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这一首全世界人民都喜爱/紐約市民堪稱宗教自由的典范/敬重病痛/如何明白神的心意
發佈時間: 9/22/2008 5:17:04 PM 被閲覽數: 316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这一首全世界人民都喜爱     sridhar

   

 

紐約市民堪稱宗教自由的典范


2008/09/16 


 記者: 克洛克


早在1600年代,被稱為“貴格會”的公誼會教派成員,為了逃離英格蘭的宗教迫害,陸續開始移居到當時還是荷蘭殖民地的紐約地區。這塊殖民地的主管禁止公誼會信徒信奉他們的宗教,為了表示抗議,法拉盛地區的居民寫就了一份“法拉盛宗教自由陳情書”。

那份文件懇請當時的地方總督授予“貴格會”成員進行宗教崇拜的權利。最終,法拉盛的居民獲得了成功。今天,在法拉盛地區有兩百多處宗教敬拜場所。

印度教是法拉盛存在的多種宗教之一。“北美印度教協會”座落在法拉盛的原因之一,就是看中了法拉盛地區大量的移民人口。

法拉盛地區不僅有印度移民,還有韓國、中國、墨西哥、非洲裔美國人、希臘以及其他各地的移民。法拉盛眾多不同的宗教敬拜場所,反映出該地區的多元化,也使當地人感到驕傲和自豪。

法拉盛居民劉醇逸先生出生在台灣,他是首位當選紐約市議會議員的亞裔美國人。他說:“我們這里有貴格會成員,我們有胡格諾教派信徒的后代,我們還有天主教徒、印度教徒、佛教徒、穆斯林。我想,陽光照耀之下的任何一種宗教,你都可以在法拉盛的鬧市區找得到。”

當十七世紀貴格會被排斥禁止的年代,有一位名叫約翰﹒鮑恩德男子捐出了自己的房子,作為貴格會教派成員聚會之用。鮑恩和其他法拉盛地區的居民起草了一份被稱為“法拉盛宗教自由陳情書”的文件,這份文件為貴格會成員獲得進行宗教敬拜的權利據理力爭。

結果,鮑恩被投入監獄。最終,他獲得了自由,一座貴格會成員聚會的場所建立了起來。

約翰﹒肯德勒是這處“公誼會聚會堂”的長期成員。這座建筑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也是紐約州最古老的一處宗教敬拜場所。他說:“學者們長時間以來一直把‘法拉盛宗教自由陳情書’和保証人民宗教信仰自由的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做某種程度的類比和聯系。”

繼貴格會成員之后,其他宗教組織也陸續來到法拉盛地區。理查德﹒艾倫當年為了躲避衛理公會教派的種族主義,于1787年在費城創建了非洲人美以美教會。

凱瑟琳﹒威廉姆斯是法拉盛“馬其頓非洲人美以美會教堂”的行政祕書,這個教會現在是理查德﹒艾倫所創建的非洲人美以美會的成員教會。她說:“當年,所有的非洲裔美國人都必須坐在教堂的樓座。有一天,他們下樓來到聖壇,實際上他們是跪在聖壇上,然而教堂的白人信徒告訴他們必須走開。黑人信徒于是說,‘好吧,就給我們一分鐘的時間,然后我們永遠不會再回到這里。’”

就是那個時候起,理查德﹒艾倫來到那家鐵匠鋪,創建了非洲人美以美教會。

法拉盛的種族構成可能會發生變化,但是像威廉姆斯女士這樣的教會成員,就像他們在教堂祈禱時所坐的長凳一樣,在教堂扎下根來。

她說,教友們同時也保証要尊重他人和他們的宗教信仰:“只要他們不打擾我,我也不會打擾他們。如果我被邀請去他們的教堂或者宗教場所,我也會坦然接受,他們到我們這里來也沒覺得有什么別扭。你要知道,你不要試圖讓別人改變信仰,你不要告訴別人,我的宗教比你們的好。”

沿著街道走下去,是紐約穆斯林中心所在地。該中心的伊瑪目穆哈默德﹒舍瓦尼表示,穆斯林在世界范圍內被不公平地扣上了暴力的帽子。然而他說,穆斯林在法拉盛受到了尊敬的對待:“這里的人很好,很有教養:穆斯林、基督徒、猶太教徒都是如此。我們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間充滿平安、和諧、合作和友愛。”

紐約市議會議員劉醇逸表示,和諧相處的局面來之往往不易。這是整個法拉盛社區共同努力的結果:“我們這里存在問題嗎?當然肯定存在。在不同的種族之間總是會產生一些對抗和敵意。在不同的宗教團體之間也會為爭奪空間和資源產生紛爭。但是總而言之,我們在法拉盛這里相處得很好,這是350年前先民留給我們的遺產和財富。”

這是一份可能需要經受人口增長和空間縮小的現實考驗的遺產,同時也是一份法拉盛居民視之為和他們的信仰同樣重要的遺產。


VOA

 

敬重病痛
送交者: bbsland12 2008年09月16日 [彩虹之約] 

余杰


  有一次,一個記者問作家史鐵生︰“你對你的病是什麼態度?”

  沒有想到,在輪椅上呆了二十多年、每隔幾年都要去醫院做透析的史鐵生這樣回答道︰是敬重。為什麼這樣說呢?為什麼是“敬重”而不是“恐懼”和“厭惡”呢?面對困惑不解的記者,史鐵生解釋說︰“這絕不是說我多喜歡它,但是你說什麼呢?討厭它嗎?恨它嗎?求求它快滾蛋?一點用也沒有,除了自討沒趣,就是自尋煩惱。但你要是敬重它,把它看作一個強大的對手,是命運對你的錘煉,就像是個九段高手點名要跟你下一盤棋,這雖然有點無可奈何的味道,但你卻能從中獲益,你很可能就從中增添了智慧,比如說逼著你把生命中的意義都看得明白。一邊是自尋煩惱,一邊是增添智慧,選擇什麼不是明擺著嗎”

  讀著史鐵生的這段話,我立即想起了金庸小說《神雕俠侶》中的一代大俠獨孤求敗來。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獨孤求敗,具有蓋世的武功,他一輩子都在尋找真正算得上敵人的對手,卻始終沒有能夠如願。獨孤求敗體驗到,沒有“敵人”的人生,其實是最不值得過的人生。最後,他在孤獨的嘆息聲中悄然死去,給後人留下了神奇的武功秘籍和兵器。獨孤求敗的故事告訴我們,人生中最可怕的事情,並不是面前有一個凶惡的敵人,而是面對那蒼茫虛空的“無物之陣”。在寂寞和空虛中消耗生命,是對生命最大的嘲弄。獨孤求敗沒有遇到一個值得敬重的敵人,而史鐵生遇到了——它就是疾病。

  我曾經在報紙上看到一張史鐵生與世界短跑冠軍劉易斯合影的照片。史鐵生安靜地坐在輪椅上,劉易斯瀟灑地站在他的身邊,兩人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他們兩人是真正的知己。身體衰弱的史鐵生,雖然連站也站不起來,但他的靈魂卻在無羈地奔跑著,跑得跟劉易斯一樣快、甚至比劉易斯還要快。劉易斯讀過史鐵生寫的書,他尊重這個坐在輪椅上的中國作家。劉易斯的眼楮凝視著史鐵生,他的眼光里不是憐憫而是尊敬。他們的靈魂是相通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都是奔跑者,他們在與命運賽跑、與人類那與生俱來的悲劇性賽跑。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自始至終都不認輸。在我看來,敬重疾病的史鐵生似乎比劉易斯更有力量。

  病痛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敵人之一。它從人剛剛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像影子一樣追隨著人的腳步,一直到人走進自己的墳墓為止。病痛是死亡的直接的制造者,病痛是死神的忠誠的傳令兵。如果沒有各種各樣的疾病,人類一大半的“正常死亡”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人類可以登上月球,人類可以深入海底,人類的科學(包括醫學在內)日新月異,飛速發展。但是,人類依然無法徹底告別病痛。舊的病痛被徹底征服了(如中世紀曾經奪走一半居民生命的天花),但新的疾病又讓人束無手策(如艾滋病)。因此,病痛是人類必須面對的最殘酷、最強大和最無情的敵人。在與這樣惡毒的敵人長期的戰斗之中,人類自身的意志、毅力和高貴性方才得以完全展露出來。想想看,假如沒有疾病,人將變成一種何等懶惰、何等狂妄、何等愚蠢的動物啊。

  南非前總統、人權斗士曼德拉也是一個敬重病痛的偉人,他把疾病當作是跟種族主義者一樣邪惡的敵人。當曼德拉被診斷出患了癌癥之後,他依然滿臉笑容地出現在電視鏡頭前,鼓勵所有患病的同胞們與疾病戰斗到底、絕不放棄。在曼德拉成功接受完手術之後,約翰內斯堡電台專門為他制作了一個世界上最大的花籃——整個花籃由三萬朵鮮花組成。人們在花籃前安放了募捐盒,原本是用來籌集曼德拉的醫療費用,曼德拉卻將所有的錢款都轉入了“曼德拉兒童基金會”,作為給被疾病折磨的孩子們的一個專項基金。敬重而不是抱怨疾病,背後是十足的信心和安詳、是滄桑的人生體驗和寬廣的胸襟抱負。曼德拉早已經超越了他在“此生”的一個“臭皮囊”。

  如果有愛、有信心、有希望,就能夠與不幸、與病痛乃至于殘疾“和平共處”。法國思想家薇依寫過一本名叫《重負與神恩》的著作,在她看來,“重負”乃是神的恩典。人類正是在對不幸、苦難和病痛的負荷之中,榮耀著神的恩典。薇依這樣說︰“至高無上的愛越過痛苦,建起最崇高的結合的紐帶,這種痛苦于無聲處響徹長空,就像兩個分開的、模糊的音符,就像純潔的、撕心裂肺的和音……執著地追求著愛的人們,在不幸將他們推入深淵中听到這個音符,從此刻起,他們就無任何疑慮。”薇依在巨大的病痛中死去,即使臨終之前,她還在勸說護士去照顧其它的病人,“他們比我更值得照看”。

  敬重病痛,敬重挫折,敬重敵人,這樣的人是有福的。史鐵生說︰“對困境先要對它說‘是’,接納它,然後試試跟它周旋,輸了也是贏。”正是由于這種信心的支撐,人類才得以在地球上生存和繁衍,創造了輝煌的文明。身體可能出現問題,但心靈卻不能殘缺。《聖經》中說︰ “人有疾病,心能忍耐;心靈憂傷,誰能承當呢?”(《箴言》)史鐵生戰勝了心靈的憂傷和沮喪,而依靠信心來生活。他將疾病與“漂流”作了一番有趣的比較,在《病隙隨筆》中這樣寫道︰“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至算得上一項別開生面的游歷。這游歷當然有風險,但去大河上漂流就安全嗎?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準備,生病通常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覺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敗都有一份光榮,生病卻始終不便夸耀。不過,但凡游歷總有報酬︰異地他鄉增長見識,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險阻錘煉意志,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麼清爽。咳嗽了,才知道不咳嗽的日子多麼安詳。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自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搞丟了?等生出褥瘡,一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著,才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麼晴朗。後來又患‘尿毒癥’,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懷念往日日光。終于醒悟︰其實自暴自棄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敬重疾病的態度讓史鐵生在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的當代文壇獲得了罕見的澄明通透的心境。當那麼多身體健全、頭腦聰明的中國作家紛紛成為權力的幫閑和幫忙甚至幫凶的時候,史鐵生卻在文壇里開始了他獨特的人生思考。《聖經》中說︰“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棵桑樹說︰‘你要拔起根來,栽在海里’,它也必听從你們。” (《路加福音》)我想,史鐵生、曼德拉和薇依大概都是這樣的一類人——他們像石頭一樣堅強,又像花朵一樣溫柔;他們像火一樣熱烈,又像水一樣博大。敬重病痛的人永遠都是人生競技場上的勝利者。

 

 

如何明白神的心意


 

陳濟民


 

作爲人,我們經常會體驗到人的有限。無論在大自然界,或在政治、社會與經濟環境中,都充滿了變數,所以華人在許多時候只得承認“人算不如天算”,然後無奈地說∶“天意難測”。


 

作爲基督徒,則加上了另一份煩惱,就是我們相信神的旨意美善,而且神恩浩大,因此願意活在神的旨意中。可是在實踐時,卻發現上帝的旨意好難明白,上帝好像將自己隱藏在五裏雲霧中。


 

記得在我信了主耶稣以後,有一次在教會中聽到傳道人的勸勉,因而定意要在凡事上討 的喜悅,遵 的旨意而行。所以有一陣子,一踏出門,都要禱告求問上帝∶今天應該轉左或是轉右(因爲那時無論是左轉或右轉,都可以抵達目的地)?可是,坦白說,上帝從來沒有回應!當然,結交女朋友時,問題更大了∶我在戀愛中嗎?我怎知眼前這一位就是上帝預備的終生伴侶呢?


 

這篇文章就是想從聖經中提供的一些線索,特別是從兩位人物──主耶稣和保羅──的生平事迹,來思考這個課題。


 

一、主耶稣如何明白神的旨意?


 

《希伯來書》的作者講到主耶稣在世的生活特徵,借用了《詩篇》的話,在10章5-7節說, 生命的最高指導原則,是要遵行上帝的旨意。接著,作者在8-10節加以解釋,指出上帝的旨意不僅涵蓋了耶稣基督的一生,也對信徒有一定的指示。根據四福音書的記載,主耶稣在世時的教導,確實認爲人生最要緊的就是遵行神旨。 不僅教導門徒要求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天上”(《太》6∶10,《路》11∶2),自己也順服神的旨意,死在十字架上(參《可》14∶36,《太》26∶39,《路》22∶42),並且認爲 遭世人拒絕,是出於上帝的“美意”(《太》11∶26)。


 

有人問∶耶稣怎知道十字架的路是上帝的心意?顯然地,當時的人並不這麽想(參《約》12∶16)。近代聖經學者指出,主耶稣這種獨特的理解,是根據上帝在 受洗後所說的話∶“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可》1∶11;參《太》3∶17,《路》3∶22)。這句話是結合了《詩篇》第2篇7節和《以賽亞書》42章1節而成,表示神應許大衛的君王就是受苦的耶和華的仆人。換言之,主耶稣對自己生平使命的理解,是根據 受洗時上帝特別的啓示,而上帝這個啓示又是在舊約經文中有記載的。


 

根據《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耶稣受洗後,就在曠野受試探。魔鬼在試探時所提出的挑戰,在世人眼中看來,其實都很有道理,而這場試探很快就變成一場引用聖經的比賽。主耶稣能勝過魔鬼,做出合乎神心意的抉擇,全是因爲 正確地理解並遵行舊約的教訓(參《太》4∶1-11,《路》4∶1-14)。


 

約翰在他所寫的福音書中,更是進一步地顯示,主耶稣如何在 的事奉中掌握上帝的心意,特別提到“時機”的問題。在《約翰福音》中,可以看到“時候”對主耶稣而言,是很重要的事情。其中一句名言是∶“我的時候還沒有到,你們的時候常是方便的。”(《約》7∶6)這句話提醒讀者,主耶稣在世行事有 的時間表,這時間表不是根據 自己的方便,而是根據上帝的時間。


 

在《約翰福音》中,特別可以看到,主耶稣的死有 的“時候”。雖然猶太人早就想要殺耶稣(參《約》5∶18,7∶44,10∶31-39),但是時候未到,所以始終未能得逞。約翰甚至記載,有一次猶太人要捉拿耶稣,耶稣“卻逃出他們的手走了”(《約》10∶39)。可是,當“耶稣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約》13∶1), 就欣然走上十字架的路!


 

當然,重要的問題是∶ 如何知道這個時刻呢?《約翰福音》在12章告訴我們∶當希臘人要求與 見面的時候,耶稣說∶“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到了。”(《約》12∶23)主耶稣知道自己的使命是要爲羊舍命,但是 的羊不僅是猶太人,更是“另外有羊”──外邦人(《約》10∶11、16)。因此,當外邦人也尋求 的時候, 便知道時候到了,不久之後,猶太人在客西馬尼園圍捕 的時候,就甘心被擒,而且拒絕反抗,成爲真正的代罪羔羊(《約》18∶7-11)。


 

二、保羅如何明白神的旨意?


 

新約聖經提供了不少關於保羅的生平資料,我們不僅可以學習保羅所教導的理論層面的真理,也可以看到這些理論如何落實在他的生活上。


 

談到保羅的生平,聖經講得相當多的,是他悔改信耶稣的事件。這件事,對保羅而言,決定了他的人生方向。多年後他說∶“我故此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徒》26∶19)。


 

這事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主耶稣顯現的異象。但是常被忽略的,是主耶稣在這異象中並沒有直接讓保羅知道他應該做什麽,而是要他到大馬色等亞拿尼亞告訴他,而且也親自向亞拿尼亞顯現(《徒》9∶6、10-19)。換言之,大馬色的異象其實是涵蓋了兩個異象──一次向保羅顯現,另一次向亞拿尼亞顯現。


 

爲什麽呢?其中原因之一,顯然是因爲保羅的轉變太神奇了,連亞拿尼亞都難以接受。保羅的悔改不僅是保羅自己的事,也是教會整體的事,需要教會方面的接納。保羅個人主觀的經驗和教會的印證及接納都是重要的,必須同時加以注意。這是主耶稣兩次向不同的人顯現,所表現出來的智慧。


 

保羅的生平,聖經記載得最多的,是與他在羅馬坐牢有關的事,可以看到這段時期的一些詳情。


 

首先,保羅書信和《使徒行傳》都說,他這次上耶路撒冷,也是與救濟窮人有關。這行動所要表達的,是猶太和外邦信徒在主裏分享神的恩典,而且保羅曾經在不同的教會,與外邦的弟兄姐妹分享耶路撒冷的需要(《羅》15∶25-27,《林後》9∶1-4)。


 

第二,這件救災的事,是前後用了一年以上的時間才促成的(《林後》8∶1)。


 

第三,保羅在主後55年左右寫《哥林多前書》的時候,已經計劃要外邦教會派人把捐款送去,但並不知道自己是否也與這些人一起去耶路撒冷(《林前》16∶3-4)。到了主後55至56年之間,保羅寫《哥林多後書》時,他才表示自己也會去(《林後》9∶4)。


 

第四,當保羅接著在主後57年寫《羅馬書》時,他已經計劃以後要經羅馬往西班牙宣教(《羅》15∶28)。


 

第五,保羅往耶路撒冷出發時,已得到聖靈的啓示,知道此行並不順利,但卻不知道會發生什麽事(《徒》20∶22-23)。


 

第六,保羅從歐洲回到巴勒斯坦以後,從先知亞迦布的預言才知道他會被猶太人捉拿,交給外邦人(《徒》21∶10-11)。


 

第七,巴勒斯坦的弟兄姐妹也知道保羅此行不妙,並勸保羅不要前往(《徒》21∶4)。這個細節成爲一個著名的解經難題。


 

第八,保羅在巴勒斯坦獄中前後約有兩年,在這兩年中,《使徒行傳》21至26章呈現出當代的羅馬法律和官場的運作、猶太教派的錯綜複雜、猶太極端份子的狂熱、人間的親情以及保羅的機智。表面上,保羅的羅馬公民身份讓他得到羅馬人的保護,並向羅馬皇帝申訴。但是,在這兩年中,神並不是靜默的。主耶稣在保羅被捕後第二天晚上,向保羅顯現,向他說話,安慰他,讓他知道一切都在掌控中,必定會成就當初呼召的目的,向猶太人和外邦君王作見證(《徒》23∶11,參9∶15-16)。


 

第九,在神的恩典下,保羅終於到了羅馬,但與保羅在《羅馬書》15章所做的計劃並不一樣!


 

最後,必須一提的是保羅生死的抉擇。在《腓立比書》1章19至26節,可以看到保羅由於等著羅馬皇帝的判決,而活在生死未蔔的處境中。他看到生死都各有它的好處,因而承認自己是處於兩難之間。掙紮之後,保羅的結論是∶選擇活下去──雖然對自己不利!因爲這最符合基督徒生活的基本原則──爲基督的榮耀、爲福音得以傳開、爲他人能得益處而活。


 

三、神學的反省與實踐


 

從聖經的描述,下列幾點綱要可以幫助信徒明白神的心意。


 

第一,在現實生活中,基督徒面對神的旨意這個課題時,一般會問五個問題∶做這件事是不是犯罪?怎樣做最好?這個時候該做這件事嗎?爲什麽事情是這樣的?而最基本的問題是∶到底神的旨意是提供一些基本原則,或是包括了人生的細節?從主耶稣和保羅的生平,明顯是包括了人生的細節在內。而神旨在世實現既像在天一樣,當然犯罪就不是在神的旨意之中。


 

第二,神的啓示,也就是 的話,非常重要。主耶稣和保羅能夠知道他們人生的目標和工作的方向,都是因爲神的啓示。在這一方面,主耶稣的生活更是揭示了一個重要的原則∶要明白上帝的旨意,絕對不能不懂聖經。上帝在主耶稣受洗時的特別啓示,是根據聖經;在主耶稣受魔鬼試探的事上,可以看到魔鬼的話驟聽起來是相當有道理的,若不是對聖經有相當深度的理解,往往容易上當。要明白神的旨意,就必須熟讀聖經。


 

第三,在主耶稣和保羅的身上,可以看到神爲信 的人所定的人生方向是∶爲上帝和主耶稣的榮耀、爲福音的傳揚和爲他人的好處。他們的一生都是依照這個大原則生活。保羅在《腓立比書》面對生死未蔔的情況,也顯示這個原則可以幫助信徒獲得禱告的方向,知道如何抉擇。用現代的話說,這叫“標竿人生”的生活。


 

第四,從主耶稣和保羅生平的事迹看,人面對未來的張力是無可避免的事實;在屬靈的事上,屬神的人所走的路是越走越清楚。不過,《約翰福音》談到“時機”時,所揭示的真理是∶決定主耶稣生命動向的關鍵,是 何時能完成上帝的使命。同樣,一個信徒若是明白自己生命的路向,往往就會知道什麽時候該做什麽樣的事。現代人稱這種生活爲目標導向。反過來說,世人尋求神的心意,若是存著臨時抱佛腳的心態,一般而言並不會有果效,而信徒有時會陷入困境,許多時候是因爲失去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第五,當基督徒要將這種原則應用在生活上時,有些人會提出另外兩個問題。他們會說∶我對聖經並不熟識,怎麽辦?他們也會問∶在聖經以外,神會不會有特別的指示呢?從保羅的身上,可以看到神明顯會有特別的指示,然而,從保羅的事迹,也可以看到幾件事∶(一)保羅是有計劃的人,可是在計劃中仍然可以有不確定的時候,也容許神進一步的引領;(二)神並非天天都賜下特別的啓示, 有時也會將資訊傳給其他主內的弟兄姐妹,甚至會使用非基督徒所提供的資訊;(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涉及他人和教會的事,不是一句“這是上帝給我的特別啓示”就可以定案的,弟兄姐妹們的印證非常重要,聖經的原則更不可廢棄。尋求神旨意時,必須尊重他人,特別是教會長者和屬靈前輩們的意見和領受。


 

第六,有時候,神似乎是靜默的,像主耶稣在十字架上,也像保羅在巴勒斯坦兩年的監牢生活一樣。但是,無論是在主耶稣或保羅的身上,都可以看到,在人生最黑暗的時候,神其實還是掌控著一切,必定會在信 的人身上完成 的旨意,雖然 不一定會依照我們原有的計劃行事。在神的信實和大能中,信 的人可以憑著信心向前邁進。感謝神!


 

結語


 

聖經中的神是一位活的神,更是有極大智慧的神。當有限而且有罪的世人尋求 旨意的時候,免不了會有難以明白的時候,甚至會有迷失的感覺。感謝神的是∶ 沒有靜默, 也掌管著一切,信徒憑著 的慈愛和信實,可以在 啓示的原則中行走世間的路,而且絕對相信 的旨意必定會成全。


 

作者曾任台灣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現住美國洛杉矶。

 


上兩條同類新聞:
  • 勇者安安/青藏高原/Ruby Bridges令人費解的禱告/后現代時期基督徒信仰的突破
  • 布魯金斯學會論中國宗教自由/巨匠,聖徒-米開朗基羅/上帝的話為鏡我的心為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