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緬懷余英時 朱敬一:在每個領域都是一代宗師
發佈時間: 8/5/2021 1:53:56 PM 被閲覽數: 312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緬懷余英時 朱敬一:在每個領域都是一代宗師

2021/8/5 21:50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曾智怡台北5日電)思想史學者余英時在美國逝世,受他10餘年「知識震撼」的中研院院士朱敬一今天表示,為人溫和、思考銳利的「余老」,「任何題材都可以信手拈來,在每個領域都是一代宗師」。

朱敬一稱呼余英時為「余老」,兩人年齡相差兩輪,回憶這些年訪問美國時,總會拜訪余府、品嚐師母親自製作的點心,「我最喜歡拜訪他,因為跟他聊天很過癮」。

問他過癮之處何在,朱敬一反而先提到「白話文之父」胡適。在余英時和胡適身上,他看見何謂「廣博」的知識堆疊,無論是先秦經典、戲曲、小說、詩詞、楚辭等,兩位一一鑽研透徹。他說,縱觀國內外當代人文學者,實在難以覓得跨度如此之大者,「任何題材信手拈來就是他的東西,在每個領域都是一代宗師」。

他不諱言,這需要長時間紮實的訓練,「科學專精深入,人文廣博通達,但是廣博不是研究題材的四處沾染,而是人文融會之後的隨遇而安」;接下來要再有這麼一位史學泰斗出現,「恐怕未來幾10年後無來者」。

研究《紅樓夢》為嚴肅專門的學問,以余英時所撰寫的「紅樓夢的兩個世界」文學評論為例,朱敬一分享,余老曾說,這評論只是「消遣」,稱不上什麼研究,「但那樣的消遣大概是一般人寫博士論文好幾年的時間」, 更笑說「消遣」二字不曉得氣走多少人。

他並表示,這即是功力,當廣博到一定程度,閱讀《紅樓夢》時根本無需特別研究、吸收資料,「因為當你東西看得很多以後,自然就會有一種『體會』,這就是廣博」。

朱敬一指出,要達到廣博,除了不間斷地廣泛吸收,也須有將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串聯起來的能力,這也是余英時令人驚豔、望塵莫及之處,尤其在人文社會領域,懂得串聯、融會貫通實為關鍵。

談到余英時的個性,朱敬一表示,他為人溫和、思考銳利,對待學生「很nice」,例如曾有一名博士,當年在哈佛唸書考口試前非常緊張,余老某天邀請這名博士和幾位教授(即是口試委員)到家裡,聊天過程中,問了博士幾個問題後,便說「你通過了」。

「他是一個溫暖的人」,朱敬一如此說,理解學生考試的緊張之餘,巧妙運用「談天」方式,達到皆大歡喜的結果。

朱敬一最後分享,當碰上非常熟悉的題材、進入辯論模式的余老,想當然爾,對手將毫無勝算;但可見余老語氣依舊溫和,僅是就事論事、表達不同看法,並適度引經據典,「講話留餘地」,優雅地恰到好處。(編輯:林興盟)1100805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下載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每日新聞不漏接!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地機族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余英時面對強權敢講真話 陳芳明讚知識分子典範

2021/8/5 13:40(8/5 16:23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學者陳芳明5日表示,史學家余英時(圖)是非常成功的歷史學者,堪稱最後的史學大儒。(中央社檔案照片)
學者陳芳明5日表示,史學家余英時(圖)是非常成功的歷史學者,堪稱最後的史學大儒。(中央社檔案照片)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5日電)史學家余英時過世,享耆壽91歲。學者陳芳明表示,余英時是非常成功的歷史學者,永遠站在正義公理的這一邊,被視為知識分子的典範,堪稱最後的史學大儒。陳芳明說:「我今天面對政治敢講真話,受到余英時的影響很大。」

陳芳明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面對中國的極權統治,余英時長居美國,用歷史的語言來說就是所謂的「避秦」,但同時對台灣、香港的發展十分關注,非常關心民主發展的進程,而且勇於發言。

陳芳明認為,余英時不關心中國崛起的大發展,比較在意如何保留公民社會的傳統,以及保護及維繫自由民主的價值。

他表示,雖然跟余英時沒有師承關係,但他到了美國之後開始接觸到余英時的思想及著作,同時注意到余英時敢講真話、永遠站在正義公理的這一邊,為弱勢發聲的堅決態度,「我如果敢對政治講真實的話,其實受余英時的影響很大,他支持台灣的太陽花運動,香港的反送中運動,總是在關鍵時刻發出正義之聲,立場從未動搖」。

陳芳明說:「我雖然在中文系、台文所教書,但我所受的史學訓練,是受到錢穆及余英時的影響,到今天還是受用不盡。」

學者陳芳明(圖)雖然跟余英時沒有師承關係,但他到了美國之後開始接觸到余英時的思想及著作。(中央社檔案照片)
學者陳芳明(圖)雖然跟余英時沒有師承關係,但他到了美國之後開始接觸到余英時的思想及著作。(中央社檔案照片)

陳芳明表示,余英時是用貫通的思想在做學問,而不是只研究一個朝代或片段的歷史,「他做學問的方法師承他的老師錢穆,重視大歷史之外也注意小歷史,研究在哪一個時間點發生變化及轉折,並深究背後的原因」。

他表示,很多人做學問就是只有學問而已,但余英時做學問卻是應用在當代社會之中,「學問對社會如果沒有作用,那只是你個人的成就而已」。

陳芳明說:「余英時讓我知道,歷史不是靜態的,而是可以讓人看到時間的流動,可以看到社會的變化。余英時的文字雖是靜態的,但在他的敘事過程中,你可以感受到它的生命力,他可以說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歷史家,永遠保持開放、多元、開明的心態在做學問。」(編輯:唐聲揚)1100805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下載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每日新聞不漏接!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地機族
請繼續往下閱讀

王汎森憶余英時:著作中能看到廣大且精彩的世界

2021/8/5 13:26(8/5 16:22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史學家余英時(右)1日過世,學生、中研院院士王汎森(左)5日表示,余英時是有良知的偉大學者,且非常關心學生。圖為1999年7月余英時在「嚴復思想與中國學術研討會」發表演說,王汎森擔任引言人。(中央社檔案照片)
史學家余英時(右)1日過世,學生、中研院院士王汎森(左)5日表示,余英時是有良知的偉大學者,且非常關心學生。圖為1999年7月余英時在「嚴復思想與中國學術研討會」發表演說,王汎森擔任引言人。(中央社檔案照片)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吳欣紜台北5日電)史學家余英時1日於睡夢中辭世,其學生、中研院院士王汎森今天回憶,余英時是有良知的偉大學者,且非常關心學生,也透露自己投入思想史,是因為能從余英時著作中看到廣大精彩的世界。

中研院今天發布新聞稿證實,一代史學大師、中研院院士余英時8月1日在美國寓所睡夢中逝世,享耆壽91歲。

王汎森1987年至普林斯頓大學讀書,曾受余英時的教導,王汎森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余英時不僅是史學泰斗、展現知識分子的風骨與典範,也提到余英時對學生處境考慮相當周到。

王汎森回憶,他在普林斯頓大學唸書到最後一年時,學校突然修改了獲得第5年獎學金的規定,要求每名學生都要交3篇論文,當時自己也正努力寫,但有一天在路上看到余英時開車經過,余英時看到他,又開車折返回來把他攔下,告訴他學校有新規定,但「不用擔心,我已經跟他們說我看到3篇論文了」。

王汎森指出,由於這個規定是突然臨時修改的,留學生的心理壓力都很大,余英時也擔心學生處境,因此就直接用這種方式。他也提到,後來留學回台,如果自己身體有狀況、生病,余英時也都非常關心他。

王汎森也說,余英時讀書既精又快,表面雖看不出來,他思想非常澎湃、活躍,但下筆謹慎、內心始終非常平靜,在念書時,神態彷彿他整個世界都在那頁書上。

特別的是,余英時做研究到寫文章都一手包辦、很少委託研究生做事,王汎森回憶,余英時僅有一次委託過他,是在空閒的幾個月協助注意一些史料,其餘就是幫忙借幾次書而已,因為「余英時一直認為學生是朋友」。

王汎森也提到,余英時所處時代正好是共產革命最盛的時代,所以他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因此著有「民主革命論」,認為民主優先於革命;余英時也支持香港占中運動,支持公民不服從,對於自由民主堅持不遺餘力到最後一刻。

余英時帶給王汎森影響深遠,王汎森也透露,自己本來只對一般的歷史有興趣,後來進入思想史領域最重要原因就是余英時,「好像能從他的著作中看到一個精彩且廣大的世界」。(編輯:陳政偉)1100805

中研院院士余英時1日在美國寓所睡夢中逝世,享耆壽91歲。(中央社檔案照片)
中研院院士余英時1日在美國寓所睡夢中逝世,享耆壽91歲。(中央社檔案照片)

 


上兩條同類新聞:
  • 斯坦福大学科学家:放弃幻想,学会与新冠共存(图)
  • 香港幼儿园视频曝光 蔡霞:中国未来弱智化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