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尼哥拉(Nicolaus)和他的派系/ 学会恨恶
發佈時間: 1/22/2024 10:43:49 PM 被閲覽數: 86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学会恨恶

不过你有这一个优点,就是你恨恶尼哥拉党的作为,那也是我所恨恶的。

启示录 2:6 (新译本)

基督徒被教导去爱人,然而有些事是他们必须恨恶的。圣经中的恨恶不是无伤大雅的讨厌,也不是报复的冲动;而是对于某种思想及其表现的强烈憎恶。这就是说,基督徒当与侵蚀某种文化的败坏和盛行的异端为敌。

尼哥拉党 的身份是历史上重大的疑团之一。有人猜测他们发源自最早的“执事”中的一位,即安提阿的尼哥拉(徒6:5 ),或者是他变节的属下。另有人认为该词是象征意义:将希腊文的nika laon(“他已征服了众人”)和希伯来文的baal am(“众人之主”)串联在一起。毕竟,在致别迦摩的信中提到“巴兰的教训”,而尼哥拉党正好紧接其后(启2:14-15 )。如果这些能联系起来的话,那么尼哥拉党很可能就是“吃祭过偶像的食物”并且“行淫乱”(14节 )的积极分子。

因为这个疑团,“尼哥拉党”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成了“异端”的统称。读启示录中这些信件的基督徒可说是能够尽情地“填空”,把自己时代的“次基督教”和“敌基督教”运动填进去。

基督徒决不能爱神所恨,恨神所爱。教会乃是凭着她的所爱及所恨,才从这世界分别出来。主耶稣恨恶所有崇拜偶像和不道德的行为,因此祂的教会也必须和祂联手,一同积极对抗文化里的罪恶潮流。

然而,教会常常不仅没有对抗文化中的崇拜偶像和不道德的行为,反而想方设法地效法这种败坏的文化。基督徒的品质必然会导致信仰上的冲突,可见于言行之中对黑暗行为的憎恶。做不到此点的话,就是在抵触耶稣基督宝贵的教导。

虽然以弗所信徒敏锐的憎恶能力受到赞扬,但他们却因没有爱心而出了差错(4节 )。借用南方浸信会的传道人凡斯•海夫纳 (Vance Havner)的话来说:“他们正直得像枪管,(爱心)也空得像枪管。”但“不去恨恶”并非是神对他们没有爱心的药方。既然爱与恨的特质和对象已由神颁示、吩咐下来了,那么基督徒和牧师就应热切地爱、强烈地恨。




第二十九章 尼哥拉(Nicolaus)和他的派系


1

一個名為尼哥拉黨[66]的異端於這時出現,並存在了一段時間,約翰在啟示錄裏並有說到。他們說尼哥拉是創始人。尼哥拉和司提反同被使徒任命為執事,去服事貧窮的人。亞歷山卓的革利免在《雜記》(Stromata)卷三中提到他:

2

「尼哥拉有位美麗的妻子。主升天以後,尼哥拉因著妒忌而被使徒責備。於是他指使妻子進到使徒中間,並允許人娶她。這和他自己所說的一致:『每個人都應該虐待(abuse)肉體』。而那些接受他異端教訓的人,仿效這個事例,遵照他的說法,恣意淫亂、不感羞恥。」

3

然而經過我的考證,尼哥拉只和自己的妻子在一起,他的女兒也始終保持著童貞,兒子也同樣純潔。如果真是如此,尼哥拉將他所深愛的妻子帶進使徒中間,該算是否絕自己的情慾。因此,「我們應該虐待肉體」的說法,其實是克制自己追求享樂。我不認為尼哥拉會如主所說的,想要事奉兩個主人—肉體與主。

4

確實,他們說馬提亞也教導要與肉體爭戰並虐待肉體,不給私慾留任何地步,並以信仰與知識堅固我們的魂。」關於那些試圖破壞真理,又速速滅亡的人,我們已經說得夠多了。


 

[66]即啟二6,15中所說的尼哥拉黨。教父Irenaeus、Hippotytus、Epiphanius、Eusebius等人認為,啟示錄中所說的尼哥拉黨,係行傳六章五節中七位服事者之一的尼哥拉所創立。不過這很可能僅是同名之累所造成。『尼哥拉』原文由『征服或勝過』以及『平民,俗民,非專行人』二字所組成。所以尼哥拉意即征服平民,勝過非專行人。尼哥拉黨必定是指一班認為自己高過一般信徒的人。無疑的,這就是以後天主教和更正教所遵循並建立的宗教階級制度。在初期教會的末了,甚至在第一世紀,尼哥拉黨就介入成為居間階級,這類居間階級形成一種為羅馬天主教所採用,又為更正教所保留的制度。啟示錄明白的說,尼哥拉黨是主所恨惡的。在教會歷史中,無法考證徒六5的尼哥拉是否就是尼哥拉黨的創始人。/p>

第二十八章  目錄 第三十章

 


上兩條同類新聞:
  • 耶稣基督的启示》(四)03.别迦摩教会的堕落:服从尼哥拉一党人的教训
  • 尼哥拉主义/十二. 尼哥拉一黨的人是誰?何以被主所恨惡?(啟二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