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尼哥拉主义/十二. 尼哥拉一黨的人是誰?何以被主所恨惡?(啟二6)
發佈時間: 1/22/2024 10:34:18 PM 被閲覽數: 32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十二. 尼哥拉一黨的人是誰?何以被主所恨惡?(啟二6)

    
        論到尼哥拉一黨的人是誰,這是難以確定的一個目題,但可確知他們的行為惡劣,因是以弗所教會所恨惡的,也是主所恨惡的(參詩九七10;賽六十一8;耶四十四4),關於此黨可有三種不同的解釋:

        (1)尼哥拉Nicolas一詞,按希臘文,尼哥是勝過人民之意。沒有古代的憑據有尼哥拉這個黨派,如果這字是一個象徵性的字,那就是指早年造成祭司制度或聖品人的一種思想;如指著教會中的任職者,與平信徒自分皆級,日漸獲得權柄,管理 教眾,本來平信徒弟兄們地位是平等的(參太廿三8),被分為祭司或平民的,在以弗所不過只有行為,到了別迦摩則成為教訓了(啟二15)。這是司可福的解釋。

        (2)尼哥拉一黨的人,從早期的時候,就是稱為安提阿的尼哥拉的黨羽,按古時的遺傳,尼哥拉此人,本為耶路撒冷教會所選七執事中之一位(徒六5),原是有好名聲的,但以後靈性墮落,離開真道,設立一種無律法的偽智派,結果成為尼哥拉一黨,他們極力放縱情慾,引誘信徒赴異邦宗教崇拜的偶像筵席,並行淫亂,可見這一黨和服從巴蘭教訓的人,犯了同樣的錯誤(啟二14,15;民廿五1~2;卅一16)。他們主張教導人先放縱私慾,這是身體犯的罪,但並不能危害靈性;又謂以身體去犯罪後,才有從經驗中可以得著能力,勝過罪惡,所以使人任意放蕩,無關緊要,以致這一黨的行為,被以弗所教會所恨惡(啟二6),被別迦摩教會所服從(啟二15),被推雅推喇教會多半所實行, 因為他們受了耶洗別的引誘(二20;參王上十六31;廿一25,26)。

        有些聖經學者,以為尼哥拉和巴蘭兩個名字,在語源方面有程度上的相同。巴蘭在希伯來文有敗壞或得勝百姓之意,此二名皆指得勝傷害人民而言。當時可能並無尼哥拉一黨或巴蘭一黨,不過用此名稱,乃稱在新約時代中,引誘信徒犯罪,敗壞他們的道德,亦如巴蘭在舊約時代所行的一樣,因此這些尼哥拉黨徒們,就是等於那些堅持巴蘭教訓的人。彼得和猶大,都曾說到巴蘭的錯誤(彼後二15;猶11)。古時教父愛任紐,特土良,和亞力山大的革利免,亦皆曾提及有異端為尼哥拉一黨者,只是愛任紐認為尼哥拉一黨,是與第2項有關係的(徒六3,5)。

        總而言之,上述這些尼哥拉黨所作所行的一切,成為影響教會信仰危害的異端,所以被主恨惡。但我們當要注意,主所恨惡的不是這些惡人黨徒,乃是恨惡他們的罪惡行為,因為祂願罪人悔改得救,不願一人敗壞而沉淪滅亡。



尼哥拉主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尼哥拉主义英文Nicolaism,亦称NicholaismNicolationism或者Nicolaitanism)是一个负面意涵的称号。发生在11世纪至11世纪的中世纪教会,神职人员在道德上出现严重堕落、离谱与腐败行径,使得教廷为之所苦,教会与神职人员形象大受打击与质疑。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东王国的日尔曼王亨利三世(1039年-1056年)时期,才能杰出的亨利三世王干预当时教廷的混乱情况──“教宗昏庸无道,教延为争夺罗马教宗职位闹得满城风雨”,并且亨利三世任用一批品格高尚的宗教改革家,其中之一为希勒德布兰Hildebrand),就是之后的教宗贵格利七世Pope Gregory VII,1073年-1085年)。因著贵格利七世在教延的革新,并受到帝国法国境内兴起的一波修道制度新觉醒──克吕尼改革运动(994年-1109年)是在个人信仰生命上有圣洁的绝对要求,此运动并在帝国内受到持续性的推广及响应,随后顺利的将尼哥拉主义、西门主义于圣职界的破坏力有效的消毁与控制。[1][2]

历史背景[编辑]

尼哥拉一党究竟何所指,目前也只能猜测。第二世纪爱任纽的作品中,认为那是指圣经里的异教归信者尼哥拉(徒6:5),但这可能只是臆测之语。亦有学者认为是指来自异教徒的逼迫,如《启示录》2:2中的“恶人”或《启示录》中2:9和3:9的“犹太人”,但这也只是猜测。历史虽然没有为读者存留真相,而语源之路也因著过分曲折而让人质疑,然而在面对尼哥拉党之谜时,却也不是完全没有线索。最合理的推测是,尼哥拉党是那些与假先知巴兰的观点近似的人——他们纵容、宽待不道德的行为,容忍吃祭过偶像的食物,无度的放纵肉体的私欲,实行淫乱。(启2:14-5)其教导是越过基督信仰的自由,而在信仰上与异教妥协,脚踏两条船。[3][4][5]


参考文献[编辑]

  1. ^ Daniel E. Bornstein.People's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Vol. 4 (Minneapolis, MN: Fortress Press, 2009), 179.
  2. ^ 华尔克,《基督教会史》,谢受灵、赵毅之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348-51。
  3. ^ 基纳,《启示录》国际释经应用系列66,钟越娜译(香港:汉语圣经协会,2006年),129-40。
  4. ^ 罗伟,《启示录注释(上)》(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2007年),398-401。
  5. ^ 李群,《启示录注释》(香港:天道书楼,2005年),202-3。

 


上兩條同類新聞:
  • 关于十一奉献的三次讨论发言
  • 德州传教士2400万美元庞氏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