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古拉格群島》:索爾仁尼琴,蓋棺難定論
發佈時間: 8/13/2008 1:01:22 PM 被閲覽數: 296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索爾仁尼琴,蓋棺難定論


2008/08/13 




  他一輩子處于爭議漩渦,即使現在,在哀悼與致敬的同時,人們也發現,對他的蓋棺定論仍然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文/康慨

  用“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來形容索爾仁尼琴,真是再恰當不過了。但若是反過來,說命運決定了他的性格,同樣成立。八年的古拉格──勞改營生活永久改變了索爾仁尼琴的人生軌跡,注定了他此后的文學道路、作品主題,甚至思維方式和個人性格,他從此不懂得寬容,也再不會放棄,認准了死理,像牛犢抵住橡樹,除了他民族先知一般的使命,什么都可以拋棄。

  他是新制度的同齡人,但比后者活得更長久──多活了17個年頭。8月3日,几乎一輩子處于爭議漩渦中的俄羅斯大作家、197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索爾仁尼琴,因心臟衰竭引起的大面積中風在莫斯科去世,走完了89年的多舛人生。

  他去世后,俄聯邦總統梅德韋杰夫、總理普京和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都表達了對死者的敬意。普京在聲明中說,索爾仁尼琴“整個一生的艱辛之路”都將“給我們留下一個范例,印証著對人民、對祖國,以及對自由、公正和人道主義的全心投入與無私奉獻”。戈爾巴喬夫則稱,索爾仁尼琴是一個“命運的特例,他的名字將存留于俄國歷史”。

  2007年,時任總統的普京向索爾仁尼琴頒發了俄羅斯的最高榮譽──國家獎。俄羅斯科學院院長尤里﹒奧西波夫在宣布獲獎者時稱,若沒有索爾仁尼琴的作品,“20世紀的歷史是不可想象的”。

  中國內地很早就開始出版索爾仁尼琴的作品,1982年就有了群眾出版社出版、田大畏等人翻譯、長達140萬字的小說《古拉格群島》全本,而且此后不斷再版。目前,除政論多過小說的《紅輪》系列外,索爾仁尼琴的主要文學作品均已有中文版問世。

  一個偉大作家的誕生

  索爾仁尼琴的夫人娜塔利婭﹒索爾仁尼琴娜告訴國際文傳電訊社,丈夫是以他希望的方式死去的。

  “他想在夏天死去,他死在了夏天。”索夫人說,“他想在家里死去,他也死在了家里。總的說來,我認為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這輩子活得艱難,但還是幸福的。”

  這的確是艱難又幸福的一生──他上過戰場,立過戰功,蹲過大獄,被勞改,被流放,被驅逐,但也登上過作家的榮譽巔峰,而且到了晚年,他總算活著回到了祖國,不必客死在他厭惡的另一個世界──他眼中沉淪于物欲汪洋的消費主義的美國。

  1918年12月11日,索爾仁尼琴生于一個哥薩克炮兵軍官家庭,不及他降生,父親便死于狩獵事故。23年后,哥薩克炮兵的遺腹子也進入炮校學習,1942年上前錢,因英勇多謀,兩獲軍功章,官至大尉炮兵連長,然而1945年2月,在對德戰爭勝利前夜,紅軍打到東普魯士時,他被抓起來了。其原因,據說是因為與在烏克蘭第一戰線作戰的中學同學柯克在信中比較了列寧與斯大林的著作,但事實上,他并未在信中提及領袖的名字,而只是寫了一個“長胡子的人”。他被缺席判處八年勞改,“當時這要算溫和的判決。”他后來說。

  他在勞改營里完成了一個作家的自我教育,出獄后又長了癌瘤,到地獄的“第一圈”走了一回,幸而痊愈。社會的和疾病的兩種地獄,他都見識過了,現在只需加上自己的天才和思想,將見聞寫成小說。

  1962年,經蘇共中央政治局批准,《伊萬﹒杰尼索維奇的一天》在《新世界》雜志發表,驚艷前蘇聯與世界。索爾仁尼琴橫空出世,用《新世界》主編特瓦爾多夫斯基的話說,便是“一個新的、獨特的,并且是完全成熟的巨匠進入了我們的文壇”。不經索氏提出申請,前蘇聯作協將他吸收為會員。

  但索爾仁尼琴想要得到更多。1967年,他給正在舉行的第四次全蘇作家代表大會寫公開信,要求完全的創作自由,并指責作協領導是無用的廢物。這封信以及描寫瑪甫里諾特殊監獄的小說《第一圈》1968年不經批准在西方的發表,大大惡化了雙方的關系,于是,在未聽取他本人申辯的情況下,作協又將他開除。

  1970年,《癌病房》俄文版在巴黎出版。同年,瑞典皇家學院宣布,因為索爾仁尼琴“在追求俄羅斯文學不可或缺的傳統時所具有的道德力量”,授予他諾貝爾文學獎。但他害怕出國后當局不讓他回來,未去斯德哥爾摩領獎,獎金也暫存在國外,直到四年后,他被驅逐出國,才去領了這一大筆錢。

  他與作協的耐心都到了極限。此時,他后來的妻子娜塔利婭﹒斯維特洛娃已經進入了索爾仁尼琴的生活,兩人在大提琴家羅斯特羅波維奇的別墅里同居了。于是,他一邊忙于和1950年出獄后復婚的結發妻子娜塔利婭﹒列舍托夫斯卡婭離婚,一邊請了多人,晝夜不停地祕密打印他的小說《古拉格群島》的手稿,并拍成縮微膠卷,找人偷帶出國。1973年底,《古拉格群島》首卷在巴黎出版,索爾仁尼琴的命運再無回轉余地。轉年2月12日,經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反復研究決定,他以叛國罪被捕,第二天即被押上飛往西德的飛機,驅逐出國。

  回到俄羅斯

  在歐洲盤桓兩年,索爾仁尼琴1976年抵達美國佛蒙特的卡文迪許鎮,一住就是18年。然而,對整個西方世界,他很快就失望了。1978年,他接受了哈佛大學的榮譽學位,隨即在6月8日的畢業典禮上,發表了譴責西方文化的著名的哈佛演講。

  在這篇轟動一時的講話中,他將美國稱為精神上的矮子,沉于庸俗唯物主義,只知享受,目光短淺,缺乏毅力,沒有追求。他通過翻譯,用俄語大聲宣布,美國人是一群懦夫,几乎沒人愿意為了理想去死。他既抨擊福特政府的越南政策軟弱,也批評美國的鄉村歌曲俗不可耐,而美國新聞界無法無天,肆意踐踏個人隱私。

  “許多人西方人都搞不清楚到底是什么招惹了這個人。人們本以為他是偉大的作家以及不服從俄國權威的英雄。”《紐約時報》寫道,“然而,他好像要把每個人都狠狠揍上一頓──民主派、世俗派、資本家、自由派和消費者。”

  《紐約客》主編大衛﹒雷姆尼克則認為,此后的索爾仁尼琴“常常被視作反復無常的怪人、君主專制主義者、反猶分子和易怒者”。時任國務卿的基辛格甚至在一份備忘錄中建議福特總統離索爾仁尼琴遠點兒,因為他“與總統的會面不僅將觸怒蘇聯人,也會因索爾仁尼琴對美國及其盟友的觀點而引發爭議。”福特聽從了基辛格的勸告,對索氏避而不見。

  索爾仁尼琴此后在佛蒙特小鎮深居簡出,過著隱士般的生活,直到1994年回國。

  但這一次,他再次失望。對葉利欽“休克療法”造成的亂局,他十分不滿。1998年八十大壽時,他公開絕接受葉利欽頒授的聖安德烈勛章。索爾仁尼琴早已離小說越來越遠,此時一心一意搞政治──盡管是超黨派。他先后出版了多本為俄羅斯“診病”與指路的專著,希望國家回歸偉大的俄國傳統。

  對回國后的索爾仁尼琴,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張捷曾寫有專文,完全持否定態度,他稱索氏為撒謊者,與外國人“里應外合”地攻擊祖國。

  這種說法并不少見,早在1967年,另一位蘇聯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靜靜的頓河》作者肖洛霍夫在給作協的信中便曾寫道:“他,索爾仁尼琴蹲過監獄,沒經受得住嚴酷的考驗,發瘋了……不能讓這樣的人寫作。”據藍英年在《被現實撞碎的生命之舟》一書中記述,索爾仁尼琴日后以詆毀肖洛霍夫的文學聲譽作為報復,稱《靜靜的頓河》乃肖氏剽竊他人作品而來,釀成一樁沸沸揚揚、綿延三十年的文壇公案。

  在俄羅斯國內,確有人不滿索爾仁尼琴回國后的頤指氣使。2002年,另一個著名的流亡作家沃依諾維奇便以所著《神話背景下的肖像》一書,挑戰他的權威。劉文飛在《思想俄國》一書中轉述沃依諾維奇的話說,在被神化了之后的索爾仁尼琴身上,顯然存在著諸多悖論:他號召“不能虛妄地生活”,可是他卻認為只有他一個人才握有真理﹔他倡導虔敬、和諧的宗教精神,可他的性格中卻最少寬容和忍讓﹔他肯定個性的權利和價值,卻又推崇“開明的專制”。

  不管這種看法是否過分,它仍然觸及到了索爾仁尼琴性格和思想中的另一個側面。他一輩子處于爭議漩渦,即使現在,在哀悼與致敬的同時,人們也發現,對他的蓋棺論定仍然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圍繞著他的作品,他這個人,爭論沒有終止,也許仍將繼續。 ★

 


上兩條同類新聞:
  • 冀朝鑄回憶錄揭秘中南海權斗外交部
  • 蕭功秦:世俗蔣介石 浪漫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