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恶之花/波德莱尔:我爱回忆那没遮掩的岁月/该滚滚该留留,现在我绝不强求
發佈時間: 6/16/2020 10:04:37 PM 被閲覽數: 372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恶之花

(波德莱尔所作文学名著)

编辑 锁定 讨论11 上传视频
《恶之花》是夏尔·波德莱尔(1821-1867)的一部诗集,它是一本有逻辑、有结构、有头有尾、浑然一体的书。《恶之花》被誉为法国“伟大的传统业已消失,新的传统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里开放出来的一丛奇异的花”。作品兼具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特征。
《恶之花》中的诗不是按照写作年代先后来排列,而是根据内容和主题分属六个诗组,各有标题:《忧郁和理想》、《巴黎即景》、《酒》、《恶之花》、《叛逆》和《死亡》,其中《忧郁和理想》分量最重。六个部分的排列顺序,实际上画出了忧郁和理想冲突交战的轨迹。
作品名称
恶之花
外文名称
Les Fleurs Du Mal
创作年代
1857
文学体裁
诗集
作    者
夏尔·波德莱尔
首版字数
34000

恶之花内容简介

编辑
由一百多首诗歌组成的《恶之花》,由诗人精心安排为六个有机组成部分,有序地展开诗人的精神探索。
第一部分“忧郁与理想”,写忧郁,也写理想,忧郁是沉重的,理想是渺茫的。穿行在沉重的忧郁中,寻找着难寻的理想。
第二部分“巴黎即景”,写的是诗人眼中的巴黎,或者说是心中的巴黎。这不是美丽的城市,不是繁华的“花都”,而是“熙熙嚷嚷的都市,充满着梦想的都市,/幽灵在大白天里拉着行人的衣袖!”(《七个老头子》)波德莱尔将诗歌的视野从浪漫主义的大自然拉到光怪陆离的现代大都市,让人看到的却是一幅幅畸形、变态的图画。
第三部分以“酒”为题,写诗人的“以酒浇愁”、“以酒为乐”的无奈与悲凉。
第四部分“恶之花”,诗人从醉酒的幻景转向直面罪恶的“花朵”。
第五部分“叛逆”,是针对上帝的。在这里,该隐和撒旦都受到了赞美,因为他们是受害者、叛逆者。世人所希望的,是自己的灵魂能傍着撒旦“休息”。
第六部分“死亡”,在历经苦难之后,在阅尽丑恶之后,死亡,是唯一的归宿、唯一的慰藉。死亡是一切的终结,但也是新的开始。
整首诗集以一首题为《旅行》的长诗作结,概括了诗人一生的求索。 [1] 

恶之花作品目录

编辑
1忧郁和理想2告读者3祝福
4信天翁5高翔远举6应和
7我爱回忆那没有遮掩的岁月8灯塔9
病缪斯
10
稻粱诗神
11
坏修士
12仇敌
13
厄运
14
从前的生活
15
流浪的波希米亚人
16
人与海
17
唐璜下地狱
18
惩罚骄傲
19
20理想21
女巨人
22面具23
献给美的颂歌
24
异域的芳香
25头发26
我崇拜你犹如那黑夜的穹字
27
你能把全宇宙放进你的内屋
28
还不满足
29
她的衣衫起伏波动,有珠光色
30
舞蛇
31
腐尸
32
从深处求告
33
吸血鬼
34
某夜我在可怕的犹太女身旁
35
死后的悔恨
36
37
决斗
38
阳台
39
魔鬼附身者
40
一个幽灵
41
我赠你这些诗,如果我的名字
42
永远如此
43
全部的她
44
今晚你将说什么,孤独的灵魂
45
活的火把
46
通功
47
忏悔
48
精神的黎明
49黄昏的和谐50
香水瓶
51
52
乌云密布的天空
5354
美丽的船
55
邀游
56
不可救药的
57
倾谈
58
秋歌
59
给一位圣母
60
午后之歌
61
西西娜
62
赞颂我的弗朗索瓦兹
63
给一位白裔夫人
64
苦闷和流浪
65幽灵66
秋之十四行诗
67
月之愁
6869猫头鹰
70
烟斗
71
音乐
72墓地
73
幻想的版画
74
快乐的死者
75
恨之桶
76
破裂的钟
77
忧郁之一
78
忧郁之二
79
忧郁之三
80
忧郁之四
81
顽念
82
虚无的滋味
83
痛苦之炼金术
84
共感的恐怖
85
自惩者
86
无可救药
87
时钟
88
巴黎风貌
89
风景
90太阳
91
给一位红发女乞丐
92天鹅93
七个老头子
94
小老太婆
95盲人96
给一位过路的女子
97
骷髅农夫
98
薄暮冥冥
99
赌博
100
骷髅舞
101
虚幻之爱
102
我没有忘记,离城不远的地方
103
您曾忌妒过那位善良的女仆
104
雾和雨
105
巴黎的梦
106
晨光熹微
107108
酒魂
109
醉酒的拾破烂者
110
醉酒的凶手
111
醉酒的孤独者
112
醉酒的情侣
113
恶之花
114
毁灭
115
被杀的女人
116
被诅咒的女人
117
两个好姐妹
118
血泉
119寓意120
贝雅德丽齐
121
库忒拉岛之行
122
爱神与脑壳
123反抗
124
圣彼得的否认
125
亚伯和该隐
126
献给撒旦的祷文
127死亡128
情人之死
129
穷人之死
130
艺术家之死
131
一天的结束
132
好奇者之梦
133远行134
恶之花(一八六八年第三版增补)
135
一本禁书的题词
136
忧伤的情歌
137
一个异教徒的祈祷
138
反抗者
139
警告者
140沉思141盖子
142
被冒犯的月神
143深渊144
伊卡洛斯的哀叹
145
夜静思
146
远离此地
147
残诗集
148
浪漫派的夕阳
149
莱斯波斯
150
被诅咒的女人
151
忘川
152
给一个过于快活的女郎
153首饰
154
吸血鬼的化身
155
风流集
156
喷泉
157
贝尔特的眼睛
158
赞歌
159
一张脸的许诺
160
怪物或一位骷髅美女的傧相
161
题词集
162
题奥诺雷·杜米埃的肖像
163
巴伦西亚的劳拉
164
题欧仁·德拉克洛瓦的《狱中的塔索》
165声音
166
意料之外
167
赎金
168
给一位马拉巴尔姑娘
169
诙谐集
170
关于阿米娜·波切蒂的首次演出
171
关于一个讨厌的人
172
一个快活的小酒馆 [2] 

恶之花创作背景

编辑
19世纪的末期法国精神上的压抑与惶惑不安,生活上的焦虑孤独空虚与无聊,肉体上的欲望的沉沦,成为西方世界的普遍精神状态。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五花八门的现代派文学派别先后出现,到20年代形成高潮。值得一提的是,一八四八年革命是法国文学的一个转折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失去了前期的热情和锐气,强调以“科学的精神”追求更精确的描写和纯客观的分析。19世纪80年代,在法国,正式打出了象征主义的旗号,并逐步形成了象征主义作家队伍。
作为这一过渡时期的现代派文学代表人物,波德莱尔不堪忍受家庭束缚,带着生父留给他的十万法郎遗产离开家庭,放浪形骸、标新立异,想以此表示他对正统的资产阶级生活的轻蔑。波德莱尔的忧郁既与生俱来,同时也是后天形成的,是作为一个社会个体的人在失落其价值、找不到出路后内心的压抑、躁动的表征。它反映了人与时代、社会的冲突。他忧郁、孤独、高傲、悲观、叛逆,是顽固的个人主义者。从而也创作出更多焦灼的充满罪恶感的诗歌。 [1] 

恶之花创作过程

编辑
1851年波拿巴政变成功后,波德莱尔的革命激情很快便消失了。他对革命悲观失望,思想急剧向右摇摆,而且这种消极悲观、颓废的思想在他的文学观和诗歌创作中,他憎恨通行的和伪善的资产阶级道德,憎恨平凡。他甚至对健康的,自然和正常的东西也憎恶起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得他转向了内心的黑暗。他在本身就是与美感和道德对立的东西中寻找美感欣赏的对象,甚至不道德的东西,仿佛只要它不带有资产阶级作风的气息,他也乐意接受。然而,理想幻灭后,他又迅速恢复了文学生活。
他从此一直埋头于诗歌创作,在文学领域里进行旅命。而在文学领域里的革命却充分体现了他积极向上的。因此,1852-1857年间,他先后发表了20多首诗。期间他还翻译了大量爱伦·坡的诗文,后者作品强调写忧郁的情绪,大多古怪、传特、病怒的形象。爱伦·坡“把滑稽提高到怪诞,把机智夸大成嘲弄,把奇特变成怪异和神秘”的作品对波德莱尔影响很大,使波德莱尔脱离了法国浪漫主义所陷入的个人多愁善感,发挥了想象力在诗歌中的巨大作用。于是,波德莱尔发展爱伦·坡的理论,使浪漫主义诗歌演变成象征派抒情体。诗人经过十余年的艰难创作,经过反复修改,《恶之花》在1857年最终发行出版。
然而,《恶之花》以其大胆直率得罪了当局,其怪诞的思想和超前的理念更触怒了保守势力,结果招致了一场激烈的围攻。波德莱尔被指控为伤风败俗,亵渎宗教,上了法庭,最后被迫删去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六首“淫诗”:《累斯博斯》、《入地狱的女子》、《首饰》、《忘川》、《致大喜过望的少妇》、《吸血鬼的化身》。四年后,《恶之花》新增了三十五首诗再版。 [2] 

恶之花作品赏析

编辑

恶之花主题思想

法国伟大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是一部表现西方精神病态和社会病态的诗歌艺术作品。然而病态未必不是一种美。波德莱尔的天才,恰恰表现在他能在恶的世界中发现美,也能在美的体验中感受到恶的存在,并通过诗歌化腐朽为神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恶之花》是“恶”的艺术,而不是恶的颂歌。以诗歌表现现代都市的丑恶、现代文明的虚伪以及现代人精神世界的贫乏空虚,是《恶之花》对诗坛的独特贡献,也是波德莱尔给日后的现代主义提供的有益启示。诗人以罕见的胆识,陈列出种种丑行与败德,也倾诉了深藏于心中的郁闷与苦恼。
其他版本的《恶之花》
其他版本的《恶之花》(4张)
书的主题是恶及围绕着恶所展开的善恶关系。恶指的不但是邪恶,而且还有忧郁、痛苦和病态之意,花则可以理解为善与美。波德莱尔破除了千百年来的善恶观,以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恶,认为恶具有双重性,它既有邪恶的一面,又散发着一种特殊的美。它一方面腐蚀和侵害人类,另一方面又充满了挑战和反抗精神,激励人们与自身的懒惰和社会的不公作斗争,所以波德莱尔对恶既痛恨又赞美,既恐惧又向往。他生活在恶中,但又力图不让恶所吞噬,而是用批评的眼光正视恶、剖析恶。如果说它是病态之花,邪恶的花,那是说它所生长的环境是病态的、邪恶的。波德莱尔从基督教的“原罪”说出发,认为“一切美的、高贵的东西都是人谋的结果”,“善始终是人为的产物”,所以要得到真正的善,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从恶中去挖掘。采撷恶之花就是在恶中挖掘希望,从恶中引出道德的教训来。
《恶之花》是在一个“伟大的传统业已消失,新的传统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里开放出来的一丛奇异的花,同时具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成分。波德莱尔仅以《恶之花》这一部诗集而成为法国古典诗歌的最后一位诗人、现代诗歌的最初一位诗人。由于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他成了后来许多不同流派相互争夺的一位精神领袖。《恶之花》是一部诗集,但不是一般的、若干首诗的集合,而是一本有逻辑、有结构、有头有尾、浑然一体的书。《恶之花》中的诗不是按照写作年代先后来排列,而是根据内容和主题分属六个诗组,各有标题,其中《忧郁和理想》分量最重。六个部分的排列顺序,实际上画出了忧郁和理想冲突交战的轨迹。
诗人用一个英文单词"SPLEEN"来表达自己精神上的这种痛苦,并希望通过出走、远游来结束心灵的磨难和精神上的搏斗。于是,他把目光从内心世界转向了外部的物质世界,转向了他所居住和生活的巴黎。他在巴黎街头的所见所闻构成了第二部分"巴黎即景"的内容。"巴黎即景"是一幅赤裸裸的工业社会大都市的写真画,在这一部分里,忧郁和理想的斗争让位于邪恶与善良的斗争。诗人眼里的巴黎是一个充满敌意和丑恶的人间地狱;受人欺凌的乞丐、孤独无援的老人、麻木沉默的盲人、丑陋老迈的娼妓、苟延残喘的病人以及赌徒、小偷和僵尸等,强大的恶势力压得仅有的一点善良抬不起头来。诗人在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里都找不到安慰,只好用酒精来麻醉自己,刺激自己的幻觉,建造一个"人造天堂"。他在飘飘欲仙的幻觉中仿佛看到捡破烂的人陶醉在自己的光辉之中,魔鬼化装成美女前来诱惑,风尘女子暗送秋波,情侣们手端着酒杯......他尽情地驰骋在对失落园的梦想。然而,醉意中的幻境毕竟是靠不住的,酒醒之后,他便从人造的天堂回到现实的地狱。那是一个充满罪恶的地方,却又盛开着鲜花。 [2] 

恶之花演绎特色

《恶之花》分为“忧郁与理想”、“巴黎即景”、“酒、“恶之花”、“叛逆”和“死亡”六部分,其中“忧郁与理想”分量最重,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二。在这一部分里,诗人耐心而无情地描写和剖析自己的双重灵魂,表现出自己为摆脱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所作的努力。它追求美和纯洁,试图在美的世界里实现自己的理想,但美就象一个冰冷的雕像,可望而不可及;他寻求爱,但一再受到爱情的欺骗;他向天使祈求欢乐、青春和幸福,企图从烟草和音乐中得到安慰,但阴森丑恶的幻象和纠缠人心的愁苦始终笼罩着他,使他的痛苦有增无减。
波德莱尔有一套诗歌理论,运用到《恶之花》中。首先是通感,同名十四行诗指出了不同感觉之间有通感:“香味、颜色和声音在交相呼应。”随后诗歌作了具体的阐发,表明一切感觉是相通的。在其他诗歌中,波德莱尔提出诗歌应该同别的艺术相通(《灯塔》、《面具》)。波德莱尔认为通感是一种“联想的魔法”,属于“创作的隐蔽法则”,艺术家由此能够深入到艺术的更高级的殿堂。雨果称赞波德莱尔“创造了新的颤栗”。
他主张运用“艺术包含的一切手段”,他主要运用的是象征手法:以具体意象去表现抽象观念,其含义是丰富的、复杂的、深邃的,具有哲理性。在他笔下,时间、美、死亡、偶然、羞耻、愤怒、仇恨……都拟人化了,也就是运用了象征手法。为了捕捉大量的意象,诗人需要发挥想象:“想象是真实的母后。”波德莱尔将想象看作各种才能的母后,认为是天才的主要品质,能把抽象的精神现象和各种概念以具体的意象传达出来。 [2] 

恶之花艺术创新

《恶之花》是波德莱尔的代表作,也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创新之一在于他描写了大城市的丑恶现象。在他笔下,巴黎风光是阴暗而神秘的,吸引诗人注目的是被社会抛弃的穷人、盲人、妓女,甚至不堪入目的横陈街头的女尸。波德莱尔描写丑和丑恶事物,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他认为丑中有美。与浪漫派认为大自然和人性中充满和谐、优美的观点相反,他主张“自然是丑恶的”,自然事物是“可厌恶的”,罪恶“天生是自然的”,美德是人为的,善也是人为的;恶存在于人的心中,就像丑存在于世界的中心一样。他认为应该写丑,从中“发掘恶中之美”,表现“恶中的精神骚动”。波德莱尔在描绘人的精神状态时往往运用丑恶的意象。以《忧郁之四》为例,诗中出现的意象全部是丑的:锅盖、黑光、潮湿的牢狱、胆怯的蝙蝠、腐烂的天花板、铁窗护条、卑污的蜘蛛、蛛网、游荡的鬼怪、长列柩车、黑旗。这些令人恶心的、丑陋的,具有不祥意味的意象纷至沓来,充塞全诗,它们显示了“精神的骚动”。总之,波德莱尔以丑为美,化丑为美,在美学上具有创新意义。这种美学观点是20世纪现代派文学遵循的原则之一。
创新之二在于展示了个人的苦闷心理,写出了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悲惨命运。在诗歌中表现青年的这种心态,是别开生面的。浪漫派诗歌表现爱情的失意、精神的孤独、政治上的失落感,在挖掘人的深层意识方面仅仅是开始。波德莱尔从更高的意义上来理解忧郁,他认为美的典型中存在不幸。忧郁是《恶之花》要表达的最强音。从整部诗集来看,诗人写的是人在社会中的压抑处境。忧郁像魔鬼一样纠缠着诗人。忱郁是对现实生活不满而产生的病态情感,也反映了小资产阶级青年一代命运不济,寻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悲观绝望的心境,正如诗集初版时广告的说明和评论所说的:《恶之花》“在于勾画现代青年的精神骚动史”,“表现现代青年的激动和忧愁”。 [2] 

恶之花名家点评

高尔基所言:“波德莱尔,‘生活在恶之中,爱的却是善’,最后,他给法国留下了一些流露出冷酷的绝望气息的阴暗狠毒的诗而死去了。为了这些诗,人们在他生前称他作疯子,在他死后称他为诗人。”
法国文学家魏尔伦认为,波德莱尔“深刻的独创性”在于对现代人的表现,并指出:“依我之见,未来研究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学家,为了不挂一漏万,必须认真而虔诚地阅读这本书,因为这是本世纪的精华,本世纪一切的集中反映。” [3] 
诗人雨果在他流亡的盖纳西岛收到波德莱尔寄给他的《恶之花》后,抑制不依激动的心情,马上回信说: “你的尊贵的来传和美妙的书我全收到了。艺术无派、如同苍空,你对这点作了证明。我对你的宏伟的才华为之唱采。” [2] 

恶之花作品影响

编辑
《恶之花》是第一部典型的象征主义作品,也是第一部全面冲破传统的诗歌艺术、开创新的路子的作品。它的问世,标志着象征主义的兴起、现代派文学的正式出现。作品也是后来一百多年里出现的各种现代派文学流派和著作的总根源,在大多数现代派的作品里可以看到它的影响和痕迹。它《恶之花》具有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特征,它本身就是一部典型的现代派文学作品。在题材上,现代派文学企图挖掘作者自己的内心世界。《恶之花》第一次实行了笔触的大转移,深入到了诗人的内心深处,同时还把社会之恶和人性之恶作为艺术美的对象来描写。
诗人波德莱尔发展了瑞典神秘主义哲学家史登堡的“对应论”,把山水草木看作向人们发出信息的“象征的森林”,认为外界事物与人的办公世界能互相感应、契合。诗人可以运用有声有色的物象来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正是这种强调用有物质感的形象通过暗示、烘托、对比、渲染和联想的渠道来表现的方法,后来就成为象征派诗歌以及整个现代派文学的基该方法。
继波德莱尔《恶之花》之后,在1890年以前出现了魏尔伦的《诗的艺术》(1884)、兰波的《醉舟》(1871)、玛拉美的《牧神的午后》(1876)等著名的象征主义诗篇,而且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前期象征主义流派。 [2] 

恶之花中文译本

编辑
书名译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恶之花王了一
外国文学出版社
1980
恶之花郭宏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恶之花杨松河译林出版社2003
恶之花郭宏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恶之花钱春绮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恶之花作者简介

编辑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生于巴黎。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继父欧皮克上校后来擢升将军,在第二帝国时期被任命为法国驻西班牙大使。他不理解波德莱尔的诗人气质和复杂心情,波德莱尔也不能接受继父的专制作风和高压手段,于是欧皮克成为波德莱尔最憎恨的人。但波德莱尔对母亲感情深厚。这种不正常的家庭关系,不可避免地影响诗人的精神状态和创作情绪。波德莱尔对资产阶级的传统观念和道德价值采取了挑战的态度。他力求挣脱本阶级思想意识的枷锁,探索着在抒情诗的梦幻世界中求得精神的平衡。在这个意义上,波德莱尔是资产阶级的浪子。1848年巴黎工人武装起义,反对复辟王朝,波德莱尔登上街垒,参加战斗。 成年以后,波德莱尔继承了生父的遗产,和巴黎文人艺术家交游,过着波希米亚人式的浪荡生活。他的主要诗篇都是在这种内心矛盾和苦闷的气氛中创作的。 [2]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
词条图片(2)
其他版本的《恶...
其他版本的《恶...(4)
夏尔·波德莱尔
夏尔·波德莱尔(2)





波德莱尔:我爱回忆那没遮掩的岁月
2014-12-20天际1号

导读:

他灵魂里有不灭的光。他描述丑恶,却在这丑恶的世间寻找圣洁;他生于深渊活于深渊并陶醉于深渊,深心里却渴望光明、纯净和喜乐;他在人间被利刃刺过,他诅咒时间、诅咒生命,却仍渴求这腐朽的冬季有“西下的太阳那短暂的温和”;他一生风流,但女人从他这里拿去的比他得到的更多;他置身深渊,却从恶中寻到了善,从泥泞中开出了花朵。他就是夏尔·波德莱尔。如果你渴望从诗中获取柔软的慰藉和天真的颂歌,请不要读《恶之花》。正如诗人自己所写,“海是你的镜子。你在波涛无尽、奔涌无限之中静观你的灵魂,你的精神是同样痛苦的深渊。”[i]


1857年6月25日,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1821.4-1867.8)的诗集《恶之花》初版发行,发行之初便引起了巨大的争议。8月,法国司法部开庭审理《恶之花》一案,以“触犯公共道德和善良风俗”的名义罚款300法郎,并强制删除其中六首“淫秽诗歌”。同月,福楼拜致信波德莱尔,赞《恶之花》“光辉耀眼,犹如星辰”。《恶之花》以恶为美的思想观念为波德莱尔带来了“恶魔诗人”、“坟墓诗人”的称号,其创作手法上结合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三种形式,成为法国诗歌史上起程转折的巨著,波德莱尔本人也凭借着一部诗集成为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鼻祖。但直至1946年,法国最高法院才允许《恶之花》申请复审,1949年才撤销原判准许《恶之花》在法全文出版,并为波德莱尔恢复名誉。


《恶之花》不是单纯依写作年代先后排序的诗歌合集,而是根据主题和内容分成六个诗组,分别是:忧郁和理想、巴黎风貌、酒、恶之花、反抗、死亡,其中每组都与前后关联。诗人按照精心排布的结构铺展了一条清晰的路,一条诗人内视而后向读者呈现的心路。在这条路上,“每天我们都向地狱迈进一步,穿过恶浊的黑夜却并无反感”[ii]。


第一部分忧郁和理想是诗集的核心内容,占整本书的三分之二。此部分是波德莱尔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波德莱尔六岁丧父,七岁母亲改嫁。波对优雅美丽的母亲怀有一种超越亲情的爱恋,与继父的关系更是情敌一样剑拔弩张。母亲改嫁之事对波影响非常之大,以致他在之后的诗中常自比俄瑞斯忒斯[iii]、现实版的哈姆雷特[iv]。对母亲爱慕又排斥的奇特心理造就了诗人复杂的性格,也为诗人不同寻常的爱情埋下了伏笔。开篇一首《祝福》几乎涵盖了诗人的一生:自诗人诞生母亲就惊恐万分,骂道“我宁愿生下来的是一条毒蛇”;想爱的人胆战心惊或远远看着;妻子掏出他的心脏“满怀着轻蔑把它扔到地上”;宁静的诗人却举起虔诚的手臂,认为“痛苦是唯一的高贵,因为它只用纯净的光明制造”……像信天翁——高傲的云中之君落入凡间,对美的天赋反而令诗人步履维艰。一边怀着神圣虔诚的心怀想从前的生活(也许是梦想中的生活)、那没有遮掩的岁月,一边笃定地认为那种美可望而不可即,更不能为他这种活在“痛苦的深渊”中的人所拥有,只能停留在虚幻中叫人仰望;认为一颗深似渊谷的心只有麦克白式罪恶的灵魂才能满足。诗人就是这样在对美和痛苦的追逐中逐渐坠入生活的谷底,而爱情——这生活的花饰,恰是深谷里那星点阳光,是宁静所在的地方。

波德莱尔的爱情处处充斥着矛盾。1839年18岁的波德莱尔中学结业,迷恋上红发犹太妓女萨拉,他为她赎身、替她租房、供她玩乐,将她奉为自由的榜样,自己负债累累,最后甚至患上了淋病。21岁时波继承了生父留下的一大笔遗产,开始频繁出入娱乐场所,期间波与一位在剧院跑龙套的女孩——有着四分之一黑人血统的、充满野性美的“黑维纳斯”让娜·迪瓦尔同居,第二年染上梅毒,此后终身难愈。颓废糜烂的生活之外还存在着一位让诗人精神上深深爱恋的女人:高贵典雅、美丽迷人、有着相当的艺术修养的“白维纳斯”萨巴蒂诶夫人。1852年波匿名向萨巴蒂埃夫人寄送了第一首诗歌《给一位过于快乐的女郎》,此后两年又陆续匿名寄送了《活的火炬》、《精神的曙光》、《全部的她》等诗作。几乎是同时,波还热烈追求着美丽狡黠、充满青春活力的碧眼美人、女演员玛丽·多布伦。他回忆萨拉,称她为“肮脏的女人”“可怕的犹太妓女”[v];他一边赞美一边诅咒让娜,但与让娜纠纠葛葛二十年,在让娜中风时送她至疗养院照顾终老;他在匿名信中极尽温柔地称颂萨巴蒂诶夫人,视她为充满幸福的天使,却在她以身相许的第二天致函要求分手;他深知玛丽的善变、知道她游走于剧作家邦维尔和自己之间,依然甘愿在爱情中饱受嫉妒的折磨……他几乎是生来喜欢在痛苦中获得甘泉的,而爱情只是追求痛苦的一种手段,一种沉溺和解脱的方式。精神中澄明的部分(理想)与污浊的部分(忧郁)一再交错,最终虚无战胜了希望,此时爱情已不能再带来慰藉,诗人发出“雪崩啊,你可愿带我一起坠落”[vi]的呐喊。


第二部分诗人将视角由自身转向外部,用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真实的、肮脏和华美共存的巴黎。这里有烟囱和钟楼、庄严的赞美钟声,还有让人梦想永恒的苍天;这里有酷烈得足以击散忧愁、“让大脑和蜂房都灌满蜜糖”的太阳;这里也有贫贱而美丽的红发女乞……这里是底层的巴黎,世俗却真切的巴黎。然而巴黎在变!诗人看到一只天鹅如流亡者逃出樊笼,看到街上走过七个宿命酷似的阴森的老头,看到曾惹人怜爱如今弯腰驼背的丑老太婆,看到这些八十岁的夏娃悲喜交错的一生,“一切,甚至丑恶都成了奇观”[vii]。这一片可怖的风光朦胧遥远,最终令诗人熏然欲醉。


光明和友爱求而不得时,醉酒者开始祈求在一种不知疲倦的狂热中逃入非非梦想的天堂。这便是第三部分“酒”。而虚无和混乱最终招致毁灭。这个病态的世界处处充斥着畸形和丑恶的花朵,就如第四部分“恶之花”中的女同性恋者还有诗人自己那秽乱的爱情。这残酷可笑又没玩没了的游戏引起了诗人的自我憎恶,狂饮痛苦的灵魂最后招致反抗。为了那光辉美丽的日子,诗人喊道,“该隐之子,升上天宇把上帝扔下来!”[viii]他将撒旦称为最博学最俊美的天使,请他“怜悯我无尽的苦难”,似乎只有死亡是唯一的慰藉。第六部分诗人充满向往地描述了多种形式的死,情人之死、艺术家之死…最后高呼,“只要这火还灼着头脑,我们必深入渊底;地狱天堂又何妨?到未知世界之地去发现新奇!”[ix]《恶之花》以此句结尾,全书看似颓唐实则每一篇都在绝望中奋力抓着一线希望,这朵开放于法国诗歌过渡时期的奇异的花在波德莱尔晚年为他带来了巨大的荣誉。


值得一提的是,波德莱尔不但诗才横溢,同时还身兼译者、时尚达人和麻辣评论家。他撰写的艺术评论语言犀利、文风洒脱,痞气十足,意气也十足;他翻译了多部美国作家爱伦·坡的诗歌与小说,在法国大受欢迎。但波德莱尔一生潦倒,即使晚年荣誉等身经济状况也未得到该改善。1863和1864年波为债务和疾病所困多次出售作品版权未果。1867年波德莱尔在母亲怀抱中去世,次年莱维出版社以1750法郎的价格购买了波德莱尔作品出版权,此后《美学珍玩》、《巴黎的忧郁》、《我心赤裸》等陆续出版。在《我心赤裸》中波德莱尔写道,“一个人最终会很像他愿意成为的那种人。”波德莱尔放荡于深渊,却在精神上处处呈现出美的光华,正如诗人自己所说,“我的青春是一场晦暗的风暴,星星点点漏出明晃晃的阳光”[x]。


[i]出自《人与海》一诗,第39页

[ii]出自卷首语《告读者》,第5页

[iii]俄瑞斯忒斯,希腊神话人物,阿伽门农的儿子,因母亲弑夫另嫁而弑母为父报仇

[iv]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戏剧人物,因杀叔父弑兄娶嫂而杀叔为父报仇

[v]出自《你能把全宇宙放进你的内屋》、《某夜我在可怕的犹太妓女身旁》,第62、78页

[vi]出自《虚无的滋味》,第187页

[vii]出自《小老太婆》——给维克多·雨果,第217页。Victor Hugo,法国作家。

[viii]出自《亚伯和该隐》,第298页。亚伯和该隐是亚当的儿子,耶和华看中亚伯的供奉,该隐怒,杀其弟,遂受罚永世流浪。

[ix]出自《远行》——给马克西姆·杜刚,《恶之花》1861年版最后一首。Maxine Du Camp,法国作家和旅行家。

[x]出自《仇敌》,第31页




 


上兩條同類新聞:
  • 美國之音阿曼達捲鋪蓋/是她的实验室泄露了武汉病毒/白女人放火/古代与中古中西历史进程正好相反
  • 30年前邓小平会晤李嘉诚/她在中國被貶爲最卑賤的女人 却成爲全世界敬仰的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