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俯下身,欣赏世界的美 /(a)
1
2
3
4
5
6
後現代思潮中美國主流教會的困窘 | | | |
作者︰辛立
每年夏天,我都會回學校選課。開始選修的還和教牧輔導學位有關 ; 從今年開始的自由選課,幫助我了解在後現代時期的教會牧養的新特點。
上課期間,除了教授的講課帶給我震撼之外,和老朋友凱瑟的一席交談,加深了我對美國教會現狀的了解。凱瑟告訴我,她今年要去北卡州西部的山里,向無家可歸的人傳福音。兩年前開始,成千上萬的人涌進北卡西部的“高處和神靈所在”的山里,追求與靈界相交。他們多是美國白人,離家棄子,不修邊幅,甚至打著佛教的杏黃旗,沿街乞討,露宿荒野。這一趨勢,有增無減。北卡西部山區,是布道家葛培理的家鄉,是葛培理培訓中心和紀念館的所在地。現在,這里發出了馬其頓的呼聲。
一、問題的提出 1989年,在馬尼拉召開的世界宣教年會上,幾乎所有信奉基督教的西方國家,都認識到教會所遇到的困境;提出自己國家也應列為被宣教對象。但是,作為主要宣教士差派者的美國教會,否認這一現象在美國的真實性。教會的領袖們認為,美國不是被宣教的國家,宣教是要差派宣教士去海外。(1)
然而,這樣的自信很快就被事實打破了。從1990年開始,美國教會普遍注意到在自己本土所發生的真實變化。特別是2000年以後,許多著作開始系統地討論教會遇到的問題教會所面臨的實際是枝節性的臨時困難,還是必須從根本上分析和認識的長久危機?。(2)
兩個表面數字可以從財力人力上,直接反映美國教會的實際第一,從整體上來說,現在教會80%的經費,來自 55歲以上信徒的什一奉獻(3)。潛在的問題是,十年後,這批老基督徒逐步退休。且不說社會保險基金是否存在,教會需要做扶貧的工作;即使以此收入為基礎,來計算提供給教會的奉獻,現存教會和福音機構如何照常運營,大多數牧者不知道。新一代年輕的基督徒,會不會普遍的像老一代人那樣,積極投入教會事工和金錢奉獻,牧者們沒有把握。
第二,美國每年有1300-1500的中青年傳道人從教會事奉的崗位上退下來。雖然他們絕大多數仍然堅持信仰,但卻不要再牧會了。這些牧者,95%在小教會中單獨工作。他們沒有團隊的支持,特別是在困難時,無法得到正確及時的幫助。退去的原因,99%不是因為信仰問題,多數是因為壓力。而這些壓力,基本來自教會內部。(4)
從1970到1990年間,北美主流教會在組織結構的發展變遷上,也有兩個特點。第一,多數宗派,比如美南浸信會,長老會,衛理宗,路德宗等,從人數、資金和組織結構方面,急劇萎縮,凸顯出教會所面臨的危機。與此同時,一些超宗派的大型教會(mega church),快速增長和興起,似乎為教會的復興帶來了希望。這些大型教會的領袖們,將自己所謂的成功運作經驗,音樂敬拜和講道模式作為復興的號召力,普遍推廣。結果又如何呢?從總體上說,這些努力,未能扭轉教會在整體上對社會發生影響力的頹勢。(5) 大型教會也朝著音樂敬拜情緒化,信息迎合世俗化,組織管理商業化,教牧輔導心理咨詢化的方向發展。
從北美大型教會聘牧的過程看,基本是這樣三個階段草創時期聘用有神清楚呼召,經過神學訓練的傳道人,他們多有領袖魅力;教會逐步發展時,聘用受過心理輔導訓練的關懷者;等教會規模擴大,聘用商業管理人才,他們當了教會的主管,才開始接受基本的神學裝備。(6) 現在,領袖型的牧師們將屆退休。
我們教會租用屬于美南浸信會系統的教堂,作為周五查經和主日敬拜的場所。前不久,系統內一百多家小教會在一起聚會,商量聯合召開“暑期聖經學校”。這些教會,半數以上聘請不起專職傳道人;教會人數在減少的同時,日趨老年化。一些青年人和骨干家庭,也轉到鄰近的一間大教會。在我們這個地區,萬人以上的大教會有兩家,都是這些年發展起來的。一家還很興旺,一家新建不久的巨大教堂正在拍賣。
美國主流教會的下滑趨勢,是近20-30年內明顯表現出來的。普遍說來,華人教會正是在這些年間,由查經班,逐步按照美國教會的傳統結構建立起來。華人教會的帶領者,也多是在北美神學院直接間接接受訓練。作為分支,我們如何看主流教會目前所面臨的困窘?我們中間,有宣教異象的牧師長老們,通過短宣和長期回國,幫助國內家庭教會的神學培訓,希望建立有管理功能,由受過系統裝備的牧師來牧養教會的機制。然而,這些在北美主流教會和華人教會都遇到的難題,和國內的實際如何聯系?
二、現代主義對教會的影響
說到北美教會所面臨的新課題,常是和後現代主義、新紀元運動相聯系。這都不錯。但是,都有一個預設前提教會本來在現代時期,和現代主義磨合得不錯,教會從整體上也運作好好的,突然遇到了後現代的時代變遷等新問題,腳步有點錯亂了。
怎麼辦?從1990年開始,許多教會和神學院的牧師教授們主張,只要將教會運作和人們實際需要聯系得緊密一點,把神學教導生活化一點,節目制作得精彩一點,就可以重新吸引人們回到教會。然而10年之後,這些做法,對北美教會整體的改觀上,效果不彰。
從2000年開始,大家開始思考新的問題教會面對後現代思潮的衍沖擊時,似乎忽略了一個基本點,就是教會在現代時期,對聖經的神學理解,對教會運作而建立的機制,是否完全按照新約原則?如果是的話,以現代主義為基礎而衍生出來的後現代主義,就不可能這樣肆無忌憚的猖獗。教會從整體上,就不會在時代變遷和世俗文化面前,如此無力。如果我們承認神學上和教會運作上的偏差,其特點是什麼?
因此,北美教會開始對現代主義及其文化對教會結構和神學的負面影響,進行更深層的分析。大家開始明確地認識到現代主義從整體上看,是一種抵擋聖經真理,抵擋獨一真神,抵擋耶穌基督並釘十字架的思潮。我們教會現行結構和神學,特別是系統神學中的教會觀,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響。這些影響很廣泛,這里,主要從兩方面來分析。
第一,“啟蒙運動”和科學至上主義的影響。
所謂現代主義,是指1700-1850年間啟蒙運動所代表的特征;它又被稱為理性時代。這一時代不僅置疑傳統真理;同時,對確定真理的內涵和外延,有全新的解釋和認定。特別是關于信仰和聖經真理,逐步從中世紀屬于絕對超然地位,轉移到通過人的理性和科學方法的檢驗之後,最終被批判性的確認。在這樣的思維框架下,神被現代人從創造和主宰的寶座,拉到可以討論的地位。
從培根的哲學及其後學,從牛頓的物理學及其後來的科學家,教會信仰仍然是人們生活的主要支柱。但是,主導這個時代潮流的,是強調用可以觀察到的客觀事實,重新審視真理。研究因果等規律的科學方法,成為推動現代理性主義的動力。科學和信仰,被分為不同的兩個範疇,並且由科學主導宗教信仰的內容和方向。(7)
與科學主義並行,被極力高舉的,就是提出科學觀察方法的人。康德在其批判哲學中,提出“先天綜合判斷力”的思想,並且將人的積極思維,具體地劃分為主觀的,情緒感官的,創造性分類等不同方面。這些方面的完整結合,形成了獨特的理性思辨能力和構架,然後用客觀的觀察,結論性的判斷,以及綜合性的管理等步驟,得到對所觀察對象,包括生命,神學和信仰的架構。
現代主義通過人所設定的科學方法,把具有這些先天本能的人,推到現代生命的中心。具有主觀能動性和思辨能力的人,不僅是明白終極真理,也是架構生命意義的起點。什麼是事實?就是由知識和科學思想所產生的結果。什麼是最高價值?就是作為獨立的人所作出的合乎理性的選擇。(8) 中世紀倡導的神和真理,變成了現代的人和真理。
教會受這種思辨體系影響最深的,就是“新派神學”。這些神學家套用實驗科學和哲學上的方法來研究聖經。他們以科學為標準,把一切神跡奇事從聖經中刪去,進而“還原歷史上的神和歷史上的耶穌”。他們歸類福音書中的不同特點,假設有一個底本性的文獻“Q”。他們從對舊約律法和歷史書的懷疑開始,設計出“JEDP”(不相信摩西五經是摩西所寫)的故事。如此費心竭力的研究,就是為了建立一個科學標準,來檢驗聖經真理的可靠性。這對基督信仰造成了極大的沖擊。
為了反擊新派神學的破壞,堅持福音信仰的教會作了大量正面護教的工作。系統、正確和全面地理解聖經,成為 1920-1950年間新興神學院的主流。與此同時,因著教會本身的文化環境和時代特點,教會對聖經的理解,在許多方面有不同側重點。誰是決定其正確與否的標準?人為的因素被強化,宗派的神學被提升。所以,宗派之間的相互傷害,用有限的系統將無限的神放在自設神學框架之內的偏差,時有出現。這些,都是啟蒙運動在不同程度上的折射。
經過堅持福音信仰教會和新派神學的長期辯論,我們現在對聖經的理解更清楚了。現在的釋經學和解經專著,比起路德和加爾文時代的神學思想,有了極大的發展。偏差在于,我們將聖經知識和生命分開;將活出信仰真實和停留在信仰表層分開。北美教會有一批在神學上有造詣的專家,有一批系統神學訓練的牧者,但也有相當一批不讀經不禱告的會眾。這種具有二元論色彩的分離,也是受科學和信仰分離的影響。
第二,現代民主國家觀念對教會的影響
使徒時代和其後兩百多年,教會面對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基督是主” 和 “凱撒是主”的對立。這種情況,從公元312年開始,隨著康斯坦丁允許基督教公開敬拜,到他臨終受洗、被稱為“神的朋友”和“第十三位使徒”,整個景觀就被徹底改變了。使徒行傳是以使徒保羅進羅馬監獄為結尾。尤西比烏的“教會歷史”則這樣說“一神,一道,一主;一個皇帝,他的職責就是向全人類解釋神的知識和愛。”(9)
其後,雖有皇權和教主權柄位置的調整,但是,神的國在地上完美建立的樂觀主義,熱情不減。公元427年,奧古斯丁完成了《上帝之城》一書,從政治學、神學等不同方面,對神的國在地上實現作出了全面論述。從而建立了中世紀羅馬教皇權柄的至上地位、政教合一、君權神授的理論基礎。這又被稱為康斯坦丁式的基督教王國。(10)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首先集中在救贖論人得救本乎恩典,必須回到聖經。對羅馬教廷的分庭抗禮,是逐步衍生出來的。改教運動,離不開民族國家意識(由nation到state)的逐步發展。這種意識的起點是政教分離王權要脫離神權的轄制。世俗王權是和宗教神權並行不悖的兩套馬車。在民族國家意識初期,羅馬教皇的基督教王國,或者西方諸國支持的地方教會,都是民族文化遺產。然而在具體的政治、經濟、軍事和貿易等事務上,宗教最好保持中立。這就使得政權和神權更為平衡。
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逐步成形和普遍民生社會經濟結構的改觀,在整個社會和普遍的民眾概念中,天主教和新教教會都逐步成為與現存政治制度並行的精神領域,從而形成了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二元論的整體結構以民主、民權和民生為主的物質世界,成為一般民眾所關心向往的公眾生活這方面,由現存的政治制度管理;以信仰上帝和靈命訴求的宗教,成為一般民眾的私人生活這方面是由基督教會來運作。
與此同時,科學至上論引發了科學和信仰的分離。工業革命產生的科學技術和豐富的物質,使人們精神需要的重要性淡化了。教廷和新教訂立的信仰原則也從法定的絕對遵守地位,移向人們的自願接受。一定程度上,人們按照文化傳統和信仰背景加以調整,形成了不同傳統的教會生活。
西歐諸國政教分離和民主國家概念的提升,是由國家的當權者主導,逐步付諸事實的;而美國的政教分離,則是由因宗教迫害來到新大陸的基督徒建立的。
早期的清教徒是因信仰自由而遠離自己國家、漂泊海外的追求者。他們執著于追求神和持守自己虔誠的宗教傳統,但在他們自己的政治環境逼迫下,是難以實現的。他們認為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從法理上割斷政治和信仰的相互制約。所以,北美社會的政教分離充滿了草根階層強烈的宗教情操。這種宗教情操的深處,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和民主意識信仰是我們個人與神之間的獨特關系。這一點不錯,但是不全面。(11) 所以,在現代時期,科學至上和民主國家概念對教會傳統和信仰體系的影響,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特點人的位置被作了徹底的調整。中世紀以宗教為主軸,被束縛在地緣、政治、經濟和法律等完整體系之下的人,被解放了出來,並且被放在科學、宗教、政治、文化和經濟制度的中心點上。似乎是由理性的人,來調節諸多錯綜復雜的關系。明顯的事實是,現代主義坐在主導地位;教會卻認為,這個位子應該是她的。
中世紀政教合一,可以用王權和行政手段解決教會內的爭端;也可以使信仰成為國教,廣泛吸收異教,使所有異教祭祀成為神父。這一切都在基督教王朝審判所和保護傘之下。進入現代時期,由科學至上和民主國家所帶來的政教分離體制和精神物質二元論思想,就將異端、異教、世俗觀念和純正信仰,擺在一個平台上。
在中世紀,教會承認基督是主,並且由此衍變,教皇也成了主,教會決議和聖經平行。到了現代,這樣的謎思,被科學至上思想和政教分離體制拆除了。從積極的角度看,這是將基督和凱撒分開了。
教會在文化整體上,被迫退出對社會絕對控制權的過程中,緊緊抓住不放的,就是基督教王朝的架構,和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地位。從改教至今,教會作為西方社會道德仲裁者的心態,一直沒有退燒。
以道德優勢來影響政治和文化生活的模式,必然關系到教會在實際生活中,如何為主作光作鹽。在西方,是建立一個封閉型的宗教團體,以示有別于世界,吸引世人來。在海外宣教,是把原有的教會模式,在和異文化整合中,建立基本相同的教會分支。
三、後現代文化對教會的影響
所謂後現代主義,決不是推翻現代主義而橫空出世的新思潮。它承繼現代主義的基本特征,延續發展出合乎自己時代特點的文化。啟蒙運動的科學主義,在後現代主義沒有變。只是將內容,由牛頓時代絕對時空觀念下的科學主義,變遷為愛因斯坦時代相對時空觀念下的科學主義。科學方法和理性為基礎的最終決斷,仍然是厘定信仰、倫理道德和社會準則的主線。我們听到最響亮的口號是“一切都是相對的。”這一標準是絕對的,因為它是對後現代科學和哲學總結的結晶。
這個絕對標準向基督信仰的挑戰更進深了。現代主義是用科學方法作為標準,來衡量聖經真理的可信與不可信部分。後現代主義是從根本不信的立場上,把聖經放在相對的位置。新派神學是要把聖經限制在科學可以理解的範圍,把聖經的倫理學放在神學之上;而後現代主義是從不信和相對主義的觀點出發,要把聖經放在古代文化典籍之一的位置上。後現代的聖經研究者,根本不信有一位聖經所啟示的獨一真神,根本沒有敬畏的心。
什麼是相對的?就是說聖經關于神的創造、神的屬性和主權、基督救贖的特殊啟示,是特定人群的需要,是古代特定條件宗教的自我理解。離開了這些歷史條件,這些假設無法成立。有了這些歷史條件的重復,也只是對特定群體有意義;並不具有絕對的真理性。因為具有絕對真理是不可能的。
後現代社會仍然在資本主義經濟模式中運行。只是在方法和環節上,由馬克思完全破壞與徹底重建的經濟觀念,逐步轉變為韋伯循環漸進與自我調整的經濟觀念。早期資本主義通過各種不人道手段,攫取最大的剩余價值的觀念,逐步轉變為以提供高品質的商品和服務,贏得顧客信任,保證顧客群體,從長遠角度盈取利潤的方式。要在激烈競爭中生存,必須有響亮的品牌。
在這樣的商品社會,如何使宗教在有限的時空內更為有效?教會過去的那一套似乎不行了。現在所提倡的,是經濟效益,是人對人的信任,是吸引眾人的品牌。所以,重新包裝,把曾經在歷世歷代對人有益的宗教都拿出來,在滿足個人需要的宗教市場上相互競爭,就成為後現代文化的特點。
從教會的角度來看,就是把節目辦的好,對人有吸引力。因此,人不喜歡听的,盡量別說;即使說,也要說得有技巧。人喜歡听的,盡量從我們的信仰中,找到可以印證的地方,加以強調和發揮。宗教內容因著人的需要,甚至可以修飾得偏離聖經核心與本質。 同時,商業經營管理的方法和理念,運作在教會的各個層面。大公司CEO的技巧,用在教會的領導藝術上。事工場面大就是好,知名度高就是成功的標簽,被貼在教會增長經驗上,供大家來參觀學習。檢查教會的標準很具體人數增加、金錢奉獻增長。
北美最早成功的大教會,是位于洛杉磯近郊的水晶大教堂(Crystal Cathedral)。這里的牧師這樣解釋罪人和地獄“沒有尊嚴的人,就是罪人;不給人尊嚴的地方,就是地獄。(12) 听到這樣的解釋,我才明白他們為什麼把約翰福音81-11節,耶穌對行淫婦女赦免不定罪的經文,作為教會建築主體雕塑的用意。
現在北美最紅火的大教會,是德州的湖林教堂(Lakewood Church)。這里的牧師在接受ABC主播采訪,被問及如何看待基督耶穌並釘十字架在基督信仰和他們教會的位置時,他拒絕回答。這些教會的共同特點,就是對聖經進行篩選,只講合乎人口味的東西。信仰的根已經爛了。然而在後現代,就有人喜歡這些。
為什麼?極端的人本主義。由啟蒙運動引發的人本主義和自信,在兩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和核彈頭的陰影中,以及反復出現的經濟風波和社會動蕩中,失去了樂觀主義的主調。從尼采超人的絕望,到薩特存在主義無奈的接受現實,人逐步從抽象、集體化和悲觀的群體,落實到具體和本位的個體。並且希望從這一個體中,找到生存的價值。人,就是你自己,是世界的核心。你的取舍定位,是價值觀取向的重心。別人和整體社會雖然重要,但是你如果失去了自我定位,一切都沒有意義。
這對教會最大的影響,就是為什麼和為誰來教會。耶穌用“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和“愛人如己”,作為最大的誡命;並且要求門徒舍己,背起十字架來跟從。教會在後現代的特點,就是把耶穌在強調愛人時,所用的對比修飾詞“如己”,大加擴充,不僅成為愛人的先決條件,甚至成為愛神的前提。這樣,就對聖經中神的愛,出現了偏差性的理解。把愛的核心,從舊約慈愛(hesed)豐富的內容,局限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將新約中愛通過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彰顯,抽空了,得到愛和像愛自己一樣去愛人,成為信仰的起點和終點。聖經中愛的本質,被斷章取義的歪曲了不愛自己,不可能愛人;沒有人間可以體會到的愛,神的愛也是空洞的。
由此引發的,就是教會生活核心的轉變。我們來教會,本應敬拜神。當愛的內容聚焦在個人身上,敬拜中心就變了。唱詩後常听到“今天的詩歌,將我從靈里整個帶起來了。”听道後常常說“牧師的講道,使我自己今天真有得著。”帶領別人查經時也說“我自己今天的得著最多。”榮耀神和傳揚神的福音,被忽視了。
仔細思想這些價值取向,很能反映我們時代特點和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如果說在現代時期,新派神學是用揚棄的哲學觀,把聖經的核心信仰拋棄,而受後現代主義影響的教會,則進一步用斷章取義的方法,將世俗觀念合理化。進而,承認基督徒在生活和信仰上的兩重性。
後現代主義倡導下的教會生活,在精神與物質之間,在主觀和客觀之間,在主觀信心和客觀真理之間的進一步分離,使得在相對主義文化環境生活的信徒,可以心安理得的在分離和矛盾狀態中,保持平衡。
在公眾場合,許多自稱有宗教信仰的基督徒,可以和沒有這種信仰的世人,持守同樣的政治理念,工作態度,金錢觀念,男女關系和婚姻準則等。在屬于私人性的宗教信仰圈子內,他們可以與人分享今生和永生、人可以接受的神、善惡標準的確定、以愛囊括神所有本質等觀念,借以得到屬靈的安慰。需要作光作鹽的時候,他們或用激進的方法表達觀點、或成為沉默的大多數,獨善其身。這些在北美教會很普遍。
什麼是為宗教重新的定位?前任美國哲學協會主席Richard Rorty,在評論葛培理牧師早期傳道內容和風格時曾這樣說“宗教所要解決的,就是我們的孤獨。這比在民主制度下所要給我們公眾信息和生活標準的教訓,要重要的多。”(13) 這一點,被葛培理的兒女繼承。
在物質充裕的社會中,如何解決人的孤獨?在後現代社會,常常用消費主義來彌補。911事件後,一位在世貿大廈喪失丈夫的婦女,得到了三百萬美金的保險賠償。2002年聖誕節采購時,她發現自己的信用卡沒錢了。去銀行一查,才知道在一年之內,她以采購的方式,花光了所有的錢。她家里擺滿了不需要的東西。這是後現代的時尚。
這一點,影響著人們對宗教的要求。教會進一步從以神為本的敬拜,急劇轉向以人的靈魂需要為目標的供應。消費主義在北美教會生活中的特點表現在牧師的職責集中在安慰性的教導和解決心理困苦的關懷;會眾的義務側重于投入金錢,換取和接受精神喂養。這實際上是屬靈需要的購買和銷售,神不過是個招牌而已。這些話很難听,說出來和承認,都要有勇氣。(14)
2008年6月24日《世界日報》的頭版頭條消息,是翻譯波士頓大學社會和神學院教授柏格的民間調查結果,他這樣說“92%的美國人相信上帝的存在,74%美國人相信有永生。四分之三的人認為許多宗教都可讓人得救。更令人吃驚的是,57%的基督教新教徒,願意接受他們的宗教不是獲得拯救的唯一途徑。此一民調證實,從事激烈文化戰爭,大打宗教戰爭者,只是少數團體。信仰宗教十分熱情,對宗教高度寬容,是美國民眾的特色,是相當可喜的現象。”對此,你我怎麼看?我們屬于哪個團體?
四、中國大陸背景基督徒的特點
北美華人教會的文化組成,極為多元化。從總體上來說,以中國大陸文化背景為主的群體,在教會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高。我主要接觸的,是這個群體中的知識分子。討論也集中在這些人的身上。
從1980年開始,國內的知識分子來到北美,從接受西方教育開始,進而逐步融入這個社會。我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感受到了富庶和穩定的經濟制度,民主政治,人權保障和自由的精神生活。
我們中國知識分子從五四以來,一直渴望西方的科學和民主制度。由于基督教繁榮的外表仍在,就被不少人理解為這是美國民主制度的基石,是蔚藍色文化的基礎。
真正說來,我們這些新來者並不了解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對教會文化的影響。其實,在我們剛來的時候,由現代主義引發的後現代思潮,已經在北美教會形成了潛在的危機科學至上,個人主義,道德兩重性,被修飾成可以被人有條件接受的神,日益高漲的消費主義,宗教是解決人生孤獨的良藥等等。這些和純正的聖經真理相比,是更容易被我們接受的文化。因為我們是從文化層面和信仰接軌的。
19802000年間來到北美的知識分子,仍然受學以致用和憂國憂民意識的影響。我們的學習知識,特別是社會和人文科學,往往在沒有真正進入自己生命的實際時,就想著應用。常常沒有知識的沉澱和消化,在半懂半不懂的情況下,就把剛學到的用上派場。這一點,就像李澤厚先生多年前總結“五四”以來中國近代思想發展的特點我們的思想歷程,是在短時間內,電閃雷鳴般的走過西方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過程。因此,就顯得過于草率,天真和不成熟。
從我們第一批進入北美教會的基督徒的經歷來看,我們有這樣的特點報著主觀、不願意或者試試看的心情,來到教會。我們先看到的是什麼?人與人之間的幫助和有形的愛。我們自己也常常得到這樣的幫助和愛,並且被感動,進而加入教會生活,成為教會一員。也學習以同樣的形式,去幫助有需要的同胞。但是,當這種外在形式的愛受挫時,信仰就被拋棄了。
美國,是我們向往的地方,美國文化的一部分,就是教會。在東西方文化對比,在黃土色和蔚藍色之間,我們熟悉的是中國文化的弱點,是民主制度的缺失。相對之下,就容易對基督教文化產生認同。進而進入教會,融為一員。然而,當教會在主流社會失勢時,信仰就被拋棄了。
理性是我們知識分子的特點。信仰必然要經過這一關的檢驗。我們以自己的社會經驗,從對西方歷史的觀察中,發現了現代主義的時代特點信仰和科學以二元化的形式,和睦地並存在科學家身上。我們舉牛頓,以及從前70%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是基督徒的例子,可以說服自己,也希望說服別人。隨著社會的變遷,當今科學家越來越傾向信仰獨立時,神就被歪曲了。
有沒有生活的需要,有。有沒有孩子教育的需要,有。有沒有感情孤獨的問題,有。有沒有心靈的追求,也有。只是對于以無神論為背景的人來說,什麼是靈魂的追求,很抽象,很不具體。我們或者是用理念的知識,替代聖靈的能力; 或者是用外表感情的裝潢,,摹仿聖靈的充滿。
中國知識分子清高的秉性中,物質需求是有的。但是,在接受信仰時,這些都被放在不醒目的地方。我們進入信仰,突出的表現在我的主觀意願,我的理性選擇,我的文化認同,我在尋找更高的道德意境。這些是什麼?就是北美教會所傳遞的神。剛去教會得到的聖經,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信主多年以後才開始認真閱讀的。在這期間怎樣做基督徒?在生活上,基本是老我的習慣;在傳福音上,基本是自己的宗教經驗。
在北美的中國知識分子大批歸主,和以國內背景的傳道人出來服事有關系。他們接受信仰的方式,多數是通過大型布道會和教會聘請的特殊講員。傳福音所講的題目基本包括個人的信仰經歷,基督徒所傳達的神的愛,東西方文化認同中的共性,及合理的科學證明等等。
這些做法,都不錯,但是都有限。許多人沒有在此基礎上,通過耶穌基督和的十字架,建立與父神的關系,以敬拜獨一真神為生命的中心。這些福音的預工都非常好。如果把信仰的根基就放在這里,就有問題了。如果把教會的主要精力,都投在這些方面,就重蹈北美主流教會在現代和後現代思潮影響下的故轍。因為我們在剛踏上這塊土地的時候,不知道現代主義的定時炸彈,經由後現代主義的導火索,即將爆炸。我們對聖經的理解,我們的生命實質,和我們傳講的中心,沒有明確地、堅持不懈地把神的道系統地講明白。這就使得我們所傳講的信息,在許多方面,頂不住在日常生活中所面對的壓力、誘惑和文化變遷。
現今,科學證道常引用大爆炸。且不說這只是科學的假設,不是科學的事實。退一萬步,就算是準科學事實,天文學家進一步提問是由一個點大爆炸開始,生成現有的宇宙?還是從無數個點上的大爆炸開始?歐洲學者偏向無數點的大爆炸。因為天象的觀察中,不僅有天體的擴張,也有波動,波動的能量從何而來?可能是不同爆炸點上的沖擊。由誰來決定最後的理論?由科學家本人。科學家本人如何決定他們理論的出發點?在于他們的信仰。歐洲的大學教授中,50%以上信奉佛教理念。無數點上大爆炸的宇宙觀,正適合他們泛神論、無神論、沒有獨一真神的宗教觀。
文化證道也一樣,我們過去不了解西方文化,誤將蔚藍色歸為基督教文明。現在,即使這就是基督教文明,也不是基督信仰本身。過去,從北卡到德州,被稱為聖經帶。現在,教會不再是民眾星期天生活的中心了。在北卡西部保守的山里,在蔚藍色文化環繞的教會建築中,飄揚的是杏黃旗。蔚藍色也好,教會文化也好,不再吸引人了。
我們常把科學進步和經濟發展、民主制度和基督教救國聯系在一起,希望我們的信仰成為更新中國文化的精神活力。這種源于康斯坦丁式的模式,源于基督教會是道德仲裁者的心態,在北美的主流教會和後現代社會生活的沖撞中,已經呈現擱淺趨勢。
我在短短兩年多的牧會學習中,深深感到,如果傳福音的主題,沒有聚焦在以敬拜神為生命核心,以釘十字架的耶穌基督作我們生命的主和救主,掌管我們生命的每一個環節;我們的信仰必然表層化。如果我們不是以認罪悔改進入神的家,因著老我作祟,我們的生命就會與神的關系不正常,與人的關系不和睦。
五、小結回到信仰的根基
美國主流教會的困窘,以及帶給華人教會的沖擊,會越來越明確地被認識到。直接遇到的挑戰就是我們向來所夸口的蔚藍色,變天了。我們所羨慕的基督教文化,沒有吸引力了。我們熟悉科學文化式的傳福音方法,在現代文化市場,急劇萎縮,在後現代文化市場,可能沒有了。
我們教會最年輕的會友,30歲左右,且人數不多。下邊一層,就是12-17歲的青少年;他們現在還來教會。美國教會保守的統計數字告訴我們,75%以上受洗的少年基督徒,上了大學以後,丟掉宗教信仰。85%以上,不要再撿回來。
北美教會的實際,很像溺水者。要被救援,首先要從淹死人的環境中出來。教會自身還不十分願意。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對康斯坦丁教會王朝的留戀,還想保持教會在精神領域的仲裁地位。這些,後現代文化不再給我們了。按照聖經的教導,耶穌基督有沒有按照這樣的方式給我們?這是我們要思考和討論的。
救援被溺之人的步驟清除堵在呼吸系統的淤泥,積水和廢氣,然後吹進新鮮的空氣。後現代時代的現實,就是讓我們清楚地看到,教會被世俗文化淹沒了,靠著自己沒救了。只有神的真道,只有神自己,只有我們的主耶穌,才能救我們。
有人說,教會現在的困境是短暫的;有了像衛斯理、穆迪、葛培理那樣的奮興家,教會就會重整旗鼓。有人說,沒有那麼簡單;這次,比路德倡導的回到使徒時代,時機更成熟。路德改教,將教會從教廷的專制統治下釋放;這次所面臨的困境是,神的子民需要從後現代世俗文化浪潮的漩渦中,被解救出來。
共識是,面對所遇到的困窘,除了信靠我們的父神,主耶穌,聖靈引導和聖經真理,什麼都靠不住了。求神幫助我們,求神給我們受教的心。
注釋
1. “The church between gospel & culture” edited by Hunsberger, p.3. 2. 可參考Jossey-Bass 出版的“Leadership Network Titles”系列. 3. “The present of future” by Reggie McNeal, p.1. 4. 引自Dr. Allan McKechnie: “Church and mission health”的課堂筆記. 5. “The missional leader”, Alan J. Roxburgh. Page xii. 6. Dr. Royal King:“Church Leadership”課堂筆記. 7. “The church between gospel & culture”, p.59; p.117-120. 8. 同上 9. “A world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edited by Hastings, p. 35-42. 10. “City of God”, 1984年英文版:“Introduction”, p. 79-112. 11. “The church between gospel & culture”: From Biblical secularity to modern secularism, p. 79-112. 12. 引自Reggie McNeal “Missional church leadership”課堂筆記. 13. “History of Philosophy” by Martyn Oliver, p.187. 14. “Missional church” edited by Guder: “A people sent or vendor of religion ? ”
辛立 來自中國大陸;現為美國加州薩迦緬度恩澤華人教會牧師。 | (生命季刊總第47期文章)
世上有鬼 | | 送交者: 北京二爺2008年10月31日 [彩虹之約] | |
|