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追尋歷史的真相》:古代酷刑“腰斬”從歷史中的產生到消失
發佈時間: 7/13/2008 2:25:37 AM 被閲覽數: 280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古代酷刑“腰斬”從歷史中的產生到消失


2008/07/10 





其實腰斬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歷史的進步”。因為殷商時代的死刑,保留了不少原始部落享受人肉大餐的習俗,燒、烤、蒸、煮,無不圍著口腹之欲打轉。如“醢”是把人剁成肉醬,“脯”是把人做成肉干,“炮”是把人綁在大火爐的金屬外殼上烤成熟肉,而“鑊烹”則干脆把人扔到飯鍋里煮成肉羹。


到了周代,“砍斫”逐漸取代“烹飪”,成為死刑的主流。周代的死刑有車裂、斬和殺三種。其中的“斬”就是腰斬,而“殺”才是后世所謂的斬首。


最初腰斬行刑時用斧或鉞,因為青銅畢竟要軟些,不夠鋒利,必須做成斧鉞,砍下去才有力度。待鐵器普及后,刀漸漸在斬刑中唱起了主角。不過刀雖然鋒利,卻容易磨損,用起來更要求技巧,得像庖丁解牛一樣,諳熟腰椎骨空隙,否則,一刀下去不能砍斷,場面自然尷尬,會遭圍觀的人群嘲笑其手藝不精,有損劊子手的“職業操守”。不過隨著“技朮的進步”,腰斬開始啟用更順手的鍘刀,不僅刃利背厚,不易磨損,而且對殺人技朮要求比較低。包龍圖那著名的三口鍘刀,其實并非電視上演的那種用途:把人頭塞進去,刀起頭落,仿佛中國式的斷頭台,而是腰斬時用的,把人截成兩段,“手足異處”。





腰斬在行刑時,犯人必須脫光身上的衣服,使腰部裸露出來,伏在鍘床或木、鐵的砧板上,正是刀俎之間“我為魚肉”的架勢。普通人至此怕早已魂飛魄散了,但總有那么個別不畏死的“牛人”。秦末楚漢相爭,韓信離楚投漢,還是個無名小卒時,因犯軍法當受腰斬。一同被處死的13個人被斬之后,*到了韓信,他居然仰躺在砧板上直視將加諸于己身的刀刃,大呼:“劉邦那小子不是想奪天下嗎?為何要斬殺壯士!”當時夏侯嬰做監斬官,聽聞此言,被他的勇氣和豪壯折服,大呼“刀下留人”,不僅沒有殺他,還將他推荐給劉邦,讓他做了個管糧餉的都尉。


漢代還有一個叫張蒼的人,其命運更是讓人叫絕。根據《史記》記載,張蒼以賓客身份隨劉邦攻打南陽時,因犯法被處腰斬。他脫掉衣服,往砧板上一伏,體格高大,肥白得像葫蘆瓜一樣,在普遍營養不良的囚犯中顯得分外出眾。當時的監斬官王陵看到后,十分驚異,認為他是個美男子,就稟告劉邦,赦免了他。此人以后立了大功,還當了丞相。


人的主要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被從腰部砍作兩截后,還會神志清醒,過好長一段時間才斷氣。犯人的家屬往往會打點一下劊子手,讓他行刑時從上面一點的部位動刀,可以使犯人死快點﹔如果有人想要犯人多受點罪,就賄賂劊子手從下面一點的部位動刀,甚至將被腰斬之人上半截移到一塊桐油板上,使血不得出,可使犯人多延續兩三個時辰不死,真是殘忍至極。





公元前208年,大秦帝國左丞相李斯被腰斬于首都咸陽。


李斯相秦,厥功甚巨。滅諸侯,成霸業,一統天下,始皇帝的千古功績,有一半得算到李斯的頭上。但位極人臣又怎樣?功爍古今又怎樣?他堂堂大秦丞相率領百官向閹人趙高小心賠笑,仍逃不開被指鹿為馬的小人誣陷,身被五刑(黥、劓、斬左右趾、梟首、剁成肉醬),腰斬于市,夷滅三族!


李斯殺了一輩子人,這位《大秦律》的制訂者和執行者,在P山腳下坑掉數百名儒生,連眼睛也不眨一下﹔如今,*到他領教自己厘定的酷刑,在自己培養出來的劊子手的刀下,俯首就刑。


在腰斬前,李斯對著一起奔赴黃泉的兒子,追憶起當年領著孩子們,牽著咻咻嘶叫的獵狗,出來蔡東門,在秋日衰草叢中,追逐成群狡兔的無憂歲月。“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這一句痛悔交加的呼喊,是這位河南漢子對其追逐權力的一生的徹底否定和決絕。





驪山春暖,鮮花一般的高陽公主帶著一幫隨從外出游獵。她因失意而郁悶,盡管是唐太宗最寵愛的女兒,她也不得不接受這樣的命運──被作為至高的恩賜,賞給大功臣房玄齡的兒子。房家老二房遺愛不學無朮,空有一身蠻力,氣憤之余,高陽公主從結婚那天起就不接納丈夫。


在驪山的一間草庵里,她遇到了正在潛心研讀佛經的年輕和尚辯機。辯機是玄奘的高足,長安城最負盛名的僧人之一。


英俊飽學的辯機,成就了浪漫熱烈的高陽公主的愛情夢想,他們的糾纏延續了七八年之久,有了兩個兒子。后來,一直在自我情感中四處逃避掙扎的辯機,被選去譯經,沒有再見到高陽公主。但他藏匿的公主贈送的玉枕,被小偷偷了出來,在銷贓時被官府逮獲,公主與辯機的不倫之戀也就此大白于天下。唐太宗大怒,下詔將辯機處以腰斬極刑。據說當辯機橫臥在鍘刀之下時,發現刀刃上一只螞蟻在爬動。辯機無比愛憐地拈起螞蟻,輕輕放到一邊,然后從容地躺下,在市井小兒幸災樂禍的圍觀中,以最污濁和最慘烈的方式終結了生命。


悲慟几至發瘋的高陽公主,從辯機被腰斬的那一刻起,就發誓要報復。半年后,最疼愛她的父親去世了,她一滴眼淚也沒有掉,一點都不難過。她開始了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荒淫無恥的生活,甚至勾結他人謀反。





明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燕王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率師南下。軍師道衍送至城外,在馬前向他跪拜:“臣有祕事一件相托。”朱棣問他何事。道衍說:文學博士方孝孺,素有學行,城破之日,必不肯降。殿下萬萬不可殺他。殺了方孝孺,天下的讀書種子就絕了。當時方孝孺已經是名聞天下的第一大儒,其學識品德為四海所稱頌,朱棣也有意借用他的威信來收攬人心,所以答應下來。


當燕軍攻破南京后,惠帝自焚宮中,文武百官多見風轉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果然拒不投降。朱棣派人強行押解方孝孺上殿,方孝孺披麻戴孝而入,悲慟至極,哭聲響徹大殿。朱棣勸他輔助自己即位,就像周公輔助成王一樣。方孝孺厲聲質問朱棣,那為何不立惠帝的兒子或弟弟為君呢?朱棣無可奈何,只好命人把筆墨擺在方孝孺面前,強迫他撰寫新皇即位的詔書。方孝孺接過筆,狂草四字:“燕賊篡位。”擲筆于地,邊哭邊罵道:“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朱棣見方孝孺寧死不屈,威脅他說:“你不怕被誅九族嗎?”方孝孺義無反顧地回答:“即使誅我十族又怎樣!”朱棣怒不可遏,命人把方孝孺從嘴角直割到耳朵,方孝孺滿臉是血,仍忍痛怒罵不絕。


明成祖一怒之下,把方孝孺的門生和朋友算作第十族,連同其九族在方孝孺面前一一誅盡,被殺者共達873人,謫戍荒者更逾數千。方孝孺始終沒有屈服,被腰斬于南京聚寶門外。傳說腰斬后,方孝孺還以肘撐地爬行,以手蘸血連書十二個半“篡”字才斷氣。





歷史上最后一次腰斬判給了清代河南學政俞鴻圖。雍正年間,俞鴻圖督學閩中(今福州市),科考防范頗嚴,操守亦稱嚴謹。未料他的小妾與仆人串通,收取賄賂,其妾把考試材料貼在俞鴻圖官服背后補褂之上,俞鴻圖穿出去,仆人輕輕地揭去授給應試者,而他一點也沒覺察到。事發后,雍正皇帝將俞鴻圖處以腰斬極刑。俞鴻圖倉促受刑,及赴刑場方才知道身受腰斬,要求死得痛快爽利一點也來不及了。原來劊子手對于腰斬犯人,一向索取規費,得了錢則刀斧鋒利快下,可令其速死,以免長受痛苦﹔不得錢則故意緩緩而下使其遲死,血肉之軀寸寸受割,其痛楚可想而知了。


腰斬之酷烈,連性格剛戾的雍正皇帝也動了惻隱之心,遂命封刀。如果記載不誤的話,從周代到雍正年間止,施行了約兩千多年的腰斬刑罰,算是壽終正寢了。


文章摘自《追尋歷史的真相》

 


上兩條同類新聞:
  • 《1978:我親歷的那次歷史大轉折》“他實在太膽小了”對華國鋒的印象
  • 《《習近平傳》》评论 高官請讀《習近平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