理得更好,避免我們如今面臨的危機?

何瑞恩:我認爲赵立堅對两國關系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他所做的事情極不明智。我理解他那番言論面向的是哪些觀衆,然而,他的言論在美國激起了極大的反感。

同樣的,在美國國會和政府,有許多人深信要向中國展開輿論战,他們采取了非常激進的方式,將全球疫情與中國的不規范行爲、甚至是不良用心挂钩。

事已至此,两方都有責任。不幸的是,並没有太多迹象表明,短期內两國關系能取得突破或擴大合作面。我認爲我們还需要等一等。

BBC:你曾表示,北京和華盛頓之間本應有台面下的沟通渠道,爲事態降温。

何瑞恩:是的,我認爲如果是不同的美國政府,在一個不同的場景下,在疫情的最初,會有一次雙邊通话,两國的領導人會指派一位負責人作爲政府內的统籌者,協助建立解決问題的渠道,两國都會有一定的協作和紀律来管控问題。但這顯然没有發生。我認爲我們現在目睹的就是缺乏這番沟通的後果。

BBC:根據美國媒體近期的報道,白宮內的“中國通”、副國家安全顧问博明(Matthew Pottinger,又譯波廷格)認爲病毒很可能源自武漢病毒研究所。很多人说,以他爲代表的中青世代美國的對華政策制定者、中國觀察家,對華立場較爲鷹派。你跟博明年紀相仿,你怎么看這些觀察?

何瑞恩:那是媒體報道中博明的觀點。我想,如果我在那場對话当中,我會问的问題是,当前的当務之急應是停止病毒的傳播、救下人們的性命,嘗試说服世界病毒從那個实驗室起源,是否能幫助我們達成目標?

不同人也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但我希望看到的是,美國和中國明天達成共识,支持聯合國帶領的調查小組,在疫情危機過後調查covid-19的起因和後果。两國可同意調查起源,然後把議題先放在一邊,先度過這個危機,让科學家和專家来理清真相。但我對這個可能性不抱太大希望。不過,比起缺乏事实的互相指責,這是處理病毒起源爭端、走出危機的更明智方法。

對于美國年輕的中國觀察者更鷹派的判斷,我其实不太信服。如果只能在對華鷹派和鴿派之間選一個,很多年輕人會選擇鷹派而不是鴿派。但如果可在一個長維度上選取,或許會發現不同年紀的觀察者會有非常多元的取向。華盛頓的鷹派人士的密度高一些。

BBC:與上述觀察形成镜面對照的是,中國年輕一代的外交官對美國語氣更爲强硬。一般的中國民衆,似乎對美國也越来越没有好感。這對中美關系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何瑞恩:我對此感到忧慮。這不僅僅是年輕一代更鷹派的问題,而是两國的民族主義都在擡头,背後一部分的原因是領導力的缺失。在過去几年,中美關系其实並没有發生變革行的變化,的确有一些事件將關系下沈至建交以来的最低點,不過,在奧巴馬和习近平分別領導美、中两國时,两國關系也很复杂困難。不過,当时有領袖人物,關系的氣氛很不一樣。

如今,两國都利用美中關系滿足其國內政治需要。当奧巴馬擔任總统时,当时華盛頓的看法是,美中關系太重要了,不能將它變成政治足球。奧巴馬政府或有一、两次爲政治目的利用了中國議題,但總的来说,目標是將美中關系從政治焦點话題的熱度中抽離出来,因爲它對两國、乃至世界的未来如此重要。

当我第一天在白宮上班时,我就被告知,要把重點放在政策,而不是政治。如果你做好你的工作,好的政策就會産生好的政治。那是当时我們的思維模式。我認爲如今的方針與当年截然不同,現在政治很大程度上操縱了政策。不僅僅是美國一方,在中國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

BBC:科學家可能要在一年甚至更久之後,才會研發出疫苗。這期間,美國大選是中美關系的一大變數,特朗普已經瞄准大選中的對手、前副總统拜登的中國往績發起攻擊。這將如何沖擊中美關系?

何瑞恩:我認爲類似的攻擊會更進一步激化。特朗普總统會試图把他的對華方針、以及他對拜登對華看法的解讀區隔開来,他有這樣做的政治動機。在特朗普手下,也有很多人想將全世界人民在疫情中遭受的苦難怪罪在中國头上,因爲中國在疫情暴發初期存在疏忽大意。

這期間,中美關系會面臨持續的下行压力。唯一的疑问是,下跌的角度會有多陡峭?我認爲,那很大程度上要看北京決定如何回應美國的對華表態,我認爲這股批评聲浪會非常严酷。我希望北京能放長雙眼,敞開沟通的大門。盡管在短期內,两國間的情势也許會非常緊张。要知道,疫情危機很可能在11月大選後还有余波,如果两國關系在那之前下降得太多,那就太令人遗憾了。

BBC:如果前副總统拜登当選,美中關系會有哪些變化?與奧巴馬执政时期相比會是怎么樣?

何瑞恩:大概没有人會認爲副總统拜登当選的话,這四年發生的事情就會被遗忘,中美關系就能回到2016年。世界格局、美中關系都已變化,美國的政策也會變化。我相信拜登如果当選,他會比2016年时對華更爲强硬,這會以各種方式顯現。在經濟方面,美國將更注重成效,改善本國就业和工资。拜登會感覺需要向他的支持者作出交代。

而日前北京大學王緝思教授撰写的文章,大概颇能代表来自北京的觀察。不論是特朗普或是拜登当選,對中國各有利弊。特朗普對華强硬,但他的政策不是特別有效,也無法動员其他國家,只是美國的單邊行動。而拜登可能不那么鷹派,但他的政府會更有效、更能動员多國向中國施压。

BBC:新冠疫情爲美中關系帶来諸多動荡,但同时又提醒两國,他們互相依存,並需繼續共存。你認爲疫情對美中關系意味着什么?是一個新章節的開始嗎?

何瑞恩:我認爲我們在預期新冠疫情的意義时,需要保持謙逊的態度。在後新冠时期,美國和中國會被世界其他國家评判,關于两國疫情應對、保護國民和复蘇經濟的有效性。同时,我們正身在危機的迷霧中。如果你回到2008年金融危機、或是911事件後,回顧当时關于世界將如何變化的預期,它們都顯得不那么有先見之明。我認爲這一次也不會是例外。我时不时會讀到一些關于世界將如何翻天覆地變化的大思想性文章,我總有這么一個疑问:你怎么知道呢?

 


上兩條同類新聞:
  • 美國要求中國釋放達賴喇嘛選定的班禅喇嘛/美國參院今天傍晚無異議地通過《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
  • 加州洛杉矶市爆发大游行 民众包围街区发泄不满! (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