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有什么区别?
發佈時間: 5/24/2022 3:38:11 PM 被閲覽數: 292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有什么区别?

1. 一个教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2. 一个副教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3. 一个助理教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4. 一个大学讲师应该具有什么…

按照美国和部分中国大学的制度

教授和副教授都是终身的,差别可能是资历或者能力,不过一般来说副教授到教授只是时间问题

助理教授是成为副教授或者教授前的阶段,不是终身制,一般工作7年后会进行评议,一部分助理教授会成为副教授,没有成为副教授的将会离开本学校

讲师和以上三个为不同体系,没有终身制,一般为1-2年一签,一般没有独立实验室。

当然以上只是正常步骤,也有助理教授做了3年就直接副教授了的

另外在一些中国没有人事改革的大学,讲师也可以升副教授,讲师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助理教授

也有一些例外,比如哈佛大学的副教授不是终身的,教授才是

在北美,assistant professor, associate professor, professor大概可以衡量你在一个学校的学术地位还有学术从业时间。

1. 一般来说,刚找到教职的PhD都是assistant professor, 然后要经历漫长的tenure track评审(5到6年,除非你特别牛逼),然后决定你能不能在这个学校拿到tenure track。

2. 拿到tenure track之后差不多你就评上associate professor了。评审的标准具体不太清楚,但大概就是你发表的文章,你能给系里面拉到的funding,以及你在领域里面的声誉。

3. 拿到tenure track之后,就代表你有铁饭碗了。除非学院破产了给你发不了工资,学院不能随便fire你。 在之后的话,只要科研做的不太差,好好熬几年就可以当上professor(具体熬多少年跟学校有关)如果拿不到tenure track的话就准备滚蛋换一个学校重新开始评tenure。

4.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如果你已经有tenure track了的话,你从一个学校跳槽到另外一个学校,你很可能会直接升一级,比如从associate professor变成professor

至于tenure track是在什么阶段评选,不同学校有不同标准。 我在Yale的时候,EE department有个associate professor还没有tenure track。听说他今年因为还没有评上所以已经跳槽到UIUC继续评tenure track了。 但是在UW,一般associate professor都已经有tenure track。

国内前几年的话,一般大学里面只分副教授和正教授,但都是tenure track了。有时候中间会卡一个东西叫做特聘教授,如果这个的话代表你马上就可以变成正教授了。而近几年的话,国内顶尖大学(清北复交科等)好像已经向北美看齐,开始弄一个助理教授的职位,代表你不是tenure track。然后大概也要经过5年的评审来决定你能不能转为副教授。


感觉那么多回答其实都不怎么知道tenure到底怎么回事。我来回答一下好了。

我是几年前tenure的 美国前三十的学校 参加过faculty recuiting也参加过promotion and tenure (P&T)

首先 tenure这个事情难不难得看是谁 对于大多数ap而言 tenure其实是不难的 美国的学校不会像某些地方的学校那样 找一大堆人做劳动力最后又让他们走人。一般招ap都是希望能够顺利tenure能够培养起人才来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 只要你当上ap 都大概率还是可以顺利tenure的 大家也很乐意帮助你能顺利tenure 假如你确实有困难 一般也会在前几年review的时候提出来 给你改进或者调整的机会

但申请ap这个事本身不容易。每年的对口方向名额很少 毕业的博士又多 美国的ap基本上全世界的人才都会申请 碰到像我毕业那会儿一个opening都没有的情况你敢信?而且这些年paper多少有些inflation。以前可能两三片顶会论文就可以ap。现在这样的申请人一抓一大把。所以如果有学生想要去做ap 其实都是非常鼓励的 生怕现实把他们都吓跑了。对那种觉得自己名校毕业就可以顺理成章去做ap的 我只想说 加油 (手动狗头)

那到底怎么能申请到ap呢?这个和tenure衡量的标准其实是对齐的。就看你有没有在research funding teaching diversity四个方面有没有潜力。

这其中teaching相对而言不算最重要。除非你teaching差的离谱 差到被学生投诉 否则不会妨碍你tenure 但另一方面 teaching特别好 也不会让你加分很多。teaching除了教课 还有带学生做研究一方面。看你毕业了多少博士生。

research 一般你能当上ap了 research应该也不会太差 每年顶会顶期刊持续发吧 这就不说了

funding 这个东西看方向。有的领域钱多的花不完 有的领域又穷的叮当响。总的来说nsf还是难申请 比发论文要难是肯定的 很多时候也要碰运气。一般ap最好的机会还是career 不是因为career nb 而是因为这个竞争要小很多。但每年一般一个方向也就一两个名额。关键是很多panel还好几个方向一起审。所以有时候机会还的瞅准了 不要觉得自己nb就一定稳 虽然你的方向大家都挺你 别的方向的指不定哪个想把你干掉 多和大家交流一下 我就吃过这亏

diversity这几年搞的重要起来了。如果你要申请ap的话 建议多想点与众不同的点 不要笼统的话反复说 尤其是到了面试阶段。其实大部分人对你的research也不懂 只能拣点听得懂的说。


其实经历了以后才感觉教授的生活不太适合我 我的学校说好不好说差不差就很尴尬 而且tenure以后再想跳到更好的学校也比ap要难 另一方面 学生又抢不过顶校 没法在家躺着数paper做人生赢家

想了想决定跑路回国创业了



首先我们定义一下终身教授指的是tenure track的assistant professor变成了tenured的associate professor。然后我讲3个例子。我这里说的仅仅是我过去7年多和各个教授交流和我观察的结果,而且可能仅仅局限于工程类专业。

第一个是我本科念得大学,一个排名60-70名的理工学校。我在是工程专业。我们系当时对于教授的tenure的要求基本是:

1. 要有一定的funding。

2. 要有一定的publication。主要是journal。

3. 要有几个毕业生

4. 要有学校内部还外部的service

当时系里面有3个教授需要评tenure。第一个教授是一个华人教授,他当时拿了NSF career,在一些conference做了chair,还在tenure前评到了IEEE的senior member。当然,他的tenure没有什么悬念的通过了。对于一个排名60-70的学校,基本能够拿到NSF career就是tenure通过的保证。

相对有比较的是后面两个教授。他们俩是同年进入我们学校的。我们学校并没有内部竞争,就是说两个人只会tenure一个人。但是他们俩最后的结果还是很说明问题。先说下他俩的背景。教授K是一路藤校毕业的,数学功底扎实,极为聪明,在系里面也有一些资深教授支持。教授W是加拿大某top 5学校毕业的,比较能说,但是学术水平一般。在他们俩最后凭tenure的时候,教授K没有通过。后来我们比较过他们的work,得出了以下结论:

1. 教授W 的论文,尤其是journal,要比教授K多。原因之一是W选了一个比较容易发paper的领域,而且很多work是算法改进为主。而K选了一个比较基础的领域,出paper比较慢,但是paper的citation都不错。但是对于一个以工程为主的学校,系里面更喜欢这种偏应用的paper。

2. 教授W在某个transaction当associate editor。而K在这方面没有什么service。K主要的service是学校内部的,比如学校某个project center的director。

3. W的毕业phd要多很多。K在5年之内只有两个PHD毕业。而W有5个PHD毕业。当然,这也和领域相关。

4. W的大部分的funding是从周围企业拿到的。这些资金量比较客观。而K由于研究方向,主要的经费是NSF。这就导致了经费总额比较有限。加上2008-2010年期间NSF发放的经费少得可怜。K在经费方面很没有优势。

所以,通过比较,K虽然在学术上也有不错的成绩,但在一个偏向engineering的学校,这样的教授并不是受学校欢迎的。学校更喜欢有更多funding,跟业界合作紧密的教授。所以学校最后reject了K的tenure application。

第二个例子想讲的是我身边的postdoc。我现在的学校是排名北美top 3(这个应该没有什么疑问吧。。。)postdoc是藤校毕业的,在我们组做第二年postdoc。他来的时候是自带NSF postdoc fellowship。他最近找到了我们系(应该也能排到北美前5吧。。。)的教职。他说当时再跟我们系主任讨论tenure的的要求的时候,系主任最强调的是:“如果我把你的tenure package发给external reviewer的时候,你需要是你所在的这个研究领域的所有青年教授中排名前三”。这个研究领域一个比较细化的领域,而不是一个很大的范围。所以在刚开始选择研究领域的时候就需要知道 a) 跟你同一个水平的青年教授都有谁 b) 他们在做什么 c) 如何让自己的科研领域跟他们不一样。这就如同一个phd从头开题。但是不一样的是,这时你已经没有一个advisor来带你了。

最后一个例子想讲讲我老板。我老板是隔壁大学毕业的。他的老板虽然已经退休,但是名气依然存在。我老板是学EE的,但是最后找到的教职是在Civil and Environmental Dept. 我们认为我老板当时能找到我们学校的教职应该主要是因为一下几个原因:

1. 在PhD期间的一些论文已经被认可

2. 他在伯克利的最后一年已经开始有一些独立的合作关系。而且合作的人都是领域里的大牛。

3. 他现在做的领域和原来phd期间的领域已经有一些改变。而这个新领域正式系里面想大力发展的。

4. 他能够在系里面开一些新课,加大学科之间的交叉。

多提一句,跟他同期的还有一个教授是本校phd留校了。当时他之所以能留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的老板退休了,系里面需要一个教授继续这个领域。这个算运气相当好。

至于他当时的推荐信都是谁拿我就不知道了。但是应该都不错。

我老板明年要开始评tenure了。基本上前面说在我本科学校tenure需要的要求他都满足了,而且还远远超过了那个要求。比如,在和外面合作上,我老板不仅自己在当上教授以后还有很多和别人合作的一作paper,还搞了一个seminar,把业界各个大牛都请过来给talk。这一方面增加了他在业界的名声,也跟业界大牛们建立了关系。这些人以后都很有可能是他推荐信的撰写人或者tenure的评审人。再比如在研究经费方面,和校内其他教授一起合作从NSF和DOE最近拿到了几个很大项目,算是我们系里最近几年最大的项目了。所以我们觉得他tenure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当然,有时候还是会出现意外。。。。。等明年他变成associate professor之后我再来补充吧。

写了这么多,最后做个小结。北美的大学有很多,排名和侧重各有不同。我觉得能不能tenure成功取决于内在和外在的因素。外在因素包括:在业界的名气,拿到科研经费的数目,发表的论文,呆过的学生,做过的service。内在因素包括:跟系里面同级的年轻教师的比较,系里面和学校是不是真的想让你过(这个很重要,曾经有过大牛被最早的学校tenure fail之后换了学校就牛逼了。。。),和系里面各方面的关系(包括和小秘的关系。。。)等。


























































































































































































































































































































 


上兩條同類新聞:
  • 边开飞机边嘿咻 女学员飞行教官空中以炮换课
  • 在旧金山失联的中国留学生找到了 父母正准备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