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將主宰白宮︰2008年美國大選的台前幕後》
發佈時間: 8/30/2008 3:03:13 AM 被閲覽數: 247 次 來源:
邦泰
|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美國大選,中國人看點在哪里 | | 環球時報 2008-08-27 | | 隨著美國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美國總統大選開始漸入佳境。這個選舉四年一度、兩黨輪替、周而復始,就像一部在規定時間、規定場合上演的戲劇,每次換幾個主角,而劇本、情節、場景基本不變。
2000年大選的投票日,筆者參加了美國大使館在長城飯店舉辦的活動,其中特別安排了一個環節,讓在場的中國人做一次模擬投票,結果是70%支持民主黨候選人戈爾,30%支持共和黨的布什。2004年大選,據媒體調查,中國人的多數還是傾向民主黨,美國媒體評論說民主黨真應該來中國競選。對多數中國人而言,遠在萬里之遙、大洋彼岸的美國總統大選只是一場很熱鬧的“大戲”而已,那些直接受中美關系波動影響的沿海出口企業的打工仔、打工妹們不會在乎美國總統到底是誰。通過媒體以及美國使館模擬投票反映出來的主要是中國精英階層對美國政黨和選舉的看法。
中國的精英階層恐怕與美國的精英階層沒有太大的區別,基本上都生活在一個被全球化了的世界上,從事相互有聯系的工作、過著相似的生活、欣賞相同的文化。他們經常出國旅行,不過基本上都在鋼筋玻璃幕牆林立的國際性大都市,提著拉杠箱住進不同城市的相同的“希爾頓飯店”。實際上,他們只了解一個全球化了的世界,而並非世界的全部,因為這個世界上有更多部分的地區和人並沒有進入全球化的潮流。因此過去的兩次大選的結果都與中國媒體和精英的多數傾向相反,共和黨獲得了勝利。
筆者在2000年就給布什投了一“票”,理由有二︰第一、民主黨克林頓政府的八年在中美關系上干得不怎麼樣,波波折折受國內政治干擾太大,換個黨試試吧;第二、戈爾接替克林頓沒什麼新意,換個黨上台,我們搞美國研究的學者有飯吃。筆者的一位美國朋友也半開玩笑地對北大學生說︰“美國大選,全世界人民都應該有投票權,因為美國的國際影響力,誰當美國總統都會對全世界各國人民產生影響。”
玩笑之余,我們也不得不正視美國大選對中美關系的周期性影響。四年一度的美國大選,幾乎每次都多多少少地會出現一些“中國問題綜合癥”,反對黨候選人總會把前任的對華政策獻上政黨政治的祭壇,通過指責對手“姑息中國”、“對華軟弱”來樹立自己的強硬形象。在發生政黨輪替後,往往會帶來一個競選效應發酵的階段,受新總統強硬政策的沖擊,中美關系的曲線下滑到谷底。不過,這條曲線總會回升,通常在總統執政的中後期達到一個新的高峰。
1981年從卡特到里根、1993年從老布什到克林頓,除了里根到老布什共和黨內的相對平穩過渡之外,中美關系跌宕起伏的“大周期”律相當明顯。2001年從克林頓到小布什,中美關系的發展曲線很不幸地再一次應驗了“大周期”的規律。
現在回頭看看我當年的投票記錄,布什執政下的中美關系號稱“歷史最好時期”,在經歷了南海撞機事件、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朝核危機和陳水扁搗亂之後,中美關系的戰略底線變得相當清晰,國內政治和利益集團的干擾基本被排除。中美關系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發展的階段,到目前為止,這一局面已經持續了將近八年。當然,這條理由被證實多少有點僥幸,因為有“9•11”事件、有中國崛起等更加重大的因素在起作用。
面對持續至今的中美超常“穩定”現象,學者也有不同的解讀。樂觀看法的學者認為中美之間已經形成了滲透到雙邊社會的相互依賴結構,隨著中國的崛起,中美關系已經走出“周期律”,“步入新階段”。持疑慮看法的學者則認為困擾中美關系的“結構性矛盾”根本沒有解決,只是因為美國戰略重心向反恐和中東地區轉移而無暇顧及中國,這種穩定是戰術性的,而非戰略性的。
2008年,中美將迎來建交30周年。與此同時,美國在反恐和中東的戰略面臨調整,中美的經貿關系也面臨挑戰。在這個時間點上,美國大選成為檢驗中美成熟度的一塊試金石。如果中美關系能夠在這一輪的“周期”中超越政黨政治的干擾,實現平穩過渡和發展,那麼我們就有理由相信這對已近而立的之年的雙邊關系已經真正走向了成熟。這恐怕就是本屆大選對中國人的最大看點。(作者是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副教授,新著《誰將主宰白宮︰2008年美國大選的台前幕後》即將出版。) |
|
上兩條同類新聞:
極端氣候恐成常態/耿飚回憶錄:華國鋒突然打電話,說是主席遺囑有三個字錯誤(組圖)張藝謀出新書 大爆與鞏俐情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