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只此一生/《中国书法五千年》:五千年长卷细品读/王文学:入得兰亭出得兰亭/码头琴专辑
發佈時間: 10/10/2008 12:51:12 PM 被閲覽數: 271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只此一生[词原创]
   


曲:<只此一生>
词:浮生闲数落花
唱:HITA一个分分裂的

女:指甲捕捉谁的视线,香水弥漫人潮一片,夜无眠。
  男:风声乱了谁的发线,蔷薇遮掩苍白人面,共谁牵。
  合:徐徐回望,灯火阑珊杯光闪,一枕相思化云烟,情已走远。
  女:心,浮游在城市间。空白能有谁填,吟唱一曲度流年。
  
  女:今夜香槟多了一点,舞鞋忘记配合琴弦,乱人前。
  男:今夜香烟多了一点,烟火滚烫我的唇线,雾眼帘。
  合:徐徐回望,灯火阑珊杯光闪,两鬓青春做云烟,人已走远。
  女:梦,消失在地平线。有谁可与我并肩,共舞一曲淹流年。
  
  女:一枕相思。
  男:过眼云烟。
  
  女:聚散如雨爱恨如烟,压倒路边繁花一片,梦已远。
  男:曲终人散转头之间,浮华溃散剩下残垣,且随缘。
  合:徐徐回望,灯火阑珊杯光闪。年少憧憬尽云烟,都已走远。
  合:爱,消磨在浮华前,不必与谁并肩,且任我醉一曲忘流年。
  
  女:繁华过后一梦如烟。
  男:繁华过后一梦如烟。
 
《中国书法五千年》:
 
五千年长卷细品读

2008年09月17日《北京晚报》

 
 

  


  一场2008奥运会开幕式,在一幅中国画的长卷中展开,其间现代的舞者以袖挥毫,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书法的魅力。说起来,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也是一幅壮丽的长卷,其中无论传世的书迹还是论述,都让人叹为观止。如何读懂这幅中国书法历史的长卷,东方出版社推出的萧元著《中国书法五千年》堪称指南。本书以其豪迈的气度和阔大的手笔,试图对五千年的中国书法艺术及理论进行立体观照与全新整合,其中不仅穿插着150幅中国最经典的传世书画作品、170种各大博物馆的文物精品,还有许多与主题相映成趣的书法家小故事、书法小百科、古代论书诗选等,构成一部形象生动的中国书法艺术长卷。

  何谓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本书定义为“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在五千年的艺术实践中,古代书家不仅留下许多珍贵的书法墨宝,而且有许多精辟的书法论著。从先秦两汉的书法自觉,到清代刘熙载对古典书法理论的全面总结,书法理论总是与当时的书法实践相互影响而又彼此投射,从而让中国书法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该书以历代中国书法理论为纵轴,对当时的书法艺术及艺术家进行艺术评述,让人看到不同时期书法艺术家的审美追求。

  强调书法艺术和其他姊妹艺术之间的联系,把书法文化作为整个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部分来进行研究,是该书的又一突出特点。该书涉及中国古代绘画、雕塑、建筑、诗歌、社会生活面之广,在此前的同类著作中并不多见。且该书在立足中国文化的大背景时,并未流于空疏和牵强,而是无不从书法艺术和理论的发展着眼,注重于书法与其他艺术及社会生活的关系,娓娓道来,丝丝入扣,使人如行于山阴道上,有目不暇接和美不胜收之感。比如在研究介绍颜真卿及其新书风的特点时,既有对其书法审美意识和特点的理论探讨,又有对其人格魅力和代表作的精妙点评;在对蔡邕、苏轼、黄庭坚、赵孟頫等人的研究中,也始终贯穿着知人论世的原则,对其所处的时代和世界观的形成,以及与他们书法艺术和理论之间的关系,也有许多精辟之论,有不少还是发前人所未发。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把中国五千年书法艺术及其理论发生发展的历史,放在世界艺术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宏观考察,将相同时期中国历史上的艺术大事件,置放于世界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给了读者更为宽广的艺术视野。

  虽然是一部史论方面的专著,但是阅读本书并不给人以艰涩之感。对古代书法理论深入浅出的论述,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美学见地;大量艺术图片有的放矢的穿插,全彩色的印刷,又最能唤起读者对艺术的直接感受。专业的读者登高览胜,可以通过书中对书法史的论述,深入中国文化的堂奥;而普通的读者徜徉其间,也可从那些珍贵的墨宝遗迹中,领略到中国书法艺术的大美。(作者:方远)
 

王文学:入得兰亭出得兰亭

 中华新闻报

 


王文学近照
  松嫩两江酹酒而歌,苍穹下就是故乡黑龙江肇源县。故乡曾是辽朝黄龙府之域,又是大金国“肇基王绩”之地。千年古韵,苍凉辽阔。近百年来,蒙汉杂居,文化双流,草原与驿站共处,农耕与渔猎相映。其文史光芒,足以兴叹。书家王文学老先生便崛起在这里。

  文学老自幼功王羲之父子,追习褚 遂良、孙过庭、欧阳询诸人。八十余年忘我临池,晚年大倡晋唐书风,大袖煌煌,声名烈烈。一部集甲骨金文、秦篆汉隶、南北碑板、晋唐行草于一炉的《王文学书法作品集》赫然问世。其中所书《兰亭序》可称神妙之品。凡有幸一睹者,无不震惊。自《兰亭序》问世至今,1700余年,临《兰亭序》者当在千百人。今日所见上品不过唐之虞、欧、冯、褚四位。宋元明清虽不乏大书家,却无人能及唐四家。现代诸书家亦有临迹,但其晋唐工夫与神韵则相去甚远。可以说,自唐四家之后,临《兰亭序》者,1400年间,得神韵者唯文学先生!兰亭神韵“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晋书·王羲之传》)观先生所书,用笔细腻洗练,结构智巧多变,精神自在,风神流美,天质自然。把先生所临与唐四家同悬一室,亦难分伯仲。

  当今书坛,审美多元。但是,无论如何,主流是传统经典书法。晋唐书法是中国书法之精髓。代表着中国书法精神。自晋唐以来至今日,学《兰亭序》者,声息噪杂,其中“出兰亭”说,颇能代表一些人之心声。所谓“出兰亭”,即主张“入得兰亭,出得兰亭”,“写自己之兰亭”云云,此说圆滑周到且豪情万丈,却经不起书法史的考问:“到底有谁入得兰亭了?”入者鲜见而自诩“出兰亭”者甚众。所谓“出兰亭”者,不过成了一些人知难而退的托词。文学先生所书《兰亭序》及《十七帖》与文书双绝的孙过庭《书谱》都可谓大得晋唐之风的神妙之品。文学先生确是可称“入得兰亭出得兰亭的”。文学先生作品中的流美函育古质,飘逸中透着风骨,便是对晋唐书风的升华。这种升华反映在他的创作作品中,如此选入作品集的诸篇行书:李白《塞下曲》、张九岭《感遇》、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赤壁怀古》、陆游《冬夜读书》。榜文“仁者得其寿”、“学海无涯”、“玉振金声”、“闲云野鹤”,及大字“龙”、“虎”、“福”、“寿”,都是书中佳品。

  “书为心画”书法是心神之作。历代书家无论功业大小,其书法都是他自我的精神描摹,都会打印出人生与社会的背景。文学先生为人真诚、谦和,文雅温善。于新中国崛起之初,肇源百废待兴之时,为城中仅有几位文化人之翘楚。懂教育,通文学,喜书法,勤笔耕。苦寒绝域下,在国家与百姓期盼渴望新文化新生活之际,先贤挺身于前沿,为时代弄潮头。文学老人主掌文化教育多年,草创肇源文化事业于艰难百端之中。白手白刃,初劈榛莽。肇源小城有了高级中学,第一次有了电影院,有了书店、图书馆、文化馆、美术社、文工团、评剧院、广播站、放映队等等。越来越多的肇源人有了文化,有了文化生活。

  正是小城有了这些,才使得若干年后,肇源出了大学生、教授、作家、诗人、曲艺家、书法家、画家。有人走出了小城,有人走向了全国,也有人走向了世界。可以这么说,前辈王文学老人是肇源现代文化教育事业当之无愧的奠基者。几十年繁杂细碎的公仆生涯,“苦寒绝域”的边城歌哭,一朝自由解放,气息贯通,激荡飞扬,点线之间便是无我境界。

  文学先生之书法自新世纪以来,备受书家关注,已经引起世人注目,其作品不仅国内收藏,日本、德国等藏界也有搜罗。(尚志发)

  《兰亭序》的由来

  东晋永和九年,暮春三月,书圣王羲之与谢安等众多名人齐聚会稽山阴之兰亭。其实,写下千古不朽,并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名作《兰亭序》。及至唐代,酷爱书法艺术的唐太宗李世民得到《兰亭序》真迹。他爱不释手,常于深夜秉烛临摹。他还命朝中大臣冯承素等人钩摹《兰亭序》,赏赐给亲贵近臣,令褚遂良、虞世南等著名书家临写《兰亭序》。据传,唐太宗驾鹤西归,《兰亭序》真迹随之葬于昭陵。沧海桑田,而当年冯承素摹本《兰亭序》和虞世南、褚遂良临本《兰亭序》,竟然流传有绪,完美地保存下来。这3件国之瑰宝,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除上述3种外,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收藏一件传是褚遂良书黄绢本《兰亭序》。此外,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明代陈鉴

  收藏的一件《兰亭序》墨迹,一些专家认定此件是赝品。但无论如何这毕竟是明代或明代以前留存下来的一件《兰亭序》墨迹。虽然《兰亭序》真迹已不复存在,但幸存的4件《兰亭序》国宝,依然彰显出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功力。古往今来,众多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无不临写《兰亭序》,从中汲取艺术营养。

《兰亭序》唐代  虞世南 作
《兰亭序》 现代  王文学 作
《兰亭序》 唐代  褚遂良 作
《兰亭序》唐代  冯承素 作
《兰亭序》 唐代  欧阳询 作
王文学  作

   
   
 

 


上兩條同類新聞:
  • 世界周報/《官商竊國錄》:計划外逃出境的劉貴亭,在深圳被抓獲
  • 習仲勛差點被活埋──《高層恩怨與習仲勛》/醉红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