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我時刻需要你 禰是我藏身之處 | | | | “耶和華啊,求你側耳應允我, 因我是困苦窮乏的。”(詩篇 86:1)
“禰是我藏身之處, 禰必保佑我脫離苦難, 以得救的樂歌,四面環繞我。”(詩篇 32:7)
我時刻需要禰
《聖徒詩歌》第571首,Annie Hawks 1872詞,Robert Loery 1872曲
一 我時刻需要禰,親愛的主, 禰的聲音有力,慰我孤苦。
(副)我需要禰,需要禰,無時不需要禰, 切切求主賜能力!我來就禰。
二 我時刻需要禰,與我親近; 試探失去能力,當禰來臨。
三 我時刻需要禰,或甘或苦; 若我與禰遠離,時刻虛度。
四 我時刻需要禰,我今懇求︰ 禰所應許福氣,向我成就。
五 我時刻需要禰,我神我主, 從此禰我合一,永遠無阻。
I need Thee every hour http://www.youtube.com/wath?v=uIRJNgNSqok
| 這世界非我家 當轉眼仰望耶穌 | | | | 你們可以從無花果樹學個比方︰當樹枝發嫩長葉的時候,你們知道夏天近了。這樣,你們看見這一切的事,也該知道人子近了,正在門口了。(馬太福音 24:32-33)
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降臨也要怎樣。當洪水以前的日子,人照常吃喝嫁娶,直到挪亞進方舟的那日,不知不覺洪水來了,把他們全都沖去。人子降臨也要這樣。(馬太福音 24:37-39)
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的日子也要怎樣。那時候的人又吃又喝,又娶又嫁,到挪亞進方舟的那日,洪水就來,把他們全都滅了。又好像羅得的日子,人又吃又喝,又買又賣,又耕種又蓋造。到羅得出所多瑪的那日,就有火與硫磺從天上降下來,把他們全都滅了。 人子顯現的日子也要這樣。(路加福音 17:26-30)
當時他的聲音震動了地,但如今他應許說︰“再一次我不單要震動地,還要震動天。” 這再一次的話,是指明被震動的,就是受造之物都要挪去,使那不被震動的常存。所以,我們既得了不能震動的國,就當感恩,照神所喜悅的,用虔誠、敬畏的心事奉神。因為我們的神乃是烈火。(希伯來書 12:26-29)
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說這樣話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個家鄉。他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稱為他們的神,並不以為恥,因為他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希伯來書 11:13-16)
這世界非我家
《聖徒詩歌》第527首,Arr. by Albert E. Brumley
一 這世界非我家,我不過是客旅, 我所珍愛財寶,遠藏高天深處; 天門為我大開,天使為我來迎, 我何能再貪愛 這世界為我家。
(副)哦,主,你知我無良友像你, 天堂若非我家,主阿,我將何依? 天門為我大開,天使為我來迎, 我何能再貪愛 這世界為我家。
二 我心確知深信 天家正等我歸, 救主既赦我罪,我就望天直奔; 雖我貧窮軟弱,一路正引領, 我何能再貪愛 這世界為我家。
三 我心所愛救主 早已歸回天家, 我心不能再等,急欲相晤美地; 因何等期待 速速帶我歸回, 我何能再貪愛 這世界為我家。 四 當我回家之日 會晤各方眾聖, 同心竭力呼喊 這個偉大得勝; 贊美聲音何甜,回響天家四野, 我何能再貪愛 這世界為我家。
This World is not my homehttp://www.youtube.com/watch?v=3iTqr658OGQ
This World is Not My Home
Words and Music by Albert E. Brumley
This world is not my home, I'm just passing through, My treasures are laid up somewhere beyond the blue; The angels beckon me from Heaven's open door, And I can't feel at home in this world anymore.
Chorus O Lord, you know I have no friend like you, If Heaven's not my home, then Lord what will I do? The angels beckon me from Heaven's open door, And I can't feel at home in this world anymore.
They're all expecting me, and that's one thing I know, My Savior pardoned me and now I onward go; I know He'll take me through, though I am weak and poor, And I can't feel at home in this world anymore.
Chorus O Lord, you know I have no friend like you, If Heaven's not my home, then Lord what will I do? The angels beckon me from Heaven's open door, And I can't feel at home in this world anymore.
I have a loving Father up in gloryland, I don't expect to stop until I hold His hand; He's waiting now for me in heaven's open door, And I can't feel at home in this world anymore.
Chorus O Lord, you know I have no friend like you, If Heaven's not my home, then Lord what will I do? The angels beckon me from Heaven's open door, And I can't feel at home in this world anymore.
Just up in Glory Land we'll live eternally, The Saints on every hand are shouting victory, Their song of sweetest praise drifts back from Heaven's shore, And I can't feel at home in this world anymore.
Chorus O Lord, you know I have no friend like you, If Heaven's not my home, then Lord what will I do? The angels beckon me from Heaven's open door, And I can't feel at home in this world anymore.
這世界非我家http://www.youtube.com/watch?v=4_6J123zIJY
當轉眼仰望耶穌,注目仰望的慈容, Turn your eyes upon Jesus, Look full in His wonderful face, 所有事物在榮耀光中,都要次第變色成朦朧。 And the things of earth will grow strangely dim, In the light of His glory and grace.
Turn Your Eyes Upon Jesushttp://www.youtube.com/watch?v=YpbSY2iOB4U
Turn your eyes upon Jesus
O soul, are you weary and troubled? No light in the darkness you see? There’s light for a look at the Savior, And life more abundant and free!
Refrain Turn your eyes upon Jesus, Look full in His wonderful face, And the things of earth will grow strangely dim, In the light of His glory and grace.
Through death into life everlasting He passed, and we follow Him there; Over us sin no more hath dominion— For more than conquerors we are!
Refrain
His Word shall not fail you—He promised; Believe Him, and all will be well: Then go to a world that is dying, His perfect salvation to tell!
Refrain
當轉眼仰望耶穌
《聖徒詩歌》第509首,Helen H. Lemmel 1922 詞、曲
一 暗中摸索無一線亮光,何等疲乏,何等憂愁! 一見主面就立刻明朗,生命豐盛加上自由。
(副)當轉眼仰望耶穌,注目仰望的慈容, 所有事物在榮耀光中,都要次第變色成朦朧。
二 經過死亡方能得生命,已前行,我們隨趨; 罪能現今已經失權柄,因為我們得勝有余。
三 的應許從不至落空,是全能,是都肯; 我們應當進到世人中,盡力顯明的救恩。 /送交者: adajo | 聖靈的風,聖靈的火
2008/10/22 | 聖靈的風,聖靈的火
吉姆.辛伯勒著 真意譯
不是“科班出身”的傳道人
那是1972年一個主日的夜晚,初出茅廬的我講道正講到關鍵時刻,那件不幸的事突然從天而降,真讓人哭笑不得。
那間令人頭疼的教會就是座落在紐約市中心亞特蘭大大街上的布錄侖教會(Brook lyn Tabernacle),是我岳父極力勸導,我才去那里服事的。那是一幢破舊不堪的兩層小樓,崇拜廳可容納近二百人--其實我們根本用不著那麼大地方。樓房的天花板很低,牆上油漆剝落,窗戶破舊、昏暗,地板也由于多年未漆而成了赤裸的木板。教會沒錢,無力整修、油漆﹔更不用說裝空調了,連想也不用想。我正要對著面前的十几位會眾呼召--說不定有人對我的信息有回應呢。管風琴聖樂也響了起來,我忠實的妻子凱若正竭力奏出崇拜氣氛來。有人站起來,移到我左側的連椅上去了,可能他覺得嫌我講道太長,覺得枯燥,巴望這個年輕的傳道人快點結束,好讓大家回家。
砰!--那張舊連椅被壓倒了,五個人全跌倒在地板上。驚呼和呻吟頓時充斥了大廳。我的剛剛牙牙學語的女兒可能覺得這是她教會生活中最令她激動的一幕了。我只好把講道停下來,留出時間讓跌倒的人從地下站起來,同時也撿回他們的失去的尊嚴。我深為不安地建議他們坐到看上去牢固一點兒的連椅上去,然後匆匆結束了講道。
事實上,這不幸的連椅事件恰恰是我早年事奉情形的真實寫照。那時,我不知道我自己在作什麼。我從未讀過聖經學院或神學院。我出生在布錄侖區,就在這兒長大,從小跟著父母親去教會,但做夢也沒想到我會當傳道人。
我愛打籃球,從高中一直打到美國海軍學院。一進海軍學院,我就打破了該院進球得分記錄﹔但因後來我背部受傷,只好退役。後獲全額運動員獎學金入讀羅德島大學,在那里的三年我一直是校隊的主力,大學四年級時,我任籃球隊隊長。我們曾獲紐約籃球賽冠軍,也參加了全美大學生籃球協會(NCAA)的聯賽。
我的專業是社會學。那時我開始和凱若談戀愛。凱若的父親是我中學時代的牧師。凱若是一個天才的管風琴家和鋼琴家,盡管她從沒有正式學過如何識譜、如何作曲。我們於1969年1月結婚,在布錄侖區找了一個公寓定居下來,二人都在繁華、喧囂的曼哈頓商業區上班。正如許多新婚夫婦一樣,我們并沒有什麼長遠目標和計划,只是付賬單、度周末、過日子而已。
然而,凱若的父親,克萊.哈欽斯牧師卻一直送給我一些激勵我追求屬靈的書讀。他不僅是一位本地牧師,還常常到各地帶布道會、培靈會。他也是另外好几家小教會的非正式的監督。1971年初,他極其嚴肅地勸我們考慮全時間服事神。
“紐奧克(Newark)那邊有一間教會沒有牧師,”一天,他告訴我說,“那些會友都是很寶貴的啊。你要不要考慮辭了工作,憑信心去,看神如何帶領你呢?”
“我不夠格,”我推辭著,“我?作牧師?我根本就不行啊。”
他說:“只要有神的呼召就行!你不要怕。”
就這樣,我似乎還沒有完全想好,就已經開始在美國最困難的工場--都市區服事,嘗試著帶領一個黑人教會。那時,我的年齡已接近而立之年。周日,我猛攻神學課程,努力鑽研神的話語﹔主日,我只能“學著”如何把神的話語轉達給會眾。凱若的音樂恩賜彌補了我許多不足之處。會友們也相當好,給我們的薪水也不錯。父母親替我付底金買了一幢房子,我們搬到了新澤西。第一年就這樣過去了。
雙重責任
一天,我岳父從佛羅里達(他住在那里)打電話來,問我可不可以幫他個忙,每周四個主日晚上去布錄侖教會講道?他是那間教會的監督。他告訴我,那是一間多種族的教會,但一直不景氣。我同意了。我根本沒想到我的這一步竟改變了我的一生。
我一踏進這間教會,就知道教會有很多問題。年輕的牧師已經心灰意冷。聚會在緩慢的音樂聲中開始時,會眾還寥寥無几﹔還有几位是姍姍來遲。崇拜程序一片混亂,沒有一條主線引導。牧師看見一位偶而才來的訪客帶著一把吉他自彈自唱,便當眾邀請他到台上來獻詩。那人笑了笑,說不。
“真的,我是認真的,”牧師請求著,“我們喜歡你來獻詩。”那人還是說不。真尷尬。最後,牧師只好放棄,繼續帶領會眾唱詩。會眾中還有一位姊妹,時不時的自動出來要會眾贊美神,也不管牧師正在如何領唱。
當然是太不正常了。但這不是我的難題,我只是臨時幫忙而已。(連我這樣初學服事的人都能幫上忙的話,就表明那個聚會問題是何等嚴重了。)我講完道,就開車回家了。第二個主日崇拜後,牧師對我說:“我已經決定辭職,到別的州去。請你告訴你岳父好嗎?”我聽了大吃一驚,點了點頭,沒說什麼。我回去打電話轉告這個消息之後,我們馬上面臨的問題是:這個教會是否還要辦下去。
多年前,我岳母遇到一些有負擔的姊妹,她們□切禱告,求神在布錄侖市區建立一間教會,來吸引人歸主,榮耀他的名。這間教會就是這樣開始的。現在看起來似乎沒希望了。
我們在商量下一步如何時,我提到牧師告訴我的教會中的一些事。他確信有一個作招待的弟兄偷錢,因為所收的奉獻金額與會友在奉獻信封上寫的數目總是對不起來。怪不得教會銀行賬上的數字總是連十塊錢也不到。
我岳父不想放棄。“我不知道--不知道神是否放棄了那個地方。”他說,“那是市中心最需要福音的地方。我們別忙撒手。”
“克萊,那牧師走後怎麼辦?”岳母問道,她也在拿著話筒聽。“只有兩個禮拜了……”
岳父的聲調突然歡快起來:“吉姆,你能不能暫時牧兩個教會?試一試,說不定會有轉機呢?”他不是開玩笑,他是極認真的。
我不知道如何作答。我只清楚一點:我沒有任何能治愈那個積重難返的教會的靈丹妙藥。然而,我岳父的負擔是如此重,我便同意了他的計划。於是,我不僅要在一個教會服事,還要一身兩任。第二年,我的主日時間是這樣安排的:早上九點出發,先去布錄侖教會帶領早堂崇拜﹔十一點半之前,我要匆匆穿過曼哈頓及荷蘭隧道,趕到紐奧克教會﹔而凱若已經在那里開始帶會眾唱詩,我去了就講道。下午,我們去麥當勞吃了快餐後,就去布錄侖教會,為晚上的崇拜作准備。每個主日都是深夜才回家,而且每次都是筋疲力盡。布錄侖區的流浪漢們間或會走進我們的聚會中來。但是,會眾人數還是迅速跌落,因為好几位會友認為我“太嚴格”而決定離開,最後剩了不到二十人。因為沒有凱若司琴,主日早上的崇拜很困難。司琴只會彈那首“耶穌,我愛你” ,故此曲是每主日必唱,有時還不止唱一遍。如選別的聖詩,要麼是司琴不會彈,要麼就是彈出來走調。這可不像是間蒸蒸日上的教會。
我記得第一個主日所收的奉獻數目:85美元。而教會每月必須付的買房的月費是232美元,除了這筆錢外,還要付水電等雜費。如果指望靠會眾的奉獻交了房租、水電費後,還有錢給牧師工資,那可真是妄想了。
需要付房租的時間日日逼進了,教會賬上只有大約160美元。我們眼看著無力付款,過不了多久,教堂就會被銀行收回,我們就會被趕到大街上去了。那天是星期一,我不須上班,便在家切切禱告:“主啊,這錢我們非繳不可,你必得幫我們!”
星期二,我去了教會。說不定有什麼人會出其不意地寄錢來。我暗自想到。正如當年英國的喬治.米勒,他辦孤兒院需要錢時,他就禱告﹔禱告後,一定會有一封信、或者會有什麼人來,把錢送來了。
那天,郵遞員來送信了--只有賬單和一些海報而已。
那時我真覺得為難透了。我上了樓,坐在辦公桌前,哭了起來。我向神哭求說:“上帝,我該怎麼辦?我們連房租都付不起!”那天晚上還會有周日的崇拜聚會,但我知道只會有三、四個人來,他們的奉獻不會超過十塊錢。我怎麼渡過這個難關呢?我向神整整呼求了一個小時後,擦乾了眼淚,突然想到:還有一線希望。教會除了門口的信箱外,在對面郵局里面還有一個信箱。現在去郵局看看吧,神可能已經垂聽了我的禱告了。
我帶著重新得到的信心穿過馬路,走進郵局,穿過郵局的大廳,來到我們的郵箱前,用鑰匙擰開了那個小小的信箱。
空的。
我在陽光下慢慢地走回去﹔亞特蘭大大街上,大卡車隆隆地駛過。卡車像從我身上軋過去一樣,我的心情已經不能再低落了。能是神拋棄我們了嗎?是我作了什麼不蒙他喜悅的事了?我步履沉重地穿過街道,走回教會。
我用鑰匙打開教會的門,又有出其不意的事在等待著我。門廳的地板上有一個白色的信封。三分鐘之前我離開時還沒有它。是一個純白的信封,沒貼郵票,沒寫地址,什麼也沒有。
我的手微微顫抖著打開了這個信封……里面是兩張50元的美鈔。
我自己在空蕩蕩的教會里喊了起來:“上帝!是你的作為!你垂聽了禱告!”
我們在銀行有160元,加上這100元,我們可以付月費了。我從靈里大聲贊美道:“哈利路亞!”神給我這個小信的青年傳道人上了多麼好的一課啊!
直到今天,我都不知道那筆錢從何而來,我只知道那是神給我的一個印記,告訴我他就在我身邊,他是信實的。
突破
在兩個教會中服事實在讓我們累得精疲力盡,我和凱若都意識到,我們必須在兩個教會中選一個。奇怪的是,盡管紐奧克教會是給我們工資的,但我們都感到布錄侖教會對我們更有吸引力。顯然,是神感動我們二人的心,讓我們愿意和弱小的布錄侖教會同呼吸、共命運,我們知道我們是屬于這個小教會的。
我們夫婦兩人都要找第二份工作才能維持我們的生活。凱若便在學校食堂打工,我擔任一家高中籃球隊的教練。我們買不起健康保險。但畢竟我們的飯桌上有飯可吃,汽車有油可燒,車子跑得動。但僅此而已。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服事中的正常經驗﹔因為我沒有從神學院學到的理論來判斷這些經驗。我們的事奉全靠自己跌跌撞撞地摸索,連凱若的父親都不能給我們更多的勸勉和建議。我猜想他認為我在“苦其心志”的實踐大學里會學得更快、更好吧。他常常對我說:“吉姆,你要在神的帶領下,走出你自己服事的路子來。”
有一個主日的晚上,崇拜開始後,我眼目所看見的、靈里所感受到的,都使我心中憂慮,我竟然不能把道講完。我開始講了五分鐘後,便哽咽了起來﹔淚水涌了出來,我眼前一片模糊。我只能對會眾說:“對不起……我,我無法在這種氣氛下講道……我不能繼續……凱若,你彈琴吧,大家能不能到前面來?如果我們看不見神幫助我們的話,我不知道……”我停了下來。實在尷尬。但我沒有任何別的選擇。
人們靜靜地來到前面。我伏在講台上,雙手蒙住臉,飲泣起來。大廳里一片寂靜。須臾,神的靈臨到我們,我們開始向神呼求﹔那祈禱的呼聲是里面的靈激動會眾從心里發出的:“主啊,幫助我們吧!”凱若彈起了那首古老的聖詩:“我時刻需要你!”我們一同唱起這首歌,向神呼求的聲音如浪潮一般升了起來。
突然,一個年輕的招待從中間的通道上走出來,一下子扑倒在講壇前。他邊禱告,邊哭了起來。
我用雙手擁抱著他的時候,他抬起頭來,淚流滿面地說:“對不起,對不起!我再也不干了,請寬恕我!”我立刻明白了,他是為偷錢的事而請求寬恕。我完全沒料到他的認罪悔改,一時竟不知說什麼才好。
這是我們第一次靈里的突破。我沒有去偵察,沒有指責他的犯罪行為,也沒有施加壓力迫使他認罪。就在這個晚上,在禱告中,第一號難題(諸多難題中的第一個)解決了。
那天晚上,我明白了一個令我驚奇不已的真理。當我在靈里處于低谷時,當我被各種難題困擾,當環繞我們的黑暗几乎把我們吞沒,當我軟弱得連道都講不成的時候,神反而格外眷顧我們。他不會拒絕那些謙卑地向他呼求的人,那些坦白地承認自己已經無路可走、極需要他幫助的人。神的大能反而在我們的軟弱上彰顯出來。
另一個同樣的道理時,誠實不會把會眾嚇跑。我無須戴上一副服事的假面具。我只須盡我最大的能力,傳遞在神前領受的信息,帶領會眾向神祈禱,向神敬拜。他會把會眾接過去,親自帶領的。
我是何等珍視自己這些早期謙卑服事的經歷啊。這些經歷告訴我,我不必扮演一個傳道人。耶穌呼召漁夫作他的門徒,而不是拉比學校的畢業生。最主要的條件是人的真摯和自然。主的門徒是完全仰賴主和主的能力的。同樣,我必須停止表演服事--不管是什麼樣的服事。神只能這樣使用吉姆.辛伯勒,當我信靠他、叫他使用我的自然本相時,他就讓我在靈里有了突破。神厭惡虛偽做作,尤其是在講壇上。我一旦在講壇上為了取得效果而作姿勢、裝樣子時,神的靈便會很憂愁。
我必須作的是,要更加努力、勤奮地學習。我開始創建神學圖書館,并化大量的時間研讀神的話語。但明顯的是,我決不會成為另一個約翰.衛斯理或另一個坎姆貝.摩根。我只能以我自己的風格向神敞開,全心依靠他。
(本文節譯自Fresh Wind, Fresh Fire, by Jim Cymbala, 1997, Grand Rapids : ZondervanPublishing House, Page 11- 20.)
從追逐世界 到跟隨耶穌
2008/10/22 |
周小安
一、隨波逐流 1970年春天,我還不滿十六歲,便只身到了湖南益陽去插隊落戶。 當時文化革命的高潮剛剛過去,我真有一點厭倦了城市中的政治氣侯,渴望呼吸一點農村的清新空氣。我在益陽一個鄉村扎扎實實地干了快三年。不料這三年的農村生活,又叫我越來越渴望回到我所離開的城市生活中去。湖南農村生活的艱苦,是一個在城市長大的青少年難以適應的。特別是在農忙的季節,那種勞動的強度和生活的艱苦,不僅在當時叫我難以忍受,即使在多年以后回想起來,也使我感到后怕。在城市上小學時候讀過的詩句,“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一一成了親身的經歷。除了這些皮肉之苦以外,社會的歧視也令人很難承受。我每次在農閑期間回到城市過節時,都對那些同齡的男女成雙成對地進進出出羨慕不已。想到自己不過回城市暫住一些時日,不久就要返回鄉下,不禁生出自卑自憐來:哪個城市的姑娘看得上一個下鄉知青呢?我多么渴望能夠遷回城市,哪怕做一個清潔工人也好。 1972年冬,聽說第二年將恢復因文革而停止了六年的高考。于是,我利用那年冬天農閑期間,回到城市跟我父親學英語。在那段時間,我謝絕一切邀請,放棄所有娛樂,死記硬背,居然在短短一個月時間里生吞活剝地啃完了大學一年級(當時的水平)的英語課本。返回農村后,我又抓住一切空余時間自學數學。我于六六年文革開始那年小學畢業,名義上算是六九屆中學畢業,其實只有小學的底子。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自學,居然也取得了一點顯著效果。在1973年首次恢復的高考中,我首先在所在公社的預考中成績拔尖,接著又在縣城的正式考試中表現突出。不久就得到內部消息,我已被本省一所大學英語系錄取。無奈錄取通知書遲遲下不來。后來才知道出了“張鐵生事件”,原來的錄取被推翻了。失望之余,我只好帶著沮喪的心境投入秋收。一天,正在田間出工的時候,收到鄉村郵遞員的一封信。拆開一看,竟是一紙錄取通知書!我被一所中專錄取了!我第一次嘗到了自我奮斗的甜頭。 在中專度過了二年的校園生活,畢業后被分配到一家工廠的子弟學校教中學。當時正值讀書無用論盛行,中學老師的社會地位不高,成年累月與一班頑皮不肯讀書的工人子弟打交道,實在沒多大意思。正當我感到生活既無聊又看不到希望的時候,傳來了文革十年以來再次恢復高考的消息。我暗自慶幸自己沒有在七三年進大學,否則就成了“工、農、兵學員”,將失去參加高考的資格。1977年,我隨同一群高中的學生一起參加了全國高考的試點考試。也許太緊張了,考得并不理想。在等候錄取通知的期間,我真是提心吊膽,擔心會出現學生考上了,老師卻沒考上的尷尬局面。錄取通知書終于下來了!全中學只有我一人被大學錄取,一塊石頭總算落了地。 大學四年可以用“專心讀書”四個字來概括。這一方面是因為我有緊迫感,想爭取把過去所荒廢的時間補回來﹔一方面是由于我不甘落在人后,因為看到周圍的同學個個都在用功。平日就夠用功了,到了期末考試的時候,讀書讀得更是天昏地暗,有時侯見了熟人連名字都叫不出來,甚至說話也語無倫次。大學畢業后,總算留校任教,跟著結婚成家。心想總算可以松一口氣,享受一下天倫之樂了。不料考研究生的壓力接踵而來。不少同屆的同學已經考上或正在准備報考研究生,自己若再不行動,豈不要落后了?此外,作為高校的教師,如果不讀個研究生,將來怎能夠勝任呢?于是,我只好硬著頭皮、抖擻精神,報考了在職研究生。被錄取以后,我就一方面享受教師的待遇,一方面又可以安心讀書、做研究。 如此順心的日子沒過多久,出國留學的潮流又滾滾而來。許多年輕、沖勁足的研究生同學都在斗志昂揚地准備“托福”考試。于是,我的心也開始躁動,不能安于現狀了。到了研究生要畢業的那一年,我便一邊准備畢業論文,一邊准備“托福”考試。走在前頭的研究生同學已經有多人被國外大學或研究院錄取,并且大都拿到了獎學金,正在辦出國手續。于是,我也忍不住從他們手中拿到几所加拿大大學的通訊地址,寄出了五份申請。很快就有其中一所大學給我發了錄取通知書。就這樣,1986年秋,碩士論文答辯剛完畢,我就馬不停蹄、風塵仆仆地告別親友,出國留學了。 所在大學物理系博士學位要修的課程并不多,我大多數時間都是同指導教授做課題研究。我一心要在留學期間做出更多的研究成果,盡量在國際學朮刊物上多發表論文,以期將來回國后提升職稱。所以,除了讀書、研究之外,我再無暇顧及其他了。有一次在唐人街遇到一位老太太,寒暄几句后,她要了我的電話,說是以后同我聯絡。從此,每到周末,她都會打電話來,邀請我參加一間教會的聚會活動。雖然據她說,教會提供免費的晚餐,但我總是推說太忙,始終沒有前往參加過一次。 有一次節假期,我應邀到一位朋友家度周末。第二天是禮拜天,那好友邀請我們一起上教堂做禮拜。我是第一次進教堂做禮拜,只覺得很新鮮。在優美的音樂和詩歌聲中,我閉目養神,不知不覺地進入了夢鄉。后來突然驚醒,不知身處何方。回頭一看,只見四周會眾都站立著唱詩歌,雖然沒有什么人在注意我,我還是覺得有點難為情。 二、浪子回家 當時的留學生大都是准備學成回國的,我也不例外。可是,“六四”事件改變了一切。在六四之前的日日夜夜,每一個留學生都守侯在電視機的螢光屏前,關注著天安門廣場學生的命運。大家都在幻想學生的行動也許會帶來中國改革的希望。當坦克的履帶碾碎了天安門廣場上的帳篷時,也碾碎了我們的夢。在憤怒、絕望之余,大家都選擇了“永久居留”一途。對我來說,這個迫不得已的人生轉向太急劇了。本來,學成回國,回到母校教書、科研,這是一條既定的坦途。現在,我被迫在國外重謀出路。對此,我真是沒有一點思想准備。 當時我的博士論文已經完成,是關于“超弦”方面的理論研究。自八十年代以來,一直有人在“弦”理論上進行開創性探索,并且取得了重大突破,因此吸引了許多國際高能物理界的一流人才在這個領域研究。然而,到了八十年代末,“超弦”研究看來走入了死胡同,不少研究者紛紛轉向。盡管我在這個領域已發表了多篇學朮論文,當時卻連一個博士后的位置都找不到。我為自己的出路萬分苦惱。辛苦奮斗這許多年,卻要面臨失業或改行,這個落差實在太大了,令我無法承受。我日夜焦慮不安,脾氣暴燥,簡直要精神崩潰了。 這時候正值1990年夏,一位朋友邀請我們一家到西雅圖去玩,在那里我們受到了真誠和盛情的款待。那位朋友雖然也面臨畢業,但他滿有平安的神態,與當時的我形成鮮明的對照。在交談中,那位朋友向我們見証他信耶穌的經歷。他和他太太(也是我們的朋友)常常發生厲害的爭吵,甚至發展到要離婚的程度。夫妻常常為此而深感痛苦。有一次,在萬般無奈中,他嘗試向耶穌禱告,求耶穌幫助他解決夫妻不和的難題。禱告后,他便感到應該向太太認錯,請求饒恕。當他這樣做時,他太太也非常配合,因此夫妻關系得以大大改善。 朋友的見証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使我對基督信仰產生好感。那位朋友趁機向我推荐亨利.莫瑞士所著《科學創造論》一書。我一口氣讀完,很受啟發。回到溫哥華后,受朋友邀請,我就欣然參加了一個家庭查經班。第一次查考聖經,經文是《路加福音》第12章,耶穌論“不要憂慮”一段。這段經文和那天晚上的查經改變了我對聖經和基督教的看法。我覺得耶穌的話句句說到我心中去了,也是我從來沒有想過的。我當時正在為前途和生活憂慮,而且無法克服它。耶穌深刻地指出人憂慮的根源是不認識天地的主宰,與他毫無關系。結果,人就把人生的根基建立在自己身上,于是便有了無盡的憂慮。 耶穌一方面提醒我們觀察天上的飛鳥、百合花和野地的小草,它們既沒有人那么大的能耐,卻比人活得更逍遙自在。由此使我們想到必定有一位隱祕的護理者,耶穌稱他為天父。另一方面,耶穌又向我們指出人的有限,連自己的身量或壽命也不能增加一點,又怎能自作主宰,企圖控制一切呢?所以,人克服憂慮的關鍵在于承認自己的有限,并且與宇宙的主宰建立良好的關系,全心信靠他的護理。 雖然當時我還沒有那么大的信心,但我卻認識到聖經的話包含著極不尋常的智慧,絕不象我原來憑空想象的那樣原始、過時。耶穌的話語完全不同于科學的話語。科學雖能揭示出自然界的運行規律,但對個人的生存焦慮卻漠不關心。但耶穌的話句句針對著人內心深處的憂慮和不安全感。耶穌的話語也與人類哲人的話語完全不同。歷代的哲人,即使關心人生的焦慮和苦難,卻明顯地受人的眼界的限制。耶穌的獨特之處在于他處處以神的眼光看待事物,展現造物主的性情。后來我才知道整本聖經都是以神的眼光看待事物,以神的口吻說話。聖經的這種特征,與聖經宣稱出自神的默示,是完全一致的。當時我真有點后悔為什么這么遲才接觸聖經和教會。 從此,每周五晚上在牧師家的查經聚會,象磁石般吸引了我。當時,我居住的地方離牧師家較遠,但每一周我都期待著查經的那個夜晚到來。是什么東西對我具有那般的吸引力呢?是聖經的話語,弟兄姊妹之間的分享,彼此的關懷和問候,是一種雖看不見卻能感受得到的主的同在。 在一個冬日的雪夜,氣溫驟降,路面冰滑。我開著車往查經聚會駛去。不料,在一個十字路口,那輛老爺車熄火了。我把車慢慢推到路邊,心里卻充滿了遺憾和惋惜,為失去一次查經聚會而感到茫然若失。這次經歷使我更體會到教會生活的寶貴。不久,在對基督救恩有了一點基本認識后,我就決志信主,并且受洗歸入基督。教會也就成了我的家。 自從我1990年秋接受主耶穌以來,至今已有十一年半。在這期間,聖靈在我生命中深深地作工,使我從一個追逐世界潮流的人,轉變為一個耶穌基督的跟隨者。 三、認罪悔改 在我信主之初,對罪并沒有多少認識,也談不上徹底的悔改﹔只是籠統地承認自己是個罪人,愿意接受耶穌十字架的救恩。但信主以后,經過查讀聖經和聖靈的光照,使我漸漸對罪加深了認識。耶穌為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如果不認識罪,也不會真正認識基督的十字架。 我認識罪的第一個突破是,真正明白了“罪”字的原義。在聖經中,“罪”字的原義是“矢不中的”,箭射不中靶心。其實,在查經、聽道和讀屬靈書籍時我經常碰到罪的這個定義。但在蒙光照之前,那不過是一個頭腦中的名詞和觀念而已,并不真正明白。關鍵在于“的”或“靶心”是什么?我以前之所以缺乏罪的意識,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心目中的“靶心”是自己的良心和公認的道德標准、行為規范。按照這個“靶心”,我并不感到自己有罪,至少罪的意識薄弱。我反而覺得自己是一個弱者,處處受到他人和環境的威脅。我活著只是要努力圖存,避免受傷,何罪之有? 但根據聖經,“的”或“靶心”是神的律法和神自己。(這兩者是互相關聯的,因為神的律法體現神的性情和他自己。)神的律法是絕對的,并不會因為現代人普遍信奉道德相對主義而改變。神的律法是崇高的,它要求每一個人都“盡心、盡性、盡意愛神”,并且“愛人如己”,而不僅僅限于“盡量不傷害別人”而已。神的律法是完備的,它不只關涉到外部的行為,而且關涉到行為的動機和人的心思意念。按照神的律法,我不能不承認自己是個十足的罪人。按照神的律法,我其實是一個對神不敬虔、對人很自私的人。我一心只向往個人成功、名位、財富,一生只崇尚個人奮斗。不要說從不把神放在心上,也很少把“鄰舍”放在心上。我雖然沒有觸犯刑法、進過監獄,卻經常心懷嫉妒、貪心、幸災樂禍、惟恐天下不亂。見到容貌出眾的異性,也難免會動心,甚至產生不良的念頭。 我認識罪的第二個突破是,真正明白了單數“罪”的含義。在聖經中,“罪”有單數、復數之分。復數的罪指具體的、可數算的罪行、過犯。單數的罪指罪人的狀態和性情。如果只認識復數的罪(這比較容易),而不認識單數的罪(這比較困難),對罪的認識就仍然是片面的、膚淺的。因為復數的罪不過是罪的果子,單數的罪才是罪的根本。如果不認識單數的罪,不砍斷罪的根本,復數的罪就會層出不窮。 罪是一種狀況,是人自立為王,自命為生命之主,是人自我崇拜。當我們處在這種狀態時,我們的自我便取代了神的地位,占據了我們生命的寶座,我們就是拜偶像的人。回顧自己的過去,我不能不俯伏在神面前承認自己是一個罪魁。且不要說在信主之前,在我的生命寶座上,從來沒有為神留任何位置﹔就是在信主之后,大多數時候,我不也是把自己放在首位,把神放在次要的位置嗎?我自我奮斗、追求名位,不都是自作主張嗎?即使是我的憂慮、恐慌,不也是因為依靠自我、而不依靠神嗎? 我認識罪的第三個突破是,明確了真正的認罪必須有悔改。在華人教會,有一派人認為獲得救恩只需要信,不需要悔改。他們的理由主要有兩個要點:第一,四本福音書中,約翰福音只講信心,沒講悔改,其他三卷福音書才講悔改﹔新約其他書卷中,使徒保羅的書信在論及救恩時只講信心,沒講悔改(提摩太后書2:25是例外),雖然其他書信講到了悔改。第二,他們認為,只有約翰福音和保羅書信才是專門針對外邦人的福音,其他新約書卷中關于悔改的教訓則是針對猶太人的。 我仔細研讀聖經和深入思考,發現這種立場站不住腳。第一,我們不能說,三本符類福音書中關于悔改的教訓只適合猶太人。這樣一來,就連耶穌的大使命(馬太福音28:18-20)也只適合猶太人了。如果大使命適合所有的基督徒,那么,大使命中就包括了悔改的教訓。第二,雖然保羅書信中論及救恩時,很少用悔改一詞,但根據使徒行傳,保羅卻用悔改來講述救恩(使徒行傳20:21,26:20)。第三,基于全本聖經和救恩神學的考量,約翰福音和保羅書信有關得救的信心中包含了悔改的意思(參見下面第四點的說明)。 根據聖經,悔改不只是籠統地承認自己是個罪人,而要在具體的、一件一件的罪行上離棄罪惡。這包括“棄絕謊言,各人與鄰舍說實話”﹔也要對政府,對雇主誠實無欺。“從前偷竊的,不要再偷”(以弗所書4:25-26)﹔遠避偶像(約翰一書5:21),除去家中一切“當滅之物”(申命記13:17-18)﹔“遠避淫行”(哥林多前書6:18),過去若有不正當的男女關系,一定要立刻中止。過去若傷害了別人,去向對方道歉,請求饒恕等等。總之,真正的悔改一定要付諸行動。 根據我個人的體會,真正的認罪悔改,會在悔改的人心中產生敬畏神的意識。因著這種意識,又在人的心中產生抵抗犯罪的約束力。(這種約束力對不同的人也有強弱之分,不一定能使人人都完全不犯罪。)在我信主一年多時,我們意外地有了第二個孩子。當時我妻子正生病,家庭醫生也建議流產。但因著對神的敬畏之心和信心,我們才沒有象信主之前那樣去作,結果才蒙了神的恩典,有了第二個孩子。 真正徹底的悔改,不只是為一件件具體的罪行和過犯而悔改,還必須為單數的罪而悔改。這也許是我認識罪的第四個突破吧。這里牽涉到救主和主之間的關聯性。對此現代教會存在過分歧。有一派人在傳講救恩信息時將耶穌的這兩個身份分開,使聽道的人產生一個錯覺,以為只要接受耶穌為救主就行了,而不一定要接受耶穌作生命的主。結果,這些被誤導的人,竟然心安理得地偷竊了專屬于耶穌的一個身份。他們把救主這個身份歸給耶穌,卻把主這個身份留給了自己!這些被誤導的人過著一種畸形的“屬靈”生活:他們靠著救主耶穌脫離了黑暗的權勢,從撤但的國度歸到神的國度﹔但是,在神的國度里,他們卻不讓基督作他們生命的主,而是他們自己作自己作主。 更荒唐的是,這些人竟然把這種荒唐的論調美其名日:絕對的不付代價!神讓我認識到,這是一種錯得離譜的觀點。它是基于對聖經的曲解,也是一種錯誤的救恩神學。這種神學完全以人為中心,將救恩的目的從神的榮耀偷換為人的自私和放縱! 不錯,一個人因信得蒙救贖是神白白的恩典,人不需要付任何代價。然而,天國的法則與世界的法則卻絕然相反:在天國里是基督作主﹔在世界則是人自己作主。一個人不能在天國里仍然合法地按世界的法則生活。我聽到保羅在羅馬書第6章說:“這樣,怎么說呢?我們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顯多嗎?斷乎不可!”(第1, 15節)他又說:“但現在你們既從罪里得了釋放,作了神的奴仆,就有成聖的果子,那結局就是永生!”(第22, 18節) 面對這個真理的挑戰,我在神的面前降伏,走下生命的寶座,讓神作我生命的王和生命之主。在作這個主權移交的時候,我聽到保羅說:“感謝神,因為你們從前雖然作罪的奴仆,如今卻從心里順服了所傳給你們道理的模范。”(羅馬書6:17)由此我也開始理解,羅馬書為何在論述救恩之后,要提出“獻為活祭”作為基督徒生活的總綱領。真正徹底的悔改包括了主權的移交,而這正是“獻為活祭”的第一個要素。 1992年,我感受到主的呼召,決定踏上全時間事奉神的道路。 四、死的意義 獻為活祭的第二個要素是“成為祭物”。成為祭物的意思一方面是為神享用,另一方面則是經過死亡和焚燒。所以,每一個將自己獻為活祭的人都需要了解死的意義,并且經歷“死”。 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若不落在地里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失喪生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約翰福音12:24-25)他又說:“若有人要跟隨我,就當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路加福音9:23-24) 耶穌的這些話,被認為是既難明白、又難遵行的話。但這些話既點出了正常基督徒生活的特色,又是其祕訣所在。基督徒的人生道路是跟隨耶穌、效法耶穌的道路,這是一條十字架的道路,也是一條由死而生的道路。當一個人將生命的主權交給耶穌以后,他就開始走上了這條道路。難題在于,即使許多奉獻給主的人,卻沒有、或者拒絕跟隨耶穌走十字架的道路。然而,一條千古不變的屬靈定律是:一個人若不經過耶穌所說的“死”,他也無法活出耶穌所應許的丰盛的生命(約翰福音10:10)。 我雖然奉獻了自己全時間事奉神,并且進入神學院讀神學,同時也參加教會和查經班的服事好几年了,卻仍然發現自己的舊人并沒有根本脫去。曾一度沉寂的向往今生名利地位的心,又改頭換面地活躍起來。這使我認識到,老我要死去并不容易。這期間我讀了不少屬靈前輩關于怎樣憑信心抓住與耶穌同死或同釘十字架的真理,而經歷老我死去、新我誕生的見証,卻仍然不得要領。 1998年夏,主帶領我離別神學院,進入教會服事。我非常樂意順服主的帶領,并以為主一定會讓我在教會大顯身手,發揮過去近六年所學的神學。卻沒有想到,事情的發展與我的想法剛剛相反。主沒有要我顯什么身手,反而要我安靜。連我本來在教會為同工開設的聖經真理課程以及主日講台事奉都要暫停,轉而去做一些我所不熟悉的工作。坦白地說,我開始很難接受這個變化,因此內心起了激烈的沖突。在禱告默想中,主讓我明白,我只需要確信主的帶領,并且將自己全然交托在他的恩手中。當我將自己完全降服在主的腳前時,主賜給我極大的平安。 在這次經歷中,我對死的意義有一點突破性的領悟。我發現,人天然的性情不愿意面對失敗、貶低、被拒、受傷、羞辱、苦難、疾病、貧窮等一切與死亡靠近的事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怕死、因而不敢面對死亡。在人生中,我們總是盡一切可能地逃避死亡和一切與死亡相關的事物。回顧自己信主前的生活,我發現有一條線貫穿其中,就是逃避死亡。我對成功的追求,對失敗的恐懼都是逃避死亡的表現。 一個決定跟隨耶穌的人,如果仍然懼怕死亡、逃避死亡(這是舊人的生活模式和態度),他怎能經歷舊人的死亡呢?所以,他首先必須學習正視死亡、思考死亡。只有這樣,他才能跟隨耶穌、活出由死而生的生命來。 耶穌的復活使我們能夠以一種全新的態度來面對死亡。對耶穌來說,死亡已成為通向新生命的道路。而且,對于相信耶穌的人,耶穌的道路也可以成為我們的道路。因此,即使是人生中最悲慘、最痛苦、最絕望的景況,也可以成為通往新生命的途徑。這樣的事情,是一個天然的人所難以了解的,也是與人的常識相違背的。耶穌的復活使我們改變了逃避死亡的態度。他使我們能夠以正面的態度,坦然面對死亡和與死亡相關的一切事物。他使我們知道,流淚谷是通往泉源地的必由之路﹔死亡也是通往新生命的必經之路。所以,一個相信耶穌的人不再懼怕死亡、逃避死亡。他因此獲得了真正的釋放和自由。 一個不懼怕也不逃避死亡的人,就不會懼怕和逃避那些與死亡接近的事物:失敗、貶低、被拒、受傷、羞辱、苦難、疾病、貧窮等。他們樂意為耶穌而承受臨到他們身上的這一切,而且仍能夠得享安息。在這些人身上,“脫去舊人,穿上新人”將成為他們的經歷(見歌羅西書3:9-10)。對這些人來說,與耶穌同死、同釘十字架不只是屬靈爭戰的宣告,而且是真實的經歷。 五、生之目的 “獻為活祭”的第三個要素是為神而活,并且活出神的榮美來。自從九八年我來教會全時間服事以來,不覺已快四年。這四年是我一生中活得最充實、也最喜樂的日子。下面是我的一點領受。 保羅在哥林多后書5章15節說:“并且他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是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保羅的一生為這句話作了最佳注解。他的一生,就是神所喜悅的“活祭”(羅馬書12:1),也是每個基督徒的榜樣。保羅受耶穌的親自選召,作了向外邦人傳福音的使徒。他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宣教士和布道家。他一生中遭遇過無數的屬靈攻擊和宗教逼迫,經歷過各種勞苦、鞭打和監禁,也碰到過各樣的危險,承受著各種心靈上的痛苦、軟弱、疲憊,飢寒交迫,還有牽挂教會的憂心。有時候,他連活命的指望都絕了。但是,他的足跡遍布當時羅馬帝國許多最重要的城市,他在那里布道,開拓,建立了以外邦人為主體的教會。在他晚年的時候,他說:“我現在被澆奠,我離世的時候到了。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后,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他顯現的人。”(提摩太后書4:6-8) 保羅的事奉得力和生活得勝的祕訣是什么呢?就是他的人生有焦點,有標竿,正如他在使徒行傳26:19所說:“我故此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他一生都朝著這個焦點,向著這個標竿直跑,沒有什么事情可以攔阻他,這就是他事奉得力和生活得勝的祕訣。 回顧自己信主前的生活,那是一種隨波逐流的生活。我雖然在世上不斷地追求,卻總是得不到長久的滿足。我那時獻身于財富、名譽、地位、成功和享樂。然而,這些目標都沒有永恆的價值。當我離開世界的時候,這些目標都要轉眼成空。 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一個人自出母胎以后,就象一只上了發條的鐘表,他的人生是倒數記時的短暫過程。直到發條走完了,生命也就結束了,正如中國的古話說:“人生如白駒過隙。” 雅各書4章14節說:“你們的生命是什么呢?你們原來是一片云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一個沒有獻身給的神的人生也要如此消失。人人都應當明白,一個人一生中所追求的一切,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作交換。 當我把自己全然奉獻給耶穌、并且為他而活以后,我感到自己在世上作的每一件事就有了永恆的價值。約翰福音6章1-14節記載了耶穌所行的一個神跡。在那個神跡中,耶穌用一個小孩的五個餅、兩條魚,喂飽了五千人。我個人的生命就象那五個餅、兩條魚,本來是很不貴重的。然而,我愿意將自己的生命交在主手中,主若使用,我相信主將使這生命變得有價值。 周小安 來自中國湖南長沙,曾在加拿大獲物理學博士學位﹔獻身傳道后,至加拿大維真學院攻讀神學,畢業后留校從事神學研究。現在溫哥華牧養教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