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宗教力量如何影響培林
2008/09/09 | 田清綜合編譯/不論是在面對神學院學生還是共和黨全國大會的聽眾前,44歲的美國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培林毫不猶豫地談論她的信仰,用扣人心弦的用詞喚起基督徒的美德。
芝加哥論壇報6日報導,當麥凱恩的政治形象大部分由越戰戰俘經驗塑造,奧巴馬擁抱種族認同,培林的方式是她與上帝的關系。培林視她的政府工作是為更大的神的任務打基礎。
“我的工作可以幫助開發天然資源,并且做一些像鋪路和確保我們的警官有警車、制服和槍,確定我們的公立學校有資金”,6月份她在以前上的教堂中對神學院學生說。“不過事實上,如果阿拉斯加人民的心沒有與上帝同在,所有這些事情沒有任何好處。”培林的講話中反映出傳福音教徒的信仰。
培林在擔任瓦席拉(Wasilla)市長時,她上的教堂牧師麥克葛羅(Tim McGraw)表示,聖經中信徒展望以色列尋求末日的跡象以及他們在上帝計划中的位置等,這些將毫無疑問地影響培林的外國政策。
高中時,培林曾帶領籃球隊和登山隊以及隊員旅行時在教堂的禱告。她用聖經章節簽署年鑑,從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16-18擷取她自己的座右銘 :“時常喜樂﹔不住地禱告﹔凡事謝恩。”
麥克葛羅表示,當培林開始有家庭并且進入政治后,她越來越參加教堂活動。當她成為瓦席拉市長時,她定期和牧師會面,牧師給她忠告并且和她一起私下禱告。
麥克葛羅認為,“她非常認真的把她在基督中發現的世界觀用于日常生活中,不過我認為她以前和現在都是用聖經中所說的智慧而不是宗教狂熱去這樣做。”
身為阿拉斯加的州長,她曾經簽署了一項聲明書,提醒阿拉斯加人基督教在該州歷史中的角色。培林也主張公立學校的學生應該在進化論和上帝造人說之間展開“健康的討論”。
紐約時報6日報導,2006年培林擔任阿拉斯加州長之后不久,便發出電子郵件給她年輕時與家人參加的教堂(Assembly of God Church)牧師萊利(Paul E. Riley),現在從教會退休,現年78歲的萊利表示,培林對于如何做她的新州長工作需要精神上的建議。她詢問了聖經有關偉大領導者的例子,以及他們的領導祕訣。
他回信說,她應該再讀一次舊約聖經的以斯帖記,一名美女皇后成為一個真正王后,獲得國王的信任,抵擋猶太人的大屠殺并且克服他們的敵人。當以斯帖被神呼喚并委以任務時,上帝給了她以前從不知道擁有的巨大力量。
萊利表示,他認為培林做州長時采用了這些建議,現在擔任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將再次采用這些建議。
認識培林15年,而且在培林擔任瓦席拉市長時與她在理事會工作的金凱(Janet Kincaid)表示,培林堅定地相信禱告的力量。 | 武汉市93位基督教徒信仰原因的调查 作者简介: (博讯 boxun.com)
黄岭峻(1965-),男,湖北武汉人,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政治心理学; 朱晓杰(1983-),女,吉林延边人,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学生,主要研究政治心理学。 一,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 1.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研究以武汉市的基督教信仰者为研究对象,走访了武汉市的五所教堂,包括胭脂路的感恩堂、司门口的武昌堂、徐家棚的社区教堂、汉口的救世堂以及荣光堂。而之所以这样选取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一是这几家教堂的规模都比较大,也是信基督教的人相对较为集中的地方,在这里选取的样本不但具有均衡性,而且样本也会更加的客观。二是,这几家的教堂在组织管理和仪式执行方面都十分的正规、正式,都有严格的基督教徒管理制度,日常的生活制度以及财务管理制度。相对而言,更能体现当代武汉基督教信仰的状况,这能够使我们更为直接地了解基督教的信仰机制和原理。 我们在教堂教职人员和基督教徒的积极配合之下,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7份,剔除无效问卷4份,共得有效问卷93份,回收率为93%。因此 93个基督教的信仰者便构成了本次调查的具体研究对象。另外,我们还进行了较多的个案访谈,并挑选了6个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个案,列入此次调查报告中。 1.2 ,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从2006年4月10日起至6月5日截止,主要以武汉市的基督教信仰者为抽样总体,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问卷访问法和无结构式的个案访谈方法来收取资料的。发放问卷主要以被访问者的自填式为主,目的是使调查在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兼顾匿名性和客观性,尽量地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此外,还采用了无结构式的个案访谈方法,着重发现那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个案,以此对随机访谈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以便更深入的揭示基督教信仰的深层原因,并以此来丰富调查内容的选材。在进行实地研究的同时对基督教教徒的日常生活的信仰状况和在集体主日礼拜的仪式状况方面都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观察,并对问卷结果采用了SPSS12.0数据程序的分析,力图使调查结果较为具体而全面。 二,对调查结果的基本分析 2.1 被调查的基督信徒概况 2.1.1 性别概况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武昌堂和感恩堂的信徒人数最多,主日礼拜的聚会至少有1500人,而社区教堂的信徒数量相对就少的多,最多的时候也仅有60人左右。尽管如此,本次的总体抽样样本还是较大的,因而本次调查随机抽取了100位基督教徒作为研究样本,最终有效样本为93人,其中男性32人,占总人数的 34.4%;女性有61人,占总人数的65.6%。在实际的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在各个年龄阶段,女性信徒的比例几乎都远远高于男性的比例。(详情请见表 2.1—1) 表2.1—1: 2.1.2 年龄状况 在调查中,我发现各个教堂的信徒呈现不同的年龄趋势:在武昌堂中,信徒的年龄曲线起伏不是很大,那里的教徒的年龄都比较均衡,中年、青年以及老年的基督教徒人数都比较多,尽管他们当中的女性基督教徒的人数仍占大多数,但是年龄的分布却是比较均匀;而在交通便利、较为繁华地段的感恩堂、以及汉口的救世堂和荣光堂中,则是中青年的基督教徒居多,呈现明显的年轻化的势态,30岁以下的中青年比例较高;但是在徐家棚的社区教堂则刚好呈现相反的势态,那个教堂的规模虽然是几家教堂中最小的,但每次聚会也可以容纳近百人,而那里却是专门为那些不能远行或远行不方便的老年基督教徒所准备的,所以那里是明显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居多。经过综合的抽样分析得出结果如表2.1—2所示。 表2.1—2: 对随机样本的综合分析结果显示,18—30岁的信徒占了50.5%,是总人数的一半还稍多一点;30——50之间的中年信徒的比例为33.4%,仅居其次;而50岁以上的信徒所占的综合比例仅为15.1%;18岁以下的信徒仅占1.1%。通过结果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信仰基督教的年龄发展,具有年轻化的趋势。 2.1.3 文化状况 因为信仰基督教的人群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则他们相应的受教育程度也呈现比以往更为高学历的状态,文盲半文盲的比例在明显下降,更何况城市的文盲半文盲的比例数远远的低于乡村文盲半文盲的比例数。(研究结果如表2.1—3所示)在信基督教的人群中,虽然文化程度在总体上并不高,但是在高中生、本科生的比例数上,却呈现了上升趋势,这呈现了信仰基督教的又一个新特点。 表2.1—3: 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到大学本科学历的信徒比例为29%,占了相对的优势;而学历为高中、中专或技校的信徒的所占比例紧随其后,为24.7%。由此可见,越来越多具有高学历的人开始信仰基督教,针对这一现象的原因分析,我们稍后将进行探讨。 2.1.4 职业以及政治面貌的基本状况 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信仰基督教,比例约为36.6%。其中也包括部分神学院的学生,虽然他们信仰基督教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他们所代表的未来高学历的人群比例在增长。其次,无职业的信徒约占14%,离休工人占11.8%,普通工人占10.8%,其他职业的信徒比例则较小。而信徒的整体上的政治面貌则是以无党派为主,64.5%的人是没有加入任何党派的;其次,团员的比例为31.2%,居第二位;中共党员的比例为4.3%,相对较小。(见表2.1—4和2.1—5) 表2.1—4: 表2.1—5: 2.2 基督信徒的信仰活动概况 2.2.1 接触基督教的方式 在访问中,我了解到,有55.9%的信徒是通过别人(一般的都是亲戚和朋友)介绍信仰基督教的,而有6.5%的人是通过书本了解,开始信仰基督教的。而通过其他方式信仰基督教的比例为35.5%。其他方式包括:受家庭的影响,从小就信仰基督教的;还有自己主动皈依到上帝的脚下,寻求解脱的等等。在实地访谈中,我还发现信徒大都十分的虔诚,他们普遍在接触基督教一年以内就受洗了,但其中也有25.6%的人在接触基督教5年以上才受洗的。他们都积极的向外传播基督教教义和福音,其中有80.6%的信徒都成功的介绍过他人信仰基督教。(见表2.2—1) 表2.2—1: 2.2.2 信教的时间状况 在基督教徒中有82.8%的人已经受洗了,其中有25.6%的人在接触基督教5年以上才受洗,41%的人在接触基督教一年以内就受洗了。从受洗至今,有5——10年信龄的有19.2%的人,10年以上信龄的有14.1%的人,3——5年信龄的有14.1%的人,1年信龄的有10%的人。(详见表2.2 —1、2.2—3和2.2—4) 表2.2—1: 表2.2—3: 表2.2—4: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的信徒从接触基督教到受洗再到坚持信仰基督教至今,他们大都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信徒能够始终如一的坚持下来,是十分值得关注的。 2.2.3 信教的基本活动状况 基督教的信徒大都十分的虔诚,其中也不乏因为正规的教义,频繁的、定期的聚会,相对稳定的聚会场所的因素的影响。所以绝大多数的人,一旦加入基督教大都会长久的坚持下去。因为64.1%的信徒每周都会至少一次参加教堂的聚会,最基本的活动就是参加教堂集体的主日礼拜。(见表2.2—5)除此之外,在周一至周六各个教堂还会不定期的举行其他的聚会。比如青年团契的聚会,主要是一些学生或者年轻人,他们当中不乏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年妇女的聚会,当然是一些中年的女性上班族或者是家庭主妇之类的人;也有为刚刚开始接触基督教或是刚刚开始信仰基督教的人开设的学习班,主要是加强《圣经》的研读;更有为想在信仰基督教方面有进一步的造诣而开设的培训班,学员有神学院毕业的学生做指导老师或资历较高的牧师等做指导。所以在各个教堂里聚会的种类是非常多的,而且也是依各个教堂的作息,定期地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地。 表2.2—5: 其中有52.7%的人在每逢大的瞻礼时都会去教堂参加集体活动,如圣诞节、感恩节等大型的或是重大的节日;有39.8%的人会经常外出参加圣事活动,比如听某位知名牧师的证道等;有24.7%的人只在家里做功课、祷告,而不参加教堂活动;而从来不参加教堂活动,只在生病时才乞求、祷告以求保佑的人仅占 2.2%。(见表2.2—6) 表2.2—6: Valid Frequency Percent Valid Percent Cumulative Percent 经常外出参加圣事活动 是 37 39.4 39.8 39.8 否 56 59.6 60.2 100.0 只在家里做功课、祷告 是 23 24.5 24.7 24.7 否 70 74.5 75.3 100.0 每逢大的瞻礼时参加教堂的活动 是 49 52.1 52.7 52.7 否 44 46.8 47.3 100.0 从来不参加只在生病时祷告,以求保佑 是 2 2.1 2.2 2.2 否 91 96.8 97.8 100. 2.2.4 基督教活动仪式 基督教的宗教活动相对频繁,则宗教的仪式对于基督信徒来说是十分复杂的,但也比较庄严。并且丰富而多彩的宗教仪式,对信徒也极具吸引力。从周一至周六教堂聚会的活动时间、内容和主题虽然各个教堂都不固定,但是主日礼拜是必不可少而且仪式相同的。他们进行主日礼拜的程序大致如下:(1)序乐:目的是使会场肃静下来,准备开始礼拜。(2)入堂式:请唱诗班、主礼人、牧师等人入场。(3)宣召。(4)唱诗。(5)祷告,一般是先祝福并歌颂“主”。(6)宣信。(7)启应经文。(8)本堂诗班献唱。(9)读经:读《圣经》。(10)证道:宣讲教义内容,讲述《圣经》、以及《新约》《旧约》等内容。这是主要内容,持续时间最长,一般都在40分钟以上。(11)奉献:指为堂内捐钱。(12)培训班献唱。(13)祷告:为决志归主者与有病者祷告。(14)堂务报告。(15)唱诗:众人起立同唱。(16)主祷文:众信徒共同朗诵。(17)祝福:公众共同祝福主耶稣。(18)阿门颂:众人起立同唱。(19)退堂式:请唱诗班、主礼人、牧师等人退场。整个过程至少需要2个小时,参与人数多则千人,少则几十人。会后也会有信徒单独向“主”祈祷或忏悔,也有为新教徒而单独准备的教义宣讲课堂,一般还要持续半小时左右。在这里《圣经》是基督教徒的最重要的学习基督精神和教义的书目,有52.7%的信徒每天都读《圣经》,并且在用餐前潜心祷告,从不读《圣经》的人仅有1.1%的比例。(见表2.2—7)所以,不难理解:经过如此频繁的聚会和学习,信徒极少有中途退出的。 表2.2—7 三、对基督教徒信仰原因的一般分类 人们的行为,多少带有一定的功利目的。对于一般人而言,信仰宗教亦是如此。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发现相当一部分信徒皈依基督教也是出于不同的功利目的。根据其目的的不同,还可细分为如下几类: 3.1,求医治病类 这类信徒以老年人居多,一方面他们遭受着老年时的各种病痛的折磨,另一方面他们缺乏精神上的信仰支持,所以很容易信仰救苦救难的上帝。虽然在所有受访者中只有14%的人认为“信仰基督教可以的到神的庇佑,不生病或减轻身体的病痛”,但其中50岁以上的老人就约占53.8%,例如案例1: 案例1:李某某,女,73岁,退休工人。我是在她的带领下,找到那家徐家棚的社区教堂的。这位婆婆信教是几年前的事,据她讲,是一个亲戚介绍她入教的。婆婆说因为自己有严重的糖尿病,身体状况就比较差,所以时常卧病在家。后来一位信仰基督教的亲戚告诉她,一个教堂的姊妹,因为信教啊,每天祷告,没怎么吃药,慢慢地病就好了。所以,婆婆也就将信将疑地到教堂来了,也跟着大家准时参加祷告、做礼拜,希望自己的病快点好起来。可是不幸的是,我遇到婆婆的时候,她因为糖尿病复发,好几天没来,今天是带病来的。我问她觉得信教以后是不是病真的好点了?她叹了口气说:“其实没什么好转,还那样儿……现在还是得坚持每天吃药……”说这话的时候,她又给我指了另一位姊妹,年纪大约50岁左右,说她有癫痫病,也是为了治病才来的,说这里为了治病来的人有不少呢……我扫视了一下全场,真的是老弱病残多一些,就连当天主持礼拜的四个执事当中,有三个也是各有残缺。我环视了一下全场不到60平米的小教堂,容纳了近50个人,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人。每到读经文的时候,都拿出来老花镜在看经文,有的甚至不识字,连页码都找不到。在开场的唱诗歌的时候,婆婆和其他几个老人以及仅有的几个年轻点的信徒便上台领唱,其他信徒起立在下面同唱。接下来便是讲述经文,一个上午一共有两个牧师一个执事进行讲道。讲道整整进行了2个小时,我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已经有人在打瞌睡了。坐在后排的信徒有人开始在小声说话。我实在有点听不进去了,就中途出去了一下,发现门外的走廊上也坐满了人,但和里面的人一样,虽然不说话,但是听的不认真,剪指甲的、东瞅西望的干什么的都有。礼拜是8:30准时开始的,计划11:30准时结束,可是却因为要讲的内容太多,延迟到了11:50才散会,有个女信徒操着浓重的武汉口音,不满地叫到:“十一点半哩,散会喽。”堂主便示意牧师快点讲完,这时我发现人们已经有些等不及了,但却没有人走。直到闭会时的祷告、静默结束,对“主”表达完祝福,礼拜才正式结束,人们才陆续离开。(摘自2006年5月27日上午在徐家棚社区教堂的访谈日记) 3.2,打发时间类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有14%的人是无职业的,离退休的工人也占11.8%,他们当中有下岗工人、有替人打零工的工人、也有赋闲在家待业的,平时没有什么事情或者活动来打发时间,大多数的时间都在无聊中。而到教堂这种人群相对集中搞活动的地方,他们自然容易被吸引。况且这一类人群的精神也相对空虚,精神上多少需要有些支持,所以信仰基督教就给了他们很好的活动空间,来打发多余的时间。例如案例2: 案例2:刘某某,男,今年47岁,国企下岗工人,中共党员。在国企单位下岗以后,一直待业在家,没什么事做。在家人的带领下,开始信仰基督教。当我问他,为什么选择基督教呢?他说:“没什么特别的理由,主要是因为下岗以后,没事做,闲着无聊……以前在单位吧,每周四下午都政治理论学习,平时上班,偶尔单位搞点活动,现在什么都没有了……来这里吧(指到基督教堂),热闹……”(摘自2006年4月29日在感恩堂的访谈日记) 3.3,寻求开导类 当前在我国,有了心理疾病去看心理医生,还并没有为普通的老百姓所接受,甚至有很多人有心理疾病而不自知,结果没办法走出种种的心理困境。而在这种情况之下,信仰基督教利用基督教所追求的善、宽容以及它所宣扬的“今生多受苦死后升天堂”等思想就会在很大的程度上缓解他们心灵上所遭受的疾苦。例如人际关系的方面,有33.3%的信徒认为“信教可以给我一颗坚忍平和的心,是我的人际关系变好了”;而另外有36.6%的信徒认为“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信仰基督教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和归属感”。正因为此,一些人士为了解决心理疾病所带来的问题,也走向了基督教。下面这个案例就典型的反映了这一点。 案例3:谢某,女,17岁,学生,刚刚加入基督教不久,还没有受洗。她从外表看来,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少言寡语的。我一靠近她,她就反弹式的,害怕地离开了。但我却发现她能主动的与神职人员攀谈。教堂的侍工告诉我,这个女孩有忧郁症的倾向,她因为在生活中遇到了点挫折,就觉得人性丑陋,而且经常听到有杀人、放火、抢劫的坏事发生,就更觉得世界灰暗,连她自己的生活也变的渺茫无望。……她因此主动来到教堂,请求皈依到上帝的脚下,以寻求得心灵上的解脱。……我看到教堂的神职人员和义务侍工,在轮流和她谈天,给她讲耶稣的受难经历,鼓励她向前看,努力发现人的善……虽然不知道,那个女孩是因为什么原因,这么灰心失望,但我发现她对今天的讲道主题格外的感兴趣。今天讲的主题是“亲情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每一次大小聚会中,每一期都会有一个演讲的主题。内容大都是先讲述所讲的主题的重要性,然后讲《圣经》中,基督耶稣在是怎么对待这个问题的,在这方面又是如何表现的。然后主讲者会联系自身或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进行进一步的讲解,讲他的体会是什么。而后会有一个小小的分享会,自由分组进行讨论,即围绕这个主题发表各自的看法进行交流。我注意到那个女孩远远地坐在一边,听的很认真,但却极少发言。偶尔有人问及她对亲情的看法,她都垂头不语。但是,她却去和牧师进行交流,牧师像一个忠实的听众,不时地点点头。在那时我发现她的羞涩和忸怩都不见了,很健谈的样子。教堂的牧师充满感激地说:“是我们万能的“主”注意到她了,“主”在帮助她,她蒙受了“主 ”的恩惠。” (摘自2006年4月29日在感恩堂的访谈日记) 3.4,感受关爱类 这一类人通常会注重在基督教堂这个大家庭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关怀,并且通过亲身实践基督教义,比如“互助友爱”而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充满爱与关怀的,会因此更加坚定生活的信念。换句话说,他们会觉得基督教提供了一种终极关怀,信仰它使人感到活着更有意义。例如下面的案例: 案例4:刘某,女,43岁,离异,街头擦皮鞋的女工。据她自己讲,她有一子一女在外地,对她没什么看顾。因为她一个人生活,所以过去两年,她总是辗转河南、湖南,靠擦皮鞋挣钱养活自己,生活很艰辛。她告诉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给一位教堂的姊妹(教堂里所有的女教徒,不论长幼尊卑均互称姊妹)擦鞋,那个姊妹介绍她入教的。开始的时候她也不是很明白基督教,只是跟着聚会啊,祷告啊,慢慢的就觉得到教堂很好。我不由得问她为什么有这种感觉?究竟哪里好?她说,以前觉得活着就为了混口饭吃,没什么意思,也没什么指望。信教以后吧,啊呀兄弟姊妹都关心我,帮助我,每天都很开心,我比以前更爱笑了。她告诉我,教堂的兄弟姊妹都很关心她,知道她有困难都主动帮她。说着她便扯着自己的黑色上衣,说这些衣服都是一个教堂的姊妹给我的,还有一个姊妹也给我衣服,鞋子穿,还帮我交水费啊,电费之类的,……啊呀,她们帮她解决了好多的困难啊,……啊呀,这都是“主”派来照顾我的啊,“主”的恩惠到我身上了。我一个人生活,衣服都没有鲜艳的,不能穿花哨的,往自己身上加罪啊,“主”已经看顾我了,啊呀太好了……最后她感慨到:一个人生活真的很苦……在这里吧,来了的兄弟姊妹都像一家人似的,真好啊,活起来开心……这样活着才有意思。(摘自2006年5月14日在感恩堂的访谈日记) 3.5,追求至善类 在受访者中,有20.4%的信徒是因为“社会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信仰基督教可以给人以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才信基督教的。而基督教中所宣扬的“爱”的理念是吸引他们的最主要因素。如案例5: 案例5:王某某,女,32岁,心理学学士,现为武汉大学在职研究生。据女士自己介绍说,她在1993年的圣诞节就加入了基督教的信仰行列。她回忆到:“当时我只是想追求时尚,在圣诞节和同学到教堂玩,就赶潮流似的,入教了……至今已经有13年了,然后后来有5年没有来(指到教堂),然后又开始来,至今大约有8年了。”当我问及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自己又来了时,她说:“一开始信教是由于年纪尚轻,纯粹为了赶时髦,当时对基督教没什么了解,也不懂什么。……后来又来是因为在心理上的,寻求一些支持和安慰。”并且对于基督教具有心理安慰作用这一点,她很赞同,甚至举出了有名的医疗案例,即有癌症的病人,在告之安然无恙后,癌症奇迹般的好了。而另一位身体健康的人,在被告之有癌症后,心情忧郁,结果便真的有了病症。她认为这是她信仰基督教的最主要的原因。王女士对于信仰问题十分的理性,她主张信教理性,并且尊重其他教派的信仰,反对绝对式的信教方式,比如,每天只向主(指上帝)祈祷,自己却不做事;或者更有甚者,绝食祷告……她都不赞同。她说:“信仰上帝最主要的就在于给人的心灵以寄托,在这里寻求爱、宽容,寻求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至善的关怀和奉献。”(摘自2006年5 月13日在感恩堂的访谈记录) 3.6,家庭影响类 这类信徒一般都极其地虔诚,他们大都是受家庭的影响,从小开始信奉基督教,较少地 考虑其他的目的。这一类也是受访者中唯一不具有明显功利目的信仰者,不过,他们所占的比例甚少,只有不到11.2%。 案例6:张某某,男,25岁,神学院三年级的学生。我是在感恩堂里遇见他的,可他却是住在武昌堂院内的神学院里。我遇到他时,他正作为感恩堂的周六的青年聚会的义务迎宾在讲话。在从感恩堂出来回武昌堂的路上,我们便聊了起来。我告诉他,我在做有关基督教的小调查,他便很惊喜似的,给我讲基督教的好,讲耶稣的成长经历以及耶稣受难的伟大。……良久,他像突然想起来似的问我,“你信不信基督教?”我说:“我只是对它感兴趣,但是并不信。”他立即以一种同情而又有点诧异的眼神看着我,直摇头,连连说“真遗憾,真遗憾……”。接着他笑笑说:“你不信基督,不信上帝是你的损失啊!你既然对基督教感兴趣就是你跟“ 主”有缘,你应该信的。以后你有时间可以多来听听教义啊,多参加点教堂的聚会,“主”会感受得到的,会保佑你的……”。随后又滔滔不绝的讲起基督教的教义了。而我也很好奇一问他,为什么学神学?他说,自己信基督教没什么特别的理由,是因为他受家庭的影响,从小就信基督教了。……但是信了“主”之后,慢慢的就觉得基督讲的很多话真是真理啊,真是博大精深,所以就决定学神学,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主”。他说,我们学神学的人几乎都是因为信了基督教以后,感受到了“主”的宽容、伟大和恩惠才决定学神学的,几乎没有人是因为学了神学才对基督教感兴趣,而后入教的。……分手的时候,我告诉他,我要赶公车先走了,可他好像还意犹未尽似的,没有想停下来的意思。他的这种布道精神,让我深思良久。(摘自2006年5月13日下午,由感恩堂到武昌的路上的访谈记录) 四,余论 综上所述,就我们的这次调查而言,绝大多数基督教徒主要还是出于不同的功利目的皈依上帝。透过这些功利目的,我们可以发现,事实上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基督教信仰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首先,从个人原因看。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求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现代我们城市的发展已经基本满足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但是在这个忙碌的时代里,人们的生存压力和生活压力也随之而增长,所以在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则出现了相对的空白。人们在整日的忙碌中,精神上则出现了真空状态,人们会在8小时以外,感觉到生活的空虚和迷茫。因而在这种状态下,基督教传播的发展所需要的适宜土壤便产生了。基督教的文化教义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人们的精神空白,并在人们受到挫折时给予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持。人们希望交流沟通形成群体,渴望得到关心、支持和友爱。因此,教堂活动的地点就不仅仅是一个用于聚会的地方,它更是一个为人们进行社交活动,建立友谊和归属提供了机会的地方。一个人的归属感满足之后,并不满足作为群体的一员,通常还会产生自尊的需要。在基督教会里,恰恰可以满足以上提及的重要的两点需要。例如,人们在这里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找到挫折后的精神支柱,这些都构成了信徒信仰基督教的重要的原因。 其次,从社会原因看。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文化也得到相应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为人们信仰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能。多种文化在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中相互融合、碰撞,也为多种宗教信仰的迅速成长提供外在的环境因素,就仿佛是一株植物生长除土壤之外的阳光等外在重要因素。在这种日益扩展的文化多元主义的影响之下,人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主选择信仰三自爱国委员会领导下的基督教,而无须考虑它是否是外来宗教,是否是唯心主义的信仰了。另外,在经济日益发展所必须导致的价值危机下,人们也越来越需要一种终极关怀来突显生活的意义。而基督教以丰富多样的宗教仪式都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在这里,人们除了可以获得最重要的精神上的支持以外,人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教堂聚会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例如,在每次聚会里人们可以不受拘束的放声歌唱音调平和而又优美的诗歌,可以在感恩聚会里自由的表达自己平日里没有机会表达的感恩的心情,这些都帮助人们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现实生活压力所导致的焦虑感。 当然,由于目前中国基督徒在信仰原因上的过份功利化倾向,也使他们在理解基督教教义方面与正统的宗教学说有所偏离。譬如,在我们的调查中,即发现绝大多数信徒(占受访者的64.5%)并不相信“信仰基督灵魂能够得救,死后可以上天堂”,他们更多的是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接受了基督教信仰。如果只关注此岸世界,而无视彼岸世界,这从宗教学本身而言,最终会导致一种非宗教倾向。 博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