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苏轼人生最后一首诗,三个地名,开头两句吓死人!
發佈時間: 11/15/2022 10:50:13 PM 被閲覽數: 306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尼采羊癫疯,凡人驴不清(4)

来源: 2022-11-15

(原创:灵隐士)

尼采羊癫疯,凡人驴不清(4)

《偶像的黄昏》/《瞧!这个人》

      《偶像的黄昏》发表于1888年,《瞧!这个人》也发表于1888年,好兄弟一家亲。这绝不是一件凑巧的事。因为那些年,尼采这家伙一直搞密集题海战术。同一时期发表的还有《反基督》以及《尼采反对华格纳》——又不要搞职称评比,真卖命啊。后两者的理念跟标题两本著作基本一致。《偶像的黄昏》与《瞧!这个人》构成了尼采在人生后期精神理念的核心,而《瞧!这个人》更是他人生思想的一部汇总史。那时的尼采虽然45岁左右,可是已经步入人生的晚年——不到一年就被医学认定为精神疾病,从此时时刻刻有人相伴,再也没有私人的空间和自由。

      人这一辈子,打小就渴望自由,可是晚年却偏偏相反,生活的一切靠人来帮助打理,再也没有一点私人空间和身心上的自由。可悲吧?

      《偶像的黄昏》是简称,完整的名字是《偶像的黄昏:或怎样用锤子从事哲学》——这标题真有一股子愣劲儿。书名的创意来源于华格纳,他的朋友,歌剧作品《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第四部,标题是《诸神的黄昏》。标题的定义很清楚地表明了尼采后期的精神理念——哲学,需要一种强有力,可以击破固化传统体系的力量。既然一开题就提到了锤子,当然不会像请客吃饭那样,礼礼貌貌客客气气的。这本书里尼采一门心思就是想要批评和敲打偶像们——他先从苏格拉底开始,到柏拉图,一个一个过堂审问,一连串不换气一直批评到康德。接着稍微喝口茶,透透气,炮口开始对准了基督教,对着那些所谓的灵魂导师,灵学大拿更加不客气,从头批评到脚——甭提了,跟数落孙子似的。

      “你们这些哲人灵学大师们,贵为偶像,可是都太~~~颓废了!太堕落了!你们这“活”干得不够啊,态度不积极,一点儿也不卖力——哲人大师们,你们应该更强有力些,更积极主动些,更“健康向上”些,别老藏着掖着留一手啊。”

      作为比对,他大力赞美那些意志强大的伟人,比如凯撒,比如拿破仑,比如歌德。他赞美歌德有点意外——并不是瞧得起歌德那些作品的缘故,而是歌德在生活中表现出了坚韧的意志力,一直不停与疾病抗争的精神。歌德活了83岁,光跟疾病就抗争了74年,这命硬的没天理了。发泄完尼采开始正经了,他要向大伙儿推荐一种全新的价值观,一种不同于以往陈腐的价值标准——比如像康德提出以伦理美德作为价值的取向。他反对这种人为扭曲的,刻意规劝的生命价值定义与准则,憋屈死人了。

      他的这种锤子观点如果用于抗争疾病当然没有问题——人命最大,人死了啥都没了。可是一旦推广应用到其它领域,尤其拿去操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两者对立化,就会有问题了,小则伤筋动骨,大则人命关天。如果在宏观领域采取这种做法,在国家的范围形成一个权力的集合,那这把巨锤敲下去,打碎的可就是一条条人命,带血带肉。他的这种权力意志论反映了当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集体呼声。并且在五十年后得到升华,作为指导思想,促成了德意志第三帝国的诞生。

      《瞧!这个人》可以算是尼采的自传,来回顾,并汇总他一生的精神理念。书的名字来源于《新约圣经·约翰福音》里的典故——在抓捕了耶稣之后,罗马帝国的行政长官彼拉多面对众人,手指耶稣说:“来来来,大家都来瞧瞧这个家伙。”你看,尼采不由自主就开始揶揄宗教了。这本书前三章的标题依次是:“为什么俺这么有智慧?”,“为什么俺这么聪明?”,“为什么俺能写出这么好的书?”。中间十章依次对应了他在不同时期所发表的哲学作品。最后的两章分别是:“为什么俺也是一个灾祸?”,“一个自我批评的企图”。

      只看前三章名字,你会非常反感排斥——这哪像一个哲学家?整个一吹牛逼的!在生活中遇到这种人,不管他啥个背景,肯定会忍不住性子回上一句:“啋!你他妈没事吧,需要这么臭屁吗?”可是结合一整本书,按照时间顺序来看,感觉就大不一样了。前三章可以认为是尼采迈进哲学大门初始的理念作风——自我感觉忒好,非常感情用事。而中间十章是尼采在哲学迷宫之内跌打滚爬,自己全身心的个人灵魂体验。倒数第二章表明他已经发现自己在哲学方面的缺陷,心里有了小忧——怕自己的哲学理念也有可能变成祸害。因此在最后一章,尼采以自我批评作为了一生的结尾。话中的意思也就是在说:“我的话痛痛快快地讲完了,但是光听我讲的你们可能会出大事~~~,大家千万可要小心,每个人都记住了啊。”

      哲学搞了一辈子,最后还是绕圈圈去抓自己的尾巴——为伊消得人憔悴,前方灯火如此阑珊,竟空无意中人。

      上帝在云端,眨了一眨眼,说了一句俏皮话:

      “这次考试小尼采子是全班第一名,不要鼓掌——因为他也是最后一名。”

      “他呢,其实只有两个地方出错——这也出错,那也出错。哈~~~。”

      要感性?要理性?两手都要抓,两手都难硬。



苏轼人生最后一首诗,三个地名,开头两句吓死人!

                
来源: 2022-11-14



提起苏轼,人们眼前总会浮现一个豁达的身影。仿佛碰到任何困难,苏轼都是积极向上的。

 

可是,是人就有脆弱的时候。更何况是人生坎坷的苏轼呢。

 

钱穆说: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

 

 

今天,要跟大家推荐的是苏轼人生中的最后一首诗,写下此诗时,是公元1101年6月,两个月后,苏轼便与世长辞,这首诗可以看作是苏轼的绝笔诗。

 

这首诗就是《自题金山画像》,诗开头两句吓死人,只读这首诗的开头两句,你一定不会想到会是苏轼的作品。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苏轼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本诗语出惊人,开端便说自己心如死灰,乍看似与诗人一向旷达豪爽的性格很不相符。

 

我的心灵已然寂静无欲了,不会再为外物所动。我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船。

 

 

然后,读完后两句,我们就能理解苏轼的这种心情了。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黄州、惠州和儋州是苏轼的贬谪之地。1079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倍感失意。

 

1094年,年近六旬的苏轼又被贬到惠州。1097年,已经62岁的苏轼被贬到荒凉之地海南儋州。在宋代,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这三个地方,是苏轼最失意、最难过,人生最灰暗的见证者。

 

 

宋徽宗继位后,苏轼终于得以北归,这首诗即作为北归途中。

 

此时,苏轼已经是65岁高龄了,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

 

岳希仁在《宋诗绝句精华》中说:这是诗人生命最后阶段的作品。精炼概括了他一生的悲惨境遇。一代文豪。英才天纵。回首往事。唯存贬谪。其遭际之坎坷遂成千古伤心事。”

 

当我们了解了苏轼的经历、心境后,才能理解,他为何写下“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这样悲凉的句子。

 

 

事实上,苏轼也有很多得意的时刻,他早年进京应试,受到文坛大佬欧阳修的赞许,名声大噪。他曾任密州知州,湖州知州,在地方颇有政绩。

 

可当苏轼总结一生时,却不说这些“得意”的时刻,而说平生功业都在贬谪的三地,可见真是“满纸荒唐言”,失意也罢,坎坷也罢,他却丝毫不减豪放本色,真是不可救药的浪漫

 


上兩條同類新聞:
  • 特殊帝国:上至宰相下至县令全是太监/浪漫的先知:年仅28岁的徐志摩是如何看穿苏俄的
  • 武汉蒋品超:重温北岛名句/红二代传给一剑的信:习近平在20大前对红二代的讲话文字图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