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黃奇帆:全球化要终結了嗎?對近期6大流行觀點的回應
發佈時間: 5/31/2020 12:56:11 PM 被閲覽數: 154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黃奇帆:全球化要终結了嗎?對近期6大流行觀點的回應
2020-05-06

黃奇帆,研究员、复旦大學特聘教授、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01

近期謬論觀點的回應

美國也好,欧洲也好疫情愈演愈烈。現在还看不出拐點的趨势。眼下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爲代表的西方政治家、政客也包括一些專家智庫,放出了一系列的怪論,這些怪論我們該清醒的判斷。有的要十分重視,想好反制的措施,有的可以一笑了之,嗤之以鼻。

比如说最近比較廣泛議論的六種概念。

1、全球化终結論



第一個说全球化就此终結論。

這已經不是一般意義的逆全球化的的说法。這會呢,就是(说)瘟疫劃出了一個时代, WTO以来的全球化运轉戛然而止,以後不再是全球化了。我認爲這是一種謬論。因爲全球化不是哪個政治家想出来的,全球化是一個曆史性的過程,整個人類從工业社會到現代化就是一個全球不斷一體化的過程。工业社會最大的特點就使得世界各國的原材料资源互相配置,你有礦物我有工业,你有農産品,我有市場,然後大家互相交換,這就是工业社會起初的這一百年全球化,主要是以國家和國家之間的物质交換,资源优化配置。

到了二战以後,或者说最近七八十年,世界一體化進一步由跨國公司爲代表的産业链的全球化资源配置水平分工。一個産品如果有一百個零部件,每個零部件让世界上最能做這種部件,质量好,效率高,成本低的企业来做。這個企业如果在巴西就在巴西幹,那個企业在印度就在印度幹,某個産品零部件在中國就在中國幹,誰做的好就让誰来做,水平分工,産业链一體化由跨國公司主導,這是一個全球化的進一步的深化。

那么再往下走,全球化逐漸逐漸走到水平分工和垂直整合一體化,水平分工是指産业链一百個、一千個零部件,外包給別人做。实現资源优化配置、成本低、效率高。垂直整合又是指不能说世界是平的,地球是圆的,然後呢,一千個企业在一千個地方幹和一千個企业在一個地方幹好像效果是一樣的,物流是不要錢的,不要时間的,几十年下来大家还是發現世界是不平的,距離太远,物流成本高,时間太長,意外的事件不管是安全,地震災害,刮風下雨或者像這次疫情災害帶来的産业链的沖擊,會使得全局性的瘫瘓。怎么樣把水平分工與垂直整合相結合?首先还是要水平分工,該五十個國家,五百個企业一起来幹还是五百個企业一起幹。但五百個企业一起幹呢,相對集聚在某個地方,几個小时的汽車运輸距離就解決了,解決個百分之七八十,还有個二三十全世界运来运去量很小,垂直整合一體化。這两個模式結合是現在流行的,這個流行意味着什么?垂直整合一體化並不是全球只搞一個點,這一個點生産出来東西运到全世界,也有不安全性,那么也就可能有多個點,多個點呢,在亚洲有几個點,欧洲有几個點,美洲有几個點,同时也有一部分東西全球运来运去空运等等。

也就是這樣一種水平分工的國際化和垂直整合的一體化相互結合的産业链,最近是在不斷的在發展,這種發展如果變成極端的话,變成民粹主義和長官意志的话呢,覺得什么東西都要放在國內,像特朗普说的這個其实也是不成立的。

所以,全球化是投入産出、资源配置、規模效益成本约束下,引導下,市場規則推動下形成的,不是哪個長官意志,民族利益所挡得住的。当然你说爲了國家利益,爲了某些方方面面,比如说口罩都没有,全世界都靠一個國家在生産,帶来很多不方便。在這個意義上作爲战略物资,作爲很特殊的物资,公共安全的物资不計成本的都有一些倉庫,都有一些生産點,這也没錯。但是這畢竟是几十萬個品種当中的几百個品種而已,你不能因爲瘟疫發生了這個问題,就推理到几十萬個行当的産品都要本地化,那是民粹主義的愚蠢。

所以说全球化终止論是不成立的,全球化是一個大趨势,盡管不斷的會發生新的问題:70年代有两個世界问題,前蘇聯和美國對立形成的两個半球的概念。現在有現在的问題,未来有未来的问題,螺旋式發展,克服问題,克服一定的逆流以後又會新的發展。WTO如何演進,WTO體制改革到一定階段,這十年出現了FTA(自由贸易協定),FTA難道就不是全球化?也是全球化,欧洲和美國,美國和日本,日本和欧洲,中國和欧洲如果大家能夠确定了雙邊多邊進行自由贸易協定,那是WTO更深一步更高高度的全球化。所以我認爲現在说全球化终止,太短視太民粹主義了,或者说太把美國政客说的话当话,以爲他們就能主宰一切,他們這么说了世界就停擺了,世界就由他們決定了,世界根本不是這樣的。

2、中國脫钩論



第二個概念叫脫钩論,就要和中國脫钩,我認爲也是很難的。几十年来,中國和美國,不僅是産业链,而且在産业結構、經濟結構、社會結構上都形成了互補的結構。美國的金融、中國的市場,美國的技術、中國的制造,美國的GDP85%集聚在服務业,工业只占13.5%,要脫钩,自己搞工业,勞動力都找不到。總之,美國的産业链、産业結構、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國家的特征已經不可能倒退几十年,回到和中國脫钩的时代。中國不是伊拉克、不是一個小國家,你把他一封閉就脫钩了。中國現在是世界30%的工业品,30%的贸易量,整個来说與欧美與世界各個方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際上是脫不了钩的。

3、撤出中國論



还有一種说法要從中國撤出,特朗普在三年前剛上台就说要重振美國工业,当时就说了要從中國撤出,三年下来了,在經濟風平浪静的时候,搞操作还比較有能力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什么外國企业撤走,不管苹果啊什么,都没有撤走。那时候撤不走,現在瘟疫期間如果美國跨國公司要從中國撤走,还在运轉的企业把它關了,撤到美國去,幹活的人都没有。所以摩根斯坦利最近有篇文章,他说当前擔心疫情引發産业链搬遷之聲不絕于耳。摩根史坦利的各地投行,了解欧洲美國各種企业,基本没有企业说他們有中國撤资的愿望。第一是撤资,是要重造工廠,重造工廠是要投资资金的,在中國如果投资了10億美元的一個企业,在美國把他造出来,15億、20億才造得出来,成本更高。第二是要有勞動力的,美國勞動力都没有,疫病期間更没勞動力,美國的勞動力都是(在)服務业,85%的勞動力都在服務业上,要幹活的人没有。第三基礎設施。經此一疫,欧美經濟估計要两年才能恢复元氣,中國以外拉美、東欧、東南亚新兴市場不乏贏弱环節,易被疫情、彙率、債務三杀,成多米诺骨牌。因此,跨國企业未来一段时間的重中之重是保留現金、減少投资,而非新资本開支。全球龍头企业几乎都認爲,中國在复工中展現的管理能力,進一步驗證了它相對于其它的新兴市場的制造业优势:在封城之後僅僅两個月內疫情受控,生産能力滿血复活,不論是紅黃編碼技術运用,还是體温、口罩、食堂隔離等公共卫生管理,以及员工配合度,远勝于其它潜在搬遷目的地。如東南亚,目前正經曆更坎坷的生産停擺、供應脫臼。反過来还有一批企业,还想着美國現在融资成本這么低,利息這么低,如果這個企业还有點活力,借了這把錢到中國来投资,资本的市場規則起作用。

所以所谓的撤资論,脫钩論,全球化终止論都是短視的,意氣用事的,是從政治立場意识形態角度说的一些違反經濟規則的话,這是三個論點。

4、战爭論



第四,还有一種論點就是所谓的战爭論,说美國要撤僑了,可能是要准備战爭了,這也是胡说八道。這件事美國倒也没有議员、政客说這個话,國內一些專家耸人聽闻亂猜。第一,打仗要錢,這會兒,美國的錢救災花掉這么多,再投资几萬億,十萬億来跟中國打仗,神經病啊?!第一,打仗總有目的,爲了掠奪什么東西呢?也没概念好说。第三,核大國的均衡,這几十年,年年有战爭,打的都是没有核(武器)的小國。真要核大國打架,就是核均衡,在這個意義上你毀滅我十次,我毀滅你五次,好像你比我厲害,实際後果一樣。所以這個也是不會的。第四,打仗要有軍隊,軍隊這會兒一旦来一個新冠病毒生病,一船人都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你們知道是怎么結束的么?就在1917-18年,一战爆發的时候,欧洲出現了瘟疫,美國士兵從美國帶到欧洲的西班牙瘟疫死掉1500萬人,打仗的部隊協约國也好、德國也好,對立的雙方士兵都不是打仗打死了几百萬,而是瘟疫雙方各死了几百萬。最後這個部隊没力氣打了,無法打了,這么樣停战。一战没有輸贏,要说贏了是列甯在俄羅斯贏了,利用帝國主義战爭的薄弱环節,把十月革命完成了。

那么我讲這個话,意思呢,這個瘟疫期間不管從軍隊准備,资金准備各種都不可思議。有人會说你這個话不對,任何时候好战必危,忘战必危,這话没錯,当然忘战必危,我們当然要有强大的軍事力量,但是呢说這會兒,美國人撤僑是爲了打仗,当然是胡说八道。那么再有比如说要没收或者说冻結中國的國債,我剛剛说了美國人在這個问題上是非常小心的,中國買的美國國債,一部份是記名的,一部份是不記名的,美國國債市場是個有30萬億美元市值的交易系统,中國不記名的國債,美國冻結不了,想抛就可以抛。美國對自己的兄弟夥伴國的國債都希望他們都別抛,你如果说一冻結就等于让我們,至少我們,你冻結不了的那几千億就可以抛。如果美國赖債,信譽首先破産,美國對買他國債的世界各國的債務責任,所拥有的信任和信譽是神聖的,任何情況下不可改變的。

说白了冻結之日真要發生,就是美元帝國崩盤之时,信不信?在這種问題上,誰都不會把自己的命門拿出来的。反過来,老是有人提建議说國家應該把它(美債)抛掉,我們也真不抛,剛才说的几條理由,這個東西还是好東西。如果有一天美元作爲世界貨幣交易量從60%占比降下来,變成50%、40%,那也还是好貨幣。欧元現在占全球貨幣20%几,你说欧元不好嗎?英鎊現在只占5%,手裏拿英鎊不好?所以即使地位發生變化了,哪怕它甚至不是第一世界貨幣了,那它还是不亚于英鎊、日元、法郎、德國馬克或者是欧元的地位。這個话的意思,就是美國人犯不着冻結中國國債,中國也不會輕易去抛美國國債。谋大局者不要驚慌失措杂亂無章,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5、甩鍋的问題



在對付新冠病毒肺炎的過程中,美國政府中的一些政客,一些議员,經常有一些甩鍋的言論。他自己治理無能或者贻誤战機,掉以輕心,病急亂投医,搞出後果了,他把責任往人家头上推,一會兒推給世界卫生組織,一會兒推給中國,一會兒也會推給欧洲。這種推責任往往是政客轉移目標的概念。爲了竞選的需要,我們可以像看電影一樣看過算數,如鲁迅所说,最高的輕蔑是藐視,連眼珠子都不轉一下。不一定完全要去針鋒相對,因爲無所谓的事,無傷大雅,坏不了我們事的,他只是在胡说,而且誰都知道他在胡说,甚至他自己都知道自己在胡说。美國的疫情,中國要賠償,這絕對是胡说八道,不成機理的、也立不了案的,叫做過過嘴瘾,吸引了眼球,自己給自己打打氣而已。

6、神化國外措施



另外我們國內有些專家會把美國的一些措施神化,總是認爲月亮是他的圆。比如認爲美國的救市措施力度大,中國的政策力度小、有點挤牙膏。殊不知,我們是合情合理、一步一步對症下藥,精准施策。他那邊狂轟亂炸,一步到位,有過之無不及,他不相信中國的過犹不及的辯證法。他是甯左不右、甯濫不缺這么個邏輯,這個邏輯居然被一些專家讲的天好地好。

还有的是说美國人救災把錢一直發到老百姓手裏,每個人居家的,只要生活水平在多低的,他根據税單统計,也不要你報账。就忽然給低收入階層的你寄了一千多美元。覺得中國也應該這么發錢給老百姓,甚至有人建議一人一千塊,13億人發一萬多億錢,拿一萬多億特別國債,来給大家發錢。还有就说給小企业救災,覺得應該把這個債就豁免了,或者直接給補助等等。

這裏面就他們没了解一個國情,美國老百姓的債務是GDP的70%,企业的債務也是GDP%的70%,两邊加起来GDP的140%,140%有多少呢?大體上是30萬億美元的個人債和企业債。30萬億美元個人債,企业債,说起来本身並不高,因爲我們的老百姓也欠着債,買房子按揭貸款也有GDP的50%多,我們企业还欠了GDP160%更高,但是我們所有的債一步了斷到此爲止,你欠的債是你的,不會變成別人欠的債。

美國人不是這樣的,美國個人債、企业債30萬億美元,在美國资本市場的衍生工具裏,形成的債券,衍生債券,你們知道多少么?上百萬億啊,放大三倍四倍的,美國2008年次貸危機怎么發生的?2001年出現了911和科技金融危機,美國GDP負增長,股市跌了60%。爲了救市啓動了房地産,房地産可以零首付,没有首付的房産貸款,一套房子100%貸款就叫次貸,质量差的貸,如果说次貸就在企业和銀行,家庭和銀行之間那就是一次性的一個債,但是他把這個次貸全部包装成債券放到资本市場,就變成了资本市場的次貸債券。這個次貸債券怎么買賣呢?可以让任何企业去買這個債券,買債券的时候让你放大四十倍,意思说我如果拿了一億可以放大四十倍,然後就去買這個房地産的次级債券,如果他這個債券涨了5%,我這個本錢就涨了200%,因爲有40倍跳上去,所以發財的时候大家一路狂發,一跌的时候乒鈴乓啷。

雷曼兄弟公司就是拿了40億美元買了房地産次貸,如果一级市場40億買也拉倒了,他放大40倍,去買了1600億,賺錢的时候笑的不得了,輸錢的时候一下子雷曼倒閉,百年的基业一下子就没了。那個老板我还真認识,我跟他有一次在他的辦公室两個人还聊了一個多小时,犹太人。说起来他很牛的,当时跟我聊起来保爾森根本不在他的眼裏。

讲這一段就是说他這個衍生工具是把一级市場上的原始的,底層资産放大几倍的在炒作的,這個炒作的過程中不是在炒股票,是在炒這些債券。上百萬億美元規模放在那裏,如果瘟疫让老百姓破産、企业破産,不把這些錢塞到企业裏让企业活下来,如果有個10萬億的這種企业債、個人債廢了,這10萬億後面推動的是几十萬億的衍生工具的證券市場爆炸,在這個意義上,美國政府爲什么在3月份,疫情还不是那么严峻时,拿了上萬億美元,非常快的救助企业?和這個有關。

我們中國没這回事,采取企业的貸款到期可以缓,企业的養老保險,五險一金可以缓,我們是采用這種辦法。出台一系列面向個人的補助補貼、税費优惠措施;面向企业的资金支持、税費优惠和政府采購政策,面向地方財政兜底“三保”等。企业如果今年虧損了,虧損額度可以把所得税抵扣回来。現在財政很靈活的幫他們在做這些調账,這種調账是我們中國式的精准,一個企业一個企业的幫忙。但美國人不是這個,是要把底層资産救出来不让他崩盤,要維護的是几十倍杠杆的衍生市場。了解了這個概念,就能理解美國人爲什么采取斷然措施這么大力度的救(市)。另一方面,美國政府救助災民,把錢發到個人账戶,很多城區設了很多免費領餐點。美國現在各大城市非常多的赈災點,就像我們過去赈災弄一個大的粥棚,給居民們施粥。現在在美國不管在休斯敦,西雅图都可以看到免費領食物的場所,那在中國不管在武漢还是在哪裏统统都没有,我們还真没窮到(那個地步),不是我們不關心民衆,是民衆没這個需求。美國人是一個星期一個星期領工资的,一旦企业倒閉,停頓,這一星期一星期工资说没就没了,美國人又是不儲蓄的,美國老百姓的儲蓄率只占GDP的百分之一點几,中國是百分之四十几。没有儲蓄,一周一周的發工资,用完了,後面又停工,停擺了,没錢了,房租也付不出,付不出就要让你滾蛋,然後没東西吃了,还真是到這些免費領餐的點,拿漢堡拿吃的東西。

我看到一张照片,人家發給我的。這個排隊十排就相当于有十個領餐點,有十排,每一排三到四公裏長,你想想這種場景,看着你是要動情的。在這個情況下,他們有這一種状態,這是他們的經濟結構、生活結構、工资結構、儲蓄結構使然,政府只能這么做。当然這么做對老百姓有好處,我們都贊成。我們對這些事要獨立思考,要知根知底,如果你知其一不知其二,然後亂發議論,就是瞎子摸象,摸到了腿,摸到了耳朵,摸到了鼻子,各说各的,还自以爲是。所以我們还是要多了解实際情況才能這么看。

02

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與應對

接下来讲一下我們國內的疫情下,中國搞疫救災的政策措施和進一步發展的重點。

1、疫情對中國經濟五個方面的負面影響



在疫情從1月初開始發生以後,我們國家的經濟應該说也受到了严重的沖擊,第一個季度主要是我們國內疫情對中國經濟的沖擊;從4月份以来,國內疫情總得是控制住了,而且基本上進入了复工复産的階段,每天如果有确診病人的话主要是輸入性的病人。所以現在進入了進入了外防輸入,內防反彈這么一個周期。總得来看,不管是前一段1-3月份,还是4月份以来,疫情對中國經濟帶来了五個方面的損傷,傷害,或者说負面的拉動:

工业産业链斷裂

第一,就是制造业受到了重創,産业链出現了斷裂。特別是和國際贸易相關的産业链,有的是因爲丟掉了訂單,訂單缺失使得産业链停擺。有的是因爲訂單倒有了,國內的零部件整個基本上也完整,但是一些關鍵的國際的零部件斷链了供不上来,那么使得整個産业链停擺。在這個意義上讲,國內的工业制造业受到了严重的影響,我國制造业所需要的高端元器件和重要出口市場是目前正在蔓延爆發疫情的欧美地區,欧美停擺,導致短期內産业和贸易無法恢复,已對我上下游制造业形成夾擊效應。這是一個方面。

消費生活場景停頓

第二,就是服務业。我們這几個月裏面因爲防疫的需要,因爲疫情的影響商店關門,餐飲业、賓館停頓,各種娛樂場所停頓,整個的社會服務體系基本上關門。整個服務业現在在中國的GDP也差不多要50%左右。這塊裏面跟民衆活動關系密切的基本上都停了下来,我們寄予厚望的新型消費、升级消費、实物消費、服務消費等面臨有效需求不足的困難。

投资下降

第三,就是投资下降。民間投资我們最近几年基本上在5-6%的投资增長率。一季度的投资增長率是負20%,大量的中小企业的投资活動或者外资、內资投资的活動停頓了下来,或者说負增長,帶動失业率攀升,據國家统計局统計,城鎮調查失业率已由去年12月4.9%上升到今年2月份的6.2%。社會就业形势十分堪忧。

財政收入下降

第四,就是各個省,各個城市政府的財政收入應該说有比較大幅度的下降。我們去年全年的財政收入對各個地方来看是正增長7%左右。有高有低,平均在7%左右。今年一季度31個省各個地方的政府財政收入應該说極大部分負增長,多的地方負百分之几十的增長,就像湖北、武漢等等。其他的各兄弟省,多則負百分之十几,少則負百分之二三,一季度全國財政平均負增長14.3%。一進一出,去年增長6%,今年負增長14.3%,總的跟去年同期比少了20.3個百分點。就支出而言,因爲救災,財政的硬性支出,剛性支出增加。但是收入呢是負的,這一進一出收支的缺口今年一季度地方政府收支缺口比去年同期差不多要增加56%左右,這個是財政方面這一塊就比較困難。這是第四個。

疫情控制常態化

第五,這個事情不像非典的时候三個月一過,到了5月份戛然而止全面恢复。目前,全球病例接近300萬,情況不容樂觀,總體疫情持續时間會拉長,防疫下對人员流動的隔離、商務活動的限制、物流运輸不暢將是常態。多數中小企业將面臨持續的生存压力。中央已經提出內防反彈,外防輸入,疫情的管理控制不能放松,要把疫情的控制作爲一種常態化的状態来對待,對今年而言,是全年都要常態,只要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國家还在蔓延、泛濫的话,隨时就可能産生一批輸入中國的疫情,来一個飛機可能就帶来几十個人,一個不当心這几十個人就形成几百人几千人的一個傳染。所以對于疫情的管制,防控不能松懈,既要复工复産,又要加强防控,繼續防控。特別是复工复産下的防控又要馬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又要几千人几萬人的産业链的工人到位,但又要不形成集聚化的,一個不当心集聚化的傳染,這樣的防控比实現全部隔離、封城要難得多,對大家的管理能力是很大的考驗。你管緊了影響复工复産,管松了,一個不当心又會造成一個不測的後果。

2、中國采取的五個方面具體的措施

第二點,就是中央、國務院在今年以来爲了救治疫情下的經濟,采取了五個方面具體的措施:

財政:赤字、特別國債、減税、五險一金暫缓、補貼支持等

第一,就是財政方面,我們國家也是很强力度推出了四個方面的措施:



1)增加赤字率。我們一般國家的財政赤字是2.3%,基本上法定控制在3%以內,但是國務院每年提交人大討論的赤字率一般都是2.2%-2.5%之間。也就是说我們100萬億的GDP可以一年透支赤字是2萬多億,這么一個比例。今年基本上考慮把這個赤字率增加一個點,變成3.5%左右,理論上就增加1萬億的財政赤字這是一件事。

2)增發15000億的特別國債,這也是一個方面,拿這筆錢可以作爲治理疫情過程中的各種開支的需要。

3)幫助中小企业減税。這個減税有几類,中小企业虧損了,虧損的部分抵扣各種所得税,這是一個。第二類延長企业虧損結轉手續。一季度虧損了,把去年的盈利和今年一季度可以抵扣,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對企业很温暖的一種維護,減税的事情。



4)階段性減免企业社保繳費和公積金等。包括我們收五險一金,企业要交的住宅的公積金,養老保險,医療保險等等,這也是一塊。

總之財政性的這一類的補貼支持的措施,包括對我們許多的老百姓消費环節的補貼,中小企业的補貼都在這一個一揽子的政策中,包括15000億的特別國債,幹什么用呢?就是起着這個救助的作用。這是一塊。

貨幣:降息、降准、再貸款



第二個就是貨幣政策也就是金融方面,我們國家的貨幣政策現在是很有力度的有針對性的有效的措施。第一,今年以来,已經有過两次降息了。去年年底討論宏觀政策的时候,許多專家提要降息。当时這些降息措施也没出来,但是在疫情下,降息措施快速到位且有比較大的力度。第二,就是降准,普遍性的降准和專項降准各有一次,已經有两次下来了。前些年,我們的准備金率高了,100億存款往往可能只有60億可以拿来貸款。這几年,准備金率降低了以後,100億就可能有80多億可以拿来放款。現在有些准備金率進一步下降呢,差不多100億存款可以接近90億拿来放貸,這個也是一個寬松。第三,就是再貸款,我們銀行系统再貸款的額度總量最近比較大的幅度的釋放,這個也是貨幣政策上的,對中小企业的貸款進一步放松。另外,疫情期間,中小企业貸款到期了,一下子还不了錢、周轉不了,把他的到期的资金往後移,暫时不去逼債等等這些方面很多措施,這是第二塊就是貨幣方面的政策。

新基建


   
第三,就是新基建。大家有时候就會把新基建当作一個老基建同等性质,同等定義的內容。我們以前说的老基建呢,“鐵公雞”,鐵路、公路、機場或者各種各樣城市基礎設施。這種基礎設施這種资金一般是需要政府来投的,動辄一萬億、两萬億的投,回報可能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能夠回報,所以這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公共服務,需要政府出錢来投。或者通過市場化改革,用PPP的方式。

總而言之,老基建基本是靠政府兜底的几萬億,几十萬億這種項目。現在讲的新基建有個錯覺又是政府兜底,其实不是這么回事。新基建三個方面、七個行业涉及到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链,5G背景下的這些數字化平台建設,还包括創新工程如生物医藥和新能源,包括融合工程如“大智移云”,大數據、云計算的數據平台去改造傳统的工业項目,改造傳统的交通項目,改造傳统的城市基礎項目,這樣就把傳统的基礎設施升级爲智能化的交通,智能化的城市基礎設施等等。這些項目你可以框出来,十萬億二十萬億的規模都有的,這就是新基建。新基建雖然冠以“基建”的名字,但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理解的傳统基建的概念。新基建跟互聯網經濟、數字經濟聯系在一起,是促進中國數字化轉型的重要舉措,因此其組織模式不同于老基建,並不需要政府大量投资,只要政府政策得益,新基建的几十萬億投入會有大量企业愿意參與。而新基建  價值也是立竿見影的。比如一個數據中心一旦投入运營,就可以帶来效益,所以企业更愿意參與。

出口轉內銷



第四個,出口轉內銷。我們國家有巨大的出口生産力,進出口贸易4萬多億美元,差不多要頂近30萬億人民幣的産能,其中24000億美元是出口,現在國外大量的訂單丟了。現在能生産的是去年年底的訂單,一季度訂單斷崖式下跌可能二季度的出口企业都要停頓了。現在就有一個出口轉內銷,盡量把出口商品,內部消化,國內有潜力消化。這個消化的過程不是放在倉庫裏往東買往西買,這么調头寸,它涉及到制造企业,市場訂單,標准,消費的偏好都要做各種調整,但是這個調整十分必要。這有點像当年國內不景氣,但國內市場需求不足却搞了大量的産业链開放,通過特區搞開放把産业轉到國外去。現在又要把這些東西在疫情期間不得已而爲之轉到國內来,這也是國家采取的一個很重要的措施。

社會救助



第五個,就是啓動對可能要倒閉的企业或者要裁员的企业,大量职工下崗這方面采取社會救助,如果有些企业本来可能要停了但是保持繼續發工资,對國有企业就有這種要求,對民營企业他達不到全面的不上班又發工资,這裏面就有一個給他一定的補貼,社會補助。在這方面能复工的盡量复工,達不了産的职工能夠盡量保持,保持不住了如果有下崗,就有一個社會稳定要配套,這裏面有一系列的中國特點的稳就业的措施。

總的概念政策,中央“六稳”裏面就有一個稳就业,时間關系這裏面不展開了。總的概念,政策總的有五方面,目標就是“六稳”,六個稳,這是我要说的第二塊。

03

發展战略性新兴産业和新基建

我們在疫情期間遇上了困難,遇上了一定的危機沖擊,有危也有機。從這個意義上来说,任何困難和機遇,手心手背是並存的,在危難当中發現機遇發現轉機,是辯證法的一個思維方式。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不能只看到困難也要看到好的機遇的一面。現在各個省、各地各類企业都在動這方面腦子,各级幹部也都在動這方面腦筋。



從總體上看,我們看得見的機遇有五個方面:一是把疫情期間中央政府的纾困政策用足用好来解困,這本身就是發展的機遇,倒逼我們補短板、調結構的機遇。這是一個方面。二是改革開放的機遇,疫情下,近期中央作了土地、勞動力、资本、技術市場和數字經濟等五大要素市場改革的決定,提出了進一步改善營商环境、擴大開放的要求。這些改革開放措施每年將給全社會帶来上萬億元效益。第三是我們國家战略新兴産业集群發展也會帶来機遇。四是新基建的機遇。五是城市群發展的機遇。我們國家推動城市化,城市群、都市圈,包括京津冀,包括長三角,包括粤港澳灣區,也包括成渝,城市群、經濟群,這是國家级大群,已經形成國家战略的。除了這個國家战略有中央文件發的四個群以外,各個省在搞的比如武漢地區的群,鄭州周圍的河南的城市群,西安周圍的西咸的城市群,長沙周圍的長株潭的城市群,省一级政府或者中央部委和省级政府一起聯動的這種城市群有几十個。從這意義上,下一輪城市發展在城市群范圍內展開的时候也有很多機遇。總之,政策落实倒逼發展的機遇、改革開放的機遇,战略新兴産业的機遇,新基建的機遇,城市群發展的機遇,總而言之我們怎么把這些機遇利用好。

基于时間關系,下面圍绕發展、改革、開放、創新讲一下疫情下,今後一個时期我們的工作重點。

1、抓好战略新兴産业在方法上要把握的六個要點



战略新兴産业,原来2014年的文件出来的时候讲了八個行业。去年工信部的文件已經明确,战略新兴制造业一共是九大行业。说到中國制造2025,战略新兴産业這九大制造业是我們的目標。怎么抓?就要按照産业链集群的方式来布局来抓,從方法論上来说要注意六個要點,我知道你們混沌大學讀書的都是各地的企业,也包括地方搞招商引资的幹部,我更多的從方法論角度,不是光说一些概念提一些要求,而是说目標定了以後,怎么把中央國家定的目標跟本地發展結合,從方法論上把關鍵的环節搞清楚。

任何战略新兴産业,它都是有一個産业链集群的。這九大战略新兴産业的每一種制造业的産品都是一個大産品,都是大需求的産品。不僅中國國內有大需求,全世界各個國家也都需要,這種産品一旦達到標准就是國際化標准、世界性産品。大産品布局的时候,就需要按照産业链的集群来布。

水平分工

第一個要點,這樣的大産品,你要让一個大企业小而全,大而全来搞是搞不了的,那是計劃經濟。華爲一年7000億産值做手機、做服務器、路由器,它這個手機涉及到七八百個零部件,它是不是自己做;基本一個不做,連手機的組装它也不做,都外包了。那么就有上千個企业幫它做零件,並不是一個企业做一種零件,一般重要的零件總要两三個企业同时做。萬一哪個企业出问題,客觀的、主觀的各種问題其他两個企业可以来補,所以他也不能一棵樹上吊死。並不是说成本最低的统统給你做,还是有一個平衡。

一個服務器上有几千個零件,要比手機零件复杂的多,所以整個華爲供應链上的企业有一萬多個,每年開两次供應链大會,上萬個企业云集在一起跟着華爲轉,這就是水平分工。跨國公司往往既不搞零部件、半成品制造,也不搞産品總装。他們抓住價值链上游的研發設計,下游的銷售結算和售後服務,並通過控制生産性服務過程獲取高額利潤。這樣的水平分工産业链體系,以市場化方式促進了资源优化配置。不管全球化發生了什么變局,水平分工這個资源优化配置,成本最低,技術最好,效率最高的這種配置是不能丟掉的。不能因爲瘟疫因爲其他理由把水平分工這個概念丟掉,這是好東西,這是第一個要點,就是你不能小而全、大而全,肉爛在鍋裏全都自己幹。

垂直整合一體化

第二個要點,水平分工不等于全球布局。因爲水平分工,就把産业链分布在上百個國家,上百個地方去生産。産业链條环節太多,运輸距離過長,势必造成物流成本高、运輸时間長,從而增加産业链斷链風險。一旦發生全球性事件,遇上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社會動荡等问題,就會打破全球化水平分工的産业链平衡、信息阻斷、物流停滞,让原来不同地域協作优势轉變成劣势。爲此,有必要將水平分工與垂直整合相結合,形成産业链集群。這種集群合理的做法就是集装箱卡車三個小时內的車程半径范圍,形成一個集群化的基地,可能把他的産业链70-80%本地化了。剩下的零件还是在全球其他地方做。這是第二個概念,“垂直整合一體化”。它的好處是避開半個地球之間运来运去的物流成本,还有时間成本。減少各種意外的自然災害或者人爲破坏造成的産业链斷裂。産业链集群依然要發揮全球化水平分工的特點,而不是由一個企业大而全、小而全地搞産业链體系。也不是什么都是在一個地區自力更生,肉爛在鍋裏,让本地企业大包幹。産业链集群还是要让全球最优秀企业分別来生産各種零配件、半成品以及最後的産品集成總装,産品收益还是由各國企业分享,水平分工與垂直整合並不矛盾,而是更高層次的全球化。最後形成了垂直整合一體化,裏面的一千個企业还是世界各國的是水平分工,國際化分工,全球化分工,但是相對集聚在一個基地上,這是第二點,垂直整合一體化。

價值链集聚

第三個要點,隨着産业链的垂直整合,它的價值链上的企业也會集聚到位。我們讲産业链是讲制造业的上下中游,上游是原始的零部件,中游是半成品件,下游是成品組装。但是在制造业的上面是服務业,這個服務业在上游是研發設計,是品牌設計,包括零部件設計這是服務业的上游。服務业的中游是第三方物流、倉儲等等。那么也包括産业链金融,各種制造业企业的金融融资配套等等,所以倉儲、物流、供應链金融等等這是中游。下游是銷售服務,金融結算的服務,售後維修,售後服務,也就是下游。

這個服務业的上游下游中游,业內稱爲價值链。也就是说伴隨着制造业的上中下游同樣有一個價值链的上中下游,就是服務业的上中下游,這個服務业的上中下游都是小企业,都是知识化的、附加值極高的、人不多的、写字樓的公司。這些公司本来是可以坐落在全球任何城市的写字樓裏,然後打打電话電信傳輸可以很分散的。但是一旦産业链集群形成了,七八百個上千個企业集聚在几百平方公裏的一個區,爲了方便,價值链上的這些服務企业也會把總部,把營业點放到你這個基地上来,也會形成集聚。這是第三個概念。

選址2+5

第四個概念,就是所有的聚焦點的确定,是根據“2+5”的概念形成的,所谓“2”就是這個布局,大的概念上布在欧洲、布在美洲、布在美國还是布在亚洲、布在中國,是根據銷地産、産地銷的两個原則来确定的。有的産品,像汽車是一個大件,你把汽車一千萬辆在美國生産,轟轟烈烈的輪船、火車、汽車运到世界各地,运輸成本極高。最合理的是在銷售地需求端建工廠叫銷地産。一般美國人日本人在中國銷售汽車就到中國来搞企业。同樣我們要把中國品牌汽車在欧洲、非洲銷售也要在那邊建廠,在中國建廠賣到全世界出口运輸,运輸成本太高,少量可以,多了不可以,這是一個。

我們現在整個中國一年生産两千萬辆汽車,在中國銷售,這些企业都在中國,有合资企业、獨资企业、民營企业等等。当然我們也有差不多两百萬辆汽車從國外進口,從欧洲、美國、日本海上运輸過来。這個往往因爲品牌多、數量少、價格貴,是一百萬一辆,两百萬一辆的豪華車,國內消費量並不大,建一個工廠大規模制造賣不掉,就在原産地在美國、日本、欧洲生産了然後运輸過来。

産地銷就是指在某地造的,銷到全世界,這種産品往往是运輸比較輕的,一個地方一個基地就能生産非常大的量,全球都需要,运輸也还方便。比如電子産品,重量輕、體積小而附加值很高,適合于空运,對航空費用不敏感。就可以采取産地銷。比如说手機就有産地銷的概念,一個基地就生産一億台,那全球一年銷售20億台,那么中國一年就可以生産十几億台,深圳就有6億台手機,重慶一年也2億多台,接近3億台,鄭州有1億多台,所以整個中國加起来十多億台,全球一年也就銷售20億台。我們生産十几億台裏面,中國自己吃掉用掉六七億台,还有六七億台銷到全世界。由于“輕、小、貴”,可以来一個産地銷到全世界去。總之,根據産品特性定位以後,不管你是銷地産,还是産地銷,找基地的话應該考慮五個條件:一是交通樞紐的條件,物流运輸的條件;二是整個制造业産业链配套營商的條件;三是勞動力供應的條件,勞動力不僅僅是農民工,还包括知识工人白領等等,包括他的勞動力成本,包括他的技能;四是要素成本,各種能源水電氣的費用等等這種要素的成本;五是營商环境,也就是政府的工作效率。

要说中國比其他國家有竞爭力的,比如说亚洲地區,我們的生産設施好,勞動力豐富,特別是中國的勞動力不僅勤勞豐富,而且守紀律素质更好,比印度、越南都要好的多。去過越南的好多回来了,不是因爲疫情瘫瘓,而是因爲最後發現它的營商环境还是有问題的。基礎設施配套,或者技能組織能力等等,特別是政府的效能。我們中國地方政府31個省,400個地市州,几千個縣,还有几萬個開發區,代表政府运作的系统在招商引资方面應該说總體上是效率極高,個個都是小老虎、發動機,這是第四個方面,選址的概念。

營商环境

第五個要點,当然就是營商环境的國際化、法治化、市場化,因爲你的基地總是爲全球企业服務的,國內法、國際法,WTO的規則和FTA的規則都要是一體化的到位。再有就是法治化、市場化的,不是人治的行政管理制度。

選對大産品

最後一點就是對産业链集群,應該看到並不是什么東西都要搞成産业链,战略新兴制造业的九大新兴産品應該集群化,因爲它是大産品。

人類社會每過20年會冒出五六種大産品,這種大産品,就是這20年裏面進入千家萬戶,不管窮人富人,家庭往往都配置的標志性的産品,一個家庭的標志性的産品。

比如说六七十年代,那时候家庭的几大件是手表、自行車、收音機、縫紉機。日本在50、60年代就生産這些東西,搞的非常發達,整個世界也是這些産品。

到了八九十年代家庭的四大件,新的四大件:空調、冰箱、洗衣機、電視機,还有照相機、录像機。這個又形成了四大件、五大件。那时候八九十年代哪個城市能做這四大件,都是算發展比較快的,所以廣州、天津、上海、北京都是生産這些四大件的基地。

新世紀初以来的20年,新的四大件是轎車、手機、電腦和液晶面板的大屏幕彩電。這個时期能做冰箱、空調、洗衣機也还是很好,但落伍了。青島有海爾在,冰箱、空調、洗衣機都做,做的量也不少,但是它已經不是領航的了。青島制造业最近几年有點落伍,仔细一想它新时代,這20年主要需求的四大件,汽車没有,液晶面板的大彩電没有,手機没有,筆記本電腦没有,進入千家萬戶的這四大件都没有。

我自己預計,2020年以後,今年以後到2040年世界又有新的四種五種的大件出来,這四大件、五大件都在我們剛剛讲的战略新型兴制造业裏邊,我讲這個话的意思,凡是和這個有關的項目,生産量都是極大,投资規模也很大,市場是全球化的,生産基地是大規模集群化的。

這六個要點把握住了,就能把一個地區的這個機遇給抓住。這是第一個。

2.新基建



第二個發展中的重點就是新基建,就是我們讲的互聯網經濟、數字經濟。這個新基建我剛剛已經说了本质上是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链、物聯網在5G背景下這些运轉。這些运轉各有各的功能。

新基建本身創造價值

什么叫云計算?就是數據處理中心,這個東西有三大功能。一是存儲能力,二是計算能力,三是通信能力。云計算功能讲的就是這三大能力,他也用這三大能力收費,任何人跟云計算一聯系,存儲资料要收存儲費。通信就收通信費,要計算,人工智能計算,把大數據放在那裏的资料計算使用,当然也要費用。

大數據有静態的、動態的,以及使用之後反复疊加的。一個巨大的大英博物館的數據是静態的,假如有一千個指標每一秒采一次就一千個數據,一天有多少秒,一年有多少秒,然後就這么一千一千的疊加,這是動態的疊加。还有這些動態、静態的大數據不斷的被人使用,每使用一次就疊加一個使用過以後的新數據,數據作爲一種资源是用之不盡的可以反复使用的,不像石油资源使用一千噸就少了一千噸,數據资源可以反复使用,越用越多的,這就是大數據的魅力。

人工智能是幹什么的?是把數據變信息,把信息變知识,把知识變輔助決策的工具。在一堆服務器裏面存儲的數據都是杂七杂八的數據,要變成有用的信息是要過濾的。把數據變成有益的信息,是人工智能過濾的結果。有了信息你整天看信息,看了五小时手機的信息,你可能什么都没記住,所以千萬不要让小孩每天背着手機去小學、中學讀書。現在小學有一個規定進了學校手機都收掉,都是很正确的,太多的信息看了以後都是一堆垃圾。(大數據)信息要變成知识是需要人工智能通過不斷挖掘推送進行轉換的。有了知识,不一定能做出合理的選擇、決策,把知识要變成決策的依據這個過程,又需要人工智能進行深度學习、模擬识別、仿真比對等各種工具輔助決策。所以人工智能在知识變成決策,變成智慧判斷的過程中發揮作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每個東西都有它各自的功能。

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幹什么的,相当于是把人的大腦信息,人工智能大腦的信息跟各個终端聯系起来通信傳遞。

區塊链是什么?區塊链使信息系统具有開放性、防篡改性、匿名性、去中心化及可追溯性。我們说的區塊链的五大功能就相当于人的基因的功能。人的基因每天细胞分裂,一百年傳宗接代,人的基因既會變異又會保持稳定性,可追溯。從這個意義上區塊链相当于基因。

最终這個大數據、云計算本身就構成了一個人的人體,云計算是一個人的骨架,脊梁骨;大數據相当于人身上的五髒六腑各種功能器件都挂在脊梁骨上;人工智能是大腦,5G條件下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是神經,把信息傳遞從终端傳到大腦,大腦傳到终端整個的通信系统。區塊链是基因。整個大智移云、數字化平台就是個活生生的一個人體。

這個大數據云計算本身就是一個大産业,你把它搞了以後本身就让你有巨大的産值。比如说云計算就是收費,收計算費、通信費、存儲費。大數據收什么?收大數據的资源利用費,人工智能也要利用大數據来喂養,這個大數據被你使用的时候我收大數據的數據産權的費用。人工智能就要收人工智能幫你輔助決策計算的費用,這個方方面面本身在中國一旦發展開来,它本身會産生几十萬億的産值,這是一塊。

新基建的顛覆功能

第二個更神奇的是這個新基建除了投入産出有效益之外,它和任何行业一結合就改造了任何行业,它有顛覆功能。它和城市一結合就變成智慧城市;和工业一結合變成智慧工业, 訂單變成個性化需求訂單,通過大數據云計算傳遞,然後人工智能的輔助決策。最後設計、制造聯系在一起變成一個自動化工廠。所谓現在德國制造4.0,智能化工廠就是這個意思。這個數字化平台如果跟金融結合就變成科技金融;如果跟我們的物流結合就是智慧的物流。它反正跟什么結合就顛覆什么。

所以中央说的新基建:一是在说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链、5G本身的投资。二是说這些東西跟傳统的交通合在一起就變成智慧交通,跟城市基建合在一起融合成爲智慧城市。所以中央说的一共三大類,第一類叫數字工程,第二類叫融合工程,实際上就是大數據對各行各业的顛覆,也包含在裏面。第三是说創新工程,说新能源,新的生物医藥工程等等。數字化平台,大數據云計算這些東西爲什么會有顛覆功能?怎么能把別的東西顛覆,顛覆的基因是什么?抽象起来就是一個詞,叫“五全”信息。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的數字化的平台,對每一個行业都産生“五全”信息:



一是全空域泛在的信息,二是全流程持續的信息,三是全場景活動的信息,十几億人各方面工作、學习、生活各種場景信息都可以記录下来。四是全智能解析的信息,就是這個信息不是原始的,它經過智能分析可以産生新的邏輯價值,五是全價值疊加的信息,這是什么意思?同樣一堆资料,爲了這個目標使用,使用完了産生一個價值取向、一個效益了,另外一個目標来了还是這堆數據另外一種排列次序又會産生一個坐標一種分析,一個數學模型一種結果,又是一種價值。所以這個信息價值是可以不斷疊加,不斷使用産生一個全價值疊加的信息。這五種信息在任何一個産业互聯網的活動中,都會有這五種信息。当這五種信息一旦産生,在各行各业中就會産生资源优化配置,産生效益産生新的生産力,這就是我們说的顛覆性的功能。

理解5G的意義



讲了這一堆有點在像讲科普的概念,今年本质上可以叫做5G背景下的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链的一個元年。這個元年也就是産业互聯網、工业互聯網运轉的第一年。爲什么?因爲有個概念,如果没有5G推出来,工业互聯網只能是幻覺,是課堂裏讲的邏輯,在实際的生活中無法應用,因爲工业互聯網也就是我們说的車聯網,自動化駕驶、無人汽車、無人飛機。各種各樣人工智能的系统,這個系统一定要物聯網,全方位的终端檢測,还需要有非常快捷的反應,需要有非常大的通信量,非常快的通信量,需要安全可靠。它跟消費互聯網我們拿着手機買什么吃的東西,用的東西快五秒,慢五秒都無所谓。但在自動駕驶裏面,一個毫秒上的延誤就可能造成一場事故。所以没有5G的情況下這些都是幻覺,都是理論思維。去年,5G一出来,5G的通信量比4G速度快一百倍,他的时滞延遲、響應的时間要比4G快一百倍,可以全时空的泛在,又可以非常低的成本,非常高的安全系數,非常低的能耗。有了5G,才有了物聯網生存的物理基礎。這些物聯網的终端放在各行各业的空間裏,它要不斷的釋放信號,它一放两三年自己能吸收能源,或者有了能源以後可以非常長的时間才需要再充電或者要更換,這樣才有实際的使用價值。所以5G背景下物聯網才有效,物聯網有效了,産业互聯網、工业互聯網才到位了。所以我們说去年6月中國工信部釋放5G,是5G元年的標志。

第二,區塊链也上来了,第三,這個疫情,現在這次瘟疫病毒災害,使得各行各业斷裂或者停擺。有一樣東西照樣發展、而且时来运轉、反而趁势而上,就是互聯網通信,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中央把這個行当作爲現在疫情下中國的战略舉措,既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前瞻性,又有当下最最需要的迫切性和市場的需求特性。可以说今年這一塊市場的需求量比去年增加几倍。杭州在各行各业都負增長5-10%的背景下,最後杭州的GDP能夠正增長,盡管2%的正增長,但其他都是負,他通過互聯網經濟對沖後,还有2%,非常不容易。靠什么?就是互聯網經濟,這個是一塊。

關于云計算,我要糾正一個長期誤導的概念:一说云計算就認爲應該放到內蒙古,放到新疆,放到沙漠裏去,因爲能耗太高要冰冻的地方搞,因爲能耗太高放到有能源的地方搞,總之不應放在大城市中。這種话八九十年代说都對, 90年代服務器刀片用現在的眼光看屬于傻大黑粗。那個时候一個刀片的機架群放在占地像篮球場這樣大的一幢樓裏,現在其实就是一個房間,一個几十平方的房間刀片就把以前一個篮球場這么大的機房給覆蓋掉。所以在這個意義上現在這個能耗不是那么重要的事。

我舉個例子,日本2009年前的十年,欧洲、美國的云計算、大數據的數據處理中心,几百萬台服務器就放在日本。2009年9月海嘯之後,核電站事故後,大家發現日本又地震又缺電不安全,一下子把日本作爲欧美的大數據計算基地給顛覆了,所以2009年以後几百萬台就搬家,搬到哪去了,香港搬了一塊,新加坡搬了一塊,馬来西亚吉隆坡搬了一塊,因爲那個地方搞了一個數據谷,金融區,还有印度搬了一塊。中國没搬,原因是什么?当时我們中國不夠開放,對數據處理中心建設不對外资開放。就在去年國務院發了一個文件,這個文件就是對外公布了數據處理中心建設對外開放,外资可以来投资来建設,這是一個重要的行业開放。

我讲這個概念就是说這個行当值得幹,香港都在幹,新加坡也幹,我們爲什么不幹呢?馬云、馬化騰也不能光爲自己的阿裏騰讯需要多少服務器就装多少,实際上除了自己公司需要的一百萬台、两百萬台服務器的數據中心之外,也可以爲天下其他的公共服務来建。總而言之在未来十年大數據云計算數據處理中心、物聯網、5G的基站等新基建是一個達十萬億規模的巨大的新基建。2019年全世界共有180個10萬台服務器規模以上的大型數據處理中心正在建設中,但這还远远滿足不了全球對數據中心的要求。保守估計,我國未来五年需要的數據服務中心服務器运行規模1000萬台以上,這至少需要5000億人民幣以上的投资。再加上數據中心配套的電力、機房等基礎設施,加起来要10000多億元規模。未来我國大概需要600萬個5G基站,與之配套形成的産业链規模至少10000多億元。中國現在有大约100個行业,上百個行业背後是上百個産业互聯網或物聯網。隨着5G、云計算、大數據應用,這些互聯網、物聯網背後的企业、設備都要安装配套的數據采集設備、監控設備、檢測設備、通用設備等,這就形成了上萬億規模的配套芯片等軟硬件産品,這些設備與外界建立聯系過程中進一步傳遞、放大對配套設施的需求,于是背後又是几萬億的軟硬件配套支持。也就是说,僅僅從數據處理中心、5G基站、物聯網等方面来看,新基建至少有10萬億人民幣的空間,帶動經濟生長作用是非常大的。

疫情以後的世界,大家当前都是揣測,但有一點在跨國公司調研中較爲明顯:疫情促使下一階段的産业更重視數字基建,即云計算、IOT、远程等。中國恰巧正在5G、數據中心、IOT等數字基建上加速,未来的商业基礎設施或許优势得到加强而非削弱。

 


上兩條同類新聞:
  • 疫情下拜登民调领先 特朗普的连任被葬送了吗?
  • 張林視野 中共急撤在美数千军事间谍!害怕他们被捕,叛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